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老师与学生该不该同场考试?

2015年02月11日 13:38

 

【事件介绍】

 

江苏一中学要求师生同场考试 部分教师感到侮辱

1月29日,邳州运河中学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三年级组第一场模拟考试。特别之处在于,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们同场考试,意外的是校方的这一举措引起教师的反感。据知情人介绍,在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多数教师交了空白的答题卡。在第二场数学考试中,一位教师甩笔而去。事后,因为交了白卷,一位教师被停课。日前,记者获悉,被停课教师已接到通知复课。校方一名负责人说,这只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一次业务练兵。

学校要求教师和学生同场考试

很多教师觉得别扭,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侮辱

据一位参加考试的教师介绍,在高三年级第一模拟考试之前,学校曾下发一则通知,要求40岁以下高三年级组教师均参加所担任科目的模拟考试,考试成绩也不会公开。但这并没有打消教师们的顾虑。

根据安排,考试当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一共有三四十位教师参加了,都北校区的最后一个考场,前半部分坐着学生,后半部分坐着教师,同一张试卷,同场考试。”这位教师告诉记者,监考教师的是年级组、校领导,“很多教师觉得别扭,甚至有人觉得这是一种侮辱。一名教师的水平高低,并不取决于做试卷的能力大小,高三教师教授更多的是学习方法、解题思路、技巧等。”

一位身处考场现场的校方人士透露,考试中不少教师的情绪很激动,“第一场语文,很多教师都只在试卷上作答,答题卡上一片空白,按照考试要求,基本都是零分。这种表现,也可以算得上是对校方的一种抗议。”该人士说,下午的数学考试,学校更加重视,多位校领导到考场监考,对个别不愿意答题、不规范答题的教师当场提出批评,“这个时候场面险些失控,一名年轻教师当场甩笔走人,紧随其后又有4位教师离开考场,其中两人被校方领导叫了回来。”

一位老师交白卷,一度被通知停课

老师质疑:为什么只要求40岁以下教师参加考试

第二场数学考试结束后,校方在高一年级组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不按要求考试的教师作出书面检讨,其中一位教师因交了白卷,校方当场口头通知其停课。不过,2月4日该教师又接到正常上课的通知,“都是校领导口头传达,没有形成书面意见。”一位校方人士说。

记者联系上的几位参加考试的教师认为,校方要求有不公平之处,“为什么只要求40岁以下教师参加,而不是所有年级组教师?为什么要和学生同场考试,不可以教师专门考试吗?”还有教师表示,校方领导在考场上的严词批评,令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感觉受到侮辱,“头都抬不起来”,“如果考试成绩外漏,学生们发现教自己的教师都考不过他,那么学生以及家长会是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事实上,确有教师心里忐忑不安,担心同样的试卷可能考不过自己的学生,“这是正常的。”徐州市区一所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高三学生要吸纳的新知识很少,主要精力都用在答题上,比如如何应对紧张氛围、如何把控答题节奏、充分利用考试时间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临场发挥能力要比教师强。“教师在答题技巧、思路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思维活跃度不够,临场发挥能力欠缺。所以,综合下来,教师考不过自己的学生是很正常的。”

校方回应只是业务练兵,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5日下午,记者联系该校一名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这只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一次业务练兵,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5日晚间,该校在邳州政府网站上发文回应此事,文中称:2015年2月4日,网友以《运河中学要求部分高三老师与学生在一个考场进行一检测试惹争议》为题爆料我校组织高三青年教师与学生同步参加一检测试。现将具体情况说明如下:根据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安排,2015年1月29日-30日,我校组织了8个学科共69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与高三学生同步参加一检测试,符合条件的7名中层干部也参加了测试。类似的测试,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和我校每年暑期都要组织。测试结束,因12位教师只提交写满答案的试卷,未按要求提交答题卡,学校予以指出。本次青年教师业务测试,属正常的业务练兵,优秀率达81.6%,不存在“惹争议”的说法。

对是否有教师交白卷、甩笔离场,以及因交白卷被停课的说法,未作回应。

 

校长为什么不参加考试?

在邳州论坛上,网友“闹剧一场”发帖反映了运河中学教师学生同场考试,有网友认为“考试没问题,不应该和学生一起考。还有,那些校长、主任什么的,你们怎么不参加考试,既然安排教师和学生一起考,你们怎么不能跟教师一起考呢”。

这是对教师业务的考核,应该提倡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也是对教师本身业务知识的考核,找出差距,应该提倡。”“不就是考个试嘛,哪来这么大的火气?竟然拍桌子,交白卷!为人师表,要是学生也这样如何?”

据该校官方网站介绍,运河中学是当地一所明星学校,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教师、学生同场考试的做法在全国多地都曾出现,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在湖北,江苏无锡、宿迁、南京,浙江杭州等地的学校,均曾出现过教师和学生同场考试,或完成同一张试卷的做法。

考试可以,但要维护教师尊严

上述重点中学高级教师认为,学校采取这种方式对教师能力提升也有可取之处,“可以帮助教师体验考试氛围,更科学地进行答题。同时,也能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这位高级教师表示,考试结束后,还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结对帮扶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专门考试、成绩保密等保护措施,单纯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能力,而不应该和绩效、奖金等挂钩,这样一方面维护了教师的尊严、利益,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师生同考”是一场无聊的游戏

邳州运河中学组织“师生同考”,看似新鲜有创意,实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作为教育阵地,任何教育活动一旦偏离了教育意义这个基本目的,就只能是一通瞎忙。

也许运河中学组织师生同考,初衷是好的。有老师参与考试,学生会觉得考试突然增加了趣味性,稀释了考试的紧张气氛,甚至可能学校还认为,师生同考能够营造一种同在感,打消部分学生对考试的抵触情绪。但是很显然,这样的考量在学生心里无法得到呼应,他们或许关心的只是师生同考形式的好玩,或者本班老师的考试成绩,“老师你打多少分”这样令人尴尬的问候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充斥整个校园。

或许真如该校负责人多说,师生同考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一次业务练兵。如此该校的师生同考就有“权力越位”之嫌,因为组织教师进行业务考试,是教育行政单位的职权。事实上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业务考试,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目的是促使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业务学习、进修和教育研究,因此业务考试被认为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业务考试的成绩是教师个人隐私,教育行政单位也不会公布,更不会与绩效挂钩,只要补考合格就可以了。由学校来组织业务考试,一方面是越粗代庖,多此一举,一方面也很难做到保密,确实很可能影响到教师的声誉。

有人说,现代教师就应该有敢于与学生同台竞技的勇气,考不过学生就没有资格站讲台,这样的观点很欠思量。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不能简单等同于师傅和徒弟。教师在答题技巧、思路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思维活跃度不够,临场发挥能力欠缺。所以可以说,到了高三,还没有几个一线教师敢于与尖子生同场拼解题能力,教师考不过学生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这样,学校何必出此下策“为难”教师?

学校领导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育活动,应该有明确的预期目的,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更应该推行民主作风,吸纳教师意见,最大可能地避免把活动搞成无聊的游戏。

 

师生同场考试,老师不反感才怪?

邳州运河中学举行师生同场考试,引发了老师反感直至罢考,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学校感到很意外,为了“惩罚”交白卷的老师,学校一度时期居然还采取行政措施,对这名“张铁生”进行了停课处理,一切似乎都名正言顺,校方没觉得不妥。

照我看来,该校的做法很不靠谱、很不明智,综合上述报道,我以为该校的这次考试存在三个方面的瑕疵:

其一,正人先正己,学校既然推行教学制度改革,就有必要进行顶层设计,换言之校领导必须带头参加,在此基础上将一碗水端平,40岁以下老师必须参考,40岁以上凭啥可以置身于事外?可见这个规定很霸道,难以服众;

其二,对老师进行业务考核,可以换一种方式,单独进行考试,而不是与学生在一起考试,毕竟这么做很别扭,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难以适应这种尴尬的局面,不顾老师的感受,不事先征求老师的意见,难免会遭到老师的反对与抵制;

其三,果真要进行这样的同场考试,果真得到了绝大多数老师的同意,我看也要对试卷进行区分,老师的试卷必须加大难度,否则对老师就是一种伤害甚至是侮辱,因为在一些老师看来,老师肯定比学生掌握的知识要多得多,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老师害怕考不过学生,面子上挂不住。

邳州运河中学举行的师生同场考试,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是某些做法有待改进,事实证明,任何良好的改革措施,事前都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征求绝大多数人的意见,随便拍脑袋,只会自取其辱,难免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

 

师生同场考试背后是应试思维作祟

对于师生同场考试,家长和教师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家长会觉得,学校是在借此检查教师的真实教学能力—既然是高三年级的教师,自然需要较强的教学能力,也应该能在同场考试中胜出学生。否则,如何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如何站得稳讲台、保证得了升学率?而对于参加考试的教师来说,他们一方面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自己已经是老师了,为何还要跟学生同场竞技?显然,这是学校对自己不信任;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冷冰冰的分数面前,什么解释都是无力的。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教师们的顾虑也可以接受。毕竟,教学能力和考试能力并不是一回事。就像,一些优秀的教师能够教出高考状元,但未必能成为高考状元一样。教学能力是一种知识传授和思维培养的能力,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的考试结果到底怎样,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所以,真的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在同场考试中,老师可能考不过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一些教师的考试成绩可能与其教学水平并不相符。

所以,学校的做法虽然用心良苦,但是实在没有必要通过同场考试的方式考查教师。这种考查方式看似客观真实,可以直接看到教师的分数,但本质还是一种应试思维的体现:以为教学能力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以为学生分数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指标。事实是,教学能力与应试能力不能直接画等号,教师教得好,未必也能考得好;而学生的成绩也不是检验教师水平的唯一指标,学生能否养成学习兴趣,能否灵活使用知识也应该是考核重点。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每个教师在其中的角色都是重要而复杂的,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培养学生的人格与素养。如果,仅从教师的考试成绩,或者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检验、评价一名教师,其结果只能是唯分数至上。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一名高考状元和培养他的教师一起参加考试,结果会怎样?想必高考状元会胜过其老师。那时,是不是可以说,培养出高考状元的教师是不合格的?分数的好处是一目了然,谁高谁低一眼看清;但是分数的坏处是简化了教育,以为教育就是考出高分。所以,无论家长和教师怎么想,同场考试的背后思维还是应试思维—同场考试的手段虽然可能发现一些教学问题,起到一定督促作用。但是,更大的影响是,这强化了应试思维,简化了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师生同场考试 教师考得高未必教得好

据了解,在湖北,江苏无锡、宿迁、南京,浙江杭州等地的学校,均曾出现过教师和学生同场考试,或完成同一张试卷的做法。不过,那些学校似乎都进行得风平浪静,教师虽然有怨言,也不会有明显表示抗议,只是这次,这所学校的老师表现得很不一般,让人赞叹。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

“师生同考”多是以业务练兵的名义进行,而在这场考试中,学校领导往往置身事外,充当起监考老师的角色,而对于考得不太好的教师,也多以批评对之。其实,“师生同考”,对于教师的压力是很大的。一方面和学生同考一张试卷,同在一个试场进行,会觉得很别扭,甚至有些教师会觉得是一种侮辱,为何教师有这种感觉?关键还在于学校事先并没有征求教师的意见;另一方面最终的成绩可能会校方“利用”,甚至成为某种硬指标。当然,也有教师担忧,一旦成绩泄露,怕在学生面前抬不起头。

考出的成绩,教师不如学生,很正常。就像运动员和教练员相比,成绩好的肯定是运动员。教师考得最好,也只是自己的“考试水平”,却未必代表着自己的教学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名教师的水平高低,并不取决于做试卷的能力大小,高三教师教授更多的是学习方法、解题思路、技巧等方面,而这些却是考试考不出来的。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对于教师的“抗议”,学校领导竟然当着学生的面提出批评,这置教师的尊严于何地?

诚然,教师抗议的方式可以采取和学校领导沟通,可以向学校领导提意见等方式,但从教师的极强反应来说,恐怕学校领导根本就没有机会给教师,而是擅自作出的决定。说实在的,如果教师不愿意,哪怕是“师生同考”的方式很好,也不应该采用,唯有尊重教师,让教师愿意接受的方式才会有效果。

对“师生同考”交白卷抗议也是一种进步,希望学校领导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采取强压的方式逼教师就范,那会伤了教师的心。

 

【启示与思考】

多数教师对“师生同考”持否定态度,有的老师担心考分低,在学生面前丢掉“师道尊严”。但多数学生和家长表示支持,认为教师跟学生一起考试,体验学生生活,对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大有裨益。事实上,师生同考,师生之间的距离由此拉近,不必多虑这样做会对师道尊严有这样那样的损害。一名敢于和学生换位体验的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尽管这种师生同堂“竞技”值得探讨,然老师对与学生同堂考试过于敏感和抗拒却也不是一种正常心态,老师需要在学生面前保持必要的“师道尊严”,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各方面一定比学生优秀才具有“尊严”,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学生比老师更优秀,恰恰既证明老师教导有方,也是社会和历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相反,如果初高中学生和自己的老师同堂赴考,普遍性都考不过自己的任课老师,那才真是老师教育的失败。不难看出,老师之所以抗拒这种师生同考,更多则基于“虚荣”和利益的考虑,既担心自己考不过学生在“面子上”过不去,又担心出现意外影响自己的前途利益。要求校领导和老师也“同堂竞技”,不过是挽回这些担忧的一种说辞,其实无论是校长和校其他领导与任课老师心里都清楚,这样的“对决”如师生同考一样,忙于各项行政和应酬的校领导们不可能决胜教师,取己所长对其所短同样都不是坦然的健康心态。

因此,对于年轻教师该不该与学生一起参加考试,根本不需要讨论。让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一下考试的滋味,除了可以感受被“赶”着学习和应试的艰难,也可以检验一下学科素养。考试成绩不错,那就增加了自信,在课堂上更加得心应手;发现问题,则知耻而后勇,加强学习研究,加大力度追求进步。特别是,部分年轻老师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少学习、不读书,甚至不务正业,用这种方式激励一下,十分必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11/8021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