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安徽:适应新常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2015年02月11日 15:20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安徽工业既面临诸多新挑战,更蕴含难得新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坚持转型、创新、融合、绿色和改革发展,以新理念新思维实现新业绩新发展,做到工业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1、坚持转型发展,实现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的统一。新常态下安徽工业仍然面临着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产业层次不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迫使我们转型升级;要素制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倒逼我们转型升级。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抓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坚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发展方向,落实推进省政府促进高成长产业发展意见,着力建设智能装备强省、打造“中国声谷”、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壮大电子信息主导产业、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力争十大高成长产业大幅增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改造方向。按照改革、改组、改造,产业、企业、产品升级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高端材料及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等技术改造工程,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加快家电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支持煤炭企业调整发展方向、优化兼并重组,推动汽车企业加强关键核心零部件及优势车型研发制造,引导钢铁、有色、化工等企业发展新材料品种,促进产业、产能、产品、技术立体对外输出,推动传统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增创发展新优势。
2、坚持创新发展,实现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新常态下的驱动力是创新、创业,落脚点是企业、产品,归根结底要靠千万市场主体,靠不断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和发展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围绕打造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四大链条”,聚合市场、技术、资本、人才“四种要素”,建立创新联盟+创新基地+创新基金+创新人才“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培育新的增长点。把创新落实到产品供给上,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引导企业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加快发展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北斗导航应用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高性能钢筋、高效节能电机、再制造产品,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诊断设备、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把创新落实到技术产业化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开展行业性、专题性和地域性产学研对接活动,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促进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把创新落实到质量品牌提升上,推动设计成果的孵化产业化,打造一批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和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围绕农业物联网、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制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以名品、名企、名牌、名家为主攻方向,实施“安徽工业精品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质量奖企业。把创新落实到人才培育上。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打造“皖军徽匠”,培养一批“新徽商”企业家;大力引进一批集成电路设计、智能装备等领域短缺急需的创新型团队和创新型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
3、坚持融合发展,实现培育新业态和创建新模式的统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多点突破、融合发展,正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和模式创新。我们要坚持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建设工业强省的制高点,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作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工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抢抓国家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机遇,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聚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推动制造方式向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转变,组织模式向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小型化转变,打造智慧工厂。促进信息消费和工业生产融合,抓住国家实施信息等六个领域消费工程机遇,坚持从增强产品服务供给、拓展消费市场两侧发力,积极发展数字娱乐、智能家电、手机电视等新型信息消费,重点实施信息产品创新、信息惠民等促进信息消费八个重点工程。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顺应“互联网+”大趋势,引导制造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融资租赁、信息科技、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发展,推动制造服务模式向电子商务、B2C、O2O转变,向品牌有效延伸、价值链分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等转变。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按照“产城一体”的要求,把产业集群镇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与创新点,以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示范点为标杆,重点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促进军民产业融合。以产业、项目、园区、企业和产学研用平台为重点,搭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平台,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加快量子通信、智能语音等先进技术在国防领域的拓展应用。
4、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相结合,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新期待,着力在产业升级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致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展节能环保朝阳产业。立足节能降耗与节能环保产业双赢发展,重点组织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增链项目,构建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条。围绕节能改造、污染治理、循环经济、工业节水、绿色建材等,支持重点节能环保项目建设,确保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0%以上。培育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实施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示范工程、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强化节能监测、节能监察。以关键设备信息化改造为抓手,引导重点用能企业逐步建立能源管控信息化系统,促进重点用能企业工艺水平不断升级,装备能效标准不断提高。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举办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搭建研供需用平台,加快推广水泥粉磨高效节能技术、垃圾节能环保处理技术、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探索节能服务新模式,指导节能服务企业与重点用能企业合作开展能源托管,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综合服务及节能技术服务,培育一批“节能医生”、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等第三方节能机构,加快建立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新模式和新机制。
5、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实现提高效率和激发活力的统一。坚持企业为本、服务至上,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企业产业链生态系统。开展民营经济提速行动,坚持专精特新发展导向,开展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我们要着力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加强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治理方式。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11/8023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