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繁简字之争中的文化共识
2015年03月18日 09:12
【事件介绍】
冯小刚等政协委员建议学校教育重拾一些繁体字
让中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亲要相见’、‘爱要有心’,学汉字就给孩子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在4日上午的小组会上说,文化传承需要繁体字,我希望学校教育能教孩子们一些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字。
他说,比如,亲爱两个字。亲的繁体字,左边是亲,右边是见。爱字的繁体字是简体字中有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亲要相见”、“爱要有心”,这样教给孩子,会给孩子种下美好的种子。否则,“亲不见”、“爱无心”,场空空。“能不能选择50至200个最有含义的繁体字,回到课本里来,这样也不会给孩子增加负担,也能让孩子感觉到中华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别失传了!”冯小刚说。
冯小刚的发言,得到了在场多个委员的认同。他们也一再强调,不是要完全恢复繁体字,而是要传承文化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说,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传播越快对字的要求就越简单,简化字为了传播速度丢掉了文化意义。我们也不是要完全恢复繁体字,可以选出100个字,让孩子们起码认得,知道这些字是怎么简化的和有什么传统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郁钧剑说,关于繁体字的问题,我已经连续提了三到四次,我希望让孩子懂得一些,很简单的,不是要恢复。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文字的美,给他们多讲讲繁体字的故事,这样来树立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过去丢了太多传统文化的东西,希望现在找补回来一点。”全国政协委员张国立说。
反对派——文字专家称恢复繁体字没必要
著名文字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语委主任、教授党怀兴表示,简化字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古代,并非另起炉灶,少部分是新造。目前简化字已深入人心,恢复繁体字,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可估量,恢复繁体字不可能也没必要。最佳方案应该是“识繁写简”。
支持派——选些繁体字进课本未尝不可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与其他几大语系的表音文字比,兼具音律与形体之美。也正因此,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存在,即使在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也不算新鲜话题。不过,冯小刚委员的话仍有新意,他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中间路径——“挑一些字回到课本中”。
有网友斥冯小刚“恢复繁体字”之语是开文化倒车,但若仔细聆听,他并未用“恢复”这个概念,而只是说“挑一些字回到课本中”,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汉字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但这种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对绝大多数使用者而言,它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作用是沟通和记录。所以,汉字的简化几乎是不可逆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一简化过程应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代表传统的繁体与代表现代的简体,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容,是继承。
简体字推广几十年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只是很小的片段。现实中,繁体字从没远离过我们。书法中、广告里、招牌上,随处可见。与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确承载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和传统文化趣味,作为炎黄子孙,能够认识繁体字,从中感悟和领会传统,对话祖先,绝不是什么坏事。繁体字虽然失去了实用、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并未完全消亡。有首小诗写得很好,“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的故乡”,看多一点,也就多解一分乡愁。
让繁体字回到课本,进课堂,并不意味着让繁体字取代简体字,而只是作为补充和拓展,在讲解文字时适当地追本溯源,让孩子能触摸到传统。回归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刻意使用繁体字,做到“写简识繁”就够了。在具体的“进课本”形式上,可以有机结合书法、古文、古诗赏析等素质教育来进行,而这本就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在某种意义上,汉字繁简之争与“孩子背古诗有何意义”类似。对于后者,网上有个经典的回答——当他长大后面对大千世界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哇”,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他坠入爱河时,心中浮现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在现代生活中,简体字是必需品,繁体字不是,但当我们文化上达到“温饱”了,多一个选择,去追求一点点“奢侈品”,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更何况,汉字进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更简化,甚至也不是书写更简单,而是为了更自由地表达。在输入法代替手写后,繁体字的繁琐已很少对成年人构成书写障碍,既如此,何妨宽容面对,多保留些传统的种子。至于未来是繁还是简,就让需要表达的人自己选择吧。
中立派——也别忽视简化字的社会价值
繁简之争又起。在4日的政协文艺组讨论会上,冯小刚、张国立等委员打算联合提交一份关于在校园课堂里教学部分繁体字的提案。
也有不少反对声音。有人说,学会了简化字再去熟悉繁体字并不困难,简化字不会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障碍;还有人说,如今孔子学院在全球推广汉语,恢复繁体字不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其实,繁体字也好,简化字也罢,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澳门、台湾使用繁体字,没有妨碍其迈入现代社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参照中国大陆推行简体汉字,现代化也一样如火如荼。这说明简繁之争并没有必要抬高到中华传统文化存废的高度上,简繁之争只是简繁之争。
汉字的发展历程有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篆书,再“进化”为隶书、楷书,可以说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一种趋势。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简体字了,那时叫“俗体”。何谓俗体呢?大抵就是民间群众用的字,俗嘛!汉字这事物在古代属于高雅用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汉字是有门槛的,古代的文盲比例也是颇高的,这是历史,不能不承认。简化字的出现便利了普通群众学习文化,这是简化字的社会功绩。
不独中国如此,韩国也如此。韩国过去也使用汉字,早在殷商时期,汉字就传入了古朝鲜,其后经唐朝的传播,汉字已经成为韩国的主要文字。却也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和门槛,汉字基本上为韩国知识分子所用,普通老百姓则很难使用,会不会汉字一度在韩国成为是不是知识分子的界限。到了中国明朝时期,韩国则进入了李氏朝鲜时代,那时他们出现了一个酷爱文化的世宗李裪,世宗不仅熟稔汉文,而且为了让平民百姓也学习文化,他依据该国民众的发音特点,编纂了《训民正音》,发明了朝鲜谚文书写系统,开始形成朝鲜民族独特的书写文字。到了朴正熙执政时期,虽然他本人汉字功底颇佳,但倾向于废止汉字,也造成了后来汉字在韩国的没落。虽然如此,韩文相对于汉字,显然是简化又简化的文字,却也让韩国民众借此提高了文化水准。当然,现在韩国又有人主张恢复汉字教育,认为汉字也是其国家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后话。
谈中韩两国这段历史,是为了说明简化字在扫除文盲、提升民族文化水准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这并不是否认繁体字的作用。中韩两国都出现了复兴古代汉字的风潮,这是正常的,是在文字全面普及之后的修正与恢复。作为中国而言,捍卫汉字文化的博大精神,不需要讲什么条件,中国学生多认识繁体字、多懂一点古代文化,是好事。然而好事也需要过程,简体字已经约定俗成,是法定文字,那怎么办呢?其实,不妨在学校开设繁体字兴趣班,让学生拥有选择权吧。只要是学习文化,爱好什么字体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够依照自己的能力去学到更多的知识。
至于意义的拔高,其实无甚意义。
【启示与思考】
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其实一直存在,也经常在舆论领域上演、反复。在3月4日的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导演冯小刚建议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让少量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引发网友激辩。有意思的是,春节前夕,有社科院专家发表了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汉字还有简化空间,当时同样引发热议。
双方观点,不妨简单地概括为汉字保守派与进化派(没有褒贬之意)。“保守派”主要观点有三:一是汉字本身就是文化传统,需要保护,即“汉字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二是不保护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还有一个隐含的观点,即“亲”“爱”等字的繁体结构里,本身蕴含着中国的传统伦理。而“进化派”的观点则更倾向于:文字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作为工具,文字的简化是整体趋势,有利于传播更广泛的文化,繁体难学难认,甚至“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只不过对于汉字,前者立足于本体论,而后者倾向于工具论。实际上从本质上讲,汉字归根结底是一种书写工具。既然是书写工具,就应该从书写者需要的角度,去考虑汉字的简化或者繁化。如果,书写者觉得不书写繁体字就无法找到文化归宿,那么繁体化就必然来临;如果书写者觉得不继续简化就无法更便捷地进行交流,那么继续简化就会成为新趋势。这才是汉字繁简之争中,唯一可以确定和相信的规律。
而且,这个过程应该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这是文化文字的自我演变和进化。看看那些不那么规范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与盛行,就会知道书写者和表达者其实一直在做汉字简化的工作。只不过,他们没有想这么多、这么深,他们想到的只是让表达更自由——汉字无论怎样发展,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表达的自由。如果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汉字的简化,甚至变形,就会发现,简化与繁化根本无需过多争论,书写者会自己作出选择。
当然我们不难发现,在关于繁简字之争中,“两派”争议的焦点也有共识,那就是“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其实是双方的共同立场。而立足于“文化”,繁体字是否会失传,与传统书法、国画是否会失传等,其实是同一性质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尚可不需过于焦虑;更值得焦虑的,倒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基于传统的道德重建问题,但这尚不是通过恢复繁体字能够解决的。
两会的大舞台是一个大视野,各方建言、讨论,存异求同的结果,就是齐心协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同一天冯骥才的发言更值得关注:“我佩服日本、韩国,他们真拿自己传统文化当命啊!反观自身,我们的文化策略如何?”如果我们能釜底抽薪解决了文化策略,也许文字的局部分歧就可迎刃而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8/8048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