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读懂“中国式逼婚”背后的另一种关怀
2015年02月12日 10:29
【事件介绍】
上海闹市区惊现女青年举牌抗拒“中国式逼婚”
“你怎么还不结婚?”“你都快三十岁,怎么还没有女朋友?”“你快点结婚吧,隔壁的张婶都已经抱孙子了。”临近春节,大部分长辈都会向子女“了解”他们的感情状况,相信大部分年轻人都对此并不陌生。
年关将近,一大波“中国式逼婚”正在接近,逼婚与反逼婚的拉锯战即将上演。2月4日,几位女青年手举标语出现在上海闹市区,无声地抗议亲友的逼婚行为,其标语上写着“妈,过年回家别逼婚。我的幸福我主宰!”据了解,这是一群不甘向世俗低头的女孩,她们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剩女联盟,希望借此举向传统的逼婚现象抗争,帮助剩女们拜托春节逼婚困扰,追求自己的幸福。
对此围观群众的观点不一。市民李阿姨称,她也帮自己孩子相过亲的,对于子女想主宰自己婚姻的做法,她表示:“我们逼婚,出来帮孩子相亲,也是希望子女能够重视自己的婚姻大事。”当然也有对此行为表示理解的。市民柳小姐也亲身感受了父母“逼婚”的压力。更让她头疼的是,亲戚们总会拿周围的朋友作比较。“虽然知道大家都是好心,但听多了真的很难消化。”
“中国式逼婚”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成家才能立业”的传统思想息息相关,而这种依附于传统观念的父辈期待与年轻人正面临的“结婚成本高”“合适对象少”等现实压力形成的反差,正是将父母子女之间的相处逼入对抗模式的根本原因。
中国红娘网CEO罗仙林说:“在老一辈人心目中,春节代表着一个新年新气象的节点。如果子女在过年回家时还没有解决个人问题,父母便会担心,是不是又要拖一年了?”
婚恋情感专家凌子认为,父母太关心子女反而常常弄巧成拙,关键在于没有静下心去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帮助子女更好地寻找另一半。凌子还建议,如果年轻人真的还没做好结婚的准备,应该主动和父母说,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案,自动屏蔽或一味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让年轻人过一个没有“逼婚”的春节
“中国式逼婚”无时不在,春节尤甚,估计是为了过一个清静的春节,因此出现“举牌抗拒父母春节逼婚”,希望父母不逼婚。看似一场“闹剧”,但其蕴藏着的父母和子女在婚姻大事方面的分歧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对于“中国式逼婚”,父母有父母的招,而子女也有自己的应对之术,网上已经披露得非常详细,似乎可以“拿”来一用。但不管子女如何机智的“见招拆招”,作父母的只要儿女一天不结婚,就会想方设法劝子女结婚,安排相亲恐怕是少不了的。不过,有些父母太焦虑了,整个春节都按排子女相亲,害得子女没有一天闲着,这样的春节也实在太累了,难怪儿女不愿意春节回家。
结婚本是自己的事,然而,在“中国式家庭”中,结婚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涉及到父母,涉及到亲朋好友。当儿女长大之后,何时结婚就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只要儿女一天不结婚,就觉得自己的事没有完成,这恐怕是许多作父母的共同想法,见子女没有结婚的动静,于是就开始“逼”了,当然所谓的“逼”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无非是“劝”无非是“唠叨”。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不太喜欢相亲的方式找到另一半,不太喜欢被父母“逼”着结婚,他们渴望的是水到渠成的结婚。
“中国式逼婚”从本质而言,并没有多少“逼”的成分,剩下的多数是“爱”。只因为父母爱自己的儿女,就期待儿女早日结婚,这固然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更多的仍然是爱。换言之,没有爱,也就没有“逼”。对此,年轻人也要学会理解父母。
结婚是人生大事,而那些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走进婚姻殿堂,一方面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是觉得结婚还早。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在结婚上与父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父母的无计可施之后,剩下的恐怕也只有“逼”了。
婚姻,不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是,成为一家人,然后一起相互扶持,经营出幸福来。结婚不需要“逼”,也恐怕很难“逼”出婚姻的幸福来,作父母的多和儿女沟通,如果儿女还是没有结婚的意思,也无妨等等,如果遇到了对的人,他们自己也等不及要结婚了,而作儿女的,也多理解父母,无妨将“逼婚”看作是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无妨看作是尽孝。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不结婚最终还是个人的事,就让年轻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幸福吧。千万不要因为“中国式逼婚”而“逼”出悲剧来。
“中国式逼婚”逼不出美好姻缘
春节,剩男剩女的一个坎儿。亲戚朋友们总会问,有没有谈对象,啥时候结婚,啥时候生娃,生了娃就问啥时候上学,当然,这是亲戚朋友们对自己的关心,但关心过度了就会让年轻人感觉不适。何时结婚,找到合适的人,水到渠成了才行,不是你想结婚就结婚的。
“逼婚”,是亲人亲戚朋友对自己的关心。爸妈希望抱孙子,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今娶妻的成本那么高,岂是想结婚就结婚的?看看,准丈母娘们要求准女婿们有房有车,而房子加车子合在一起要一百多万。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一下子捧出这么多钱来的。如今,婚姻高度物质化,让年轻人咋活?之前,有份调查显示,如今年轻人把不买房当成了时尚。可是,要是真的结婚,没有房子、住在哪里?即便是租房,难道可以一辈子都租房吗?勉强买个房子,都要爸妈支付个首付,毕竟如今首付不是所有人都付得起的,没有爸妈支持,刚出校门的人想买套房子难于登天。
“逼婚”,凸显年轻人的婚姻尴尬。如今,女孩子对婚姻要求非常高,幻想着一下子解决房子、车子问题,自己通过婚姻一下子升格为阔太太,而不管不顾男性是否有这样的能力。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剩女为什么这么多呢,就是因为要求太高了,总想着通过婚姻翻身,总想着不劳而获,婚姻成了一种利益的交换,男人有钱就跟着、没钱就看都不看一眼。当然,女孩子青春貌美,对婚姻有所要求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不少女孩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这是不是时代的悲哀?都说男女平等,凭什么对男生提那么高的要求?房子、车子应该顺其自然,有钱了就可以买房买车,没钱了就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即便勉强买了房子、车子,真的能够幸福吗?
“中国式逼婚”,是对年轻人的关心。但是,亲人亲戚朋友们也该理解年轻人的苦衷。不是不想结婚,实在是压力太大、结不了婚。正如一则小品里面感慨的那样,结婚之前要彩礼、结婚之后要理财,再加上准丈母娘对准女婿房子、车子的要求,年轻人想结婚就能结婚吗?而且,现在不少女孩子眼光都很高,即便自己水平不咋的,也有那么高的要求,完全不管不顾男性的承受能力。买包要买最好的,吃的要吃最好的,喝的要喝最好的,这样的婚姻男人承受得起吗?婚姻是过日子,是两个人共同分担,女孩子不要把婚姻当成长期的饭票。
“中国式逼婚”,“逼”不出幸福。只要过得开心、过得自在,不必将婚姻强加于年轻人。
莫让“中国式逼婚” 逼远了亲情
“逼婚”这几年成为了“热门话题”。适龄未婚的青年男女,临近春节,回家之后最头疼的就是亲戚朋友们“催婚”的问询。有形的逼婚压力无情的压在了年轻人疲惫的肩膀上。于是,租个女友回家过年、招募伴侣等畸形商业行为应运而生。试问,结婚一事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恋爱的决定权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一年未见的亲人,为什么要用“逼婚”这样的话题,在心中泛起反感的隔膜呢?
首先,逼婚体现出的是私人领域的社会化。个人的婚姻问题被亲朋好友甚至邻居堂而皇之地搬出来,指手画脚、威胁恐吓。平日苦于找不到结婚对象的年轻人本就内心焦急,再被步步紧逼无异于火上浇油,压力倍增。而那些坚持自我,在婚姻上想要遵循内心节奏的人,面对铺天盖地的逼婚之声,料其平素再淡定、脸皮再厚也难免不心烦意乱、彷徨苦闷。长辈们的层层施压,将年轻人的恋爱结婚变成了一项在限定时间内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人结婚便“合家欢乐”,倘若单身便“备受歧视”。
其次,中国式的逼婚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家庭观念的碰撞与冲突。透露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变迁。传统中国文化中,人永远活在“关系”之中,以他人定义自己,没有“自我”概念。缺乏个体意识,自然一言一行就要追求与人和合,要讲“面子”,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下。就连婚姻这种关乎个人的事情都由不得自己。
婚确实是出于长辈们的好意与关心,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固有的僵化思想是不是也需要改一改呢?将原本那一套婚姻观念照搬到年轻人身上已深深地显示出乏力和局限。年轻人的生活还是需要年轻人自己做主,莫让“中国式逼婚”,逼远了亲情。
“中国式逼婚”的背后其实都是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却被人逼婚,这就是无数中国大龄男女青年回家过年时所面临的亲情困境。其实放眼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真正的独身主义者少之又少,即便一些人当初信誓旦旦要把单身进行到底,但是等他们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独身主义,走进婚姻殿堂。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那些仍旧单身的“剩男剩女”,也在为自己还没有碰到合适的另一半而苦恼,结果家人非但不给予理解,反而趁着回家过年百般催逼,简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于是,再也无法忍受的大龄剩女们,终于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在上海闹市街头上演“反逼婚”。
当逼婚与反逼婚互为攻守,互不相让的时候,很多人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为什么要逼婚?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儿女的关爱与呵护。先不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恋观念一时之间很难在我们的父辈头脑当中消除,更重要的我们在变大,他们在变老,总希望我们能够尽快找一个合适的人成家立业,把生活稳定下来,也算是了却了他们的一桩心事。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迟迟没有结婚,父母却不管不问,恐怕很多人又会觉得不适应,甚至怀疑父母是不是真的关心我们,爱我们。
我们是为自己结婚,不是为父母结婚,所以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保持一份谨慎态度也可以理解,但既然我们终究是要结婚的,那么太早或者是太晚无疑都不是一件好事。即便抛除父母逼婚的因素,从一个人心智的成熟、情感的稳定,甚至说从优生优育等因素考虑,我们都不该把自己的婚姻大事一拖再拖。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是结婚太晚,我们已经过了在工作、事业上的“黄金时间”,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那也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
所以,我们与其“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得,还不如让自己的择偶标准现实一些,也务实一些,早日给自己的情感生活一个交代。这不是为了父母,而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当然了,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还是应该对儿女多些宽容与理解,如果一些年轻人经受不住身边父母亲人的“逼婚”压力,最终凑合着找一个人结婚,结果将很难预料,毕竟一段无爱的婚姻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对方的不负责,同时还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实际上,父母的“逼婚”和子女的“晚婚”,目的都是一样的。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与其在逼婚和反逼婚之间纠结不已,不如互相理解,彼此体谅,多些宽容。
【启示与思考】
临近新春佳节,亲人在家等着你,盼着你,合家团圆,喜气洋洋,这就是过年的全部意义。所谓的逼婚高压、问题轰炸,只不过是自个臆想出来的年终不安和焦虑,充其量,那也不过是种唠叨,而唠叨中糅合着柔柔的亲情和满满的关心。毕竟,平时难得见上一面,可能大人们也不知道跟我们聊什么,老生常谈的追问也只是想找个话题,延续这或许已经疏离的亲情。读懂了“中国式逼婚”背后所凝结的亲情,也就能明白这种亲情表达,恰恰是我们格外需要用心珍惜的。
如果真是不忍卒听的碎碎念,依然有一份值得参考的技术指南:选择性失聪。具体做法无非就是装聋卖傻,然后傻笑不回应。此技术指南的绝门秘籍就是始终笑靥如花,不仅能化解碎碎念,同时还能大大方方,于一笑中泯尴尬。以坚硬来对抗“逼婚”,不仅无助于缓解父辈们的逼婚焦虑,反而会因此增加了双方的误会,让冲突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要真正纾解这种逼婚下的尴尬,又不想在重压之下委屈自己的婚姻大事,那就不妨与长辈们来一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让长辈们理解年轻人的婚恋观,如果能够建立起隔代之间对现代婚恋观的理解,逼婚自然也就不会成为长辈们的下意识举动。即便长辈们不能理解,必要的沟通至少能缓解隔阂下的理念冲突。
春节是一次经营亲情的重要时刻,那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所凝结的既是浓浓的乡愁,也是暖暖的亲情,好好珍惜“中国式逼婚”那糅合亲情和关心的碎碎念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12/8021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