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巨额救助金花不出去,只因制度不完善

2015年02月27日 15:45

 

【事件介绍】

广东省20亿救助金无专人处理花不出去

如果不是2011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惠州龙门县农妇刘来香,或者会在家打扫庭院,或与丈夫儿女围坐一起,走街串巷拜年。

而今,她独自平躺在暨南大学附属三九脑科医院的综合病区病榻上,与之相伴的是医院为其聘请的全职护工。她在这所医院里,已经住了3年3个月又15天,一共12 0 3个日夜。农历羊年新年,她还是在医院内度过,接访记录和24小时陪护护工均证实,迄今她没人探望。她的滞留,和病情无关,和复杂的纠纷,亲人的遗忘有关。

记者在全市各大医院进行的寻访中发现,诸如刘来香这样回不去的病人,虽不多却也并非孤案。他们有的因病情尴尬,家人不愿接回,长期滞留医院;有的因涉及交通、治安纠纷,在未得到妥善处置、赔偿前,家人以此相胁迫;也有的患者本身与家庭失睦,家中关系本就淡漠……

回不去的病人群体,也就成为社会万花筒中一处暗淡的棱镜。刘来香案例牵扯出来的,是广东省内庞大的道路交通社会救助基金的申请难、运用难的现状。

2012年已达到了出院标准

刘来香受伤的过程其实一点都不曲折,惠州市交警支队给予的函件显示,2011年9月11日,她在住家附近遭遇交通事故,立即被送往当地医院接受了将近两个月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双侧额、颞叶区脑挫裂伤。虽未伤及神经中枢,但她失去了语言能力,运动功能也变得极差”,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六科主任吴杰表示。同年11月7日,她被家人转送广州三九脑科医院继续治疗,至今她都未离开这间医院的回字形楼宇。

“初来时深度昏迷,严重的脑脊液,还合并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在医生和其顽强生命力配合下,一关一关地熬了过来。”为了清理受损的颞叶部,医院为她进行了多次手术,刘来香终于病情稳定,精神、睡眠良好,恢复自主进食。“从医学的角度而言,刘来香在2012年上半年已达到了出院标准。”但此时,“陪护家属不见了,前来医院探视的次数也越来越少,间隔时间越来越长。”由于无法和家人取得联系,其中原委只能通过医院人员的转述和电话录音加以佐证。

家属玩“失踪”,交警提议用基金垫付

当年撞击刘来香的车辆并没买保险,在肇事方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肇事方赔偿几乎没有可能。为确保救治工作及时开展,惠州市交警支队曾给广州医院方面来函,请求医院继续救治。并描述刘来香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能力承担后续治疗费,惠州交警建议医院采取挂账治疗,并承诺自2011年12月26日发生的住院治疗费,由惠州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予以垫付。

 

类似的挂账治疗进行了一年,医院没得到垫付的费用,频繁地与惠州交警进行沟通、接洽,一年后的2012年11月12日,医院方才得到了另一份回函,表示相关款项已处报批阶段,这笔款项最后还是到了一部分。但也就是从2012年12月开始,刘的家人就变得难以联系了。

从这时开始,医院为刘来香聘请了专职护工,24小时照顾生活起居,湖南籍护工张阿姨,是刘来香住院后陪护期最长的人了,已陪了两年两个月。由于基本没什么并发症要处理,刘来香除失语、偏瘫之外,身体状况也不错,张姨的工作就是喂饭,做好刘来香的清洁工作。

欠费20多万表示渴望回家

刘来香案头生成的每日清单和累计欠费清单显示,其3年多来发生的医疗总欠费为209444元,这仅仅是医药费用,并不包含医院为其提供的护理费和食宿费。

从入院时的55周岁,到目前的近59周岁,刘来香在医院内的变化也就是年龄增长和经常被换床位。神外转到了神内、继而到康复科,最后到了综合病区病房。“医院的业务用床本就紧张,实际上无需治疗的刘来香,挤占了许多危重病人的资源”,主管医生谭佳亮表示。刘来香毕竟是个曾发生过严重颅脑损伤的病人,身边又无家人陪同,病情一旦出现重大变故需要做手术,没有家属签字承担法律责任,医院要背负巨大的医疗风险。挂床、欠费,这些问题对于医疗机构颇显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患者长期滞留可能带来的医疗纠纷。

在记者与刘来香接触的十来分钟内,她表示希望老公和儿女们来接她,但面部表情和颓然的神态表明,她也无能为力。

家人挂断电话再不应答

记者随后与其家人和惠州交警沟通,用固话、手机两度拨通了其丈夫的电话,在简单说明意图后,对方立即挂断了电话,随即再也无法取得联系。

与惠州龙门交警梁警官、钟警官(两位曾代表惠州方面前来洽谈挂账就医的问题)的联系也不顺畅,两位除证实刘来香的车祸伤属实外,其余情况均要求记者联系惠州市交警支队、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机构。

经过3年多的了解、斡旋,医院也大致理清了刘来香长期滞留的主要原因,家属无钱,求助到救助机构,救助机构在先期履行了救助义务后,后续救助又难以为继。于是就形成了家属找救助机构、机构找医院,医院又回过头来找家属的怪圈。在这样的循环中,刘来香在医院中过了一年又一年,没人能找到解开循环结的方法。

滞留类型:广州约七成滞留病人因欠费

●欠费 通过对广州市各大医院搜集的22例符合出院标准,却滞留医院3个月以上的病例进行汇总后发现,中涉及欠费5000-60000元的案例一共占14例。欠费之后家属失联,待出院之时病人却无从送达。对这类情况,各类医院的做法相对简单,动之以情,鼓励家属来签订欠款协议后,将患者接走。

●夫妻离异无人搭理 这些案例中有3例是因为夫妻离异,且原本的亲人老死不相往来。3例滞留病人均为男性,有退休金、医保,但出现脑中风、偏瘫、失语或昏迷状况后,再无亲人搭理。对于这类病患,医院的做法一般是积极寻找民政机构接管。这类病患,因家庭失睦,亲情已非常淡漠。

●长期离家,家属懒得理 暨大三九脑科医院之前还曾接收一名50岁的女性脑中风患者,常年独自在外打工,甚少顾及家庭、子女的成长,在家人眼中,她已与失踪无异。骤然发生中风、失语后,医院去找家人接患者,家属往往退避三舍。医院最后经过当地警方,确定了其老家依然还有族叔、丈人在家。最后是自行派救护车驱车1000多公里,将患者送回老家,在公安见证下办理了移交手续。“患者的脑病我们解决了,但其同时存在的心脏病我们无法处理啊,虽然欠费、运费肯定无法追回,但总好过耽搁病情。”这类割肉斩仓般的举动,最大的原因,还是害怕滞留病人出现意外。

 

●车祸斗殴赔偿款未到位 此外5例滞留病人,或多或少的与刘来香的情况雷同,交通事故处理意见不明确,未见赔偿到位是最主要原因。社会治安事件如打架、被攻击后,对方无法进行民事赔付的也有。

律师说法:滞留病人的家属涉嫌遗弃罪

广东卫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杨会林表示,深究目前滞留病人的各类情况。涉及医疗欠费而亲属弃之不顾类型的,是涉嫌构成遗弃罪的。“有抚养、赡养义务却拒不履行相应的责任,只要病患符合出院标准,医院通知家属后不来,医院立即可以报案处理。”

如警方介入后,家属仍拒不执行,则可以遗弃罪进行诉讼了。作为家属,亲情再如何淡漠,法律规定的相关义务,必须履行,“当然,家属宁愿坐牢都不愿承担抚养、赡养义务的,医院作为公益性机构,有责任继续承担后续的相应义务。”在杨会林看来,此前北京一医院将滞留患者抬出医院的做法,有欠妥当之处。杨会林表示,滞留病人中,只有明确的鳏寡孤独人士,是民政机构应该予以接收的。“这部分,在中国亟待理顺、完善。”

20亿交通事故救助金为何花不出去

那边亟须用钱,这边钱却花不出去,实在是怪事一桩。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其资金来源是交强险的2%,交通违章罚没资金的3%再加上社会捐助,其设立的初衷,是为让车祸伤者得到及时救治,对于因为种种原因难获赔偿的受害方来讲,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堪称雪中送炭的“救命钱”。

然而现实中,屡屡出现交通事故救助金“沉睡”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救助金申请程序的繁琐。此前广东省中山市政协委员韩建华在调研时就发现,救助金申请审核程序十分繁琐,“根据基金实际运行调查情况来看,医院在帮助病人申请救助基金时,普遍感到很困难,实际申请成功者不足10%。得到批准的案例大都在数月后才兑现,有的甚至需要10个月的时间才能申请成功。”

而造成手续繁琐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对于该基金的管理职责不明,有的地方,受害者写好了事故救助金申请书,却找不到接收部门。有的地方在审批过程中,各种行政部门总要以各种名义“插上一脚”,一些地方甚至规定,每笔救助金的申请审核需要经过分管副市长签批才能发出。如此一来,救助金的申请审核成了另类“行政审批”。

就算极少数人幸运地申请到救助金,往往金额也不大,对于伤病的治疗可谓杯水车薪。以刘来香老人为例,医院曾费尽周折为其申请了救助金,但获批金额很小,刘来香最终仍欠医院20多万元。

交通事故救助金躺在银行账户上吃利息,付出的代价,是民众的健康损失和高居不下的医疗坏账,所以,不能让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国家有关部门亟须完善救助金管理制度。这就包括明确基金管理责任方,改变基金的多头管理;简化基金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建立危重伤交通事故伤者的事先垫付机制;加大基金救助力度,例如可明确受害人医疗费或丧葬费最低救助金额或比例,真正让救助金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交通事故救助金是交强险的重要补充,如何积极发挥救助金的作用,切实减少民众负担,把能花出去的救命钱,尽可能花出去,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

20亿救助金花出去最需“生命意识”

仅仅广东省就有20亿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各省合计起来必然是笔庞大的数字。救人需要钱,有钱本来好办事,生命也有保障,这也是设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初衷,然而,没想到的,这边钱太多,那边却是花不出去。救命钱遭遇如此尴尬困境,这是生命的悲哀。

 

20亿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为何只花出10来万?原因并不复杂,其一,是由于“不被外界知道”,知道申请程序的人很少,如果根本不知道有这笔基金,也就不会去申请,而不申请,自然不会有钱;其二,申请需要特别繁琐的程序———要交管部门牵头六个部门,每笔都开会审核,程序太麻烦,也会让人失去耐心;其三,没有专职人员处理这笔费用的审核,都是交警兼职在做申请工作。这么多的钱竟然没有专职人员审核,这让人大跌眼镜。谁都知道,没有专人管理的钱,无论数目多么庞大,总会是一潭死水,要么花不出去,要么产生腐败的窟窿。其实,对于20亿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花不出去,相关职能部门不是不清楚原委,也不是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据了解,当地交管局曾经希望申请一些编制,专门用于运作救助基金,但未获批准。不知道为何不给予批准,其依据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盘活救助资金,也是在害人,至少也是草菅人命的行为。

可是,专人负责管理只是其中一个要素,最为关键的是缺乏“生命意识”,没有这种意识,即便是有了专人管理,也会遭遇申请程序麻烦的困扰,如果再出现服务意识不强,想要申请到救助资金,恐怕也很难。而有了“生命意识”,能以救人为第一要旨,那就能够很快盘活这笔“救命钱”了。

【启示与思考】

老人滞留医院,源于两个环节不给力。一是法律不给力,没有对遗弃亲人的现象给予惩处;二是救助金管理不善、不科学,巨额救助金花不出去,该救助的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于是家属把遗弃亲人当成维权手段,导致问题变得复杂。要解决类似的矛盾,相关部门应首先解决巨额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花不出去的问题,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和审核这笔救助基金,使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关爱和治疗。

“没有专职人员处理这笔费用的审核,都是交警兼职在做申请工作”,这无疑是交通救助基金运作效率不高,救助不力的主要原因。有些慈善基金的规模不过几百万元,尚且有专职人员在管理。规模超过20亿元的广东省交通社会救助基金,却至今没人专人负责审核与运作,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交通救助基金长期花不出去,也让人怀疑有关部门是否真有心盘活这笔钱?是不是有意让其躺在银行账户里睡大觉,以收取银行给予的各种吸储好处费?这件事几年都没解决好,恐怕不只是程序繁琐和制度缺失的结果,行政效率低下及大笔资金长期沉淀带来的利益诱惑,也是该问题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

20亿元救助金长期无专人处理,导致大量资金浪费,大批交通事故受害人得不到有效救助,后果显然非常严重,也应该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按照相关规定,只要符合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申请要求,就能成功申请并获得救助。可现在需要救助的交通事故受害人这么多,每年能真正得到救助的人却屈指可数,这实在让人怀疑该基金的审核与拨付过程存在猫儿腻,获得救助的都是些什么人,是否都符合救助规定呢?如果不是审批过严导致大部分申请无法通过,就是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告知交通事故家庭困难受害者,可以申请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才导致申请者过少,钱花不出去。救助基金要有专人运作,同样也要加强监管与审计,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救助对象懂得及时申请救助,以免影响后续治疗。

如果解决了救助金花不出去的问题,社会尽到了救助责任,受害者家属大概不会无理由地遗弃亲人。退一步说,倘若还发生这种情况,政府部门也可以依法追究老人亲属的责任。当下的尴尬是,由于社会治理前期缺失,导致法律难以执行,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大量出现亲属遗弃病人,病人在医院赖床案例的出现。解决病人赖医院的问题,还是必须先解决救助金花不出去这个关键问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27/8036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