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对国人赴日扫货的反思!

2015年03月05日 15:54

 

【事件介绍】

中国游客掀日本大米抢购潮:花1500元买5公斤

据台湾《自由时报》引述日本最大农产品批发商农业合作社协会全国联合会的数据报道,继抢购日本电饭锅和马桶坐板后,中国大陆旅客现在又掀起抢购日本大米热潮,有大陆人甚至不惜花上接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

虽然中国进口的日本大米数量仍占少数,去年仅得160吨,但已比2013年已多出两倍以上,反映大陆人对自家生产的农产品逐渐丧失信心,有人甚至在淘宝网打正旗号贩售日本米,标榜日本米不像中国米农会用农药,也没有重金属污染。

报道指出,在中国大陆的食物安全屡亮红灯下,导致内地人四出向外抢买外国产品,香港的奶粉率先“遭殃”,继而是欧洲婴儿配方奶粉,接续是纽西兰牛奶,而最新被“盯上”的目标,就是日本大米,原因是大陆人担心自家生产的食米并不安全。

报道又引述中国环保局2014年4月公布的研究指出,有多达一成六的中国土壤已遭受污染,在内地部分地区,因为土壤污染严重,米农甚至拒绝食用自己种植的大米,而前年5月中国广东省曾发布调查结果,高达44%抽样调查的大米的镉含量超标,当时大陆已有消费者转而购买泰国米作为替代品。

以泰国米代替中国米,原因是出于价钱考虑,毕竟日本米售价不菲,随时是中国米近十倍的价格,随着需求上升,愈来愈多中国人经淘宝网等平台,向日本的个人供应商直接购买日本米。数据显示,有中国人甚至花上近1500元人民币以买来5公斤日本大米。

“抢购”日货,当心受伤

中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和大米是否成热潮是一个很难定论的事情,因为即便有一些人购买这些日货,也只是很小一部分人,成不了热潮,更不是大潮,只是这样的报道能否忽悠更多的中国人抢购日货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因为购买这些日货后很可能陷入万分纠结之中,甚至很受伤。

在中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的报道之后,有一些评论称,这是科技先进和人性化服务的胜利,因为,日本马桶盖质量好,从清洗到烘干消毒,一条龙服务,而且舒适,因此酒香不怕巷子深。

不过,如果这些马桶盖恰好是中国制造的,或中国有同样质量的马桶盖,而且价格更便宜,更适宜中国的制式和使用标准,也更方便,中国人会不会太尴尬?

西安三花良治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悦称,中国智能马桶盖的技术不弱于日本,更适合中国卫生间的使用条件。“中国产品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日本的公共设施。前往日本抢购马桶盖的同胞们不妨仔细看看,你所买到的真有可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其实,能生产智能马桶盖在中国不止一家,与日本马桶盖相比有诸多优势。日本的电压是110V,中国是220V,用前者需要再掏一二百元买个变压器;日本的马桶盖对水管有专门要求,要专门为马桶盖接水接电,不仅安装改造麻烦,而且不美观;日本的卫生间和洗浴间严格分离,不会考虑产品防潮和因此带来的安全问题,但中国的马桶盖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出了问题,如水垢堵住水孔,日本的马桶盖这类产品目前并没有全球联保服务,维修是件麻烦事。

相信当上述种种问题被买回日本马桶盖的人发现后,再口耳相传,就会发现,抢购日本马桶盖是一件多可笑的事,丢面子不说,主要是太纠结,太受伤,或许要再换掉日货,换成更适合国情和环境的国产智能马桶盖。

“抢购”日本大米问题更严重。外媒报道的中国人“抢购”日本大米是否属实,需要调查才能弄清。现在,中国有媒体已经采访日本农林水产省,该省生产局职员川口的回答是,2014年5公斤一袋的日本大米均价为1883日元(不到100元人民币)。考虑到日中两国消费水平的差异,日本大米的价格实际上跟国内普通大米价格相差不大。

即便价格差不多,游客买回的日本大米就真的那么好?

也可能日本的一些大米农药、重金属不超标,但不含农药和重金属是不可能的,只是可能达标而已。更重要的是,日本从20世纪40年代延续到70年代的“痛痛病”就是工业污染造成的,铅锌矿排放的有毒的镉经过生物富集作用,使产出的稻米含镉量很高。人们长年吃这种被镉污染的大米便产生慢性镉中毒,“痛痛病”就是慢性镉中毒的结果。虽然经过治理改变了这一情况,但也有研究人员称,要改变日本的土壤和水污染可能还要经历更长的时间。

买日本大米的另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是核辐射污染。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8.9级地震并导致核泄漏,两年之后,核泄漏的影响开始出现。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韩国一家网站发布了一批产自日本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的照片,这些产品要么发生变异,要么个头巨大,要么许多果实长在一起,变异的鲶鱼也被发现。2013年2月28日,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鱼体内检测出的放射性铯的浓度是日本食品标准的5100倍。这提示,核泄漏的影响已经进入食物链。

尽管这些消息也需要调查和核实,而且,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的核泄漏辐射造成的影响并不一样,但是,核泄漏对环境、作物、生物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在对日本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实地研究后,200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得出结论说,即使微量的辐射也不能视为是安全的。即便切尔诺贝利核灾难(1986年4月26日发生)距今已近30年,但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现在仍然在评估之中,而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福岛核灾难也需要更多时间来观察。而且,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还在延续。2015年2月22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核电站多个传感器监测到高辐射污水泄漏,排放至大海。

核辐射主要通过空气、水和食物影响人,因此,需要长期观察核辐射的后果。外国的月亮确实有时候比中国的圆,但要看看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和亮到什么程度,才可决定是否值得去观赏。对于那种比起中国的月亮来既不圆也不亮的月亮,恐怕并不值得费心劳力地去欣赏,否则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出国抢购大米反思我国食品安全形势

春节前曾经媒体铺天盖地的热炒中国游客在日本疯抢电饭煲和马桶盖,让日本商家几乎买断货,日本的相关生产厂家也是加大马力增产来满足中国游客的抢购潮,考虑到电饭煲、马桶盖等小家电商品并非日本老百姓日常采购必须品,也亦并不影响日本人的日常民生,所以中国游客的到来可以说让日本商家和厂家都求之不得,甚至笑得合不拢嘴,这恰恰是日本政府千方百计吸引大陆游客到访日本的根本原因。倒是这一信息传回大陆后引发众多“爱国”网民悲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爱国”网民眼看着曾经疯砸同胞日本车的抗日成果转瞬间飞灰烟灭,有如吞下了苍蝇一般。对日本马桶盖的热衷意犹未尽,大过年的,又传来中国游客蜂拥日本又掀起抢购日本大米热潮,岂不吐血。

一年进口日本大米160吨是什么概念?有人算了一下,充其量供1000人吃一年,这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且大多数主食为大米的国家而言,这点日本大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价格也不可能有太多游客会当作日常主食来进行抢购,顶多是有游客听闻日本大米品质口感好而买少许回国作为品尝用,尽管确实存在台湾媒体声称的“大陆人对自家生产的农产品逐渐丧失信心”云云,但所谓“中国游客掀日本大米抢购潮”,就有如台湾媒体上大学教授宣称大陆人偶尔吃茶叶蛋是件奢侈事一样,夸张放大的背后是吸引眼球甚至是丑化大陆。

屏蔽此推广内容至于日本大米,如果看上什么重金属或农残超标,那首先当然不能否认大陆确实存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而且一些年来几乎在国内成了天怒人怨的重大民生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失职渎职或相关法规漏洞百出,另一方面是物欲横流的价值观背后拜金主义让很多食品生产和供应商利欲熏心,大企业如此,更多有毒有害食品的却恰恰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小商小贩甚至弱势群体手中,中国社会最欠缺的恐怕是诚实守信和良知底线。只是大家都明白却无可奈何,一个是质量、一个是安全性,作为消费者,有所选择和取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就因为有中国游客采购了几公斤日本大米,扯到食品安全问题,倒是应该从中国游客采购日本大米的渲染中,更多的反思一下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和对策。

 

对国人赴日扫货不必苛责

我们承认,满大街拎着电饭煲、马桶盖、大米的中国游客,这样的画面确实有些“土鳖”,但可以想象,国人在境外扫货之时,恐怕并没有考虑到诸如尊严、品味等此类高大上的问题,非理性的购物行为,恐怕也只是基于本能的欲望与现实的需求。而无视这些现实的需求,剥除导致本能购买欲望的背景,单单指责国人境外扫货行为无品味、无尊严,这就是一种苛责了。

很显然,国人热衷境外扫货,乃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不信任、对境外奢侈品牌的崇拜、规避境内购买风险、节省成本等等。一些貌似非理性的境外购物行为是建立在国内同类产品质量失去公信力的背景之上,如在境外购买婴幼儿奶粉;一些有倾向性的跨境购物则是基于规避国内购买风险的考虑,如奢侈品购买;而有些境外购物则是因为境外购买价格比国内便宜,如某些电子产品。就今年中国游客的“新宠”马桶盖而言,虽然有媒体指出,国内也有同类的马桶盖出售,但质量、真假有保证吗?这都要打个问号。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消费者好奇心理作怪而盲目跟风,但这种盲目跟风也是建立在国内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的大环境上。在这样的语境下,单纯地指责国人购物观非理性,指责国人境外购物无品味,这与那些盲目地呼吁国人抵制洋货、爱用国货的行为又有何异?

再者,国人境外购物买不来尊重,这样的论调更是似是而非。尊重与尊严,并非建立在购物这种利益的交换之上,购买他人的东西,让别人赚钱,并不天然地就会带来别人的尊重。尊重与尊严是建立在个人高尚的行为、得体的素养、优秀的品质等这些个人特性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购物买不来尊重,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国人热衷于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颇显“土鳖”的物品,而是因为国人在购物、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没有凸显出一种令人尊重的素养,纵容儿童随地大小便、乱涂乱画、大声喧哗、不讲公德、不遵守公共秩序等等行为才是国人在境外不被尊重的最主要的原因,若此类行为不改善,国人在境外就难言尊严,最多只是在大肆购物时收获一点礼节上廉价的尊重;若此类行为改善,国人的境外行为真正体现出“礼仪之邦”之国民的优良素质,即使不名一文、不购一物,也足以收获他人的尊重。而此类希望购物就能买来尊重的论调充满了浓浓的利益主义、消费主义的色彩,这样的思维无助于国人养成正确的购物观。

所以,对国人境外扫货这一节日现象,真正需要关注的应是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国内的购物环境恶化、产品质量丧失公信力等更为根本及严重的问题;二是国人在境外旅游、购物不文明行为改善这一相当迫切的问题。至于购物,虽然看上去有些疯狂与非理性,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人心里有本帐,真的不必太过在意。

【启示与思考】

谁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马桶盖,竟然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似乎一夜间风行网络。有人说,此文戳中了中国人的痛点,去日本买马桶盖,证明了日本制造业的水平;也有人提出质疑,称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并不能代表什么。孰是孰非?各方究竟又能从一个马桶盖里辩出什么道理?

虽然小小马桶盖中国企业哪家都能生产,但消费者偏偏不买账要去日本抢购,这一现象背后的意味,毫无疑问是酸楚的。而在专家看来,这样的一种行为,也给面临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升级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不少启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也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已经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求。而中国消费者情愿远赴日本抢购马桶盖,无疑凸显了产业升级的迫切性。

“这是中国制造从大到强一个重要的方向。”陈耀解释道,“产品不光要做到高端化、智能化,还要做到精细化,这就需要用心去做。精细化需要技术密度高的装备,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用心投入,它需要制造业从过去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

的确,“哪国的商品优秀就购买哪国的”,这是亚当·斯密早在几百年前就为世人所阐明的经济学原理。21世纪的人类走过了依靠民族主义划分一切界限的旧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想用“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去约束消费者选购优质商品,这种观点既不理性、更不可能——更毋庸说,很多消费者的屁股,如今已经坐在了日本的马桶盖上。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05/804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