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奖牌榜乌龙事件 体育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02月26日 13:20
【事件介绍】
中纪委明令彻查体育总局“奖牌榜死而复生”
近日,有网友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网站上发现了一处权威发布,其内容与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巡视整改情况内容不符。
记者在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找到了标注1月30日公布的《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草案)的通知》,其中这样写道:“公布代表团成绩榜,包括金、银、铜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成绩榜排序依次按照金牌数、银牌数、铜牌数、总分数的高低排列”。无独有偶,2月4日,在另一份《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竞赛规程》中也发现了相同的内容。
而在1月26日,体育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巡视整改情况,在其中国家体育总局明确表示,“今后对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省区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
“金牌榜”整改相悖信息系工作失误
有关全运会成绩公布方法,前后措辞竟成矛盾。一时间人们猜测,取消金牌榜是否只是国家体育总局应付巡视组的权宜之计呢?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表示:“有关的内容跟我们整改的通报是相悖的,我们特别重视,这也是我们工作人员的失误,没有严格地去审这个没有定稿的东西就上去了,这是我们工作环节中出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整改,会进行内部治理避免这种问题再发生。”
据张海峰司长介绍,两份“竞赛规程”都仍是草案,处在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阶段。同时对于其中涉及成绩榜的说明文字,张海峰司长没有作任何辩解,而是承认文字内容本身存在严重错误。在这样描述下的全运会“成绩榜”同传统意义上的“奖牌榜”实际上是一样的。
不过记者注意到,全运会规程总则的发布时间是1月30日,已经在网上挂了一周。既然内容错误,为何迟迟不改?对此张海峰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可能没有更多想到关于巡视整改的要求,所以产生了这些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在6日下午已经撤下了两篇竞赛规程,并且在醒目位置刊登了新闻发言人有关此事的情况说明,替换的竞赛规程总则也将择日公布。
中纪委:要认真核查,要追究责任
“金牌榜”事件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对于关注体育总局整改的人们来说,在见识到颇有壮士断腕的整改措施出台后,却等来了网站上的乌龙事件。
对此,中央纪委驻国家体育总局纪检组副组长施泽华表示:“方案公布之后出现差错,我们要认真核查,要追究责任。错误出在哪个环节,草案是不是经过党组领导同意、经过业务部门逐级报批,然后上网前有没有审查,上网的审查制度和发布信息、发布文件的相关制度是不是按照这个制度来做的,我们一定要追查。我们想下一步就是按照我们整改提出来的措施,逐条地对各个司局、各个部门、包括各个中心要监督问效。要责任落实到人,比如说在哪个司就落实到哪个司长、各个中心落实到党政一把手,如果出现问题、出现跟党组的意见不一致、跟巡视报告的情况不一致,我们要追查追责。”
全运金牌榜缘何“死而复生”?
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乌龙”,这件事恰恰反映了体育部门弃之不得的政绩观。而“唯金牌论”的政绩观,也绝不是一个不公布全运金牌榜就可以改变的。
目前中国的整个体育系统,围绕全运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体系:从官员的选拔考核、运动员的培养以及奥运会参赛名额等等都由此衍生,而金牌恰恰是目前衡量地方体育部门政绩的最重要标准。有媒体评论,如果没有新的评价体系替代用金牌数量来评价的体系,即便明面上取消了成绩榜,但对于各代表团来说很可能就是嘴上不说私下较劲。
建立新评价体系任重道远
从1996年开始,为了更加调动各省市区培养奥运人才的积极性,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将奥运会奖牌带入全运会”的举措。可以说国家的“奥运争光”战略也直接培育了目前全运会紧紧围绕奥运会生存的格局。
中国竞技体育都是以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为最高目标。国家、地方重奖奥运冠军、全运冠军也是在专业训练体制下中国运动员获得经济回报的最重要来源。如果这些重奖以及附加的各种政治待遇取消或发生改变,专业培养运动员的体系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2015年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要着手建立新的体育系统评价体系,但如何重新构建依然任重道远。
要对金牌榜“摆乌龙”零容忍
通过这一事件,大体可窥见体育排名背后的利益较量之激烈。虽然,体育总局在事件曝光后随即采取了“灭火”措施,称是“由于工作人员失误”造成的,但是许多网民都认为,“工作人员”不过是“临时工”的代称而已。确实,正式公布一份政府文件,是有严格审核程序的,特别是在中央巡视组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整改意见之后。当然,“工作草率”导致的失误,并非没有可能,但放在体育反腐的视野之下,这样的“失误”不可思议,难免让人觉得有蹊跷,是惯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取消全运会金牌榜和亚奥两会贡献奖评选,在中国意义重大。虽说奖牌可称之为竞技体育的灵魂,不可或缺,但体育奖牌排名之于中国,往往意味着非体育因素的较量。比如,金牌数量之于政府官员,意味着政绩和财政拨款;金牌之于运动员,意味着滚滚财源。于是,为了金牌,暗箱操作、集体舞弊等丑闻,屡见不鲜。前不久,被判刑10年的体育总局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磊,就曾收受河南省体育局30万元的贿赂款,在全运会上帮助该省代表团获得跆拳道项目的金牌。
当体育事业沦为冲刺金牌,当金牌沦为扭曲的政绩和暴利,可以想见,体育事业的公帑更多只用于少数人的锦上添花。因此我认为,中央纪委对于体育事业的反腐和整风,与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民健身”的指导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可是,如何将这一国家战略落到实处?那就是将体育拨款花到全民健身刀口上,不要再浪费在扭曲的政绩甚至贪污腐败之上。
基于此,中央纪委对这次全运会金牌榜乌龙事件,应严肃查处。看看是失误还是有意,并以此为契机,断了利益集团的非分之想,最终为全面落实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开好路。
但愿奖牌榜“死而复生”只是程序乌龙
中央巡视组对于体育总局放出如此乌龙,迅速作出反应,表示“要认真核查,要追究责任”,这既是对问纪问责严肃性的维护,也是对公众应有的交待姿态。
或许,此事正如体育总局所言,可能是工作程序的失误。一套曾经运行了多年的系统,一旦做出调整,或者,系统中的某个环节停止运行,难免会出现各种“Bug”。若是工作失误,也在情理之中。若真是如此,就是一件不大的小事。但是,有关方面也应该看到,即便是一件小事,造成的恶劣影响却一点不小。
仅仅相隔4天时间,腔调如此相反,这难免会令公众认为,体总方面是在敷衍中纪委巡视组。当然,在目前的氛围下,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一个小小的“Bug”也说明,在体育系统内部可能有些旧的利益格局仍然根深蒂固,一些不良积习仍然难以改变。
但愿国家体育总局大摆奖牌榜的决策乌龙真的只是一个“工作失误”。接下来,既要查清楚这样的失误是怎么造成的,责任人是谁,更要反思这样的失误是怎样造成的。政府部门转变观念和作风,并不是出具一份整改报告就完成了,最终,有没有转变,还是要看是否落实到了这个机关中的所有人员,大家是否都知道应该怎样正确地做事。否则,一不留神,就有“Bug”要发作,有工作程序的乌龙要摆。
【启示与思考】
1月2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在这篇长达9000字的通报中明确表示,今后在全运会等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不公布金牌、奖牌榜,并将以严厉措施杜绝运动员选拔“寻租”等违纪行为。仅仅4天后,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草案)的通知》,明确表示2017年将在天津举行的全运会“公布代表团成绩榜,其中包括金、银、铜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成绩榜排序依次按照金牌数、银牌数、铜牌数、总分数的高低排列”。2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官网上道歉,并重申取消全运会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
一个所谓的“乌龙”事件,让中国体育的管理部门成为近期一大焦点。这其中固然是对这个部门“出尔反尔”的质疑,更深层的却是对于中国体育改革的强烈呼唤。
客观而言,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亚运会、全运会,都是竞技场,在体育精神的范畴内,奖牌确能体现理想、信念、凝聚力。金牌榜和总名次榜,彰显出的也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然而,在我们的体育领域,金牌或者奖牌榜被赋予的意义,早已超出体育范畴。总局主导的亚运会、全运会的金牌榜和总排名等,早已异化为“金牌至上”,扭曲为地方体育系统的“政绩排名”、官员晋升的载体、运动员以及服务团队物质利益的筹码、地方省市享受政策的捷径。
每逢全运会的时候,各省市体育局就会展开看不见的“军备竞赛”,有的省份还把足球队夺冠后每人奖励50万元外加一套住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些地方体育部门和教练员、运动员铤而走险,操纵比赛、贿赂裁判、收买对手,竞技赛场毒瘤丛生,甚至在畸形的利益面前被赞助商绑架,扰乱了整个体育赛场的秩序,背离了体育精神应有的核心价值。
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亚运会和奥运会贡献奖评选,不再公布各省市的金牌和奖牌榜以及总排名,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要想让金牌或者奖牌榜回归本真,体育系统就必须形成上下互动,斩断利益链条,铲除唯政绩论的土壤。同时,整个体育系统必须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体育成为塑造人的运动。
不过,在既有利益格局下,打破过去数十年陈旧的政绩思维,革除附着在金牌或者奖牌榜上的“利益链条”,无疑是一种痛苦的“自我革命”。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以刮骨疗毒的定力,把体育服务于金牌转变到体育服务群众上,要建立一套制度的"防火墙",真正形成对自身和地方体育部门无处不在的监督。另外,地方体育部门也必须加快改革,防止开倒车。唯有如此,体育才会不再急功近利,金牌或者奖牌才不会再是权力和利益的“通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26/8034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