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南:弘扬雷锋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年03月05日 11:09

 

1. 把握本质要求,提高认识认知认同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如何履行责任,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并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李民(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高校是教书育人的殿堂!因此,高校要争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首先要把握本质要求,提高认识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入耳入脑入心。高等院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育人基地、学术高地,如何准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如何总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鲜活实践经验,如何前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对的新环境新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捍卫主流价值、净化舆论氛围,如何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客观规律,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树立起来、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行动自觉而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有效的实践经验,这是高校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三是突出立德树人,推动落细落小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只有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时时突出“立德树人”这个关键点,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才能坚持好高校的办学方向、提升好教师的思想素质、培育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结我校一直以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狠抓意识形态的工作经验,既要有以“五平台、四结合、三举措”为主要内容的行动纲领;更要有为确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研究工作真正“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措施手段。我校在汇聚整合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多个学科的高规格平台、高水平专家、高档次成果等丰富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开设学习宣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就是要努力达到在理论研究、方向导引、模式培育、氛围营造、典型示范、工作践行等方面有推进、有成果、有反响,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库和样板田。

2. 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长效化

湖南日报:习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凝聚,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下,有哪些关键点和着力点?

唐凯麟(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长效化,当前必须正确认识四个环境,转变一个观念,着力解决三个矛盾。

 

认识四个环境:一个是科学技术革命。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革命非常重要毋庸置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那种唯科学主义和技术中心论也伴随而来,西方出现了技术中心论、价值中心论等东西,甚至出现宇宙主义思潮,影响着人们,其带来的后果就是对人文精神的排斥,对价值理性的否定。二个是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个挑战突出表现为西方的霸权主义。西方利用其技术优势宣扬价值观,甚至提出了价值外交,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三个是市场化。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竞争合理的配备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的优势是不容否定的,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片面追求个人、群体和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出现,世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导致人的工具化、功能化。四个是传媒时代。当今时代,经济、法律、传媒成为世界发展的三大力量。金钱与法律较量,传媒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对于年轻人来讲是最大的冲击。

转变一个观念: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一元指导思想和多元社会思潮共存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必须实现这样一个转化,把过去的独断理性、话语霸权转换成为我们的交往理性,转换成为对话和交流,在尊重差异中实现社会认同,在尊重多样性中达成价值共识。我们过去思想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看来,在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摒弃话语霸权形成交往的体系,通过在交往中实现社会认同,在交流中实现价值认同,达成社会共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不是一个价值统一的过程,而是一个价值重叠的过程。比如说爱国,你可以从你的实际去爱国,我可以从我的实际去爱国,在爱国的思想上我们的价值观是重叠的。而不是像过去我们只是嘴上说,变成一个口头禅。

解决三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人们的日常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的矛盾。日常意识往往是以个人利益来反应现实,不可能使社会本质的问题得到完美的反应。社会主义意识是经过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奋斗才得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结论,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两者的关系常常会出现矛盾,怎么解决好这一对矛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个矛盾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把工具理性提到首位。工具理性的特点是以个人目的的实现为主,其存在具有合理性,但是不能把工具理性变成独领社会风骚的一种理性形式,失去其价值方向。要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矛盾,比如说我们现在搞民生,要在让老百姓得到好处的同时,凝聚出共同的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将其提升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高度。第三个矛盾是个体意识与民族意识的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意识得到普遍提高,但是如果不加以引领,它就可能成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温床,甚至会向无政府主义发展。民族意识是个体积极性的集合、是个体的总集。因此,要处理好个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矛盾。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肥沃土壤、思想资源、源头活水”

湖南日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呢?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思想资源、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和全面振兴有着引领方向、提供动力和价值支撑的功能效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而且应当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弘扬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其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民族价值的认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要义。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的定性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凸显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魂”。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和肥沃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总结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和道义支持。在中华文化的结构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枢纽和精髓。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断繁荣兴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代又一代先人创造了绵延不断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为精神支柱建构起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亦或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念,都在一定意义上尽情地吸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中国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对文明的追求、创造以及文明成果的保护、捍卫与传承方面,留下了令后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丰厚遗产。在社会公共生活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对自由、平等的价值追求,对公道正义的置重和向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推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性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来源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其践行也必须借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来实现自身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视点,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魂有所附,根有所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4. 雷锋精神代表了崇高价值追求和高尚道德品质

湖南日报: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特别的意蕴吗?

周仲秋(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雷锋精神代表了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崇高价值追求和高尚道德品质。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尺度,是行为遵循的准则。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长沙是雷锋的家乡,雷锋家乡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深度解读雷锋精神,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作用。

深度探讨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雷锋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根植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沃土,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子之情,始终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雷锋精神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当作最大幸福,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雷锋精神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追求健康情趣,彰显优良传统,始终具有引领文明风尚的持久魅力;雷锋精神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用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工作,始终把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充分认识到选择雷锋来宣传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行性。雷锋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一方面,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却平凡之中显伟大。他做的事,谁都可以做,说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我们没有理由无视。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的四个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言,雷锋就做了最好的诠释。

 

总之,雷锋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和明天。作为雷锋家乡人,我们要把雷锋家乡人对雷锋的深厚感情充分调动起来,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自觉性,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努力使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们心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5.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湖南日报:当前,我们步入了全媒体时代,各种思潮对舆论场的争夺异常激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加强马克思新闻观教育,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媒人才,已经成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务和“急所”?

蔡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大众媒介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加强马克思新闻观教育,培育合格传媒人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首先,大众媒介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有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我们大众媒介的宣传和引导。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大众媒介对人们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法摆脱。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就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起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一要树立和宣传好群众身边的典型,以便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正确把握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新闻媒体要坚持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让主旋律入心入脑,让正能量不断扩大。三要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的建设,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打击网络谣言,营造清朗明净的网络空间。

其次,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媒人才是搞好媒介宣传工作的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媒人才队伍,拥有一批真正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传媒人才。这就要求在新闻院校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提升新闻人职业道德。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教学,既积极聘请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宣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采取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与新闻单位人员互聘、资助学术骨干访学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推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努力把新闻与传播学院打造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新型智库,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05/804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