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应为“免费村支书”的“任性”点赞!
2015年02月17日 09:02
【事件介绍】
村支书自掏220万给全村办年货 究竟是为了什么?
2015年2月4日,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宋福如投入220多万元为全村人置办年货,使全村的2880名村民每人领到了一份年货。
据悉,年货标准为每人12样年货,即2斤带鱼、1只土鸡、2斤猪后座、1桶花生油、20斤东北大米、1斤香油、20斤精粉、10斤饺子粉、1斤糖、1斤瓜子、2斤花生、1.5斤粉条,让全村人过春节不用买年货,受到全村村民的欢迎。
另外,60-69岁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1200元,70-79岁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1800元,80-89岁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2400元,9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3000元。据了解,宋福如连续6年为村民置办年货,免费为村民发放米、面、油,免费为村民体检,全村村民免费享受新农合、新农保,被村民誉为“免费村支书”。
“免费村支书”其人
每月生活费300元 两套西装花180元
一身朴素的西装,一双沾满泥污的布鞋,一口难懂的永年方言,见到这样朴实的宋福如,很难把他与一家高科技企业联系起来。
这个人有什么样的魅力?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但是这个农民做公司的战略与杰克·韦尔奇惊人的一致,目前硅谷公司只有四个产品线,却个个都让人点赞。这个农民每个月的生活费只需要300元,当下属穿着名牌西装调侃故意说只要2000元时,他自己得意地“显摆”:有次过年买了两套西装只花了180元,还送了一对灯笼。
为了长期留住人才,宋福如多方筹资上千万元建起了高档次的专家公寓,公司每年科技投入都占利润的30%以上。他经常说,人才是企业第一财富,我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文化塑造人才,用感情温暖人才。为宋福如所感动,30多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获专利50多项 为村企共建、公益事业投入5亿多元
宋福如也是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在东街居委会院子大门口上,贴着宋福如亲手写的一副对联:“苍天之高建北方第一村,大地之厚创生活更美好”。朴实无华,折射出这位村官的雄心和气魄,也饱含着一个农民企业家的强烈的责任感。
就是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把目光瞄准了世界科技最前沿,获得专利5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15项,部分产品用于航天、国防等尖端科技领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他积极开展村企共建,帮助乡亲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想将自己的家乡建成“北方第一村”。几年来,他为村企共建、公益事业投入了5亿多元。
宋福如:当初一块儿吃苦的乡亲们还在过苦日子心里不安生
宋福如说,自己年轻时拉过板车、下过煤窑,当时最大梦想就是过年让全家人吃顿白面饺子。“我富裕了,可当初一块儿流汗吃苦的乡亲们还在过苦日子,我心里不安生。”
许多人因为他无私奉献的义举困惑,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宋福如说:“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已经万贯家产,但我回报家乡,就是想践行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家乡的血液!”
人物简介
宋福如,男,1950年8月出生,永年县广府镇东街村人。至今任永年县广府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主要荣誉1987年获“河北省星火优秀青年”、2006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2月29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等。
何必习惯性质疑“免费村支书”
2月4日,被誉为“免费村支书”的河北永年县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宋福如又给乡亲们置办年货了。全村每人都领到一份丰厚的年货,为此宋福如自掏腰包220多万元。对此,许多人竖起大拇指点赞,却也不乏各种质疑和嘲讽。
这是宋福如连续6年为村民置办年货,实际上他还免费为村民体检,让全村人免费享受新农合,为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等等。按理说,这足以表明其公益热心和诚意。不过,现在似乎有一种现象,可以笼统称之为“习惯性质疑”。例如,看到有人做慈善就认为是作秀,只要是富人就认定有原罪,乃至于听说有官员不贪钱就视为外星人。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虽说这种“习惯性质疑”,确实有其社会根源,比如人们在报纸上、网络上经常看到一些丑陋现象,平时也会接触到一些道德沦丧、违法乱纪的事例。但说到底,这更多是对社会负面信息的“偏颇吸收”,以及对其效应的无限放大。久而久之,人们也就容易产生类似于“洪洞县里无好人”的思维错觉。
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宋福如这样致富思源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社会历来就有这种泽被乡里的传统。在传统社会,富人在乡里举办义学、设立义田乃是一种惯例。宋福如有一句名言:“企业归我所有,我归家乡人民所有。”这可视作是上述乡村传统的一个现代阐释。
何况,宋福如不仅是一个村官,还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实业家,近年来又投入巨资在老家发展旅游业,此外他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无论从身份、实力还是名誉来讲,他都有能力和动力去做这些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善事。拔一毛而利于天下,何乐而不为?做这些善事未必就有多少功利性,也不一定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
退而言之,倘若目前没有证据认定宋福如做善事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连合理猜测的基础都缺乏的话,就不能武断地下什么结论。随意否定一个人,不仅可能有悖于事实,而且可能伤害到一个好人。试想,一旦宋福如所做的一切都是真的,对他的所有质疑和攻击岂不是意味着极大的不公?假如就像有些人所认为的,这个社会已经糟糕透了,岂不是更有理由去维护和珍惜那些美好的事物?
相对于质疑“免费村支书”,该如何保护好人不被冤枉,至少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对此,公众要做的是保持善意,坐等真相;对于当地来讲,在企业行为和基层干部之间建立一道制度“防火墙”,提高村组织运作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澄清事实;至于媒体,不妨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与还原宋福如及其所在村组织、企业的更多真实情况,这样公众也才能加以客观评判。
“免费村支书”质疑背后的期待
“免费村支书”的做法得到众多网友“点赞”,人们感概和钦佩能有这样一位好支书。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此举是否存在贿选、贪腐、作秀嫌疑。事实证明,这些质疑是站不住脚的,为此网友尹宏怡在人民网刊文《拨开“免费村支书”百万年货背后的“疑云”》,对相关质疑一一给予回应。
透过这一事件,在网上不时爆出“小官巨腐”、干部“作秀”等新闻的时候,网友对“免费村支书”的质疑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然而面对各种各样负面信息的冲击,一些人也会产生“习惯性质疑”,自觉不自觉地在放大负面信息的心理影响,“习惯性质疑”更多是对社会负面信息的“偏颇吸收”,无限放大。随意否定一个人,不仅可能有悖于事实,而且可能伤害好人。公众要做的是保持善意,坐等真相。其实,宋福如连续6年为村民免费置办年货,真心实意想给群众做实事、办好事的做法,以及广大群众的连连称赞是对质疑声最好的回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众对一些现象发出质疑不是一件坏事,对干部、对工作都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会“拿着不是当理说”,大多数公众还是会理性看待问题,心中充满正义,有一把良心的尺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有人在公众的质疑声中倒下了,因为他们真的在搞“花拳绣腿”,真的在欺骗群众。党员干部面对质疑如何保持淡定,破解质疑的最好方法就是“实干”,赢得群众掌声的最好办法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真相”。
有人说宋福如有钱就是“任性”,老百姓需要更多像宋支书这样带着感情为农民服务,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好干部,这才是公众质疑背后的真正期待。
为“免费村支书”的“任性”点赞
宋福如免费为乡亲送年货的事迹一出,迅速在网络传播并引发热议,点赞者有之,认为他是致富不忘乡亲的好村官;质疑者有之,怀疑所花费用的来路,更有网友调侃称:有钱就是任性。的确,这位有钱的全国人大代表,没有豪车、豪宅,甚至连市区的房子也没买,却任性地拿出百万为乡亲们备年货;这位有钱的六旬老人,不抽烟、不喝酒、穿得“土得掉渣”,却任性地投资亿修建广府古城;这位有钱的民企老板,不为子孙后代留财富,任性地要把首富变为首善。我认为,正是这种“任性”让他的农民本色显露无疑,正是这种“任性”让他带领乡亲们共同走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相比于那些富起来就开名车、穿名牌、买豪宅的“土豪”们,宋福如的任性显那么弥足珍贵,不仅令乡亲们竖起大拇指,我都忍不住给他点个赞。
村官,本不是啥官,甚至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然而,他们却是离老百姓最近的那个群体,所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基层群众。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席卷农村,一些村官却忘记了自己为民服务的本职,不顾乡亲死活,只顾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物质利益,甚至出现了“私分征地款”的广州某村官,这样的人,不仅仅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终究会受到百姓的唾弃。而像宋福如一样,致富不忘乡亲、保留农民本色的村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村官,透过乡亲们满意的笑容可以看见,只有真心为民的村官,才会受到支持与肯定,才会获得人民点赞。
时至今日,无论是从人口总数还是所占比例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中,农民依然是“主力军”,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面貌将直接决定我们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急需一批像宋福如一样“任性”的“领头雁”,一心带领农民兄弟共同致富,才能让农民真正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受益者。
村支书免费办全村年货,此处该有掌声!
诚然,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重拳查处贪腐官员,对违反党纪国法的党员干部一律严厉打击,伴随着各种级别的官员都有落马被查情况,其贪腐金额、手段的曝光,也让大众哗然之声此起彼伏!涉案官员的违纪事件一次次刷新着公众的认知底线,于是,这样的高关注度下,人们势必会相对忽视一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之人。
回归“免费村支书”,在一阵阵打击贪腐的声音中,这位斥与自己身份看起来似乎并不协调之资,难免让人质疑资金的来源、途径。其实,“自掏腰包”的村支书并不在少数。早些年,就有报道各地村支书免费为全村修路、为村民购置家电甚至发放年终补贴,不在少数。如今,村支书已经并非是公众传统意识中的种着地、识点字的老农民,而是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家重回自己的家乡,带领乡亲发展本地经济,致富创业,尽自己的能力无偿付出。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数量之大、农村人口之多就注定关系着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地域属性各有不同,能力有所不及、国家惠利乡村难免会有照顾不到位地区,村支书便是桥梁。一村之内,无外乎支书,村支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村民利益也能最直接、最大程度保全,对企业家回家乡造福百姓,人们更该有的是敬意!
笔者更要说一句,其实,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与干部自身财富多少并无太多关系,只要将村民的利益常放在心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能力,事无巨细,最终谋利群众、惠利百姓,都会是最伟大、最有意义的事业,也值得所有人为这样的付出,由心底深处发出最热烈的掌声!
【启示与思考】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是看在眼里的,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当家人”,百姓心中有杆秤。人民群众是最实际群体,他们不管领导干部说的多好听,他们关心的是这些“官老爷”干了多少实事。俗话说“心无百姓莫为官”,官不论大小,权不论轻重,既然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百姓,要把群众的冷暖挂心头,做到手不贪,心不沾,嘴不馋。
宋福如能有今天,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还与党的政策好、乡亲们的支持理解等有关。办村集体企业,有利润,除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外,拿出钱来为群众改善福利,6年如此,难能可贵。这需要开阔的心胸,需要仁爱的赤子之心,需要独富不是富、独乐不是乐的勇气和行动。
宋支书只是千千万万个村支书中的一位,村支书是离群众最近的“官”,别拿“支书”不当“官”,村民有一个好支书就如获“至宝”,这样的支书会处处为百姓的利益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一心一意为民谋福利,始终记着“心中装有百姓”才是正确的为官之道。村支书是党的最基层领导,又处于一个村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人民的公仆,在其位,就要为人民服务,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要做出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群众求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村支书要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要心里装着民众,把权看淡一点,把百姓看重一点,事多做一点,钱少拿一点,做到劲为民使,权为民用,要让群众体会到村干部是真正在为民办事,让群众体会到这里面寄托的“真情实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就是要让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稳定成果,就需要更多的宋福如式的村支书,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农村,致富路上你追我赶,互帮互助。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17/8031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