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作法自毙起,何以悲剧殁——解密商鞅沉浮一生
2015年02月09日 08:45
周艳梅 华中师范大学讲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208/801852.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0208/801853.shtml
大家好,今天我们谈一个人物,这个人对秦国的强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国还很弱小的时候,进行了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风的变法,结果秦国很快就崛起了,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早年曾对商鞅变法作出评论,他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但是商鞅本人呢,却在秦孝公去世之后不久,就惨遭横死,生活在这场崛起运动之下的秦国民众呢,尽管眼见祖国是一天比一天强大,却不仅没能够拥有愈甚一日的幸福,反而与这个冷冰冰的祖国越来越对立,怎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这个《史记·商军列传》。
商鞅并不姓商,他姓公孙,名公孙鞅,具有卫国国君的远支血统,所以又称卫鞅。至于商鞅这个名字是多年以后,当他在秦国改革取得令人目眩的成效之后,并率军打败了秦国的世仇魏国之后,秦孝公把商十五个邑作为他的封地,所以是后来称之为商军,所以后人把他称之为商鞅。公孙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早年侍奉魏国的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这个中庶子呢,是战国时期国君太子或者是相国的侍从之臣,也就是说在年轻的时候,公孙鞅做了魏国国相公公叔痤的侍从。
公叔痤知道商鞅非常的贤能,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痤得了病,魏惠王就亲自去看公叔痤,说到“你的病倘若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实际上就是魏惠王问他百年之后,能够接替你的人是谁呢?你会推荐谁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确有奇才,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是默默无言,这个默默无言可以说魏惠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这个时候公叔痤病的不轻,问他接班人是谁的时候,公叔痤是推荐公孙鞅,但是魏惠王没有直接答应,也就是他对公孙鞅的能力有所怀疑。
当魏惠王将离开公叔痤的时候,公叔痤命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到,“大王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这个时候魏惠王答应了公叔痤的要求,之后就离开了。公叔痤看到这个魏惠王离开了,就召见了公孙鞅,就道歉,“大王刚才询问我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所以我劝大王,假如不任用你,就该杀掉你,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所以,你赶快离开吧,如果不快走,马上就被擒住。”这个时候公孙鞅这样回答,“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你的话来杀我呢?”所以公孙鞅最终没有离开魏国。
魏惠王在离开公叔痤之后,对随侍的人员说到,“公叔痤这个病很严重,很叫人伤心,他想要把我的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所以,我们看到魏惠王并不认可公叔痤对公孙鞅的推荐。所以魏惠王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商鞅也确实是一个人才,对自己命运的判断非常的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是非常的从容,一般人可以说都做不到。这也说明,公孙鞅判断能力很强,心理素质很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
这是在商军列传开头讲了一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公孙鞅的性格。那么,在公叔痤死后,商鞅是失去了主子,看到自己在魏国是不会得到重用,也不可能有辉煌的前程,所以他就去了秦国,他为什么要去秦国呢?这是因为秦孝公发出了求贤令。秦孝公要寻找天下人才,重振秦穆公的霸业,这里面就要简单的介绍秦国的发展史。
秦孝公发求贤令欲重振霸业
秦国的起源是在公元前九世纪,一个叫非子的人,为周王室养马,得到一小块封地,号为秦嬴,因为周王室的附庸存在于偏僻的甘肃一带。这是秦国的起源,也就是一个叫非子的人,为周王室养马,后来在甘肃一带,生存下去,一百多年以后,非子的后人,秦襄公帮助周平王抵抗西戎的进攻,并且配合周平王东迁,于是把秦从附庸提升到诸侯的地位,到了这个时候,秦国才与东方的其他诸侯是平起平坐的。但是由于秦国地处酷寒边远之地,它的文化落后,交通闭塞,民风蛮勇。虽然,出现过像秦穆公这样的霸主,但是大多数秦国的国君都是碌碌无为的。秦国一向被东方诸国看不起,中国诸侯之会盟,以抵御之,在东方诸国看来,都没有把秦国视为平等的成员,而是把他看作没有得到开化的,野蛮人的一个部落。
公元前361年,这个时候年仅只有21岁的秦孝公正式登基,这时秦国仍然不被其他的东方诸国所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年轻有为的秦孝公愤然喊出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其他的诸侯国看不起我们秦国,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耻辱。所以秦孝公就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所以在这一年秦孝公就颁布了求贤令。在各地遍取人才,并给予极大的封赏。
魏国人公孙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了秦国,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不仅是为了使秦国崛起,他还想给自己搏一个能够出人头地的锦绣前程,公孙鞅希望在那个被东方文明国家视为蛮夷之地的边远小邦混出一个名堂来。这个时候作为魏国人公孙鞅来到秦国,他没有什么熟人,所以,他必须通过某种关系才能让秦孝公接见自己。这个时候公孙鞅结交了秦孝公特别宠信的景监,景兼是能在秦孝公面前说上话的红人,所以公孙鞅由他向秦孝公推荐自己。
商鞅四见秦孝公大谈强国之道
秦孝公与公孙鞅在正式确立主仆关系之前,一共交谈了四次。第一次公孙鞅向秦孝公大谈帝道,这个帝道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五位很有贤明的帝王。首先商鞅讲的就是这个帝道,就是说如何用五代圣君的办法来统治国家。商鞅讲的是滔滔不绝,但是秦孝公对此非常并不感冒,一边听还一边打瞌睡。作为第一次谈话,商鞅谈的帝道是没有被秦孝公所接受的。等到商鞅离开之后,秦孝公评价商鞅说到,他是妄人,就是狂妄之人,只会说大话的人。这个是在商鞅离开之后,秦孝公对景监说的,说商鞅是妄人,这是第一次。商鞅推荐帝道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商鞅向秦孝公讲解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是儒家提出来的仁义治天下的主张。这一次,王道还是没有引起秦孝公的兴趣。
接着就有了第三次,景监这个人还是很给力,还是一个劲的向秦孝公推荐了商鞅,所以就有了第三次商鞅面见秦孝公。商鞅就试着给秦孝公分析了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称霸之道。也就是说,要用法令和武力来治理国家。这一回,秦孝公听进去了,觉得比较有意思,所以在事后秦孝公还告诉景监,说到你那个朋友还不错,我还想跟他谈一谈。所以就有了第四次,秦孝公接见了商鞅。
到了第四次,商鞅终于知道秦孝公想要的是什么了,所以这一次商鞅就头头是道的讲解强国之道,秦孝公听着听着就不自觉地把他坐的垫子往前挪,结果秦孝公就和商鞅隔的非常之近了。第四次的谈话可以看出,秦孝公对于商鞅所谈的强国之道是非常有兴趣的。这一次商鞅就大得秦孝公的赏识,秦孝公就决定重用商鞅。这个是秦孝公接见商鞅四次,商鞅分别向他讲了帝道、王道、霸道和强国之术,第四次秦孝公才决定重用商鞅。
秦孝公四见商鞅,可以说表现出秦孝公求贤如渴的态度,也表现出秦孝公的宽容和耐心。秦孝公没有耐心去做三代的圣君,他要的东西可以说是非常的实际,就是如何让秦国以最快的方式做大做强。商鞅最初提出帝道,后又大谈到王道,再到霸道,最后到治国之术,从商鞅四次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来看,他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迎合秦孝公的需求,他其实并没有特别坚持的理想。他只是希望秦孝公在给他提供施展身手的政治舞台的同时,顺便给他高官厚禄。如此相反,秦孝公却表现的是非常有理想,秦孝公的理想就是尽快使秦国做大做强,不仅不能让东方诸侯国瞧不起自己,还要进一步使东方的诸侯国臣服甚至是灭亡。
商鞅舌战群儒铺垫改革
如愿以偿的商鞅知道了秦孝公的理想,要使自己得到高官厚禄,并且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就要把秦孝公的理想变成自己的理想。这样就使得老板和经理变得上下一心了。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就决定进行了一些的变革,希望秦国做大做强。但是在变法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秦孝公是有一些疑虑的。他恐怕天下人来议论自己,这个时候,进行了一场谈话,商鞅就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常被世俗所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所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新事物的创始,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延用陈法,只要能够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理治。”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商鞅,他首先觉得,我们要变法、要改革,肯定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下去,而不应该听从别人的议论。
秦孝公听他这么一说,给他评价是讲的好。这个时候,代表旧贵族的甘龙和杜挚起来反对。甘龙反驳说,“不是这样的,世人不改变民俗而适宜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陈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用陈法而治理国家,让你习惯而且百姓安定。”所以,甘龙就说,我们教化民众就应该用圣人之法,而不应该随意的改变,这样官民习惯,老百姓也习惯于这样的安定。
卫鞅进行了直面的反驳,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居临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都是奉公守法还可以,但是不能和他们谈论陈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理治,寻常的人被理治约束。也就是说,他认为甘龙是一个寻常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你们这种人只能守法,没必要跟你们谈怎么改革。
这时候另外一个旧贵族的代表杜挚又起来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更陈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陈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能对国家带来极大的利益,我们就不应该改变现法、陈法。如果我们遵循的旧礼还不会出现差错,如果改革,那就很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会对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
这个时候商鞅又反驳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所以,这一场作为商鞅和旧贵族的辩论赛,最终是商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得反对派哑口无言。秦孝公作为这场辩论赛的主持人,对于商鞅的评价是,讲的好,所以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陈法的命令,着手进行秦国的改革。
商鞅变法是分为两步来推进的,第一步是在公元前359年,第二步是在公元前350年,从秦孝公任命商鞅为主持变法的左庶长开始,到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本人惨遭横死为止,商鞅这个新政在秦国维持了十九年。十九年的兢兢业业,秦国的确如同秦孝公和商鞅所规划的那样,非常神气的从西方崛起,不但击败了老对手魏国,还把秦国的疆土向东方扩展了一大步。在一百多年之后,秦国能够在七国之中秀出,成为战国时代的终结者,这也和商鞅的变法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商鞅的变法,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风等多个方面,这样一来,变化肯定会触及到一些世俗贵族的既得利益,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当这些世袭的贵族既得利益被触犯的时候,他们肯定是不支持变法的,很有可能还会起来群而攻之,阻碍这个变法。那么,商鞅在变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多种的阻力,商鞅是怎样来冲破这些阻力?将变法推进下去的呢?
商鞅立木为信变法强秦
商鞅他原本是一个魏国人,来到秦国,所以一个从魏国来的客卿能够施行变法,首先全靠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所以,作为秦孝公的支持,是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光有支持还不够,商鞅变法之中,遇到那么多的阻力,怎样破除呢?怎样来让法令推行下去呢?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比方说树威信的办法。商鞅要变法必须要树立起威信,叫令行禁止,商鞅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叫立木为信。
在法令还没有颁布之前,商鞅做了这样一个事情,叫人在都城的南门树了一个三丈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个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十两金子。不一会儿在都城的南门就围了一大堆的人,大家议论纷纷,这个木头谁都拿的动,哪用得了十两黄金的赏赐呢?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开玩笑,存心捉弄我们吧。所以围观的大伙你瞧着我,我瞧着你,就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木头,大家认为是一场玩笑,没有人当一回事。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这一个赏金提到五十两。如果把这根三丈高的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去,赏银五十两黄金。围观的那些老百姓,没有想到赏金越来越高,这下子看热闹的人更多了,看热闹的人还觉得不近情理,十两黄金已经很多了,还提到五十两黄金,这时候还没有人扛木头。正在大伙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大概这个人是一个愣头青,这个人就说我来试试。一边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了,一直从都城的南门,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这个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是一分也没有少。抬一根木头就能赏五十两黄金,并且商鞅说到做到。这个事儿离开传开,一下子就轰动了秦国的老百姓。
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是不含糊的,因此大家也知道了商鞅这个人说话是算数的。商鞅也通过这件事儿知道了,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所以,他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但是我们想想,老百姓是认为商鞅说话是算数的,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服,有一些人就想以身试法,那些有背景的皇亲国戚,有背景的贵族,因为他们一般来说都是有背景的,家里有靠山,他们就想违反法令,看看商鞅能把我怎么办。
商鞅严惩太子老师埋下祸根
商鞅变法第二年就遇到一件事儿,秦孝公的太子犯法了,太子是嗣君,将来要继位做国君的,不能把太子法办啊。商鞅就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太子不是有老师嘛,太子不能罚,我就罚他的老师,所以史记里面就这样说到,“邢其傅,黥其师”。对他的老师公子虔,给了一个重罚,而对另一个老师进行黥刑,就是在脸上赐字,让其他人知道这个人曾经犯法了。所以,人们就发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没有人再敢抱任何侥幸的心理。从此之后,秦国的老百姓都服从法令了,没有人再敢以身试法了。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商鞅的法令就能够比较顺利的推行下去,商鞅的变法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政治、经济、文化、民风多方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可能一一来看,我们主要讲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一个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这两点可以说商鞅变法是强国的根本,商鞅对于经济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条措施。
经济制度改革
第一条就是“废井田制,开阡陌”,什么叫井田呢?井田是商州时期实行的制度,就是把这一方土地,比方说九百亩的土地,按照井字形分成九块,每一块叫一区,是一百亩,中间的这一区就是公田,而周围的这八个区域就是私田。每一块私田都给一个农民来种,而中间的这一块公田,就由八户农民共同根种,中间这一块一百亩的公田所打的粮食就交给国家,这就叫井田制。
井田制有一个毛病,就是每一家耕种的私田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什么商州实行这个井田制呢?因为商州时期,生产工具比较落后,到了商鞅这个时候,已经使用了铁器,生产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所以这个时候,还让一个农民种一块一百亩的地,显然土地已经不够了。所以到商鞅这个时候,就想了一个办法,就废井田,首先就把土地扩大,过去一亩是宽一百步,长一百步,现在改成240步,比过去的一百亩地就大了很大,这个是废井田。
开阡陌,什么叫阡陌呢?它指的是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的称之为阡,横的称之为陌,那么在《史记》里面说到“开阡陌封疆”,封疆就是把奴隶主、贵族封井田这个界限打开,就是把这个标志着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全部去掉,废除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也就是说把井田废除,把大量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土地私有。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还可以进行自由买卖,赋税按照个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进行平均的负担,所以此后作为秦国的政府虽然仍然拥有一些国有的土地,但是像那些无主的荒地、山林、川泽,新开垦的土地都可以归农民所有。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现了土地私有制,依照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允许了土地买卖,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而极大的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这是作为经济改革的第一条措施,就是废井田、开阡陌。
第二条就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商鞅推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他在法令和规定,生产的粮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并且规定农业是本业,而商业是末业,如果弃本求末,如果一个人经商而不种田,或者游手好闲,全家要罚为官奴,商鞅还要一些保有土地的农民,到秦国去开荒。为了鼓励这些小农经济,还规定了,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的,到了成人的年龄,必须分家。要让他们独立谋生,否则一家就要出双倍的赋税。为什么要分家呢?禁止父子兄弟同时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种分家肯定是有利于征收户口税。征税主要是按人头、户口来征收的,这样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这样一来,几年之间,国家就富强了。这是商鞅在经济领域进行的一些改革,我们再来看,在商鞅政治领域进行的改革。
政治制度改革
政治改革主要推行的是县制、军功爵制以及连坐制。
我们首先来看看县制。商鞅在改革的时候,曾经下令借助于秦孝公的支持,把秦国一些小的乡和邑合并起来,合并成县。每一个县有县令、县丞,县令是主持一个县的政务,县丞是辅佐县令,县令和县丞都是由这个国家的国君直接来任命的。通过设置这些县,并且通过任命这些县令和县丞,就把这个县的地方权力收回到中央。所以这一条措施,也是有利的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用政治的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而不是归那些领主所有。这一点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而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所以这一个推行县治,看起来并不起眼,实际上后来的秦国,直到秦始皇的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的雏形。实际上这个县治就是中国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雏形。这是第一个政治改革的举措,县制。
第二条措施是军功爵制。什么叫军功爵,按照一个人立了军功来分封爵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率就是敌军的首领,就是说一个人在战场上,杀了一个人,报了一个人的人头回来就可以升一个爵位。这一点是把人性之中恶的那一面充分的调动起来。所以,其他六国的人都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那些士兵一个个眼睛都是红的,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一个人头,把这些人头带回去,报帐升官,所以秦国士兵打仗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就是军功爵制,是按照士兵砍杀敌人首级的数目来升官爵的。制定军功爵的做法,就意味着彻底废除了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就是今后要根据军功的大小来设立爵位,官吏之中有军功爵的人就被选用。这就损害了一些贵族利益,一方面那些宗室贵戚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他们的地位就会下降。所以,原来的旧贵族,旧宗室对商鞅的这一套改革是非常的反感,非常激烈地反对,因为商鞅的反对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反过来呢,下层的老百姓是很欢迎的,本来老百姓不能做官,但是通过当士兵,立了军功,就可以做官,就有了特权。这样比较起来,拥护商鞅变革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反对的主要是那些旧贵族。
在政治上,按照爵位的高低排列等级贵贱。在经济上,按照爵位的高低来分配财富。军功爵的实行,把秦国的老百姓都激活了,人人都想立功,立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兵,当兵立功的办法就是多杀人。所以,商鞅这样的变革,实际上显得非常的野蛮和暴力,通过当兵杀人的办法,来让那些普通士兵获得利益,但是,反过来他使得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显著增强。所以通过军功爵制,商鞅打劫了贵族,同时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个是第二个军功爵制。
第三,商鞅还实行连坐制。商鞅在变法中间,加强了对老百姓的控制,他还立了两个法,一个叫连坐法,一个叫告奸法。什么叫连坐呢?就是把秦国的老百姓都编起来,五家是一伍,十家是一什,一家犯法,什家连坐,是把什伍作为基层的行政单位,并且按照编制登记,并且编入户籍,责令要互相监督。这样一来,十家捆成一块,只要有一家犯罪,其他的九家都要跟着一起来赔罪,连带受罚。
为了不受罚,就要实行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告奸法,告发奸人。如果不告奸,藏匿和掩盖奸人,处罚是非常重的,就要进行腰斩。如果告一个奸人和杀一个敌人是要受赏,要升一级的爵位。所以连坐法和告奸法,就把老百姓都联系起来,并且让老百姓互相监督,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不去告奸,不去揭发的话,你可能要受到牵连,就要腰斩。这样就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的冷漠,互相监督、互相揭发。商鞅同时还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来住宿,否则的话,店主也要受到连坐。
商鞅在政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他推行县制,实行连坐制,把全国的老百姓编成一个网络,加强了中央集权,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使精英人才补充进入政权,推行军功爵制,使政权充满了活力。建立军功爵制,打击了世袭的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的变法实行了十年,秦国的百姓是皆大欢喜,路上是不捡拾他人的遗物,山中也没有毛贼和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勇敢为国作战,害怕私人斗殴,城乡大治,秦国也是国富兵强,周天子亲自派人赠送祭肉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秦孝公。所以我们看到,通过变法,秦国的国际地位是大大提升,国力极大增强。
秦国军力大增,商鞅将兵伐魏
公元前340年,经过多年改革的秦国,已经是今非昔比了,所以,秦国就决议和老对手魏国决一雌雄。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儿,当时魏国和齐国交战,魏国最终战败了。商鞅曾经在魏国打工,当时他是公叔痤的中庶子,后来从魏国来到了秦国,商鞅看到这时候魏国跟齐国交战,魏国失败了,觉得这个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报复魏国。所以,商鞅就向秦孝公提出了举措,并且商鞅自认统帅领兵去攻伐魏国。当时魏王就派了公子昂来领兵来抗击商鞅所在的秦国。公子昂在魏国的时候已经是名满华夏的名将,是一个打仗非常厉害的人。商鞅知道,如果凭战场上的真功夫,秦军肯定不是公子昂的对手,要想战胜魏国的公子昂,只能靠诈取。
商鞅当年在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的时候,跟公子昂还有非常不错的交情,算的上是老朋友。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商鞅想利用当年的友谊来抓住公子昂。商鞅首先给公子昂写了一封信,在信里面很真诚的回顾了当年的友谊,说当初和公子相交甚好,如今同为两国之将,不忍心互相攻伐,是否可以同公子你当面相见,缔结盟约,痛饮一番之后,我们就各自撤兵,以安定秦国和魏国。商鞅表达是这样的意思,说我如今带兵攻魏是迫不得已的,所以想和你公子昂见一面,双方是好说好散,千万别打。公子昂受到了商鞅的信之后,信以为真了,公子昂大概是一个老实人,没有真正认清商鞅的真面目。所以,当公子昂真的按照商鞅所说来到秦国军营的时候,立即被逮捕,随后商鞅就发动了对魏军的进攻,魏军失去了主帅,无法抵挡这支志在砍下更多人头的魔鬼般的军队,所以结果正如商鞅所愿,魏国的军队一败涂地。
战败后,魏国被迫把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为避秦国的锋芒,魏国还把都城都迁到大梁去了。这个时候魏惠王就说了一句话,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痤的话。魏惠王已经认识了商鞅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当时国相向他推荐商鞅的时候,他没有听从。所以魏惠王就很后悔没有听从公叔痤的话,要么用商鞅,要么把商鞅给宰了。在魏惠王悔恨的同时,商鞅却很开心,因为这一战,秦国是取得了蓄谋已久的胜利,是扬眉吐气了。尽管我们看春秋五义战,商鞅这种不讲信任的做法,仍然被天下人所诟病。
因为秦国的政府,在改革之初,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曾经上演过立木为信,用五十两黄金搬木头的政治秀,但是此时为了击败魏军,政府的首相却不惜在天下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欺诈本性。与其说内外有别,不如说政府的本质,或者说商鞅的本质,就是诚信也好,欺诈也罢,不过都是他手中可以利用的两张牌而已,这个政府已经没有信义可言了。但是商鞅却不在意,因为结果确实是让商鞅和秦孝公非常的满意,所以这个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商鞅和秦孝公了,商鞅通过这场对魏的战争,用铁的事实证明他已经通过变法使秦国跑步进入了一流军事大国的行业,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为此秦孝公当然也要重赏商鞅,不仅亲自出城去迎接商鞅回国,还把十五个邑封给了商鞅,赠其号为商军。从那以后,卫鞅或者公孙鞅这个名字,就被商鞅所代替了。
变法使夷狄之邦更加暴戾贪婪
至此,商鞅的事业也达到了前所未极的巅峰。商鞅本人也成为秦国一言九鼎的大人物,大人物是非常容易自我膨胀的,更何况商鞅是把秦国鼓捣成了一个超级大国,所以他更有自我膨胀的充足的理由。在变法之初,商鞅为了让他的新政得以推行,对太子的老师毫不留情,一个对太子犯法之后,让太子的两个老师都受到了重罚。在变法的时候还有一些普通的贵族和平民,对变法是说三道四,商鞅同样采取了从重、从快的处置方式。其中一次,处决的反对派多达数百人,也正是以这种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商鞅的改革才得以推行。很荒谬的是,对反对变法的人商鞅给的无情的打击,对变法唱赞赏歌的人,商鞅同样也不放过。有一些原本说过变法坏话的人,大约是从变法之中得到了好处,于是转而歌颂变法。商鞅没有像常人想象的那样对此感到高兴,甚至把这些唱赞歌的人,组成一个宣讲团,到全国各地现身说法。他的处置是把这些唱赞歌尽迁之于边臣,把这些唱赞歌的人,对变法说好话的人,全都下放到偏远的地区。商鞅给予的又是此皆乱化之民也,也就是说,这些说好话的人,都是扰乱国政的人。
商鞅认为,对国家的政策,民众是既不能反对也不能赞美,为什么有这种奇怪的要求呢?商鞅认为政府不希望民众对国家的政策说三道四的,这些民众只能像机器一样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就行。这些民众有的反对,有的支持,都表明这些民众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那样一个时代,独立思考是一件另统治者睡不着觉的事情。所以对商鞅来说,无论是反对还是赞美,都是不允许的,都给予严厉的惩罚。我们可以看到,商鞅的变法,他是以暴政的方式来推行的,但是这种变法的结果,却是非常神奇的使秦国强大到了另诸侯国望而生畏,最终也使得后来的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但是大国的崛起,不仅没有改变秦国的国际形象,反而使得更加的糟糕。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因为偏僻闭塞、文化落后,而被东方诸侯国看作为夷狄之邦,而商鞅变法之后,除了被认为是夷狄之邦外,更加上贪利忘义、不讲诚信和暴戾凶残的骂名。所以在《史记》之中,司马迁就记载了魏国的公子无忌对魏王说的那些话,“秦国和戎敌等野蛮民族是同风同俗,而怀有吞并天下的虎狼之心。它贪婪暴戾,见利忘义,蔑视人世间的道德准则,只要对自己有利,哪怕是亲戚兄弟也六亲不认。所作所为,简直如同禽兽一样,这已经是天下人的共识了。所以,我们看到东方的诸侯国并没有因为秦国的强大而把它看作文明强国,而正因为秦国是通过这样一种暴虐、野蛮的方式迅速崛起来的,更被认为秦国是贪利忘义,不讲诚信,暴戾凶残。
但是,商鞅和秦孝公没有看到也没有在乎天下人的共识,他并不害怕其他人对他们的非议和对改革的诋毁。商鞅和秦孝公完全沉浸在大国崛起的喜悦之中,只要秦国民众都一心一意的从事农业和打仗,对于秦孝公来说,国库里面就有充足的粮食,战场上也随时能派出如狼似虎的军队来吞并其他诸侯,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至于秦国的国际形象,民间的舆论,人民的幸福,在商鞅和秦孝公看来都是虚无缥渺的东西。圣明的君主和能干的商鞅,根本不去关注这些事情。
赵良好心告诫,商鞅一意孤行
可就在商鞅任宰相这十年,权势熏天、志得意满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高人赵良,这个人做过什么官职?做过什么重大的事情?史书里面都没有记载,但是赵良跟商鞅说了一番话,这段话在《史记·商军列传》里面,司马迁用了足足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认为赵良和商鞅这场话是非常重要的。
赵良和商鞅谈话刚开始,商鞅就表示了愿意和赵良这个人交朋友,但是赵良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商鞅的友好提议明确给予了拒绝说,我不愿意和你这样的人交朋友。那商鞅就怀疑赵良对他治理秦国的丰功伟绩不予认同,所以商鞅就很得意的总结变法几大功劳。并问赵良,我和五谷大夫相比,哪个更贤良呢?五谷大夫就是秦穆公时期非常有名的贤臣百里奚,正是百里奚的辅佐,使得秦穆公跻身于春秋五霸的行业。赵良是一个敢于说实话、勇气可嘉的人,他不怕犯言逆祸,对商鞅长篇大论的说了一番话,这一番话,作者司马迁也很生动的写在《史记》里面。
翻译成白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百里奚原本是楚国的乡下人,听说秦穆公贤明,所以特意跑来投奔,但是因为缺少路费,只得给秦国的客商打工,穿着破衣服来喂牛。过了好多年,秦穆公才听说这么一个人,于是把他从牛棚里边请出来委以重任。当时秦国的民众都不相信百里奚真的有能力,但是百里奚治理秦国的七年,秦国就强大到打败郑国,三次俘虏了晋国的国君,还解了一次楚国的大围。由于百里奚的得政,众人前来朝贡,八个戎国也来臣服。百里奚治理秦国再累也不坐车,再热也不打伞,在国内视察工作的时候,从来都是轻车减阵,坚决不让武装警卫。他治理秦国的成就,丰蕴的国库可以作证,他的仁德厚施是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的。百里奚在去世的时候,秦国的男男女女是痛哭流涕,连小孩子而因悲哀而不再唱歌,干活的人伤心的拿不动木锄,这都是百里奚感天动地的德政。这是作为赵良对百里奚的一番颂扬。之后就说到商鞅,他怎么评价商鞅这个人呢?
他直接的说,而商鞅你是靠巴结宠臣景监才得以亲近秦孝公的,你是靠这种方式来辉煌腾达的,这不是臣民的正道。你治理国家却对老百姓漠不关心,光顾大建豪华的宫殿城阙,这些工程也算不上政绩。用法律手段来排斥异己,你可以割掉太子老师公子虔的鼻子,对于平民老百姓随意任用严刑酷法予以残害,这不是执法,只会积累怨恨,酿成大祸。传统道德对百姓的感化,比官府恐吓命令更能深入人心;下民效仿上官的清廉正直,比遵循上官的三令五申更为迅速。而现在你排斥传统道德,用权力来强行灌输所谓的先进文化,谈不上教化百姓。接着又继续批评商鞅。你又炫耀权势,天天把秦国的贵公子投入监狱,无理的欺负他们。《诗经》上就这么说,老鼠都举止得体,这人却蛮横无理,既然蛮横无理,何不赶快断气。根据《诗经》来看,这不是平安长寿的做法。
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后,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你不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杀掉杜欢,还在公孙贾脸上刺字。“得人心者上台,失人心者垮台”,这几庄事儿,不是得人心的举措,你出行的时候,后面随从的有几十辆车子,车子上面载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你的身边还有身材魁梧的大力士陪你坐车当做贴身保镖,车子旁边还有手持毛戟的徒步卫士飞奔护送,这几样东西,只要少了一样,就坚决不出门。在书上写着,仰仗道德的人走向昌盛,仰仗暴戾的人走向灭亡。你现在的处境危险的就像早上的露珠受阳光照耀一样,还想延年益寿吗?你为何不放弃权力,归还十五座封邑,到乡下去浇灌菜园,劝说秦王多做好事,提拔被埋没的贤能,赡养老人,抚恤孤儿,增进长辈、礼遇功臣、尊崇有德之士,这样可以使你稍微安全一点。难道你还要贪图既得利益,要垄断所谓教化,要积蓄百姓的怨恨吗?一旦秦孝公死后,秦国真的不会逮捕你吗?可以坐等灭亡的来到吗?
赵良批评商鞅的暴政,批评他的做法,还说你应该尽快的改变,实现德政,这样才能减少百姓和贵族对你的怨恨,否则你都有不好的下场。但是,商鞅他哪里听的进去这些盛世危言。所以商鞅依旧是我行我素,这一场对话,可以说是预言了商鞅的命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赵良这个人的智慧,也可以窥见商鞅的野心。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足于自己的功业,沉浸在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之中的人,听不进去警告的,但是商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赵良所预言秦孝公的死,很快就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
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享年43岁,秦孝公的死使得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失去了他的支持者。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因为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商鞅在改革之初因为太子犯法,严厉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太子对这件事情肯定耿耿于怀。据说秦孝公在临死的时候,曾经打算把王位传给商鞅,但是商鞅拒绝了,这是一种比较可疑的说法,因为在《史记·商军列传》里面,作者司马迁对此并没有提只言片语,所以对此我们怀疑。
秦孝公死后,他的太子继位,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商鞅认为秦孝公的死固然是极大的损失,自己成功的让秦国这个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大国,况且还大权在握,自己还是丞相呢。这个新主子秦惠文王不可能把自己怎么样的,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没有以商鞅的想法为转移。太子的两个老师早年因为反对商鞅变法而被商鞅杀鸡儆猴,等到太子继位,第一件事儿就是报复商鞅,那么公子虔和公孙贾联名举报商鞅,宣称商鞅要谋反,秦惠文王立即认同了这种说法,并派兵抓捕了商鞅。商鞅尽管贵为拥有十五个封邑的商军,在自己悉心制定严密的秦国法律之下,也只能仓皇出逃。商鞅的出逃,在《史记》记载中,我们今天看到像一个黑色幽默一样,在逃亡过程中,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旅馆想住下来,但是商鞅的改革措施有一条,就是废除旅馆。这家旅馆还在营业,估计是经过政府特许的,旅馆的服务员是不认识商鞅的,所以要求商鞅出示证件,这时候如同丧家犬的商鞅,压根就没把证件带在身上。所以,这个服务员非常严肃地警告商鞅,按照商军制定的法律,如果接纳了没有证件的客人住宿,我就要附带连带责任。商鞅听了这番话仰天长叹,他长叹什么呢?没想到新法的弊病,竟然把我到这步田地。后来有一个成语叫作法自毙,就源于此。
商鞅也就只好离开秦国前往魏国,但是魏国人对商鞅是恨之入骨,因为魏国人怨恨商鞅曾经欺骗公子昂,所以魏国人是拒绝接纳商鞅。魏国人还直接的说,商鞅是秦国的强盗,秦国的强盗进入魏国,不遣返是不可以的,所以魏国人把商鞅送回了秦国。商鞅再一次进入秦国,就只有做一件事儿了,马上奔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组织手下的门客进行造反。这样一来,反倒做实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本身对他谋反的指控。商鞅组织的这支造反的军队,实际上是仓促之间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当然抵挡不住每战必须砍下额定人头这样一支秦国政府军队的进攻,所以商鞅组织的这个乌合军队很快就被打败了。商鞅也被束手就擒,接着商鞅就遭到最为惨烈的处罚,就是车裂。所谓的车裂,就是用绳子套住商鞅的四肢及头部,绳子的另一端,各系在一辆马车上,在行刑的时候,这一辆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冲撞,商鞅也就被巨大的力量撕扯成血肉模糊的几大块,所以商鞅最终是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至于,完全无辜商鞅的家人,也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在商鞅变法之中,一人变法全家抵罪。那么,商鞅曾经信心满满地自认为是秦国人民的大救星,是他使得这个西部边陲的弱国,摇身一变成为头号的强国,但是对于商鞅的惨死,秦国人民的反映是两个字,“不怜”。也就是不觉得可怜。虽然没有人拍手称快,至少还有一些民众是幸灾乐祸,以及冷眼旁观。
太史公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商鞅的,他说商军是一个天性刻薄的人,他起初用帝王之术来求取秦孝公的信任,只不过是一时操持浮夸不根之说,并非他的本性。况且通过宠臣走门路取得任用。施刑宗室公子虔,欺诈魏将公子昂,不听从赵良的话,也都足以说明商君的寡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等著作,同他本人的行为处事极相类似。他最终在秦国蒙受恶名,是有其缘由的啊。所以我们看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对商鞅的为人是这么说的,他在书中记述了商鞅变法的功效,记述由于变法秦国富强,但是作者对于商鞅的行事和商鞅的为人都非常不满。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对于商鞅的评价还是众说纷纭,有褒有贬。
商鞅通过变法使得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建立一通天下的秦朝,是起了至关重大的作用,商鞅由此可以算做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商鞅在秦国国内,采用了几乎暴戾的手段进行了快速的改革,还滥用酷刑,鼓励发动战争,致使横尸遍野、生灵涂炭,他也是一个让人批评、批判的人。商鞅的是非功过还有待后人继续评说。
责任编辑:平晶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9/8018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