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科教

高校教师要勇于对错误言论和不良情绪说“不”

2015年02月28日 13:14

 

2015年新年伊始,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了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基本定位。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高校教师自然要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而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政课教师,绝对不能也不应该置身事外、漠然视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所“为”,自觉增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教师的言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高校师生的多次座谈中反复强调指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更是应该勤于思索、善于作为,积极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传递正能量。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形势复杂多变、思想观念格局多元、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并在一线的教学、一线的课堂中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必须时刻谨记并深深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

要想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有所“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基于科学的理论认知之上的理论认同和理论自信。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吃透理论,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练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功”,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和宣传中走在前头,在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在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改进并提升教学方式方法,发挥整体合力。须知,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思政课堂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该是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所“不为”,切实维护高校课堂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在学术研究中秉承自由精神与问题意识自然无可厚非,但在课堂上单纯靠简单粗暴的“呲必中国”来赢取掌声和噱头就大错特错了,须知,“自由”绝非没有限度、为所欲为,“问题”也决不能等同于口无遮拦、信口雌黄,孰不知这种混淆视听的简单、粗鄙的做法不是贻笑大方,就是贻害无穷。因此,近日,教育部所强调指出的“三个决不”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即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抺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决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决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实际上,在高校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对各种错误言论和不良情绪勇于“亮剑”,敢于说“不”,我们若放任各种负面情绪和消极言论肆意蔓延而不做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积极有效的引导,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失职,更是大学课堂的悲哀。试想,一个长期在负面情绪和思想阴霾的包裹中成长的学生,怎能期待他带给我们一个积极、健康、阳光的形象,又怎能期盼他走上社会之后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呲必中国”的现象背后是“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内心呐喊。高校的课堂是神圣的、严肃的,这里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假思索、随意、感性甚至任性的一己情绪的宣泄口,不应该成为我们不加甄别、不负责任、有失公允的个人偏见的吐槽地,更不应该成为良莠不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思潮的集散区。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28/8037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