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京津冀城市群规划亟需统筹

2015年03月11日 08:37

 

协同发展探索环渤海联动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了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等共13个城市。区域国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07亿。早在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了6.2万亿元,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破冰的“排头兵”,从去年7月1日起,来自海关领域的通关一体化改革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9月底随着石家庄海关的加入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全面启动。天津海关关长李佩林说,京津冀通关一体化用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实现了“三关如一关”。据初步估算,货物通关时间可节省20%至30%,物流运输成本可降低30%左右。

1

(图片: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力保京津冀用电需求。)

三地之间密切的经济往来,是推动海关一体化的直接动因。海关总署研究室副主任李魁文表示,2013年三地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6125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7%,对通关一体化已产生现实需求。

不只在海关领域,在去年12月16日,民航局还出台多项鼓励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举措,力求撬动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破题。为此,民航局将推动三地机场统一运行管理。在功能方面共同建设和使用异地城市航站楼,同时互为航班备降。随着北京新机场启建,将推动河北支线机场等建设。

近期,京津冀城市群由于天津自贸区的获批再迎机遇。“以自贸区撬动地区发展是中国‘新常态’下的新选择。”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丛屹认为,天津自贸区方案将会统筹考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通过协同促进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政策共享,形成辐射效应,让区域发展整体受益。

天津自贸区方案起草小组成员、天津自由贸易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认为,天津自贸区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产业的引进与转移、集聚与扩散,借助互联互通、通关一体化等机制,有助于区域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加速资源要素流通,提振区域外资与外贸发展,更好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同质化竞争下协同发展质量受限

虽然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

(图片: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把中心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与临港工业区、天津港散货物流区连为一体。)

从经济总量看,京津冀仅相当于长三角的52.7%;人均GDP是长三角的77.5%,珠三角的63.6%;地均GDP是长三角的51.4%,珠三角的31.1%。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差别较大造成的。

而且从产业结构现状看,早在2013年北京产业结构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二一”结构,制造业开始形成高新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结构;天津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态势,但是二、三产业比重相差较小;河北省的第二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河北省仍然处于重工业即资金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产业上的缺乏协作,发展不平衡从一个层面也可以证明。记者归纳发现,京津冀地区共有13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北京有1个,天津有6个,河北也有6个。三地国家级开发区几乎全部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同质化竞争突出。在产业链上彼此几乎没有太大关联,招商区域重叠,在追逐优质企业落户上竞争激烈。产业园区本身同所在城市的互动合作性也不足,这不仅降低了效率,同时加大了物流成本。

而且,随着北京产业外迁步伐加快,天津与河北两地国家级开发区大都做着承接准备,彼此之间竞争不断。以动物园批发市场为例,它曾一度传出将前往河北,但就在去年6月,来自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批发市场、百荣世贸城等地的百余家商户与天津市一家电商签约,有望落户在该电商所在的国家级开发区及周边。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浩尖锐地指出,随着缺乏定位、同质化、恶劣竞争,开发区已经走下了提振经济的神坛。

3

(图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与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通过合作签约以多种形式在人才、资源、设备等方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而且,现有城市圈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其中,北京、天津作为双核,有区域内其他城市没有的政治优势,往往获得优先发展权,与河北的其他城市联系均相对松散,还没有形成发达交通的网状结构,也没有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集聚。

随着雾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三地间协同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严峻。不能回避的是,京津冀是目前我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2013年京津冀地区所有城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均超标。河北不少重工业工厂甚至要时常歇业,这种发展更是难提高质量。

打破局限性思维务实推进三地联系

从全局角度,不管从资源环境、人口分布还是产业布局方面看,京津冀城市群都应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利益共同体。城市群中的各城市一荣不一定俱荣,但一损必然俱损,这一点在环境方面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务实推动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专家认为具体应从三方面入手:

4

(图片:北京大红门动物园批发市场部分商户南迁廊坊。)

一是避免区域之间过分同质竞争,加强产业协同,分散京津城市压力。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标准,城市群均衡发展才是科学的。如果北京能在天津、河北寻找合适的区域作为产业功能扩散地,并带动京津冀城市群逐渐形成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就可能兴规模效益之利、除过度集聚之弊。

事实上,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也是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主要模式。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关东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伦敦城市群等都是这一模式的发展典型。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到目前也都形成了优势产业体系在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均衡发展是可行的,北京在整个城市群均衡发展中受益也是可期的。

 

二是在交通领域率先破题,从目前看最具可行性。从日本经验看,东京都市圈的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支撑是其快速交通体系,特别是每日运送旅客近4千万人次的庞大轨道交通网络系统。专家指出,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也离不开轨道交通的建设。因此,要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建设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构建布局合理,一体高效、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

5

(图片:京津冀海铁联合运输集装箱班列实现海运与铁路运输、公路与铁路运输、运输价格与市场的有效联接。)

三是部分业内人士提出,在国家层面应设置专门机构以高位协调。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尽管作为国家战略,但在现行制度安排下,协调机制只能形成原则性的“共识”,很难有效地推进。只有高位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地方性行政壁垒。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贾若祥等建议,应加快建立京津冀城市群的规划衔接机制。京津冀城市群要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就需要在规划层面建立相应的衔接机制,从编制规划的一开始就能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整体考虑。可以考虑将具有规划权限的相关部门列为京津冀市长联席会议的成员部门,各相关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的时候能够通过市长联席会议对相关规划进行沟通协商,共同对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出谋划策。(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1/8050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