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安徽合肥“光伏扶贫”精准到户
2015年03月06日 09:09
记者近期在安徽省合肥市采访了解到,该市自2013年起探索试点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在全市选择100户农村“三无”贫困户,为其免费安装建设3KW的家庭光伏电站,除供应自家用电外,余电还可并网获得效益。
“光伏扶贫”精准到户:“三无”贫困户屋顶建电站
在自家的屋顶建个光伏电站,除了用电不用花钱外,剩下的电还能上网“卖”……合肥市一些农村贫困户成了“电老板”。“我家的电站从2013年底开始发电,到现在共发了3400多度电了。”74岁的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十井社区贫困户薛奎章说,他家的电站已并网“卖”了2000多度电。
(图片: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村民在擦拭建在自家后院里的光伏发电板。)
薛奎章是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受益者的缩影。“目前,合肥市光伏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已打造从硅料、拉棒到电池、组件等的完整产业链。”合肥市经信委电子信息及软件处处长韩东说,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而农村光伏应用市场广阔,经反复调研分析,决定以光伏下乡扶贫工程作为突破口。
“光伏应用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符合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思路。”合肥市扶贫办主任肖波说,农村有很多贫困户,其中5%-10%为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贫困户,凭自身力量难以脱贫,此项工程定向扶持该群体,将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
据肖波介绍,因该工程涉及面广,合肥市专门成立市光伏下乡扶贫工程试点领导小组,由市扶贫办牵头,市发改委、经信委、供电公司等多部门参与,建立协调联系机制,实现项目立项、选址选户、工程招标、并网发电等具体工作按照序时进度无缝对接。按照“政府推动、专项投入,农户自愿、收益全留,试点示范、逐步推进”原则,2013年,市县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在全市选择100户“三无”贫困户,免费帮助建设单体装机规模为3KW的光伏电站。
(图片:工作人员在金寨县全军乡全军村安装光伏发电设备。)
操作层面坚持全程公示,确保扶持对象“真贫困”。“我们反复宣传政策、召开村民大会,严格贫困户的筛选、审核,并经过村、乡、县三级公示。”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赵坊村村委会主任完永翠说:“选出的10户大都是低保、重残户,都是村里最困难的人。”
合肥市还坚持公开招标,实行“一户一方案”。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向全国招标,并经专家评审,确定中标单位。与此同时,逐户对屋顶结构、承载能力等进行勘测设计,并按照设计方案施工。此外,对工程建设的项目和验收结果及施工企业的服务承诺在村内公示,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用电不花钱,卖电还有收入,比发慰问品强多了”
“多亏了光伏发电,否则我家根本脱不了贫啊。”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赵坊村村民李跃树说。记者从合肥市肥东县扶贫办了解到,2014年2月至5月,李跃树家累计发电量490千瓦时,累计上网电量449千瓦时,应支付补助资金和上网电费资金合计近365元。
李跃树家有2亩地,他和老伴带着一个40多岁的儿子,儿子患有精神病要常年吃药,他家年收入不足2000元。“以前逢年过节领导过来慰问,大概能发400元左右的钱物。”他说:“现在,用电不花钱,卖电还有收入,比发慰问品强多了。”
(图片: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村民方荣军在清除自家光伏发电板上的灰尘。)
“一期100户自2013年10月开始建设,到2014年2月实现全部并网。”合肥市扶贫办主任肖波说,截至2014年底,一期实施的100户光伏下乡扶贫项目户平均增收2400元以上,2014年实施的200户光伏下乡扶贫项目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
环境效益显著是另一成效。合肥市长丰县扶贫办副主任杜会中说,建设一个3KW的光伏电站,与相同装机规模火电发电相比,25年内可节约标准煤约23.6吨。相应减少燃煤所造成的有害气体排放,其中二氧化硫2.1吨,氮氧化物1.1吨,二氧化碳42.3吨。
产业效益突出。合肥地区目前有125.5万农户,其中贫困户约8.5万户,如果按照50%的农户和70%贫困户,户均建设3KW光伏电站,仅合肥市将需要193.4万KW光伏板、64.5万台逆变器,放眼全国农村,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促进光伏产业大发展。
2014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副主任陈畅飞在合肥调研光伏扶贫工作后表示,合肥市试点光伏下乡扶贫,思路清晰,方法科学,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给农村无劳动力家庭带来了持续稳定收入,是对无劳动力家庭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流程标准需完善 服务体系待健全
2014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决定在安徽、河北、山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六省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光伏扶贫目的明确: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就业、开发经济摆脱贫困。
(图片:鸟瞰“光伏村”——连云港东海县青南村。)
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13年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受到群众欢迎,并取得初步成效后,合肥市决定今后继续扩大实施该工程,2014年,在全市选择了200建设光伏电站,目前已全部建成并网。从2015年开始,合肥市光伏下乡扶贫计划拓宽到500户,到2020年再解决3000户“三无”贫困户的稳定收益。
受访的基层干部、群众和业内专家表示,合肥市探索的“光伏扶贫”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其创新作用与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但试点推广中仍遭遇制度流程和标准不统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难题。各方对破解此类难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制度流程,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基层认为,目前,各地试点中普遍面临制度流程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因光伏产品更新快,往往费时耗力、造成浪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让操作流程更简洁、安全,并制定国家标准,让基层试点“有的放矢”。
(图片:江苏大丰市恒北村,大丰市供电部门的工作人员检测投入试运行的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的相关设备。)
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基层反映,随着光伏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售后管护、维修等问题将不可避免,因属新生事物,目前出现问题时需逐级写报告申请,程序繁琐,解决问题效率低。基层呼吁出台实施细则,在售后服务、操作程序、网点人员等方面予以明确,并探索办法调动贫困户的管护积极性。
三是出台配套政策,确保可持续发展。基层建议,国家和省级层面应出台相关鼓励刺激政策,对试点地区给予财政补贴,同时将该工程与危房改造、农村低压线路改造等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电站产权进行确权登记,给贫困户吃下“定心丸”。(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06/804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