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周艳梅:从老鼠哲学破解李斯性格密码

2015年03月06日 14:05

 

 

1 

周艳梅 华中师范大学讲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曾经在楚国的一个郡做过小官吏,但是一直郁郁不得志。有一次李斯去上厕所,看到躲在厕所的老鼠见到人后到处窜逃。又有一次,李斯到仓库里面,看到仓库里面的老鼠正优哉游哉地吃粮食,见到人也不东躲西藏的。李斯两相对比,就感叹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感叹就说,人的贤能与否,关键是在于人所处的平台、环境,在富有的环境就可以优哉游哉。“富有”可以说从此成为李斯人生之中一个重要的词汇。

李斯对富贵的热衷也是历来研究者的一个共识。有人就说到,在《史记·李斯列传》开头讲这样一个小故事,就说明李斯对于富贵的执着追求,说明他具有强烈的富贵意识。

追求富贵可以说是李斯的根本性格,而李斯性格中的懦弱、善于察言观色,可以说都是由此引申而来的。有个成语叫“无欲则刚”,确实是有道理的。李斯由于太渴求富贵了,所以他做事都会瞻前顾后,刚硬不起来。

明代钟惺在《史怀》里面就说到,“李斯古今第一热中富贵人也,其学问功业佐秦兼天下者,皆其取富贵之资;而其种种罪过,能使秦亡天下者,即其守富之道。究竟斯之富贵仅足以致族灭,盖其起念结想,尽于仓鼠一叹”。也就是说,在钟惺的《史怀》里面就说到李斯是古今第一热衷富贵的那个人,他后来所作所为都是起于仓鼠一叹,都是起于对富贵的念想。由此得知,对于富贵的追求是李斯不竭的动力。

既然在楚国是做郡小吏,郁郁不得志,得不到他想要的富贵,所以李斯决定辞去职务,去齐国拜荀子学习。荀子博学深思,他的思想学说是以儒家为本,兼才道家、法家、名家、墨家诸家之长,并且荀子的思想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他们都是崇尚法家,得到了荀子老师的亲传。

与周游列国的先辈理论家不同,李斯更愿意直接参与政治,正是李斯在齐国拜荀子为师,在这里学到了精髓,为他指引了将来发展的道路。李斯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就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楚国不足势,而六国皆弱”,楚国很穷,而其他的几个国家都是一样,只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所以李斯就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李斯到了秦国,正当秦王去世,吕不韦执政,李斯就先投到了吕不韦的相府,成为吕不韦的门客。李斯超常的才华很快就被吕不韦发现,并且提拔为郎。郎实际上是一个侍卫官,也就是李斯成了秦王嬴政的侍卫。由此,李斯就有了见到嬴政的机会。李斯有了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之后,就不断地将自己的思想兜售给嬴政。

李斯为嬴政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在秦穆公的时候,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并没有吞并六国,原因在于当时的诸侯国非常多,而且周王室势力尚存,其他的诸侯国仍然来朝拜周王室。其次,在秦孝公的时候,周王室每况愈下,已经名存实亡了,而且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相互吞并,最后剩下了七国,而只有秦国是最强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力大大增强,其他的诸侯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般。

可以说现在是秦国发挥它的优势攻打六国最好的时机,不能错失良机,等到六国强大了,开始合纵了,那就是黄帝再世也无计可施了。此时,作为胸怀雄心壮志的嬴政尚还年轻,但是他实现天下一统、秦国一统六国的思想却和李斯是不谋而合的。慢慢嬴政就开始信任李斯。李斯的思想和嬴政的思想逐渐融合,李斯成为秦王嬴政的一名心腹,拜为长史。

李斯又为嬴政提出来攻打六国的一个总的策略,就是远交近攻的策略,并派使者拿重金游说六国的重臣,如果能收买就收买,如果不能收买就把他暗杀掉。嬴政听从了李斯的计划,并拜为客卿。客卿的位置可以说已经很高了,再有一步就能够成为秦国的重臣了。可以说李斯凭借着自己特别高的才华,以及自己的治国策略,马上就可以飞黄腾达了。

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把李斯的美梦打断了,这就是爆发的韩国间谍案。当时秦国要攻打韩国,韩国为了解决这个事情,就派他的高级工程师郑国来游说秦王,让秦王修一条水渠,可以借此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来阻止秦国东伐,也来免除韩国的灾祸。

嬴政同意了郑国的意见,就派郑国来修建水渠,并且水渠命名为郑国渠。最后郑国的这种间谍身份被秦国人发现了,所以有人就揭发郑国是韩国的间谍。

嬴政也非常生气,就把郑国召来问个明白。郑国这个时候知道事情已经败露,所以当面承认确实有此事,但是郑国还强调,我修郑国渠是为了秦国好,能够灌溉秦国的粮田,这可以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充足的粮食,这又何错之有呢?秦始皇也觉得郑国说得有理,所以就没有治罪郑国,让郑国继续修渠。但是秦国的旧臣们就以郑国这一间谍事件开始做文章,请求秦王驱逐所有的六国客卿。

 

秦国的旧臣竭力请求驱逐六国客卿是站在自己利益上提出来的,大概六国其他的客卿在秦国位居高位,损害了这些旧臣的利益,所以他们见风使舵,要把这些所谓的人才都赶出去,那么空出来的位子就可以为我们所占有。秦始皇当时听了这些旧臣的意见之后,也是非常生气,所以他就下的驱逐令,要驱逐客卿。

这时候对于李斯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李斯现在已经是位至客卿了,再有一步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权力。而此时的逐客令一下,李斯原本是楚国人,所以他也是要被驱逐的人。所以李斯非常恼怒,就上书给秦王,这就有了后来流传千古的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就是对于秦王的逐客令提出了反对意见。在《谏逐客书》这篇文章里面,李斯大致说了三点内容:第一,这些客卿(所谓的客就是外来人)作为外来的人才,对于秦国来说是有大功的。秦穆公遍求贤士,西边从西戎求得了由余,东边从皖地得到了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了蹇叔,还从晋国召来丕豹、公孙枝。这五位贤人都不是秦国人,但是后来为秦穆公所重用,后来这些人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吞并国家20多个,所以称霸西戎。这是说到秦穆公任用五位贤人,而这五位贤人都不是秦国人。

再看秦国历史上第二个有名的贤主是秦孝公。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但是商鞅这个人他原本是卫国人,他也不是秦国人。

再看秦惠王。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了三川地区,西进兼并了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了汉中,席卷九夷各部,东灭割取了肥田沃土,拆散了六国的合纵同盟,使得他们朝西服从秦国,功业延续到今天。而张仪这个人也不是秦国人,而是魏国人。这是秦惠王时期采用张仪的计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再看秦昭王。秦昭王得到了范雎,范雎这个人他也是魏国人,废除穰侯,驱逐华阳君,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吞食了诸侯的领土,使秦国成就了帝王霸业。

李斯在这儿就列举了秦国历史上众多的外来人才,他们对秦国的强大起了重大的作用。说到百里奚,说到商鞅,说到张仪,说到范雎,这些人都是外国人,而他们都曾经在秦国做过丞相。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了客卿的功劳才有了今天秦国的强大。这是说到第一点,说这些外来人才对秦国有大功。

第二个重要内容认为,秦国逐客是重物轻人。秦国自己的土地上有什么?秦国想要得到六国所有的宝物,赵国的和氏璧也想囊括,各国的美女秦王也没有计较是哪国的,照单全收,为何偏偏对外国的人才却如此苛刻呢?所以你今天下的逐客令是重物轻人。

第三点内容,秦国逐客是帮助其他六国。秦国现在想吞并六国,又能招贤,所以其他国家有才能的人才积极来到秦国,而现在秦国要驱逐这些人才,那不是要帮助其他国家吗?那样秦国统一六国就是做梦了,就会变得很难了。

秦始皇看到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之后,看到李斯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看到李斯说得很对,所以秦始皇就收回了成命。也就是说秦始皇他也有旷达的胸怀和成就大业的气度,所以能够知错就改,立刻就收回了成命。这也说明了李斯的政治眼光非常独到,他看准了嬴政是一位具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国君,不管这次是不是因为李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是嬴政想借此事打压国内的保守势力,李斯不久就升为廷尉。廷尉是一个什么官?这是秦汉时期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也就是说李斯由《谏逐客书》因祸得福,还升官了。

李斯重新受到嬴政的重用之后,就制定了各个击破六国的策略和部署,并且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掉了六国。统一六国既有秦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功劳,但李斯的政策谋略可以说更是功不可没。建立了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之后,李斯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同时,他也走向了事业的顶峰,倍受嬴政的重视。

 

在秦帝国建立以后,随之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从管理一个诸侯国到管理一个统一帝国的体制问题,是否沿用以前的分封制的问题。李斯给秦王的建议是废除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局面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后来增加到41个郡,郡下设立县和乡,这些都归中央直接统辖,这些郡、县、乡的官吏由中央来任免。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分管国家大事。这一整套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秦帝国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积极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且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简化了字形,整理了部首,形成了笔划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作为标准的文字推行全国。李斯还统一立法、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积极向秦始皇嬴政献计献策。

同时,李斯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秦帝国的威严,为了打击儒生是古非今、诽谤朝政的倒行逆施,李斯这位推崇法家思想的丞相还进行了“焚书坑儒”这项举措,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诟病。

李斯的儿子叫李由,在三川做太守,有一回李由就在假期回到了咸阳,李斯大设酒宴,门前车水马龙,有很多宾客来逢迎他。李斯看到这种景象之后就感叹说,我听老师荀子说过,物极必反,而我此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达到了顶峰,我真不知道日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此时的李斯也觉察到绝对的权力带来的不安,他有一定的忧虑。

事情的发展果然是有盛必有衰。在秦始皇37年10月,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天下,这时候带着赵高、李斯以及其他的大臣,还带着他的小儿子胡亥。在半路上秦始皇患病,而且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就命令赵高写奏章,让在北方监军的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回朝办理丧事。

不久之后,秦始皇就一命归天了,就去世了。秦始皇的奏章和玉玺都在近臣赵高的手上,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也只有赵高、李斯、胡亥和周围的小太监知道,李斯就封闭了消息,每日还是照常巡游。李斯为什么要封锁秦始皇去世的消息呢?原因可以说有很多。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第一,当时天下局势不稳。在之前发生过张良刺杀秦始皇的事情,也就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到博浪沙的时候。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有十几辆车马,而且都很豪华,样式是一样的,秦始皇坐在哪辆车上,一般人都不知道,这时候就遇到了一个刺客,这个刺客的主谋就是后来帮刘邦打天下的重要人物张良。张良是韩国人,张良的祖父和他的父亲都是韩国的相国,历经五代。所以张良对韩国的故国之情是非常深的。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一家300多口人都被杀了,但是张良这个人逃走了。后来张良他没有为家人发丧,而是把所有的家产都卖掉,用重金来收买刺客刺杀秦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张良收买了一个刺客,大概是一个大力士,张良和这个大力士就潜伏在了博浪沙,但是秦始皇坐在哪一辆车辆之中,他们不知道,也猜不准,所以刺客就挑了一辆车,把60多斤重的铁锤投掷到车上,这大概是一个远距离的投射,结果把一辆豪华的巡游车砸得稀巴烂,但是没有砸准,因为秦始皇正好没有坐在那辆车上。秦始皇非常生气,就在博浪沙附近进行严打,逐个排查,但是没有结果,就把周边的人都杀了。张良和这位大力士刺客从此隐姓埋名,逃到了浙江一带。这个事发生之后,虽然说刺客没有抓到,也是一个偶发的事件,但是秦始皇是很生气的。

张良行刺秦始皇,他可以说代表了六国被灭以后人们对秦始皇的那种刻骨仇恨。因为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实行的是大屠杀、大迁徙的政策。比如他灭掉卫国,杀了卫王和他的儿子们,只有一个公子逃走了,秦始皇还用重金悬赏,要斩尽杀绝。灭掉燕国,杀掉燕国的太子丹,灭掉齐国,把齐王建骗出来,后来在流放之地饿死了。

所以我们看到那时候六国的那些公族都对秦始皇怀有刻骨的仇恨,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来谋杀秦始皇。而张良他是付诸了行动。其他人怎么办呢?我们后来看到秦始皇在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大起义。作为那些六国的公族,基本上全部都加入了起义军,并且立即在各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

所以说当时整个天下的形势是很不稳定的。这是李斯很大的一个顾忌。秦始皇活着都敢来行刺,他们一旦知道秦始皇死了,新皇帝还没有即位,说不定还会闹出更大的事来。李斯此时作为秦国的丞相不能不为此感到担忧,所以他封锁了消息,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秦始皇当时没有立皇后,没有立太子。秦始皇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立后立太子的皇帝。没有立后,危害是非常大的。因为皇帝死后,如果太子年纪小,那么皇后是可以掌握大权的,这样朝内外还有权力中心,不至于皇权旁落或者引发争端和内乱。不立皇后也可以立太子,因为太子是一国的储君,是未来国之根本。一旦皇帝驾崩,太子就可以即位来稳定朝臣内外。但是秦始皇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可以说也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太子和宫中的妃子都比较多,数不胜数。在《史记正义》引的《三辅旧事》里面就说到“后宫烈女万余人”,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的后宫里面,有妃子一万多人。当时秦始皇每攻下一个国都,就叫工匠把这一国的工事图画下来,回来之后在咸阳照图再建一个宫室,然后把后宫的美女再接进这个宫。所以在灭了六国之后,咸阳周围就有260多座城池,后宫的这些美女也有上万人。对于秦始皇来说,美女太多了,看得眼都花了。所以他就不好选,不知道到底应该选谁做皇后。

秦始皇的儿子也很多,根据《李斯列传》里面的记载,说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根据统计,秦始皇至少有23个儿子,还有10个女儿。这二十多个儿子都可以选为太子,但是为什么不选呢?我想大概跟秦始皇这个人怕死是有关的。因为立太子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一定会死亡,而对于秦始皇来说,他是千方百计企图长生不老,所以他认为面对死亡是很痛苦的一件事,秦始皇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也不敢来面对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另一方面又避免直接面对立太子这个尴尬的现实。

第二个不立皇后和太子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热衷于求仙。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千古一帝,自己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功过尧舜,无人可比。所以秦始皇在中年就一心求仙,祈求长生不老。他先是相信卢生、侯生那些方士,让他们寻求长生不老药,结果发现被骗了大量的钱财。秦始皇那时候非常生气,坑杀了很多方士,但是自己求仙的念头还没有打消。

后来又遇到了徐福,徐福第一次出游东海求仙药,在出游多年之后又遇到了第五次巡游的秦始皇,徐福说他能够找到长生不老药,但是在海上有个大鲨鱼阻碍了他找药的道路,这时秦始皇又相信了,他又给了徐福大量的钱财和大量的人力,让他继续去寻找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这个人念念不忘长生不老,反映出他的本性就是贪生怕死,一般求仙的人都不大重视家庭,一心只忙着求仙升天,所以说秦始皇的求仙也耽误了他立皇后、立太子。这时候秦始皇去世了,他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如果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一旦公布出去,极有可能带来朝政的混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斯采取了封闭消息的策略。老虎死了,猴子当王,秦始皇死了,而这时候玉玺掌握在赵高的手中。秦始皇他给大儿子扶苏的诏书也被赵高扣留。所以这个时候野心最大的是赵高,赵高为了自己夺权,首先就拉拢了胡亥,然后就是李斯。赵高劝胡亥去当皇帝,一开始胡亥是一口回绝了,胡亥说,父皇的安排是当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儿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赏诸子,我作为儿子没有多话的余地。当时作为胡亥来说,他并没有当皇帝的这种愿望。

但是赵高几次三番地劝说,胡亥最终忍不住权力的诱惑,被赵高拉下了水。赵高拿下了胡亥之后,第二个人就是李斯了。赵高知道李斯不是一般好对付的人,李斯在秦国为相多年,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而且手握重权,所以赵高是花了很多的心血来对付李斯的。

第一回合,赵高和李斯的较量是单刀直入。先皇已死,诏书立扶苏为皇帝,但是诏书并没有发出,而且秦始皇的玉玺在我手中,只要你我联手立胡亥为太子,我们就能够共享荣华富贵。这时候李斯直接拒绝说,亡国之言,不是我们做臣子说的话,李斯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赵高是铁定了心要发动政变,所以也不会轻易放弃,而且赵高有很高的外交才能,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能围绕利害为题进行攻克,所以出现了第二回合。

赵高继续劝说,还列出了李斯和蒙恬的“五不如”,对李斯说到,论才能、谋略、人气、功劳以及与扶苏的关系,你觉得你和蒙恬相比,谁更有才能?谁更有谋略?谁更有人气呢?谁更有功劳呢?谁和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关系更好呢?李斯说自己不如蒙恬,当然李斯是有些谦虚的。李斯的才能和蒙恬的才能,可以说不能相比,是各有特点的,两人的谋略也是不相上下,但是李斯在人气、家族的影响以及和扶苏的关系上,是比不过蒙恬的。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以及蒙恬和弟弟蒙毅都是秦国重臣大将,在秦国有很大的名望和影响,而且蒙恬这个人几乎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李斯这个人他是有过失的,尤其是他下的焚书坑儒令,引起人们很大的不满。而蒙恬和扶苏的关系也很好,蒙恬曾经被派到北方,率领30万长城军镇守北方,抵御了匈奴人的进攻。

后来因为扶苏在焚书坑儒一事上劝解秦始皇,秦始皇很生气,就把扶苏派到了蒙恬的长城军里面做了监军。所以我们看到,蒙恬和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同时,李斯和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政见也不和,在秦始皇坑杀术士的时候,扶苏是极力反对的,而李斯没有反对。李斯主张焚书,扶苏没有表态。这一点是赵高挑拨离间,但是李斯没有动摇,再一次拒绝了。这是第二个回合李斯再次拒绝了与赵高合谋的对策。

 

第三回合,赵高继续出新招。赵高这时候就说,从历史上来看,秦国的丞相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如果扶苏即位,肯定要重用蒙恬,而你现在的权力最大,到时候一定没有好下场,并且赵高还说到胡亥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李斯还是拒绝了赵高。

接着赵高继续劝说李斯,他又从安危和利害方面来劝说李斯。李斯这时候感恩,说我原本是楚国上蔡人,是受到了秦始皇的恩惠和提拔才有了今天,所以我不愿意跟你合谋背弃秦始皇的遗愿。所以赵高又失败了。

接着赵高又继续劝说,他拿出了杀手锏,摆出了胡亥,说到胡亥已经被我说服了,只要我们三个联合,就可以得到权势。李斯这时候说到几个事件,说到晋献公宠信骊姬,废了太子,立了骊姬的儿子为长子,后来骊姬的儿子又被杀,结果导致了晋国五代内乱,这是晋国的一个内乱的故事。接着又说到齐桓公的父亲齐襄公被堂弟所杀,齐国人又把其堂弟杀了,公子纠和小白为了争夺王位,公子纠要杀小白,结果小白先回了齐国,登上了王位,又派人把公子纠杀了。所以李斯就总结说,王位的交接要按正常顺序才不会引起内乱,如果逆天道就会导致亡国,也就是说要立长子而不应该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帝王。这样赵高的游说又失败了。

但是赵高很有头脑,而且坚持不懈。在《史记·李斯列传》里面就说到,赵高最后拿利益来说服李斯,他说:“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赵高就说到,您如果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久封侯,永世相传。如果现在放弃这个机会,不听从我的意见,就一定会祸及子孙的。

赵高从正反两方面劝说,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对碰的时候,李斯最终听取了赵高的劝说,选择了个人利益。李斯仰天大哭,说到:“我生逢乱世,想要以死来效忠,却不能。”所以李斯选择了听从赵高的计策,发动政变。赵高劝说成功。

于是李斯和赵高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意思是说,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作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而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因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绫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在写好这个诏书之后,盖上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使者到达之后,扶苏打开诏书就哭泣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而大将军蒙恬就阻止扶苏说,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30万大军守卫边疆,而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那么现在只因来了一个使者要求你自杀你就立刻自杀,你怎能知道中间没有虚假呢?希望你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但是来的使者连连催促扶苏自杀,而扶苏这个人也是为人非常仁厚,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去死,还要请示什么呢?所以最终扶苏自杀而死。而蒙恬不肯自杀,使者立即把他交给法吏关押到扬州这个地方。

使者回来汇报说扶苏已死,这时候胡亥、李斯、赵高都非常高兴,也就是主要的对手被解决了。所以赵高、李斯、胡亥等人把秦始皇的尸体运到咸阳之后就发布了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在宫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权。

胡亥坐上了帝王宝座之后,一心想享乐一生。有一次他对赵高说,人这一生就如同白驹过隙,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爱卿,您看呢?这样一说,赵高就听明白了,也就是说胡亥想享受,不想做事,这也正合赵高的心意。所以赵高从此之后就千方百计讨好胡亥享乐,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来大胆专权。

胡亥有了赵高的支持之后,还不放心,又向李斯询问如何才能长久地享乐下去。他对李斯说,我听韩非说过,舜治理天下的时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饭是野菜做的汤,冬天是裹着鹿皮御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的时候,奔波东西,劳累得以至于大腿掉肉、小腿脱毛,最后客死异乡,如果做帝王都是这样,难道这是他们的初衷吗?贫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穷酸的书生们所提倡的,不是帝王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才叫富有天下。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怎么能有心思来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这样永远享乐天下。爱卿你看有什么良策?

李斯唯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话让自己失宠,所以李斯这时候也在逢迎皇帝胡亥,他写了一篇文章,叫《行督责之术》,向胡亥献出了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也就是说李斯主张运用督察和治罪的方式来巩固中央集权,镇压百姓的反抗违法。

 

有了李斯的逢迎,有了李斯的主张,胡亥便肆意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之后胡亥大量征伐全国的农夫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还调发5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300里以内的东西,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赋税的负担日益加重,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

胡亥在大肆享乐的同时,把朝野、朝政大事都交给了赵高来代理。自己一味的寻欢作乐,所以决断之权大部分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是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

所以,除掉李斯在赵高的心目中就显得日益迫切了。当时的秦朝已经是危机四伏,各种反秦力量汇集,李斯作为丞相,面对这种危局也是心急如焚,他屡次想进宫面见二世,但是胡亥不允许,只知道寻欢作乐。赵高见此情形,所以假意去问李斯,现在关东反叛的盗贼如此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想去提建议,但是我的地位太低了,丞相是先帝的重臣,说话有分量,为何不进谏呢?

李斯就哭笑着摇头,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长居深宫,很难见到,我找不到机会。赵高见到李斯已上钩,心下窃喜,表面上不动声色,就说到,只要丞相肯谏言,卑职一定留心,如果看到皇上有空闲,立刻来禀报。李斯对于赵高的这番话自然是感激不尽。

赵高是不安好心,而且是步步为营置李斯于死地,但是李斯是毫不知晓。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心正浓的时候来打扰。所以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的时候,赵高就派人来通知李斯,说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就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所以这时候秦二世胡亥就非常恼怒,破口大骂,说李斯你这个人竟然敢拿我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来奏事,偏我宴饮正酣的时候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我年轻瞧不起我吗?

赵高在一旁立即应声说,哎哟,如果丞相真是这样想那就糟了。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做了皇帝,但是李斯没有捞到多少好处,肯定是怀恨在心,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赵高是在火上浇油,在胡亥的面前诽谤李斯。赵高还接着说,丞相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而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与丞相他们都是老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这些闹事的盗贼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也不组织攻击,致使事情越闹越大。臣还听说李由和那些盗贼还有过书信往来,由于我还没有得到真凭实据,所以我不敢贸然奏之圣上。胡亥可以说现在正在气头上,听到赵高的这一番话,果然雷霆大发,立刻要审办李斯,并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

李斯知道后才恍然觉悟到自己是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也就是说李斯上书给胡亥,核心是要指出赵高要谋反,赵高这个人是个坏人。李斯还列出了两条证据,说宋桓侯有个大臣叫子罕,子罕说到老百姓最讨厌的就是杀戮惩罚,最喜欢的是奖赏受封,倒不如国君来专管奖赏受封之事,我来专管杀戮惩罚,您留个美名,把恶名留给我。那么宋桓侯就很高兴,就答应了,就让子罕来掌管大权。宋桓侯不知道,掌管了生杀大权才有实权,所以不到一年,子罕就控制了整个朝政,最终杀死了宋桓侯。而赵高就是秦国的子罕,也就是他要谋取政权。这是一个证据。

第二,齐国的国君齐简公,他有个大臣叫田常,田常父辈很有钱,村里借粮食的人是用大斗给借,还的时候是用小斗还,也就是借的时候借的多,让别人还的少。所以几年之后,人们都喜欢田氏一家,不喜欢齐简公。最终田常杀死了齐简公,这就是“田氏代齐”。赵高也是秦国的田常,他也会造反的。

李斯举的例子是很深刻的,但是胡亥并没有采纳。胡亥说你不用怀疑赵高的忠心,国家现在是稳定的时候,赵高是不会胡作非为的。国家动乱的时候,他也不会叛变,况且我还年轻,能理朝政。所以我们看到胡亥这个人他是非常地相信赵高的,当李斯在胡亥面前说赵高坏话的时候,他是一点也没有听进去,还为赵高辩解。

之后胡亥不仅没有责怪赵高,还把李斯状告赵高的事说给了赵高听,这一回赵高是更不会放过李斯了。赵高直接对胡亥说,李斯现在的权力太大,只有我才能制衡他,那么他现在要除掉我就没人遏制他了,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最后他就会反叛了。

所以我们看到,当李斯说赵高坏话的时候,胡亥不相信。而当赵高说李斯坏话的时候,秦二世胡亥马上就相信了。所以胡亥这个人是非常信赖、信任赵高的。听了赵高这么说李斯这个人要反叛,所以秦二世胡亥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就派人抓了李斯入狱。李斯入狱之后,当然也知道是谁在背后捣鬼,他自己觉得自己是堂堂两朝的丞相,竟然成了阶下囚,任赵高宰割,这也是他在和赵高合谋发动沙丘政变的时候没有料到的。李斯还要做最后的努力,这时候他又在狱中写文章,在狱中上书,就是有名的《狱中上疏》这篇文章,他列举了自己有七条罪状,说自己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南平百越、北逐胡人、善待功臣、拥立皇帝、建立社稷、修筑宗庙、统一制度、统一文字、修筑池道、大兴楼观。他列举的七条罪状,实际上并不是罪状,说的都是自己的功劳,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大。当年自己写《谏逐客书》的时候,秦始皇看了之后就立即取消了逐客令,而且重用了李斯,他认为这回自己在监狱之中上书,胡亥看了以后一定会放了自己的。但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他的进谏已完全被赵高一党所把持,他的申诉书全部落入了赵高的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的将上书撕个粉碎。

为了堵住李斯的嘴巴,他还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谒者和侍中,轮番提审。御史就是检察官,谒者就是为国君掌管传达的人,侍中就是往来殿内奏事的人。也就是说为了堵住李斯的嘴,他把自己的亲信都扮成御史来轮番监督李斯。在提审李斯的时候,如果李斯以实情相对,这些人就实行拷打,至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最后秦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李斯了,李斯还以为这些人和以前一样,就仍然以假口供来回答。胡亥看到口供之后,就以为李斯真的是想谋反,所以胡亥再次相信了赵高的判断,认为李斯就是想谋反的人。所以胡亥对赵高是感恩戴德,还说到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接着又去调查李斯的儿子李由通盗的事,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达三川时,李由已经被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经将李由就地正法了。所以在秦二世2年7月,就是公元前208年,经过了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

 

我们看,当年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李斯参与了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之私利,又何至于落到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李斯始料未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经敏锐地嗅到了秦朝必亡的气息,他说到:“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用白话文来翻译,就是说现在造反的人已经占天下人的一半了,但二世心中还没有觉悟,居然任用赵高为辅佐,我一定会看到盗贼攻进咸阳,使朝廷变为麋鹿嬉戏的地方。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了,这一点李斯已经预见了。

李斯死后,二世任命赵高任中丞相,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由赵高决定。赵高自知权力过重,就献上鹿,称它为马。秦二世就问左右侍从说,这是鹿吧?左右人都说是马。二世惊慌起来,以为自己迷惑,就把太卜召来,让他算上一卦,太卜说,陛下春秋两季到郊外祭祀供奉宗教鬼神斋戒的时候不虔诚,所以才到这种地步。可以依照圣明君王的样子再虔诚地斋戒一次。于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去斋戒,整天在上林苑中游玩涉猎。一次有一个行人走进了上林苑中,二世亲手把他射死,赵高就让他的女婿咸阳令闫乐弹劾,说是不知谁杀死了人,把尸体搬进了上林苑中。赵高就劝谏二世说,天子无缘无故杀死没有罪的人,这是上天所不允许的,鬼神也不会接受你的祭祀,上天就会降下灾祸,应该远远地离开皇宫,以祈祷消灾。而秦二世胡亥是非常听话的,所以秦二世就离开了皇宫,到望夷宫去居住。

二世在望夷宫住了三天,赵高就让卫士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面向宫内,自己进宫告诉二世说,山东各路强盗是大批大批地来了,二世上楼台观看,看到卫士拿着兵器朝向宫内,非常害怕。赵高立刻逼迫二世让他自杀,然后取过玉玺把它戴在自己的身上,身边的文武百官无一人跟从。赵高登上大殿时,大殿有好几次要坍塌似的,赵高也是知道上天不给予他皇帝之位,群臣也不会答应的,就把秦始皇的弟弟叫来,把玉玺交给了他,后来子婴即位。

子婴即位之后,担心赵高再作乱,就假称有病而不上朝处理政务,与宦官韩谈和他的儿子商量如何杀死赵高。赵高前来求见,询问病情,子婴就把他召进皇宫,命令韩谈刺杀了他,并且诛灭了赵高的三族。子婴即位三个月,刘邦的军队从武关打了进来,到达了咸阳,文武百官都起义叛秦,不抵抗沛公。子婴和他的妻子、儿女们用丝带系在自己脖子上去投降,刘邦把他们交给了部下官吏看押。项羽到达咸阳后,把子婴杀死。秦朝就这样失去了天下。秦朝的灭亡也正如李斯临死前所预见的那样,在胡亥和赵高的统治下,大秦的气数已丧失殆尽。

太史公在《史记·李斯列传》之后评价李斯是这样说的,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奉事秦国,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我们看作者司马迁评价李斯,说到他有功,说到他有过,李斯这个人才华出众,有谋略,懂理法,帮助秦始皇吞并六国,并且有治国之才,建议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修筑池道,做了许多有利于秦国发展的好事。但是李斯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者,他对富贵的不懈追求,不仅殃及到自己和子孙,而且祸国殃民,加快了大秦帝国的崩溃。在关键的时候,李斯的老鼠哲学又起了作用,让李斯抛开和舍弃了国家利益,来保全了个人的地位和荣华富贵。李斯也在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并且陷入了赵高的圈套,越走越远,直到不能回头,走上了断头台。在刑场上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我们还能出上蔡的东门去打猎该有多好!多么平淡而又简单的愿望,在李斯看来已经是下辈子的事情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06/8046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