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春节假期的“网络红包”需理性看待

2015年02月28日 10:53

 

【事件介绍】

网络红包改变了我们的春节

“土豪发红包啦,快去抢!”支付宝和微信之间爆发的“红包大战”,正在改变人们过春节的方式。这个年,不少人纷纷感叹:“我就抢红包了,春晚放了啥也不知道。”

80、90后成“抢红包”主力军

红包游戏的火爆让羊年春节成为了迄今为止最有“互联网味道”的一个春节。不少网友自嘲戳红包戳到手指疼,也有人感叹:“和几亿元擦肩而过的感觉真爽。”家住园区的80后小曹向记者透露,今年通过支付宝和微信,共发出了红包523元,收到了641.8元。“收支算是平衡中略有盈余,但是深切地体会到,这个春节,真心傻在手机上了。”他坦言,几天都“耗”在红包上了,对于不少亲戚朋友和老师,红包往来直接代替了那些过年的问候。与他同样刚刚参加工作的90后小沈表示:“几乎走火入魔,根本停不下来,连上厕所都带着手机盯着屏幕,生怕错过‘巨款’。”他说,其实基本也抢不到什么“大钱”,有收必有发,完全是为了沾一沾喜气。这两位年轻人的表现也与支付宝昨天发布的官方数据一致,90后用户的占比最大达到50.03%,发出的红包个数也最多。80后用户位列第二,占比达39.85%。

70后“抢红包”呈两极分化

在抢红包大军中,70后的这部分人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苏州某高校辅导员陈老师告诉记者:“我过年就没有参与抢红包,真心累,看我老婆玩了几天也就几十块的来去。”他表示不明白这样几十块往来到底意义何在,“弄来弄去,家务没人做,孩子也没人管了。”

不过,像他们这对夫妻收支基本持平的70后不多,苏州园区某外企高管李总说:“今年给下属发了不少红包。”他透露,公司的同事从年会聚餐开始就“闹腾”起来,一直在群里呼唤“李总,发红包呢。”甚至在群里玩起了“红包接龙”游戏,谁抢的红包多,就要双倍加满发出来。“刚开始几下还好,后来玩大了抢了几个第一,双倍发出去的时候,就有点蒙了。”几次下来,李总一共发出去3000多元红包。他表示,这也成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不玩不合群。

50、60后先收红包后发现金

“年轻人玩得溜溜地顺,我也学了,就坐着摇摇手机,收收红包也不错。”今年54岁的张大妈告诉记者,儿子在“双十一”的时候,给她换了个大屏智能手机,顺便教了怎么用微信和支付宝。“今年奇了,我儿子和媳妇还有侄儿等都给我发了微信红包,最后数数,好几百块呢。”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虽然转手还是发给小孙子了,却特别高兴。”

 

今年60岁的老苏州人陈大爷说:“我是戴着老花眼镜在参与红包大战。”他认为,“现在动不动去哪里都要微信,什么‘扫一扫’,不学跟不上时代了。”不过,他也表示,像他一样年纪的群体,有的人只会用大键盘的“老人机”了,与互联网的“红包”无缘,但是给小辈发现金红包,仍然是一项不变的传统。

“网络红包”别让商业味冲淡人情味

春节前夕,支付宝钱包、微博、陌陌、手机QQ、百度钱包纷纷开启红包活动,玩法也增加了互联网平台补贴、企业或名人现金红包,以及企业的代金券。在这场夹杂着商业气息的红包大战中,人情味和商业味的矛盾该如何缓解?

还记得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横空出世,朋友见面必问一句“你抢了吗”。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达到482万人次,最高峰时每分钟就有2.5万个红包被拆开。可以说,微信红包除了给传统年味增添了一丝新鲜的“互联网味道”之外,也培养了不少网民成为微信支付的潜在使用者。如此叫好又叫座的好点子,今年引来众多模仿者和竞争者,并不让人意外。

网络红包当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一是好玩有趣,图的就是个热闹。每个红包里哪怕只装上几毛一元,也能享受一把土豪撒钞票的感觉。二是方便使用,不用兑换新钞零钞,相隔千里也不再是过年发红包的阻碍。今年的红包大战花样更多,现金红包之余还有消费券、兑换券等,支付宝等更多互联网企业进入,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支付宝钱包近日就宣布,从小年夜到正月初一将向用户发放约6亿元的红包。一大波红包来袭,小伙伴们已开始摩拳擦掌。

然而,网络红包大战的升级,也可能带来一些烦恼。互联网所到之处,往往会瓦解旧规则,建立新规则,这期间免不了出现一些混乱,在给一些人增添了便利同时,也很可能误伤某些群体。比如双十一购物节,让不少消费者捡了便宜之余,也滋生了虚假降价、不履行退换货承诺等不良现象。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网络红包大战也是同理,在热闹表象背后,也有一些灰色空间需要正视。

首先,随着红包形式多样,参与商家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网络红包也有些招人烦。喜闻乐见的红包成为企业营销的工具,肆无忌惮地在朋友圈里刷屏,其“公害程度”俨然与商业广告、各种代购看齐。有的商家还打着发红包的旗号,套取身份证号、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为了领取区区几块钱的“红包”,注册用户、绑定银行卡等各种手续极为繁琐。领红包麻烦不说,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得打个问号。面对红包满天飞的现状,消费者很可能从“欣喜若狂”转为“无所适从”,无论是平台运营商还是相关政府部门,都不能放过其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

其次,各家企业为了发红包互相封杀,也直接伤害了用户权益。随着微信与支付宝的红包大战不断升级,相互屏蔽的已不止红包产品,一些音乐类、社交类APP也躺着中枪。这一场景,多少让人想起了此前的“3Q大战”。互联网企业拼得你死我活,动辄绑架大量用户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实在有悖“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各位互联网大佬争夺移动支付市场,宏观层面应靠着相互支持来做大蛋糕,微观层面也应靠着特色业务来分好蛋糕,而不该彼此设立重重关卡,牺牲用户利益。

红包的本意是一份祝福,重在好意头,而非钱多钱少。网络红包也别因走得太远,而忘记了这一出发点。各大商家借网络红包做宣传不是不可以,但也要在风俗人情和商业营销中找到平衡点。若网络红包大战全是商业味毫无人情味,那么热闹了一阵之后,这样的春节红包也无可回味之处。

 

莫让抢红包“伴奏曲”盖过亲情“主题歌”

这个春节长假,手机上抢红包的火爆程度令很多人开了眼界。家人团圆、亲友聚会等场合,总有人低着头紧握手机、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毫不夸张地说,抢红包着实成为羊年新春的一道全新风景。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难怪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无论多么抢眼的“红包”,也难以换来亲人温馨的笑脸。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抢红包、刷微信不应成为生活的主题。请放下手机,给父母妻儿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吧。

民众还需理性对待“春节网络红包”

在派发红包的同时,却出现了腾讯与支付宝互相屏蔽的场面,可见竞争之激烈。作为消费者,我们一边观望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理性地去对待各个商家的“策略”。这种新形式的“红包”着实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不少的“年味”,也不愧是互联网营销的一项成功的案例,为商家培养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但是从很多抢红包的网民反映来看,抢到的红包更多是代金券之类的东西,抢到现金的网民还是在少数,这就需要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究其过往,更多商家都是打着让利大酬宾的旗号,给消费者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或者代金券之类,但是很多消费者却不知在背后,很多商家都暗自提高了商品的价格,看似使用代金券之后其实和未涨价之前无异,甚至有些都超过了未优惠的价格。

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便是掉了馅饼,也未必砸到你的头上。商家的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利润,亏本的买卖,恐怕没有人想做。这场对市场的争夺之战,可能对消费者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对待,莫让看似到手的“馅饼”成了商家的“诱饵”。

从前期的事件来看,商家之间的竞争,已经对部分用户的权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竞争的升级,是不是还会有一些非红包的产品纷纷“躺枪”,我们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是如果竞争成为一种不可控,互联网企业之间拼个“你死我活”,那时恐怕用户的损失更大。

红包的本意是一种祝福,是一种美好向往,钱多钱少都不是最主要的,这种新兴的网络红包也不要离初衷太远,各个商家也应在借助风俗习惯的同时,少一点商业的“火药味”。

 

【启示与思考】

这个春节,抢红包成了老少咸宜的快乐游戏。据统计,除夕20点到大年初一零点48分,春晚微信摇一摇互动总量达110亿次,峰值为每分钟8.1亿次,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

过年发红包收红包,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寓意祝福和团圆。现在,红包文化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推陈出新,当然源于商业目的,而在客观效果上,又契合了网络时代的社交需求。从一开始,网络红包就陷入争议之中。欢迎者表示抢红包无关收获多少,却是欢乐多多。批评者则指抢红包让人无心过年,只顾低头戳屏,而不抬头和家人、朋友叙情话谊。撇开争议,今年这一波“网络红包热”背后,还着实有一些道道可看。

无论是否微信赢了支付宝,至少网络红包是赢了。这也意味着,几亿人已经将自己的银行卡在网络社交工具与微信上绑定,长久以来一直想要破题的在线支付,不知不觉间完成用户普及,“微信一天干了支付宝8年的活”,这样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抢红包”对整个移动互联网在线支付发展的巨大意义。未来,在线或是移动支付将全方位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抢得移动支付先机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换个角度看,众多微信朋友群的抢红包活动,实际上是生活中社交活动的延续。“抢红包”的突然兴起,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爆发”,让日常社交关系抢了乡里乡情的“地盘”,而并非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手机抢去了时间、屏蔽了亲情和友情。

不过,科技的发展,确实让很多传统方式“出局”,乃至电话、短信拜年都已经完败给微信,并影响到人们过年或是维系感情的方式。如何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既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又不因此“冷落”身边人,也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新话题。

红包文化本身就是图个气氛,现在,这份古老习俗再生于网络,核心体验不在于红包现金的多寡,正是每个人参与其中营造出的过年气氛,体验了抢红包和发红包的快乐,放大了心底那份“众乐乐”的情怀,回归了这份古老习俗的本义。

事实上,许多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实际已经发生了形式甚至本质上的改变。比如拜年,经历了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形态的变迁。再比如,贴门神、年画,在城市里基本已经被人淡忘直至消失了。还有比如发红包,如今又推陈出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传统文化虽经变迁,而它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都是为了促进家庭和谐,都是为了有助于家人、亲人之间的感情传递。

所以说,有人担心新技术会改变我们的古老习俗,比如全家人都在埋头抢红包,而不与家人聊天,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就像人们乐于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抢红包。真正需要传承下去的,不在风俗的外貌和样式,而在于它深层次的核心理念——家和万事兴。小家如是,大家如是,国家也如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28/8037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