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慰问金“抽红”别让送温暖冷了百姓心
2015年02月12日 15:35
【事件介绍】
千元慰问金被抽走700元续:相关人员被辞退免职
2月2日,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办总工会给辖区一些困难职工每人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
事后,2位困难职工的慰问金却被工会组织员从中各收回700元。昨晚9时许,雁塔区委外宣办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发布了对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结果。工会组织员被辞退,工会副主席被免职。
2月2日上午10时许,一名网友匿名发帖称:他参加了长延堡工会组织的职工送温暖活动,收到了给困难职工发的1000元慰问金。还说:“事后,长延堡社区一王姓工作人员让每人抽700元送回去,不能声张,意思是他们出面才能领到这钱,还说如果区上总工会打电话问发了没,就说发了。”
这个网帖还配发了照片,一个写有慰问金1000元的信封,手上却只有300元。信封上还印有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办事处等字样。
2月2日事发当天,华商报记者从雁塔区了解到,雁塔区纪委、区监察局、区总工会已介入,连夜展开调查,经初步调查,网帖反映的问题属实,并启动相关程序,按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2月5日晚,雁塔区委外宣办在其新浪官方微博上发布了对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理结果,“据悉,长延堡街道办工会组织员王彬向两名慰问对象索要感谢费各700元,共计1400元。现王彬已被解除劳动合同并辞退;负责此项工作的街道工会副主席张鋆被免去职务,并受到行政警告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街道工会主席袁江被诫勉谈话。”
慰问金被“雁过拔毛”,困难职工何来安慰?
春节临近,很多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困难群众家中,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捎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让大家都能够过上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然而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办辖区的困难职工还没等到这1000元慰问金被“捂热”,就被社区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抽走,而且要求不能声张。对此笔者想问,这700元慰问金到底慰问了谁?
这种现象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为群众办事吃拿卡要不无两样,作为发放慰问金的工作人员,抽成慰问金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贪污腐败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其相关责任,必须严惩,而不是手下留情地止于解除劳动合同。这工作人员拿走的不仅仅是700元钱慰问金,更是强取豪夺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送温暖被打折,凉了困难职工的心。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平时生活很富足了,却还盯着政府给困难群众的“养命钱”不放,不是想着让身边的民众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过个年,而是挖空心思打着这么一点慰问金的歪主意,这样的人不只贪图钱的问题,而是失守了为民服务的职业底线。
送温暖被打折,伤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情。一个人这么做却没有受到惩罚,就会出现破窗效应,导致更多的人效仿学习,就会使得窟窿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道德败坏的可怕局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及时查处这个贪官,其实也是对他的拯救。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应该在方方面面作表率。
笔者以为,慰问金被打折不是小问题,更不能姑息。若要安慰困难职工,让他们重新得到温暖,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们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更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强化对惠民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对执行政策缩水走样的行为从严问责,确保党和政府的温暖能够及时准确的送到困难群众的手中。杜绝“雁过拔毛”现象再次发生!
慰问金被“打三折”,折的只是钱?
寻常百姓最希望的往往是商场大促销,折扣多多年货自然办得越足。然而,当一份千元的慰问金也能被“雁过拔毛”打个三折,怕是早已跌破了一地眼睛。
众所周知,慰问金是工会针对困难职工发放的奖金,这笔钱中包含了上级对苦难职工的关怀、帮助和鼓励。无论钱数多少,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慰问和关心,都是组织对职工送去的一份“温暖”。然而,却是这些送温暖的慰问金,被工作人员生生地变成了自己的“生财之道”,前手发钱后手“抽成”,这“打三折”的背后折的恐怕不仅仅是钱,更是民心和政府形象
虽然报道中涉及的单位领导已经带着王姓工作人员将“抽成”返还,但是这起事件背后存在的问题不能随着简单的“返还钱物”而落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社区工作人员如此嚣张跋扈?笔者以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各级机关的慰问行为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节前将慰问金一给并简单的寒暄几句就敷衍了事,而工作人员能理直气壮的声称正是因为自己出面,困难职工们才能领到这慰问的钱,将国家本应给予的金钱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也就从侧面证明领导们在慰问前期没有做好充足的调研,而是盲目的听从社区工作人员的意见去确定慰问对象。正是由于这样的做法才为上述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仅仅将慰问金送达困难群众草草了事,也就让慰问金有了被“打折”的机会,最终寒了职工的心。
报道中的问题在今天看来是个案,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在其他地区的慰问中没有这样的案件发生。如果各地的工作人员都像王姓工作人员一般以左手发钱右手领,那么政府为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的初衷就被私欲所淹没,这些依靠慰问金过节的群众将不只是生活困难,更是“心凉如水”。
慰问不是形式更不是过场,我们期望政府能够以此个案为戒,杜绝类似“打折”现象的发生,让困难职工真正被慰问,真正能“暖心”。
莫让“权利”抽走困难职工的慰问金
有人认为,这位工作人员不就是克扣了贫困职工700元钱吗?与那些动辄一捞就是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贪官相比,不值一提。但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党群关系和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大问题。无论是两袋面一桶油,还是千元慰问金,虽然不是大数目,可对于困难职工而言,无疑是寒冬里的一盆炭火。本是充满爱心的慰问金,但这些爱心款放到口袋里还没“捂热”就被抽走,何其寒心!而这位王某竟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才使得困难职工能够领到这份慰问金,还威胁职工不许声张,如果区工会询问,大家必须回答已发。连困难职工的慰问金都不放过,这种行为与“土匪”、“恶霸”何异?王某的行为让所有有爱之人“一块冰咽进肚子里”凉透了。
慰问金被克扣、救济款被缩水,出现这样的乱象,首先是一些官员压根就没有什么爱民之心。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平时生活很富足了,却还盯着政府给困难群众的“养命钱”不放,不是想着让身边的民众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过个年,而是挖空心思打着这么一点慰问金的歪主意,这样的人不只贪图钱的问题,而是失守了为民服务的职业底线。试想,这样的困难群众的“养命钱”敢捞,其他的钱能放过吗?其次是一些官员喜欢搞形式造成的。每到年底,各地开展送温暖活动,目的是要解决贫困民众的生活困难,缓解过年的经济困境,有的地方领导选择到几个贫困户家中送个红包,拍个照就算完事了,至于红包里到底包了多少,其他红包有没有发出去就不管了,更不谈去如何关心贫困职工节后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了。另外,与慰问金、救济款的发放无章可循,认证发放制度缺失有关。就像这位王姓工作人员抽取700元慰问款,他的理由是,为这些贫困人员申请慰问款出了力,没有他这些贫困人员就不可能得到慰问款。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慰问金到底是怎么申请的,又是怎么发放的,如果夹杂着太多的人为因素,那么,对于原本应该拿到慰问金而没有拿到的人来说,是不公平,这样的慰问金发放也就失去了发放的意义。
对于在发放慰问金过程中弄虚作假,克扣、贪污、抽成慰问金的,应当依法追究他们的责任。广大干部更应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家中,在送慰问品和慰问金的同时,更要通过送技术、送项目等实实在在的措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从而防止出现贫困户年年慰问长期脱不了贫的难堪。
慰问金“抽红”送温暖却冷了百姓心
正是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工会组织关心慰问困难职工的最佳时期。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其实,单位或工会组织送去一些慰问品、慰问金,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带去一些生活必需品,送些钱物的同时,更要嘘寒问暖,了解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忙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唠几句知心嗑,说几句暖心话,增强他们脱贫致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为这寒冬增添些暖意,让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作为工会的干部,关心关爱困难职工本是应尽之责,竟然从千元的慰问金还要“抽红”,真的令人伤不起。我们不知从慰问金中抽出几百元作何用途,对于一个机关干部来讲几百元钱可能干不了什么大事,而对于困难职工来讲,却能给他们帮上很大忙,可以用来买米买面,或者贴补孩子上学的费用,给老人买些药品,等等。本来是给群众送温暖的好事,这样一来不仅会让困难职工心里难受,也冷了群众的心,给干部队伍形象抹了黑,说明少数干部私欲在作怪。作为工会的干部,这样做如何能带着感情去服务群众,如何能密切联系群众呢?从这起事件也让我们看到,解决联系群众最后“几十米”的问题同样很重要,不能再发生“中梗阻”。
小事情折射出大问题。慰问金“抽红”事件暴露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的作风之痹。改进作风永远在路上,联系群众没有休止符。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身上。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需要每名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去揣摩、去践行。
慰问金“缩水”更要扎禁制度“篱笆”
临近年关,各种形式的慰问、“送温暖”行动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一些钱东西虽然不多,但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来说还真的是雪中送炭,更能在寒冬温暖人心。但是,造假的红包、被抽走的慰问金这些却实在令人寒心!难怪网上有人疾呼:慰问金都能“雁过拔毛”,权力不能“太任性”。
对于“送温暖”活动中屡次出现的人前“热气腾腾送出温暖”,人后“冷言冷语回收关怀”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与媚俗之风!“上行下效、互相借鉴,你搞走基层慰问,我就来困难家庭帮扶,哪怕事后收回,也得把面子工程做好。”这是存在官场已久的弊病,这股丑恶风气盛行已经伤害到淳朴的群众与真诚的情感。
单纯的开除、惩戒两个工作人员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更重要的建立健全慰问帮扶制度,尤其对于慰问对象的确定、资金的发放落实、事后的效果总结等,要做好切实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笔者认为,帮贫要帮在点子上,助困要助在关键处,实实在在做点事,能在送上慰问金、慰问品的同时,多给困难群众送技术、送信息、送岗位,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引导和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决不能虚头巴脑,做足表面文章。
【启示与思考】
春节临近,各地都开始组织慰问活动,本是为有需要的群体送温暖,让孤寡老人、困难家庭过个安心年,不想却变了味儿,慰问金“被抽成”,成了某些别有用心人的囊中物。
事实上此类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很多时候,走访慰问都是“来去匆匆”的“走走、看看”,看望一个贫困户,大车小车数十人,基层领导陪,农村干部拥,大都还有报社、电视台记者跟随。既没有同困难党员群众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更没有与受访家庭保持长期联系,关心困难家庭里病人的康复状况、增收创收情况等。再加上慰问金发放制度的不完善,不免给王某等人留下了“雁过拔毛”的空间。如此一来,好好的温暖之行反而成了“凉心债”。
年终岁末,入户走访送温暖的热潮即将来临,相关部门除了要严肃用人制度,依法依规处理违法乱纪人员外,更要健全慰问金发放制度,强化对惠民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党和政府的温暖能够及时准确的送到困难群众的手中。而广大干部们,即便做不到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东街村“免费村支书”宋福如连续6年为村民置办年货,免费为村民体检,也莫要做让“暖心款”变成“凉心债”之酷吏。
慰问活动不是“走秀”,真正重视内心的温暖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伸向温暖的黑手虽然已被斩断,但不可否认,送来的温暖也被打了个折扣,“暖意”被带走了一部分,剩下“余温”很难捂热人心,只会让人心寒。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12/8021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