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5年度
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根源和走势分析
2015年01月01日 10:51
乌克兰从2013年11月份发生动荡,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一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危机对欧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大国关系,甚至全球未来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的走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主要对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根源,特别是文化上、制度上的一些成因,乌克兰危机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前景,以及乌克兰危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一、乌克兰危机的历史根源
(一)乌克兰概况
乌克兰的国土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东连俄罗斯、南接黑海,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也是俄罗斯跟西方争夺的焦点。
乌克兰最长的河叫第聂伯河,以第聂伯河为界,乌克兰被分为东部乌克兰和西部乌克兰,东西两部分在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战”的时候,乌克兰是苏联军队和纳粹德国军队争夺的战略要地,因为乌克兰物产丰饶,被称作欧洲粮仓。原苏联虽然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耕地,土壤也很肥沃,但是粮食仍需要从乌克兰进口,因此几任原苏联领导人都跟乌克兰关系密切。
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有十四国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白卫军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想推翻苏维埃政权。在过去译到我国的一些苏联老电影中就有描述苏维埃政权在围困中非常缺乏粮食的情景。那时乌克兰有粮食,所以列宁交给斯大林的重要任务就是到乌克兰去找粮食,斯大林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征粮任务,还组织了一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乌克兰军。
赫鲁晓夫做过两次乌克兰的第一书记。第一次是在“二战”之前,当时苏共中央派他去乌克兰当书记,斯大林对他说,乌克兰很重要。因为苏联有很多新的工业基地就设在乌克兰,大量的企业也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开始建设,传统的粮食生产对苏联也依然很重要。“二战”爆发后,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赫鲁晓夫重新回到乌克兰,第二次担任乌克兰的第一书记,后来他接替斯大林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是俄罗斯人,但是他的父母在乌克兰东部建了很多企业,还从俄罗斯吸引了很多的工人、农民到这些企业来工作。勃列日涅夫跟随父母来到乌克兰东部,他在那里成长起来并开始从事基层工作,因为基层工作做得很好,受到了赫鲁晓夫的赏识,在赫鲁晓夫之后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由此可以看出,乌克兰对原苏联有多么重要,离开了乌克兰,过去的苏联不可能成为一个那么强大的国家;离开了乌克兰,现在的俄罗斯也不可能再次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乌克兰的人口是4555万(2013年1月1日),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克兰人占77%。过去俄罗斯族的比例更高一点,后来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很多俄罗斯族就迁回到俄罗斯去了。现在俄罗斯人的比例大约是17.28%,不到20%。乌克兰东部的州,除了克里米亚以外,其他州的俄罗斯族都没有占到半数。
乌克兰的官方语言是乌克兰语,但是俄语也通用,而且基本上东部地区说俄语,西部地区讲乌克兰语。这两个语言虽属同一个语系,但是也有一些差异。另外,乌克兰东西部的宗教信仰不一样,东部地区主要信仰东正教,东正教的中心是莫斯科,西部地区信仰天主教。这就造成了乌克兰东部和西部在文化上的不同。
乌克兰危机以前,乌克兰全国有27个行政区,其中包括24个州,2个直辖市,一个叫做基辅,一个叫做塞瓦斯托波尔,1个自治共和国,叫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塞瓦斯托波尔是克里米亚半岛著名港口城市,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2014年3月18日与克里米亚一同加入了俄罗斯。所以,当时在普京宣布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的时候,他要说两个地方,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因为这两个地方在行政区划上是不同的,一个是自治共和国,一个是直辖市。
乌克兰的人均GDP在2011年大概是3000多美元,这也是乌克兰为什么经常会出现一些示威活动的原因。因为在苏联时期,乌克兰是很富裕的地方,苏联解体的时候乌克兰非常有条件成为独联体地区比较发达的国家。当时乌克兰和波兰的生活水平差不多,经过20多年的独立发展,乌克兰人觉得反差非常大,因为波兰现在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万美元。很多乌克兰人找原因,反思波兰之所以发展得那么快,经济状况那么好,是因为波兰加入了欧盟,得到了西方的帮助,乌克兰没有加入欧盟,所以经济发展很差。很多普通老百姓出于这样的心理,希望能够进入欧盟,觉得只要进入欧盟就可以发展得像波兰一样好。所以2013年年底,亚努科维奇宣布拒绝签署和欧盟的贸易协定,很多乌克兰年轻人就上街游行。
在历史上,乌克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联系密切,血缘关系也非常密切,他们都属于斯拉夫民族的不同分支。斯拉夫人最早在基辅罗斯建立国家,基辅罗斯就在今天乌克兰首都基辅附近,之后才出现了莫斯科公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俄罗斯人为什么很难接受基辅彻底成为西方的一部分,成为和俄罗斯格格不入的一个地方?正是因为俄罗斯的根在那里,这也是现在俄罗斯千方百计要留住乌克兰的一个原因。如果基辅把这段历史否定了,那么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就无从考证了,这对俄罗斯来说很重要。
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有了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文化习惯。但是西部和东部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因为乌克兰在历史上长时期处于被割裂的状态,东部地区大部分时间处于俄罗斯的统治之下,西部地区处在波兰、立陶宛这些东欧国家的统治之下。在一定程度上讲,这就造成了乌克兰东西部的差异。
乌克兰东部最早是在1654年正式和俄罗斯合并的,西部地区当时还留在波兰的领土上,波兰在非常强盛的时候一直统治着西乌克兰,随着沙皇俄国的崛起,不断跟波兰发生冲突,特别苏联成立以后,爆发了“苏波战争”。由于波兰位于德国和俄国之间,1939年9月初,德军入侵波兰,根据同年8月苏德秘密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瓜分波兰,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苏联虽然在“二战”之初拿到了西乌克兰,但后来纳粹德国又占领了乌克兰全境。所以实际上,苏联控制乌克兰全国领土是“二战”以后,西乌克兰进入苏联的时间很短,这就是为什么西乌克兰跟俄罗斯没有多少感情,而是更希望能够加入欧洲的原因。
苏联时期,乌克兰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这起事件对苏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对乌克兰更是巨大的灾难。这是乌克兰人民心中很痛苦的往事。1991年8月,乌克兰政府发表的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同年12月,苏联解体,乌克兰结束了337年的和俄罗斯的结盟历史,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乌克兰独立以后,一直处于政治上比较混乱的状况。乌克兰在苏联时期并没有显现出特别深刻的民族矛盾,但是独立以后,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东西部差异怎么融合,这个问题过去在苏联的版图之内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当时的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在文化、经济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西乌克兰和东乌克兰的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可是一旦成为独立国家,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地区的矛盾导致这个国家很难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政治体制,对于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后集中到是选择总统制还是议会制。因为东部地区人口比较多,经济又很发达,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对警察、军队的控制,使东部非常强势,总统制对东部有利。但西部坚持实行议会制,因为西部的行政州比较多,在议会当中将占多数,可以通过议会来控制政权,所以当时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了很长时间。
1996年,在乌克兰独立几年以后,第一部宪法才得以通过,由于主要争论的还是到底采用什么体制的问题,所以宪法迟迟拿不出来,实际上乌克兰的第一部宪法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一直因为种种原因在总统制、议会制之间摇摆。
(二)乌克兰政治多元化发展无序
2006年,乌克兰有130个政党,选举的时候100多个党来争夺选票。所以乌克兰每一次总统选举都是几十个人参选,没有一个总统候选人能够在第一轮就获胜,都是第一轮选举以后,前两名进入第二轮。因此,乌克兰每次大选都非常复杂,拖的时间很长,很多政治危机就在大选期间显露无疑了,这个也是乌克兰为什么会发生橙色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乌克兰的这种分裂倾向很早之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上世纪90年代,克里米亚曾经举行公决,要回归俄罗斯。这是因为克里米亚大多数居民是俄罗斯人,而且克里米亚还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但是当时叶利钦对西方还抱有幻想,苏联刚刚解体,国家才开始转型,叶利钦总想一步成为西方的一部分,认为西方会平等地对待俄罗斯,会接纳俄罗斯成为西方的一员,所以叶利钦不想和西方对抗,最后等于是在叶利钦的默许之下,乌克兰把克里米亚当时的分裂势头压了下去。此时乌克兰也做了一些让步,克里米亚虽然留在乌克兰,但是给予了高度自治权,成为乌克兰的一个高度自治的自治共和国。由于许诺的很多自治权,最后很多都没有兑现,克里米亚居民对此有很大的意见。
乌克兰的第一任总统是克拉夫丘克,正是他与前苏联总统叶利钦、白俄罗斯主席舒什克维奇在别洛韦日签署了一项协定,策划用独联体取代了苏联,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实,乌克兰独立以后,他也没有得到各派的承认。
直到库奇马当政,各派纷争的局面才得以缓解。库奇马是一个相当圆滑的政治人物,他在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相对来说更能够平衡各派的力量,所以库奇马1994年当选总统,1999年再次获胜,尽管他获胜的过程都是比较艰难的。
库奇马当政的十年,其实也是政局逐步走向失控的十年。在他执政期间不断发生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而且从老百姓的情绪来看,对库奇马和各个政党所谓的政治人物都不信任了。2000年曾经有一个针对乌克兰当时有影响的政治家的信任度的民调,结果没有一个政治家得到的信任票超过不信任票,在问卷中“你信任谁”的一栏中,将近一半的乌克兰人填了“上帝”,可以看出当时乌克兰人民对当政者失望的情绪,他们渴望变革,希望有新鲜的力量使乌克兰能够走上正轨。这跟当政者的腐败和在政治上专制是有关系的。库奇马执政期间就有人曾经弹劾过他,认为他有腐败问题,还怀疑一名记者被暗杀跟他有关,因为这名记者批评他。这些事都成为库奇马执政的污点。
库奇马执政后期不断发生群众示威活动,他的威信降到了最低,最后只能下台。这时他选定了一位中意的接班人,就是当时的总理亚努科维奇,亚努科维奇来自顿涅茨克州,顿涅茨克是乌克兰东部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那里有很多大企业。亚努科维奇当过顿涅茨克州的州长,在当地影响力非常大。
亚努科维奇是东部的代表,那西部肯定也要有自己的候选人,当时西部推出来的就是尤先科,尤先科来自西部,有很深的美国背景,他的夫人就是美国籍。尤先科做过一段时间总理,是财政方面的专家。所以在大选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亚努科维奇来自东部,和俄罗斯的关系很密切,相对来说俄罗斯倾向于亚努科维奇,而尤先科来自西部,又有很深的美国背景,西方就支持尤先科,所以就形成了“橙色革命”之前两大阵营对垒的情况。
为什么叫“橙色革命”?在议会选举的时候,尤先科为了能有更加鲜明的印迹让民众记住,便于大家投票支持他,就选择了橙色,后来他竞选总统的时候也是用橙色作为标志。而亚努科维奇把蓝色和白色作为自己的标志。所以,当时的总统竞选就变成了橙色和蓝白色的颜色之争。
颜色之争的选举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第一轮选完之后,前两名是亚努科维奇和尤先科,这两人进入第二轮,第二轮选完之后亚努科维奇获胜。但是结果一出来尤先科的阵营就开始走上街头抗议,同时在乌克兰全国爆发了一系列由反对派组织的抗议、静坐、大罢工等事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很大的社会压力,最后法院宣布选举结果无效,又重新选举。这次重选的结果完全不一样了,尤先科的选票超过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通过这样一次选举,使乌克兰出现了一次非正常的政权更迭,产生了亲西方的政权。
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的原因有四个:第一,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对立;第二,民众对当局的不信任情绪弥漫;第三,乌克兰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政治体制;第四,外部争斗的影响,特别是俄罗斯和西方的争斗。
西方和俄罗斯围绕乌克兰剑拔弩张的对峙情绪从橙色革命就已经注定。当时有两篇标志性的文章,实际上代表了美、俄官方的看法。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乌克兰选举结果的反转是为了大多数乌克兰人民想要的民主和独立,是美国和欧盟的胜利,实际上这就说明美国和欧盟确实插手其中,支持尤先科的。同一天俄罗斯针锋相对地发表了一篇文章,讲尤先科是小丑,这是西方导演的木偶戏。可以看出,西方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的争夺,就此正式拉开序幕。由此可见,绝对不是因为一年之前亚努科维奇的一个决定,就导致了乌克兰出现这么急剧的动荡,这里有着非常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尤先科通过“橙色革命”执政以后,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政治危机。他上任不久便与同属联盟和重要支持对象季莫申科决裂,以政府工作不力和缺乏团队精神为由,解散了季莫申科政府,致使季莫申科担任总理才7个月,就被解职了。季莫申科也是一位非常不简单的女强人,她来自西部,拥有精明的商业头脑,曾垄断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身家超过百亿元,被誉为乌克兰的天然气公主、石油女皇和乌克兰铁娘子,在政坛中也是起起落落,几经沉浮。
尤先科上台以后,就开始实行议会制,议会制的规定就是总统不能任命总理,总理要由议会多数党派推选,而且总理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散议会,可以任命几个强力部门的领导人,像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但是像财权,像很多重要地方的资源分配权,都掌握在总理的手里。在乌克兰的议会中占据第一位的其实是亚努科维奇所在的地区党,但没有过半数,必须要拉拢其他人才能成为议会多数,从而推举自己成为总理。季莫申科面对的是同样的情况,她所在的季莫申科联盟一直在议会当中处于第二位,也必须联合其他政党才能获得总理的职位。总统尤先科领导的政党“我们的乌克兰”在议会当中居第三位,也没有办法控制议会,于是他想了很多办法,尽可能让执政联盟流产,流产以后再解散议会,反复重选,可尽管如此,他所在的政党也一直没有获得成功,最后导致大权旁落。
尤先科的任期就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度过了,任期结束,他只好黯然下台。实际上,到他执政末期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掌控局势,真正在角逐的就是代表西部的季莫申科和代表东部的亚努科维奇。
在尤先科执政的这几年中,确实是很混乱的,很多人可能都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说就是争权夺利。一会儿议会解散了,一会儿政府垮台了,不断出现这样的情况,造成的恶果就是整个乌克兰政治混乱不堪,也根本没人去发展经济,因为总理都不知道自己能在任多长时间,也许刚刚上任,背后的议会联盟就解散了,议会解散了总理就得辞职。当时的体制就是这么脆弱,大家关心的就是怎么保住自己的位置,怎么争夺更多的权力,没有人去想怎么发展经济,怎么让国内恢复秩序等等这些事情。
季莫申科和亚努科维奇的争斗一直在继续,2010年总统选举是这两个人的直接角逐,最后亚努科维奇获胜了,他终于一雪2004年在“橙色革命”中失败的前耻。但是季莫申科拒绝承认失败,其实当时差距也不是特别大,所以季莫申科还想组织第二次橙色革命,但是当时的西方正在经历痛苦的金融危机,无暇他顾,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季莫申科只好接受了这一结果。但是,2011年乌检察院就指控她滥用职权,签署高价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协议。乌检方经过调查以后认定,季莫申科在担任总理期间,与俄罗斯签署天然气协议时出卖了乌克兰的国家利益,乌克兰总检察长办公室发言人尤里·博伊琴科说,这份10年期协议令乌克兰蒙受35亿格里夫纳(约合4.4亿美元)损失,季莫申科签署协议时未获内阁批准。实际上,季莫申科是代表西部的,在她担任总理期间,俄罗斯对橙色政府并不满意,就用天然气这个手段来进行刁难,制造了很多难题,俄乌关于天然气价格的谈判非常艰难。依照2009年1月签订的协议,乌克兰以每1000立方米450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高于许多欧洲国家进口俄天然气的价格。最终乌克兰法院宣布,季莫申科因在乌俄两国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被判处7年监禁。尽管季莫申科本人拒绝认罪,声称其遭到“政治迫害”,还是被迫进入哈尔科夫州卡恰洛夫斯基女子监狱服刑。
亚努科维奇当政期间,一直试图在东西方寻找平衡,他既不想完全跟着俄罗斯走,又希望能够更近一步维系跟欧盟的关系,但是欧盟在季莫申科的问题上对他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尤其针对季莫申科入狱后的身体情况非常差,欧洲国家认为应该尽快释放她,并将此作为签署联系国协定的条件之一。
众所周知,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正是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这份协定历经多年协商,准许乌克兰加入以欧盟为主体、包含挪威等非欧元国家在内的自由贸易区,在乌克兰申请加入欧盟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俄罗斯则表示,如果乌加入俄主导的关税同盟,将“立即获得利益,包括天然气价格优惠”。最后亚努科维奇宣布暂停与欧盟联合协议的准备工作,将转而与俄罗斯加强经贸联系。实际上,这个选择对乌克兰来说确实是有利,但是被西部的一些极端组织政治化了,最后演化成一场危机。
造成这样的结果,亚努科维奇也没有想到,他还在积极地为2015年连任总统做准备,去年11月危机发生,12月他还到中国进行访问,还去观看了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而此时的乌克兰国内已经有数十万的民众走上街头参加抗议示威,政府和抗议者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乌克兰国会表决通过现任总统亚努科维奇被革职,他也被迫逃离总统府。
乌克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动荡的局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他们这些领导人更多考虑的还是自己或者是自己集团的利益,往大了说是地区的利益,往小了说其实就是寡头的利益。其实这几个领导人都是寡头,亚努科维奇代表了东部工业集团的利益,季莫申科自己也是天然气寡头。所以他们攫取政权,首先想到的是拿到政权以后怎么样让自己的权势、让自己的财富得到无限制地增长,考虑的并不是国家朝哪个方向发展,怎么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几个寡头就这样争来争去,政权不是落在这几个寡头的手里,就是寡头的代理人手里。这也是乌克兰动荡的很重要的原因。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普京执政以后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解决了寡头的问题,把这些呼风唤雨的寡头该抓的抓,该驱逐的驱逐。所以,现在的俄罗斯有一个比较正常的政治秩序,而乌克兰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才会不断出现议会危机、政权危机。
(三)乌克兰政治危机的体制性根源
第一,政治转型陷入“误区”。乌克兰在刚独立的时候,像其他独联体国家一样,对西方充满幻想,想实现三权分立、多党制,包括非常激进的政治、经济转型,过上和西方国家一样的富足日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少数人利用这样的转型,聚敛财富,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深感失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到少数寡头的手里,而这些寡头在聚敛了财富以后,担心失去自己的财富,所以千方百计地控制政权,控制了政权以后,又继续增长自己的财富。西方最后也没有办法使乌克兰真正走上一条正常的发展道路,西方开的药方是选举,别无他法,即使一选就乱,还是要选。所以乌克兰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周期性的停滞,无休止的内耗,让国家元气大伤。
第二,西方的双重标准让乌克兰难以自主。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欧盟毫不掩饰地与俄罗斯针锋相对,因此对乌克兰不同的政治力量采用双重标准,对亲西方的橙色阵营和亲俄罗斯的政治力量,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反对派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完全是违反国家法律的,也跟西方一贯宣扬倡导的原则不一致,但是西方也支持。所以西方的双方标准使乌克兰陷入了一个深渊。
第三,乌克兰体制的脆弱性,导致政权软弱无力。乌克兰过去一直幻想西方体制,独立二十多年,近二十位总理轮流当政,基本上一年换一个总理,朝令夕改,所以它的投资环境是非常差的。乌克兰独立以后,其实是有条件比俄罗斯发展得更好,因为它的地理位置离欧盟更近,处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又有黑海的出海口,对外联系比其他独联体国家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乌克兰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它确实没有抓住机遇,没有踏踏实实发展经济,在政治上做的功课太多。本来有可能成为独联体最富足的国家,却成了现在这样的结果。
第四,地缘政治的影响。“冷战”以后,乌克兰处在美国、俄罗斯争夺地区主导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交叉口上。乌克兰的走向,对于美国的战略,对于俄罗斯的战略都很重要。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当代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说法,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美国的基本判断是要削弱俄罗斯,遏制俄罗斯,一定要让乌克兰脱离俄罗斯,而且最好让这两个国家再也走不到一起。
二、乌克兰危机的前景分析
从前景来说,乌克兰问题确实是俄罗斯的战略底线,从俄罗斯来说,战略底线是不能触碰的,现在危机已经一年了,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俄罗斯跟西方的博弈,包括俄罗斯跟乌克兰的关系,会长期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到底是对谁有利,这种博弈还在继续。可能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制裁与反制裁,但是欧洲已经没有办法再进一步制裁了,因为再制裁的话,欧洲也很难承受,所以现在都没有更实质性的制裁措施出台,双方都处在一个节点上,可能会有一个相互妥协的办法。普京看清了西方的这一本质,所以现在也不怕,俄罗斯还是有底气的,有战略资源,有其他的经济伙伴。
谁是危机当中直接的受害者?那就是乌克兰。因为乌克兰不可能再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了,即使这个国家在名义上保持了领土的完整,经过危机以后,也会大伤元气,乌克兰很难再成为欧洲的粮仓,或者独联体最富裕的国家。
危机中的受益者是美国,有人说这次危机的受益者应该是中国,美国人也在鼓吹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实际上乌克兰危机最大的受益者还是美国,美国一直在推波助澜,希望可以利用危机最大限度牵制俄罗斯、削弱俄罗斯,同时又可以牵制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关系非常松散,只有几百亿美元的贸易额,对它来说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将来可能因为这件事以后,欧洲对美国的依赖性更强。
对欧洲来说,其实面临两难的选择,特别是东欧的一些国家,经历过俄罗斯强盛的时期,对他们来说强盛的俄罗斯是一个安全的威胁,但是如果和美国一起去削弱俄罗斯,又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俄罗斯,因此就要做出很大牺牲,特别是欧洲又刚走出欧债危机,本身就很虚弱。所以我们看到欧洲领导人都是口气很硬,但在出招的时候,大家都犹犹豫豫,特别是在选择制裁领域的时候,都要千方百计保住自己的利益。
乌克兰会不会分裂?乌克兰一直处于东西对抗的局面,从大选、选票中可以看得出来,东西部是截然对立的。所以对乌克兰来说,东西部分裂或者统一的问题始终是很大的困扰。乌克兰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偶然,是经过很长时间积聚,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后果。乌克兰民众很可怜,战火在东部地区持续燃烧,几千平民因此送命,没有办法过上正常的生活,更多无辜的老百姓被卷入到战争当中,他们是乌克兰危机当中损失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人。
三、乌克兰国殇民怨背后的启示
首先,是否具有统一坚强的政治核心对国内团结至关重要。从2004年至今,街头示威在乌克兰时常出现,不仅破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而且地区和民族分裂的趋势越来越难以遏制。曾经富庶的“欧洲粮仓”正一步步滑向山河破碎的深渊。在此起彼伏的政治大潮中,乌克兰不乏呼风唤雨的政治派别和政治人物,却没有产生能够凝聚民心、代表大多数民众的政治力量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统治集团内讧不断,治理能力低下,对突发事件和网络动员反应迟钝,是局势不断恶化的直接诱因。
其次,选择国家的政治体制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情况。乌克兰独立后,接受西方开出的转型“良方”,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改变选举制度和方式,最终的结果是直接选举使不同政治力量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无休止的党派纷争导致国内的政治生态发展畸形,集中体现为2004年的“橙色革命”以及随后10年的政局动荡,其间两次总统选举、三次议会选举,把总统制改为议会制,都没有换来真正的稳定,反而因为组阁困难引发一次次政府危机,国内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
第三,惩治腐败和改善民生的成效决定执政根基是否牢固。近些年来,乌克兰政坛丑闻不断,从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寡头政治到官员及其亲属子女的贪赃枉法,与相当数量的民众生活艰难,甚至难以获得工作机会形成鲜明对照。“透明国际”把乌克兰列为世界上“重度腐败”的50个国家之一,2012年在174个国家中清廉指数排名第144位。许多人参与示威不是因为政治取向,而是对个人境遇的不满。当普通民众把个人的生活困顿都归咎于政府的政策时,这个社会很难保持应有的理性。
第四,不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大国的“施舍”上。乌克兰由于战略地位特殊,是俄罗斯和西方争夺的对象,也因此得到不少经济上的好处。但是,大国的“慷慨”是建立在自身的地缘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援助实际上只是要乌克兰“惟命是从”的一种工具。大国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也使乌克兰的命运难以捉摸。每当形势有所转机,总有外部的不和谐声音出现,无论哪一派在台上,另外一派肯定不缺少强有力的外部支持。
乌克兰的政治危机从内部来说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但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颜色革命”加剧了乌克兰国内东部和西部的对立,俄罗斯和美、欧的地缘政治争夺使得夹缝中的乌克兰陷入重重漩涡。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甚至无法在国家发展方向上作出合理的、自主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希望乌克兰能够尽快走出危机。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101/8053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