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北:草根创新、大众创业是经济新动力
2015年02月09日 15:44
话题背景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在中央重要会议上提出,一些地方在思考,在商定措施。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这个潜力主要来自于草根创新、大众创业。草根创新、大众创业既是我国增长的新动力,也是我国经济繁荣的基础。
接地气并富于创造性的社会运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说道:“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如阿里巴巴就诞生在马云杭州的公寓,Google与Facebook分别诞生在斯坦福和哈佛的学生宿舍,苹果公司则诞生在乔布斯家的车库。
发明与创造性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存在,历史上的经济参与者并不缺乏创造的意愿,他们也为自己的生活发明和尝试了各种新事物,但他们缺乏为社会开发和提供新产品的能力,他们没有把这些发明变成产业。
现代经济体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它们的体制结构和制度环境能够很好地推动和实现大众参与的创新。大众参与的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自下而上渗透至整个国家,是从国民经济中原创的本土创意所发展出来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现代经济体制的独有特征就是创意。在具有充分活力的经济体中,服务于创意的活动可能占总工时的1/10。麦肯锡公司开展的一项研究估计,每10000个商业创意会产生1000家企业,其中100家会得到风险资本,20家可以上市,2家最终会成为市场的领先。在凯恩斯和哈耶克看来,新创意是经济史的推动力。
草根创新是一种接地气并富于创造性的社会运动。有利于草根创新的现代经济制度把那些接近实际经济运行、容易接触新的商业创意的人,变成了主导从开发到应用的创新过程的企业家,而科技人员往往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任何复杂经济体中的技术知识必然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参与者手中,任何想要制订计划的个人或机构需要知道所有部门的技术知识,从而设计出最适合各个部门的生产工艺。这也是为什么强调草根创新的原因所在。
国家项目何以能交给私人企业
草根创新(而非科技成果)是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新的主要源泉,20世纪70%以上的创新、发明都是由于美国人或者美国的科学技术创造的。
费尔普斯举出的典型事例就是19世纪初期英美草根创新、大众创业的例子。当时人们很开心、专心地工作,非常满足。这并不是因为科技进步,当时并没有太多新的科学发现,取而代之的是商业领域的创新不断涌现。商人不断创造、开发出新的产品、新工艺、新的生产形式,这些成功是一种经济和商业上的创新,不是科技上的创新。“相信商业领域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大众创新,对于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至关重要。”
19世纪出现在各国的现代资本主义拥有旨在鼓励和促进创新的新制度,例如系统的专利和版权保护体系,还拥有其他旨在鼓励参与者承受探索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制度,例如有限责任制度、在企业失败时对债权人和所有人的保护,以及保护经理人免受股东诉讼的制度等。没有这些制度创新,也不可能有草根创新、大众创业的出现。
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创新构成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草根创新,美国甚至把国家项目交给特斯拉这样的私人企业。正是草根创新的活跃让美国一直站在世界工业革命的领导位置上,并影响着世界创新的进程。
制度必须鼓励潜在的创新者
发明不等于创新,大多数的发明都没有投入到生产性用途,并没有转化成产品和工艺,并且常常很快就消失并被彻底遗忘了。
中国草根创新、大众创业的潜力巨大,但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一些体制因素阻碍中国本土创新发展,比如金融机构缺乏对创新企业支持,一些年轻人的创业兴趣也不高,更多人热衷于寻找安全稳定的“铁饭碗”,大学生当公务员的热情远高于从事实业的热情。从德国Innovationsindikators发布的指数排名看,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名21位,不但落后于德国、美国,也落后于新加坡、台湾、日本、韩国等儒家文化地区。与当年英国、美国实现工业革命相比,中国在实现工业革命时在创新上稍逊一筹。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草根创新、大众创业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在我国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和产品设计来实现GDP的增长,但在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创造自己的产品和工艺。而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是草根创新、大众创业。世界银行在一份主题为“衡量21世纪的资本”的报告中认为,不同资本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度不同,有形资产是17%,无形资产(包括全社会人们的相互信任、清晰的产权、廉洁高效的政府、公正的司法系统和国家管理能力)占57%。而无形资产的形成就是建立在草根创新、大众创业基础上的。
自主创新的经济组织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这些年来我们重视自上而下的创新而忽视自下而上的草根创新。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持的创新模式下,创新的资源、配置及决策主要由政府决定的。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少数人的脑袋决定多数人的脑袋的使用。“如果让国王一个人挑选值得投资的创新项目,那只能造成色调单一的国家。”党的十八大已经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草根创新、大众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个社会要想在技术上具有创造才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社会必须有一支具有创造才能、足智多谋的创新者队伍。在人口众多的我国,这一条没有问题。二是制度必须鼓励潜在的创新者,为他们构造恰当的激励结构。长期以来,草根创新、大众创业在我国缺乏生成的土壤,这表现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准入门槛较高、税费较重、融资难、办事难等方面。制度的缺失使我国草根创新、大众创业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三是创新要求社会具有多样性和宽容。这三条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必须鼓励潜在的创新者。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9/8020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