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博士“回乡手记” 折射出农村转型现状

2015年03月02日 11:33

 

【事件介绍】

罗田博士“回乡手记”爆红:回乡过年迫切又情怯

这个春节,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一篇回乡手记,在网络火了。沧海桑田,人情冷暖。洋洋洒洒的大几千字,戳中了无数人的乡愁。如今,“回乡过年”被许多人渲染成一种单纯的诗意,然而,在王磊光眼里却不尽然。

大年初四,老家在湖北罗田的王磊光博士在接受楚天金报记者的专访时说,其实并未刻意去观察,在这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时刻,很多事不停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而越看,对于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

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王磊光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罗田县的王家塆。曾经,和很多人一样,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激烈的竞争、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他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所幸的是,“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地缓解了交通压力。”

回家,是亲情的驱使,可亲情的失落,让人觉得悲哀,“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在维系着。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些年来,一年最多在过年的时候见一次。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自打工潮于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王磊光在文中写道,每次回家,看到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妻子·房子·车子

农村男青年的“春节三部曲”

过年回家,似乎就意味着得“衣锦还乡”。在王磊光的文章中,他阐述着妻子、房子、车子这“春节三部曲”。“只要是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农村说亲,几乎到了‘抢’的地步”,王磊光写道,“年里看对的,过了年,马上订亲,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过去,女方怀孕了,立刻奉子成婚。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农村离婚的情况,也是与日俱增的。”“现在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县城。其实县城的那套房,只是过年的时候回来住,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为了添置这两套房,将来给儿子娶媳妇,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更流行的一种现象是,“近些年来,对于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对一个东西的渴求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那就是车子。房子不能移动,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尤其对于那些好些年没有回家的人来说,他再次回家,必须要有辆车,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春节的县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

农村大学生群体的迷思

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回乡迫切又情怯

这十多年来,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身上,他们的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在王磊光眼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倒是有两类家庭,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一类是孤寡老人;一类是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我所谓的第二类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经受着教育收费的最高峰,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之中。”“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大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王磊光自身的体验也甚为强烈,“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博士返乡,何时不再迷茫?

王磊光博士的春节返乡记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实际上是因为这篇返乡手记接地气,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而且也是家乡话。更重要的是正好是春节期间,有乡愁,有思念,有家乡,有亲情,更有一份社会的热点问题。

不过这篇文章还是也引起了争论,虽然有人赞同,而且有评论者认为“博士回乡手记道出乡村转型隐痛”,但还是有一位来自于高校的青年老师,一名文科博士对此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不必近乡情怯:另一面的乡村”。

这也正说明了,我们看待农村也好,城市也罢,或者说看待社会,不能总是“千人一面”,而应该是不同的“蒙娜丽莎”。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乡村多样性极强,无论是出于个人经验,还是对自己故乡的观照视角,都是不同的。博士返乡并非是全面的,或许更多的博士参与其中,反应多地的乡村现象,才能对城镇化进程中多样乡村的多种面向,有更全面的认识。

 

不过这个问题也说明,无论是王博士,还是李博士,现在谈农村,看到的仅仅是个别现象,并非全部问题,也不是问题的本质。何况虽然写的是乡村,但不是真正的乡村问题,而是城市与乡村同时出现的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也是城市包容乡村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说白了是农村与城市二元结构的差别化造成的这种现象。只要有农村有城市,春节的近乡情怯就永远都存在,并非有人提出的乡村转型的隐痛。这只是社会现象和问题中的一种个案,如果放开去研究,现象和问题会更多。

这里面有一个社会大问题,是乡村的远去,是城市的来临;是故乡的变化,也是故乡中人的不同。其实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这种变化或许还会更大,那种“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或许不再存在。

现在的农村,已非完全意义上的农村,而是转型时期的农村,即便是春节回到农村,物是人非,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已不是童年的模样。

所以无论是几位博士列出的农村现象,还是城市生活的部分,都是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社会大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一篇返乡记就能改变的,也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户口改革的进行,及其社会化管理的科学化机制建设来解决,这样才能保留那乡愁,还原乡情,不改乡音,让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一环,从而让社会多元化发展,让生活向着幸福方向前进,让时代按照既定的步伐前行,看乡村不再是迷茫。

博士生手记走红背后值得深思

博士生王磊光的一篇返乡笔记为什么会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或评论或点赞?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背后的问题?

博士生返乡笔记网络走红的背后,至少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笔记所述基本属实,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的一些现状。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有目共睹。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既有可喜的发展变化,也有知识在农村难以发挥用武之地的无助。

二是作者对农村的观察和认识得到了大部分网友的认同。博士生反映的农村现状并非作者个人的偏见,而是基本事实,是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正因为如此,博士生的笔记才能让众多网友点赞,“感同身受”,“深有同感”。

三是人们对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及其仍然落后的现状非常关注和担忧。农村的发展与城市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必须以农村为依托、为支撑。否则,离开了农村,城市的发展就难以为继。

四是人们迫切希望农村加快发展,改变“知识无力感”的现实。“知识无力感”源于农村的落后,既是经济的落后,科技的落后,文化的落后,更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只有农村真正发展起来了,尝到了知识的甜头,知识分子才有用武之地,才不会产生“知识无力感”。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必须让知识发挥更大作用,显示更大作为。

 

作为在农村长大、成长,从农村读书考大学,走出农村的知识分子来说,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有着切身感受,认识更加深刻。农村永远是他们的根,那里有他们的父母,有他们的童年记忆,有他们的成长踪迹。因为根在农村,不管后来在哪里工作,在哪里安家,都会常回家看看,到自己家乡走走,这是他们一生的课题。

实事求是地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关心指导下,农村每年都会有新变化,每年都在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一天天缩小,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加速,正在向我们走来。博士生的“知识无力感”必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最后,博士生手记走红表明,农村的落后是客观事实,必须承认。只有正视农村落后的现实,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才能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只有真正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才能彻底改变、根本消除“知识无力感”,让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彰显知识的价值,彰显知识分子的价值。

【启示与思考】

博士返乡笔记引发争议,根源在于“真实”的缺失。有的人只知道“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却不知道农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386190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的栖息地;有的人固守考上大学就冲出“农门”、端上“铁饭碗”的定势思维,殊不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的农村孩子,一旦成为“凤凰男”,就必须娶个“孔雀女”,看不起农村人,出家不认家,淡化农村的亲情关系……王磊光将真实故事和真实感受写出来,必定有人交口称赞,也必定有人破口骂人。

当转型的历史车轮进入到乡村世界的时候,物质开始变得现实与实际。也就是说,更多的乡村人不再拿“情感”当成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而是采取物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的时候,总是需要带着显摆的架势来开车回家的缘故。很多时候,开车回家并非最佳决策,但对于外出打工的他们来说,或者对于长期在外求学已经工作的人们来说,开车回家就是“衣锦还乡”的最佳标签。而物质和面子其实已经深深植入乡村社会的脊髓中。人们开始对比的往往就是自己家的孩子每年能赚多少钱,每年能够往家中寄多少钱。这些如此现实的一切都摆在乡村社会中,而这无疑就是转型最痛的地方。

乡村的明天在哪里?这应该是一个最终的问题。当人们都觉得物质丰腴成为最重要的筹码,而赚钱多少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指标,接下来,人们努力的方向也就注定走在同一条赚钱不止的道路上。而正如王小波写的那样,当所有人都像大锅上的蚂蚁那样,都希望朝着锅边沿最高的地方爬的时候,最终的结果或者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都回归到原点。这想起来是悲催的,而王磊光博士的“手记”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田野笔记”般的现实样本,更多的问题需要每个人进行思考,否则,乡村社会的凋敝或者只是时间问题。

有关注就有存在感,关注的人越多,成就感越强。如果博士返乡笔记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现实的中国、关注现实的农村,这何尝不是一个博士为建设美好新农村做出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微薄之力?为实现“中国梦”发光发热?时代需要真实的人尤其是关注真实的人——王磊光式的人物多多益善,博士返乡笔记多多益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02/8038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