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从“马桶盖风波”到中国版工业4.0

2015年03月13日 08:37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亟须提质升级

“中国制造”的大勿庸置疑。

2010年的一份统计表明,中国制造业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而在2014年的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宣布,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体的过程中,“中国制造”功不可没。而与世界上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注定“中国制造”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1

(图片:球迷在开普敦一家纪念品商店里选购印有“中国制造”标签的球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不仅让国内商品市场逐步由“短缺”变成“过剩”,而且随着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制造”也不断走向世界,遍及世界各个角落。

2005年,美国自由撰稿人瑟娜·波基奥妮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一年不买“中国制造”》的专栏文章,讲述了她家在之前的一年里不购买“中国制造”所经历的种种不便和尴尬。文章最后,波基奥妮坦承,十年后,她可能根本就没有勇气尝试一年不买“中国制造”的日子。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离不开“中国制造”,世界上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地区同样如此。手电筒、鞋袜、布匹、食品、手机、摩托车、电视机、建筑机械,非洲人的衣食住行早已离不开“中国制造”。风凰牌自行车,雄鸡牌锄头,这些在中国国内已经不太为人所知的品牌在非洲一些国家却是受人追捧的名牌产品。

2

(图片:“中国制造”陪伴美国市民欢度圣诞。)

然而,大不等于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中 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仍不是强国。

在2012年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而中国及英国、法国、韩国则处在第三方阵。

201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工业制造国,但在苗圩看来,“缺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一些重大技术和装备方面都亟待突破,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未能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由于不少厂商粗制滥造、盲目大打价格战,而使“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一些地区一度成为廉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非洲人反映中国商品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有材质差、寿命短,仿冒国际名牌。有的非洲人将一些中国的鞋子和裙子戏称为“一周鞋”和“三月裙”。

来自老工业基地辽宁的全国人大代表、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洪臣认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目前仍缺少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这已成为制约中国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的瓶颈。

 

“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必然选择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出国参加学术活动,这两年他发现了国外市场上的一些变化,“中国制造的小商品少了,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制造的小商品开始多起来了。”梁启东感觉到的变化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制造”当下面临的窘境。

3

(图片:东莞鑫达玩具礼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部分伦敦奥运特许纪念品。)

然而在梁启东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担扰的事情。“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中高端,靠低成本竞争的时代正在过去。美国、日本一些企业把设在中国的制造厂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等地很正常。”

“‘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参与国际竞争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补充道。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企业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以人工成本为例,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黄泰岩说,中国的人工成本比越南高出一倍,比印度高出1/3,而且,因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我国,如果按单位产出的人工成本来算,中国甚至直追美国。

 

过去几十年,“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迅速占领全球的主要优势就是成本优势。而随着这种优势越来越小,不少跨国公司近年来纷纷把其在中国的生产厂关闭或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同时,美国、日本等国相继实施制造业回流计划,重塑本国制造业优势。

4

(图片:工作人员在展示东莞展宏织带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有迪斯尼米老鼠形象的织带。)

工业和信息化部不久前在其官网刊发题为“制造强国战略揭开新篇章”的文章。文章提出: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中国要在新的格局中胜出,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此外,仅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来说,我们的经济也已经过了片面追求量的阶段,而需要提质升级,这对“中国制造”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黄泰岩认为,要实现中高端水平,就要有中高端的结构。着眼于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中国工业2025”就是要使中国的制造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在整个“中国制造”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实现经济中高端水平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还需跨过不少坎

由大变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专家学者们看来,对于经济体量如此之大的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将“中国制造”整体由大变强绝对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中国的“人口红利”渐失,不仅提高了劳动力成本,也使得成熟技工短缺;

――科技创新水平低,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缺失,世界知名的自主名牌少;

――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企业财务成本和社会成本居高不下;

――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或明或暗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将使国际市场上竞争更加激烈。

黄泰岩认为,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说到底都需要靠创新来克服,“人力成本上升,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对冲,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而打破贸易壁垒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你的产品质量,让你的产品不可替代。”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出,“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切入点就是抓住智能制造”。

5

(图片:沈阳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展出的一款自动化机器人。)

 

国家层面上,对创新的投入和重视前所未有。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突破2%。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15年,还“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则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设计了更具体和清晰的路径:要用3个10年来实现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而“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

据透露,从2015年开始,工信部将用3年时间在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智能化管理、由此而产生的新业态、后服务等领域进行试点,为智能化制造发展开路。

专家们认为,中国的制造企业要学习德国企业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日本企业精益求精的作风,政府也要加强市场监管,让更多质量好、服务完善、讲究诚信的品牌占领国内市场,这样,消费者大老远跑到国外去买马桶盖和电饭煲的现象才会越来越少,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口碑也才能越来越好。(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3/8054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