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转学腐败”令人警醒!

2015年02月09日 14:34

 

【事件介绍】

 

湖南大学转学事件追踪:17名转学生究竟什么来头

全国211、985重点院校湖南大学近日被曝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被公众质疑或存在“转学腐败”。1月23日,湖南大学通报,决定撤销同意17名研究生转学的决定,并启动调查和追责程序。

17名外校研究生被“退回”,事件却并未画上句号,仍有诸多疑问待解。以“气候不适”、“油画过敏”等千奇百怪的理由,就能从全国排名百名开外的院校,转学“跳龙门”至全国排名30多位的湖南大学,这些学生究竟什么来头?

24日从湖南大学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处了解到,17名学生中,“有一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

在目前网传的一张17名转学生基本情况的表格中,记者看到,在学生通讯地址栏,包含“湖南大学幼儿园”、“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记者通过百度搜索其余一些仅包含道路名和门牌号的地址,发现还有长沙市某司法单位。

湖南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除了双方学校同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等显性条件外,高校转学还有“暗藏”现象,那就是教育系统“圈内人”。“每年转学的消息并没有公开发布,其实一些学生具备申请转学的资格,但根本不知道怎么申请。一些学生是听到内部有了风声,才知道可以申请转学。”

湖南大学一位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在湖南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的他,这么多年来没有看到过可以自由转学的文件公开传达。

记者发现,在上述网传表格中,有一位转学生转学路径尤为“诡异”。该生本科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学专业,最终再转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记者发现,该生通讯地址为“湖南大学幼儿园肖某”。经过调查得知,肖某是现任湖南大学幼儿园园长。通过多方沟通,记者拨通了肖某的手机。当记者询问她为何将孩子以此方式转学,她只回复“湖南大学会统一发布情况”,即挂断了电话。

“转学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只是此前没有曝光而已。”某985高校一位学生评论说。“今年被发现了,被曝光了就撤销了,往年的呢?”网民“沙滩城堡”则发出质疑,面对质疑不能“一撤了之”,必须公开事件的来龙去脉,追责当事人,如果存在“转学腐败”,更应严查严惩。

高校转学,本是教育部明文规定、在一定情况下可行的一项政策,旨在体恤照顾患病或确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执行透明度不高、行政力量干预过多,它有时却成了普通人遥不可及,“圈内人”特权腐败的工具。

对此,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高亚洲认为,从整个事件来看,真正值得追问的是,这些“符合程序”的转学,是否恪守了教育伦理中的底线,是否体现了公平与正义。

 

“违规转学”恐怕不止把关不严

在公共舆论的关切中,湖南大学承认在17名研究生以转学形式入读湖南大学一事上存在“把关不严”问题,撤销这17名学生转学决定,同时启动责任追究。这件事情充分表明,阳光还是具有很强的杀菌功能的。一些貌似“符合程序”的事情,经过阳光的照射和舆论的审视,原先隐藏的一些阴暗物质就很容易暴露出来。这也从某种意义上验证了“阳光公开”的必要性,以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论断的精敏。

然而,若是只是盯住转学的所谓“特殊困难”不放,无疑容易漏掉“转学事件”更多实质问题。这17名本非211高校的学生未经考核和公示,只是因所谓“特殊困难”而获准从普通院校转入“211、985重点院校”湖南大学,是否存在并不鲜见的“教育腐败”问题呢?当初湖南大学通过他们的转学决定,仅仅经由该校招生领导小组会议相关人员投票表决通过,即便走了“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程序,这种没有阳光照耀的程序,能算得上“正义”吗?媒体披露一些学生通信地址为“湖南大学幼儿园”、“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教育厅×栋×号”等“显眼单位”,新华社记者援引湖南大学内部人士消息指17名学生“有一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显然跟媒体曝光的学生通信地址具有极大的吻合度。如此看来,湖南大学只承认自家“把关不严”,恐怕是有些避重就轻了吧。

当下,随着“点招”“定向招生”“机动指标”等“陋规”逐步取消,日益推进的阳光招生让一些有“门路”的低分考生开始盯上“转学”这条“栈道”。转学本是对学生权利的一种保障,遗憾的是,现今转学制度的明显漏洞被充分利用,为一些有门路的低分考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开方便之门。“特殊困难”的条件之暧昧不明,转学程序的行政化主导色彩严重,以及对转学学生考核、公示等必要环节的匮缺,都使得转学沦为转学者对“社会资源”的比拼。如此一来,那些不满意专业、不适应高校学习然而缺乏丰厚社会稀缺资源以打通转学“关节”者,无奈只能先退学,然后重新参加高考、考研,而那些具有丰厚社会稀缺资源者,转学条件“特殊困难”可以变着花样提,在丰厚社会稀缺资源的助力下打通转学“关节”后,就可以顺利转学,甚至可以从普通高校转到“211、985”等重点高校。如此鲜明对比,对转学者花样频出的“特殊困难”之“把关不严”,相对于公开透明匮缺、行政主导严重的转学“关节”拍板,或许只是小儿科罢了。

17名研究生违规转学,“撤销转学决定”还不够,除了独立深入调查“违规转学”事件中是否存在权力出轨和利益勾连行为,更应借此契机重新审视转学制度中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以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患病或确有特殊困难”之转学条件的明细化,对转学申请的学术考核必不可少,转学审核须以学术评价为主,从条件审核到转学通过的一系列过程要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必须公开透明,经得起阳光的照射和舆论的审视。将转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寻租空间压缩为零,对转学中的权力出轨保持零容忍,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鉴于此,推进教育领域去行政化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渐步入以教育和学术为主导的正轨,应当成为教育领域改革探索的方向。

 

别让研究生转学成为腐败的冰山一角

1月25日“南都社论”指出,教育系统子弟,或者通过“权力交换”获得转学名额的其他部门子弟,都曾利用不公开不透明的运作,获得了转学的便利。类似于湖南大学17名转入学生的操作办法,由于之前一贯缺乏公示环节,个中存在的腐败问题都处于被隐瞒状态。今日拜网络所赐,让很多隐匿的“权力寻租”得以见光,但网络不是天然的解决问题的利器。在曝光之后,仅仅是湖南大学自纠自查,其意义并不大。相反,对于高校转学政策的细致规范工作,教育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改革时间表了。

大学被分为三六九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转学这件很正常的事情,却因此变得不正常起来。不正常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当初高考分数只能上二本或者三本的学生,竟然能够通过转学,进入到“211”“985”院校,这条“捷径”必然地成了腐败通道,是个公开的秘密。就跟那些偷渡者一样,他们一定是要去发达国家过幸福生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飞蛾扑火。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湖南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湖南省教育厅,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转学只是教育厅的一个小业务,但是所涉人数未必很小,除了一些正常的转学审批外,更多的是走“捷径”的转学者,考低分上好学校,不劳而获,他们并不觉得羞耻,反倒自认牛逼和自豪。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走了“捷径”转学的学生背后,都有一连串违法违纪的教育官员,如果依法查办,就有一串官员丢掉工作失去自由。可是,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官员违法乱纪的成本太低了,通过审批得到好处之后,即使案发,也常常在自查自纠中毫发未损。

我们甚至还相信,比湖南教育厅高一级的国家教育部,也有转学审批业务。一些学生转学到北大清华读书读研,不会没有。走通这样的“捷径”,需要动用什么样的关系,标注上什么样的价钱,我们虽然猜不出来,但是有个基本判断不会错,关系要硬,价钱要高,性价比十分吸引人。

跟教育部门打交道,会明显发现,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比如学生的学籍制度,就把学生管得死死的,学生读书跟着家长流动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学籍信息纠错非常不易。高中学籍要在省教育厅管理,省市县三级流程,纠错需要几个月。小学生在一个区内不允许转学,学籍管得死死的。这一切的一切,统统在金钱和权贵面前化为乌有,只要你舍得花钱,那些制度和规定就成为破东西,一砸就烂。在老百姓看来,表面上是你管的严了,实际上是你敛财的门路又多了。

我总是非常纳闷,学生读书有必要管得这么多这么死吗?为何不实施宽进严出的毕业制度呢?进口松一些低一些,出口要足够紧足够严,毕业证的含金量要经得起考验。基础教育,不能把学生管得太死,政府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学生自由流动,注册入学即可。高等教育,不仅仅要堵死学生“偷渡”之路,让转学不违背公平原则,还要充分给学校自主权,凡事以公开为原则,接受社会监督,不留任何让腐败滋生的死角。

说实话,湖南大学“转学事件”还真是当今教育溃败的冰山一角,需要反思和堵漏之处实在太多,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别让研究生转学成为“洗权”通道

湖南大学此次转学风波,其实就是一种“洗权”行为。此次“洗权”不仅让这些学生受益,也让湖南大学某些人员潜在受益,而受损的则是其他学生的入学机会,以及背后的教育公平。

通过各种手段将非法所得、资产和资金合法化的行为是洗钱行为。借用这个概念,通过各种程序,将不正当途径获得的权力、利益和机会合法化,则是一种“洗权”行为。

而湖南大学接收17名湖南省属高校的研究生转入该校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洗权”行为。这种“洗权”行为得到了湖南大学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通过这种所谓合法的程序,此次“洗权”不仅让这17名学生受益,也让湖南大学某些人员潜在受益,而受损的则是其他学生的入学机会,以及背后的教育公平。

湖南大学先是习惯性“捂盖子”,然后又发布“撤回令”。并在声明中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学校遵守了相关转学程序,只是在审核过程中确实存在对教育部2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特殊困难”的规定把关不严等问题。而湖南省教育厅至今尚未就此作出回应。

湖南大学的声明意思就是说,这17名学生转入该校,程序完全是合法行为,只不过“把关不严”而已。但大家也在怀疑,如果没有媒体介入,这17名学生完全可以顺顺当当地从湖南大学毕业。

正常情况下,这17名省属高校的研究生原本没有机会考入湖南大学这所副部级的教育部直属的985高校。但他们居然能以“不适应吉首的山区气候”“饭菜太辣”为由申请转学,并获得湖南大学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转学进入湖南大学。

如此荒唐的转学理由,让公众怀疑,这17名转入湖南大学的研究生是在所谓合法程序的掩盖下,“洗权”行为的受益者。而湖南大学有关方面也打着程序合法的招牌,成为此次“洗权”的潜在受益者。新华社的调查显示,这17名学生都有来头,他们要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

湖南大学的转学丑闻中还有很多疑问,首先,在这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湖南大学之前,有多少类似的研究生通过这种方式转入该校?其次,除了湖南大学,其他知名学校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这样的潜规则在多大范围内存在?再次,地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又是习惯性失声,除了湖南大学要启动责任追究机制,湖南省教育厅在此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应该调查清楚。

 

【启示与思考】

在“气候不适”、“油画过敏”等所谓的转学理由背后,怕是权力的嚣张自大。当“寒门”学子仍在为“211”、“985”挑灯苦读时,一些手握特权的“圈内人”,甚至不屑为转学“跳龙门”寻找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借口。更加严重的是,据不少高校师生反映,通过转学、转系、保研等方法实现“曲线救国”的潜规则在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湖南大学“转学”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过是冰山一角。

匆匆收回的“转学令”不能成为舆论风波中“捂盖子”的工具。对转学事件的追问与反思更加不能停止。首先,转学生究竟是何背景?是谁举手同意?又是谁没有把好关?双方学校审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复,这一环环的操作程序,哪里出了问题?既已启动调查追责,上述疑问,都该给全社会一个清楚的交代。

转学事件所暴露出的恰是混沌的现状。对于高校的转学,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条件,又由谁进行监督,看似有标准实则处于无序的状态。转不转学,以什么理由转学,由谁来评审,都缺乏公开透明性,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往往由少数人决定,而合理性与正当性,也没有有效的程序把关,否则“气候不适”、“油画过敏”又何以作为理由?轻佻的理由背后,本质上是形同虚设的程序正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在转学事件中,还社会以公平正义的关键,不应仅是在舆论倒逼下的个案处理,更在于深刻反思下的彻查严处和长效机制的完善。所有该追问的答案,我们仍在关注与等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9/8019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