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周艳梅:少怀壮志起大事,垓下悲歌美人和——重读《史记•项羽本纪》

2015年03月13日 13:55

 

zhouyanmei

周艳梅 华中师范大学讲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313/805727.shtml

高端论述:http://www.71.cn/2015/0313/805732.shtml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史记》。每次提到《史记》总让我想起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绝唱和离骚都带有悲壮的意味,这和《史记》的内容不谋而合。

纵观整部《史记》,我们会发现它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书中悲剧作品大约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悲剧人物有100多位。大量的悲剧作品和悲剧人物使《史记》洋溢着一股难以释怀的悲壮和阳刚的气息。这是其他任何一部史书所没有的。

从司马迁的创作选材上可见,《史记》是一部非常个性化的史书。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源于司马迁个人的遭遇。我们都知道,在司马迁的一生之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是一场灾祸,就是李陵之祸。李陵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当时是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公元前99年,他率领5000步兵去攻击匈奴,结果遇到了匈奴的主力。李陵带领这些手下的人虽然英勇善战,但最终还是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的宫廷之室,汉武帝龙颜大怒。这时候汉武帝向身边的司马迁询问对这件事的看法,司马迁作为一介书生仗义执言,他替李陵辩护了几句,结果被打下了监狱遭受了宫刑。

宫刑对于一个血性男儿,对于一个饱读诗书的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我们后来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面可以看到,这件事对他的打击非常之大。他说到他每想起这件事就心如刀割,全身大汗淋漓。他也想到了死,但是觉得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鹅毛,再加上他的父亲在临死之前,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遗愿,写一部史书。司马迁这时候想到了父亲,想到自己不能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就丢失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司马迁隐忍苟活,接着就开始了《史记》的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司马迁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我们在《太史公自序》里面会发现,司马迁对自己的出身相当的骄傲,对自己的学识非常自负。但是骄傲自负的高贵身躯却遭受了宫刑,荒谬的现实造就了司马迁的悲剧人生。为了完成父亲写史书的遗愿,也为寻找自己活着的理由,所以司马迁对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很明显,《史记》中的悲剧是以歌颂悲剧英雄为主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他的文字,来感受那个时代悲剧英雄的悲壮美。我们来读《史记》之中的《项羽本纪》。

少年壮志,光芒四射

司马迁在开篇中就介绍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他说项羽是下相人,下相就是秦县,在今天的江苏宿迁市,他是下相人,他有字叫羽,所以后世一般只称为项羽。他开始起事的时候是24岁,也就是司马迁讲项羽的故事从24岁开始说起。说到最后他乌江自刎是30岁。

所以我们来看作者在《项羽本纪》里面,重点的说了这个英雄六年的璀璨人生。项羽就如同光芒四射的太阳,却瞬间落下,让后人感叹不已。

在接下来的文字介绍到,项羽的叔父是项梁,而项梁的父亲是项燕。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从这段介绍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他出身贵族,身世非常显赫,他是一个将门子弟,24岁起事的时候,也是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光。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点,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春秋中期开始,楚国就称霸中原,后来虽然走向了势危,但是即使在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楚国和秦国也是一样最具有统一的资格。最后楚国虽然被秦国消灭,但是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楚国人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心中一直燃烧着复仇的火焰。项羽不仅是楚国人,而且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的祖先世世代代为楚将,祖父项燕还为楚国战死。所以他的家族和楚国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这种血缘关系。

楚国虽然覆灭,但是项氏并没有停止复仇的活动。项羽可以说是集中了国仇与家恨于一身的人物。强烈的复仇怒火与个人野心相结合,就铸造了项羽这样一个后来我们称之为以暴抗暴的英雄。所以在第一段文字里面,司马迁在介绍项羽的姓名、家乡、家庭背景时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在项羽的身上有强烈的复仇的怒火。我们把握这样一个背景,就可以理解他后来的一系列的行动。

我们接着看,接着司马迁回忆了项羽年少时候的学习经历,说项羽小的时候曾经学习写字、识字,但是没有学成就不学了。然后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就很生气,项羽却对他说写字只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而剑术只能打败一个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习的是能匹敌万人的本事。所以项梁就教项羽兵法。项羽这时候就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了一点兵法之后,他又不肯学到底了。

我们从这样一段项羽年少时候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到,他这个人学习态度,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不好,有点虎头蛇尾,并且还好高骛远。但是我们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到,项羽出生在那样一个贵族家庭,所以他非常地骄傲和自负。

吴中起事,成就霸业

接着就写到项羽事业兴衰的过程,在《项羽本纪》这样一个很长的篇幅里面,作者司马迁主要讲项羽四件事,吴中起兵是项羽事业的起点。当时项梁杀人,为了躲避仇人,项梁和项羽就一起来到吴中。吴中当时有很多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就经常做主办人,并且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也就是说项梁这个人在吴中是广纳贤士,并且通过这个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可能在暗中有招兵买马,训练子弟。这个为日后项家的举事成就霸业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讲到项羽在做什么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项梁的所作所为对于项羽来说是具有某种榜样和启发的作用的。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全国各地的百姓纷纷起兵响应。秦朝的统治立刻陷入了摇摇欲坠的境地。项梁和项羽所在的会稽郡地方长官殷通担心自己的地位难保,也想趁机来起兵灭秦。所以就把当时有声望的项梁请到府中议事。殷通说现在天下大乱,正是我们消灭秦朝的大好时机,我也想趁这个时候起兵,请您和桓楚做领兵大将,怎么样?项梁就觉到项家举事的时机来了,就假装说这样很好,不过桓楚这个人现在不在这里,因为他犯了罪逃亡在外,只有我的侄儿项羽知道,我去把项羽找来,让项羽去找桓楚。说完,项梁就来到府外和项羽小声说了一番话之后,又回到了殷通的府中。项羽也随着项梁来到大厅中坐下。刚坐定,项梁就对项羽使了一个颜色,只见项羽来到殷通身边,突然拔起长剑,一剑刺死殷通。

这个故事写的怎么样?很急促。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对于24岁的项羽来说,他杀人觉得是没有任何的障碍,非常迅速。这也可以看出他性格里面有嗜杀的成分。杀了殷通之后,周围的士兵大惊,一起涌了上来,当时项羽是一声大喝,连杀了一二十人,其他的人见项羽如此神勇,一个个吓得跪地求饶。项梁这时候将殷通的大印取过来佩在身上,将各级官吏召集到府中,当众就宣布,我现在杀了殷通,我就是会稽的最高长官,我决定起兵灭秦,愿意随我一道起义的请站起来。可能当时在那边的军士,一方面他们在秦末的生活非常困苦,另一方面也迫于项梁和项羽的威势。所以话音一落,众人就一起涌了过来。于是项梁就召集以前和他相交的豪吏,一起出动吴中地区的军队,迅速收取了会稽郡属下的各县军队,当时就收得精兵8000人。

这个是吴中起事。在吴中起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项梁在其中是起了重大的作用的。项梁这时候还作为一个指挥者,而项羽只是听从项梁的指挥。

  巨鹿之战,灭秦称王

接着在《项羽本纪》里面重点介绍了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项羽功业的顶点。在巨鹿之战发生的时候,他的叔父项梁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是项羽一个人承担起灭秦计划的。我们要来看一看巨鹿之战发生的背景情况。当时秦军围困了反秦的赵国军队,后来出现了像楚国、魏国、赵国这些名号。这里可能大家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还会出现这些名号呢?这里就要说到陈胜起义之后,天下打乱,被秦国灭掉的各个贵族借机复国,所以又出现了楚国、魏国、赵国、齐国、燕国、韩国等等一系列的名号。

在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在前面说到的吴中起事是公元前209年,也就是一年之后,秦二世二年九月,秦军上将章邯打败并杀死了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之后,认为楚地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反抗势力了,就渡过黄河会合前来增援的二十万王离军队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这时候是赵歇做了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是当时的国相。这些人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巨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巨鹿的南边,筑起了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食。陈余是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巨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也就是说河北军是赵国反秦的军队,而章邯、王离、涉间是当时的河南军,他们是来打这些反秦军队的人。

无奈之下,当时的赵王就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反秦的诸侯求援。当时秦军是十分强大的,救赵的诸侯军队都驻扎在巨鹿的城北,陈余曾经派陈泽率5000人去试一试秦军的力量,结果到了那里之后,马上就全军覆没了。所以当时反秦的各路诸侯军队都没有人敢去迎战。

在这一年,楚怀王当时的阵营是分兵两路,一路为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当时楚怀王要求这一路军队率数万北上救巨鹿之围,去帮助赵国。另一路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当时的楚怀王就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楚国援助赵国的大军进驻安阳之后,当时的宋义是上将军,宋义在当时还是很有名望的,所以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项羽只是他手下的一个次将。宋义这个时候到了安阳之后,他就不愿意再继续前进去救巨鹿之围了。宋义称,我们现在最好等到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之后,我们再坐收渔人之利。所以他就在安阳这个地方等待,一直等了46天,坚决不前进。

项羽这时候心里就过不去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解巨鹿之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反秦。这个时候我们就停到这里,然后说一番大话,有什么用呢。所以在这一年的11月,项羽在痛斥了宋义之后,就杀死了宋义。这个时候楚怀王就命项羽为上将军,并命令当时的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项羽指挥。在项羽之前,反秦的有陈胜、吴广,有项梁,有宋义,这些人没有完成的任务落在了项羽的身上。

在这一年的12月,也就是公元前208年的12月,项羽就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他到达漳水之后,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两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之后,和秦军发生了战争,结果英布这一方胜利了。这时候赵军陈余又催促项羽的军队继续进兵,接着项羽就率领全军渡过漳河,并且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的粮草,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结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了部队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了王离部队粮道,包围了王离的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非常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各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经过多次激烈战斗,最终打败了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的被杀了,有的逃走了。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我们看司马迁在写巨鹿之战的时候,用的文字很少,但是我们感觉到其中有一股巨大的力,项羽的那种豪气在这里彰显无疑。此时楚军的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助巨鹿的诸侯军的军队有十多支,但是都不敢发兵出击,等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见到楚军士兵以一当十,各个英勇无比,喊声惊天动地。当时抗秦的那些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

这样项羽打败了秦军之后召见了其他的诸侯将领,这些将领进入辕门之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军马都归他统帅了。

这一战项羽打得是痛快淋漓,最终为他赢取了很大的名声。这一战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非常之大。巨鹿之战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巨鹿之战之后,秦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破将章邯的同时,刘邦在做什么呢?也就是当时楚怀王是兵分两路,一路去救赵,另一路是刘邦,刘邦在干嘛?这个时候刘邦就趁着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所以他乘虚,自己率领了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了关中。

 

当时楚怀王就说谁先进入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这时候是刘邦率军先进入了关中,并且在公元前207年的8月突破了五关,10月刘邦的军队就进入了咸阳。秦王子婴这个时候投降了,秦朝灭亡。项羽在巨鹿战场上大展身手,经过这一战后,秦朝名存实亡。结果战争的胜利果实被刘邦夺取了,他先进入了关中。这个对项羽来说,他心里当然是很不舒服的。巨鹿之战项羽一举成名,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就被天下人皆知。可是卑鄙的刘邦却率先跑进了咸阳,这就有后面的鸿门宴。也就是说项羽杀了主帅,歼灭了秦军,一路是披荆斩棘打到了关中,却眼睁睁地看着刘邦抢了头彩,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甘心的。

项羽一怒之下带兵破关而入了,项羽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项羽这时候肯定对刘邦有很大的怨气,他是不是想杀刘邦呢?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再看接下来,这时候刘邦这边出现了一个叛徒叫曹无伤。曹无伤就派人告密说刘邦在关中称王,封子婴为宰相,并且刘邦这个人独享所有的奇珍异宝。曹无伤这么一说,项羽心中可以说火上浇油,再加上有一个范增在旁边故弄玄虚的教唆,项羽盛怒之下要攻打刘邦。《高祖本纪》里面很多文章提到刘邦的时候,说这个人总是福大命大,用民间的说法,有帝王之相的人总是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在保护他。

救刘邦一命的是项羽的亲族项伯。我们后来看史料,发现这个人非常有智慧,他似乎能够预见项羽早晚会灭亡。但是又碍于亲族的身份,不能公开的反叛项羽。所以项伯这个人是身在楚营,却心在刘邦,暗中的帮助刘邦。我们看史料记载,后来刘邦的家眷被项羽扣为人质,也多亏项伯从中维护。刘邦称帝之后也是给予项伯封赏,特别把项伯赐姓为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也就是说当时的项伯他是在项羽的身边,着力为刘邦说好话。

项羽这个人并不是嗜杀成性,一点别人的话也听不进,项伯对他也是有影响的。其实我们后来看一些史料来推测,冷静下来的项羽当时也明白刘邦在当时是杀不得的。分析当前形势之后,项羽发现非常地不乐观。当时项羽虽然是拥兵40万,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诸侯的部队,这些人之中,有些是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复。有些甚至被解除了武装,也就是说真正归复项羽的部队只有十几万人马而已。与此同时,刘邦的军队也有十万,正好驻扎在坝上。项羽清楚,如果此时自己和刘邦火拼,诸侯军队肯定是乐于坐山观虎斗,也不会有几个人真正帮助自己。所以就算项羽能胜也将元气大伤。而且即使项羽能够杀掉刘邦,那么其他的部队也不会轻而易举地被他兼并。刘邦军中有不少的秦人。而项羽刚刚坑杀了20万的秦人。并且项羽此前杀宋义的时候,有范增和前军将士在支持他,所以当时他很轻易地杀了宋义,做了上将军。

在巨鹿之战之后,他坑杀秦兵有诸侯的军队相助。这时候无论是从声望还是人气来说,很多人都是站在他这一方的。而现在在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公开化的时候,他们都还是楚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如果此时项羽要杀刘邦,那些诸侯会不会帮助他呢?会不会完全站在他这一方呢?答案可以说是否定的。因为在当时的情景之下,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趁此时机,利用自己的威势,一鼓作气铲除秦军声誉的部队来聚拢人心,创立霸业。

当项伯回营向项羽禀告说刘邦并未染指秦朝的宫室珍宝,并且日夜期盼项羽前来接营的时候,项羽也就为自己找好台阶下了。深思熟虑之后,在鸿门宴的前夕,可以说项羽已经放弃了第二天杀掉刘邦的打算了。因为当时的局势,最重要的是继续铲除秦军的部队而不是内斗。这时候刘邦和项羽都是反秦的军队,在敌人还没有完全消灭的情况下,自己发生内斗,很容易两败俱伤。

即使最后刘邦逼得项羽自刎乌江,而鸿门宴项羽没有取刘邦的性命,应该是明智之举。刘邦克制住自己的欲望,驻军坝上,就等项羽前来,双手奉上自己打下的咸阳。所以我们来看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其实是很明了的。作者司马迁也并没有在这件事上给予项羽太多的批判。

我们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并不是他有妇人之仁,反而恰恰是非常明智的举动。这次与刘邦的握手言和,为项羽日后成为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础。

当然我们无法避讳历史的最终结果,不能不承认项羽没有及时识破刘邦的野心。纵览《项羽本纪》,我们也看不出项羽是一个政治头脑非常简单的人。相反他在许多问题上还非常地有见地。特别是在杀宋义之前说的一段话,说到“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他就说我们现在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但是宋义这个人却久久地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困苦,而将士们吃的都是芋头掺豆子,军中也没有存粮。而宋义这个人置备酒宴,大会宾客,不率领部队渡河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国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国的疲惫。凭着秦国那样强大去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形势必定是秦国攻战赵国,赵国被攻占后,秦国就更强大了,到那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利用秦国的疲惫。再说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胜仗,楚怀王是坐不安席,集中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那么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可是上将军宋义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的所作所为。

所以我们看这段话,分析当时的战争局势,说到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还说宋义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所以项羽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见识的。为什么在鸿门宴上项羽就没有识破刘邦的阴谋诡计呢?这只能证明刘邦这个人伪饰技巧的高明,做假技巧的高明,说谎本领的高超,他在鸿门宴上,那种诚惶诚恐、诚心诚意向项羽请罪,项羽很容易就被他蒙蔽了。

碰上像这样的伪饰技巧高明、做假技巧高强,说谎本领高超的一个“三高”的政治流氓刘邦,项羽又岂能奈何呢?这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那样,楚汉之争实际上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所以项羽看不出刘邦的阴谋诡计,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确实是被蒙蔽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他。

还有一些读者认为项羽鸿门宴上放掉刘邦,能够反映出项羽宅心仁厚的性格。我觉得这也是很有道理的。正如范增对项庄所言,项王为人不忍。但是我们反对把项羽的这种率性之人归结为妇人之仁。作为一名横刀立马,杀伐疆场的武将,项羽称得上是性情中人,他不会像刘邦那样惺惺作态,也不会干出刘邦那种让2000妇人穿上盔甲引诱项军自己趁机逃脱的卑劣行径,甚至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刘邦会把自己亲生儿女推下马车。项羽一向做事光明磊落,敢爱敢恨,杀人如麻与怜民若子有机的统一在他的身上。所以我们看项羽这个人才会有分食推饮的举动,才会见到伤病者而落泪,才会演出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在那种鸿门宴上,当一个人诚惶诚恐,表面上诚心诚意向他请罪的时候,项羽是不屑于用暗杀的行为来解决这个人的性命的。

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心理动因,就是一个“义”字。刘邦从项梁起事开始便紧着项氏集团南征北战抗击秦军。刘邦成为和项羽联手攻打城阳、定陶、雍丘、外黄,也就是说作为刘邦和项氏集团,可以说是经过了血与火考验的这样一个战友。在项羽看来,刘邦是有恩于项氏家族的。其次,当时的楚怀王曾与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也就是谁先进入咸阳者谁做关中王。尽管灭秦的真正攻者是项羽,但是毕竟先入咸阳的是刘邦那个人。项羽想攻打刘邦,以示背离自己的信义,如今刘邦前来谢罪,俯首称臣,此时如果再杀刘邦,更是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是项羽这个人所不能接受的。

 

项羽宁可在战场上与刘邦一刀一枪的拼杀,也不愿意玩弄这种不仁不义的阴谋来战胜对手。所以我们看在鸿门宴上,项羽就多次不理睬范增的暗示,并且宽容了樊哙的不恭,甚至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中国古代真正的英雄豪杰,可以说都是义薄云天之人。项羽他还是有很多机会来杀刘邦的,但是希望是在战场上两军对垒的时候,而不是在鸿门宴上用这种阴谋手段来杀死刘邦。

在这里我们还要说到一点,有一些读者在批判项羽,说项羽轻易地就说出了自己的内线曹无伤,这是项羽一个很大的失败,是他性格之中轻率大意的一个典型体现。那么曹无伤是不是项羽的内线呢?我们要来看一看曹无伤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告密的。

根据《高祖本纪》的记载,项羽是“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十二月,遂到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这段文字是在说,项羽听说刘邦已经进了关中,非常生气,所以让黥布来攻打函谷关。到了12月,项羽的军队就到了戏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陕西临潼东北这个地方,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听说项羽这个人很生气,听说项羽要攻打刘邦了,然后派人去对项羽说,说了一番刘邦的坏话,要做王,自己夺得宫室珠宝等等。

所以这段记述充分地说明了当时的曹无伤并不是项羽的内线。曹无伤的告密,可以说是在项羽准备发兵攻打刘邦以后。因此曹无伤的告密可以说只不过是一种邀宠,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的卑劣行径,客观上他只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他根本就不是项羽这边的内线,而只不过是惧于项羽的威势,向项羽那方的人邀宠,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在项羽的眼中,像曹无伤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这种人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就是根本没有保护的必要了。

这样看来,项羽虽然最终失败了,落得乌江自刎的结果,但是他的罪不在于鸿门宴放过刘邦。相反,鸿门宴对项羽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让我们看到项羽的智,项羽的明智、仁义、勇猛的一面。如果说刘邦释刘璋为仁释,关羽释曹操为义释,孔明释孟获为智释。那么项羽在鸿门宴上释放刘邦,可以说也如此类似,可以给他一个正面的评价。也正因为如此,项羽这个人有仁、有义、有智、有勇,最终却失败了,项羽的悲剧才变得如此的悲壮。项羽垓下被围才那样使人扼腕叹息,而且乌江自刎更让读者唏嘘不已。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在《项羽本纪》里面,司马迁最后一部分写的是项羽的穷途末路、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鸿门宴之后,项羽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我们在前面也一再提到,鸿门宴项羽释放刘邦,可以说并不是错误。但是之后他犯了一系列的错误,比方说西屠咸阳,放弃关中四塞,然后东归彭城,后来还分封十八王,还做了一系列失去民心的举措,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在公元前202年的12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总计约40万人,与10万的楚军对军于垓下,展开决战。也就是说当时刘邦这方面的人有40万,而项羽那方面只有10万军,他们在垓下展开了决战。垓下是今天的安徽省灵璧县垓下镇那个地方。

我们来看看《项羽本纪》里面的垓下之围。用司马迁的话来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羽部队驻扎在垓下这个地方,当时是兵少,而且粮食快吃完了,弹尽粮绝的情况。而刘邦的军队围之数重,把他们仅仅的围在这儿,40万人围着10万人。

一天晚上,在刘邦的军队里面有很多人唱起了楚歌,项羽就很吃惊,就说到难道刘邦他们已经占领了楚地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地人呢?项羽然后就起床在帐中饮酒,他的身边有美人虞姬,还有自己常常骑的一匹宝马,就是乌骓马。这时候项王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样的诗歌,如果用唱的方式表达出来,那肯定是极有感染力的。在四面楚歌的时候,项羽慷慨悲歌,他想到的是宝马和自己身边的虞姬,一个英雄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想到的还是身边的虞姬和宝马,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出路,没有想到怎样突围。这样细节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是作者在着力凸显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枭雄。可能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败在刘邦的手下。

项羽是“歌数阕,美人和之”,也就是项羽唱这首诗歌唱了好几遍,虞姬做诗应和。这个场景后来在影视剧里面演绎为霸王别姬。在项羽和虞姬唱歌应和的时候,“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王这时候哭,并且哭得稀里哗啦,左右的人都哭了,没有人敢看他。

我们来纵观整篇《项羽本纪》,写他怒,写他勇的地方很多,而唯独只有一次写到他哭,就是这样,项王泣数行下。这是项王唯一一次哭,亦是英雄最终却败给了无赖刘邦,他肯定想不通。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败的是如此的彻底,竟然要连心爱的女人也得抛下,他心不甘,然而又很绝望。

之后就是东城突围,写了项羽的四次战斗,写了他的勇猛无敌。当时有这样一个细节,“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当时赤泉侯杨喜来追他,项羽怒目圆睁,大声叱喝他,赤泉侯人和马都被吓着了,然后躲避了好几里。四次突围之后,当然刘邦的追并是非常之多的,项羽就来到了乌江边。

当时的乌江亭长准备了一个小船,对项王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亭长就说江东这个地方虽然小,但是还有数十万人众,也可以让你去称王,希望你赶紧渡过乌江,只有我有船,刘邦的追兵到了,他们过不了乌江。但是项王笑曰,这个笑也是意味深长,前面我们说到项羽和虞姬唱歌应和的时候泣数行下,这时候写到项羽的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个笑是为?还是苦笑,还是大笑?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笑让我们感觉到有一股英豪之气在其中。最终项羽自刎乌江。

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他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一代霸王,一个英气盖世的英雄,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身处绝地,杀人无数,临死之时放言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其中的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司马迁在他倾注毕生心血所写的《史记》之中,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写的项羽不仅仅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只不过英雄也是人,英雄也有弱点,英雄也有悲剧。项羽正是这么一位不折不扣的悲剧英雄。通过这个悲反衬出美,通过这个苦难更显出崇高。很多人读了《项羽本纪》之后对项羽这个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爱意。项羽确实是这样一个有着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英豪之气的人。

在项羽死了之后,说到“汉王未为哀,泣之而去。”说到刘邦之哭,项羽死了之后,估计刘邦睡觉都能笑醒,但是在这篇文章里面,说到汉王为之发哀,泣之而去。这个哭泣有作秀,有表演的成分在其中。

在最后的一段,司马迁以太史公的身份来发表评论,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司马迁说我听到一个姓周的书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重瞳仁,又听说项羽也是有两个瞳仁的人,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在这里我感觉到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非常明显。司马迁是一个汉代人,他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作为被汉代帝王刘邦打败的项羽,他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并且把项羽说成是舜的后代,有重瞳仁。接着就说到,不然他的发迹怎么会那么突然呢?

秦朝由于政策上的过失,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这个人并没有什么资本,他趁秦末大难时兴起于民间,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了天下的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部由项羽发出,字号为西楚霸王。这样的势位虽然没有能保持,但是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这是正面评述项羽为反秦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他在秦末纷争并起的时候能够趁机起兵灭掉秦朝,这是奠定他历史地位的巨大功绩,这是正面评价。还特别提到是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用司马迁的原话说,“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我们读文言的文字,有时候感觉到更有力量,比我们翻译成白话文要更能震撼人一些,它言简意赅,有时候还觉得字字珠玑。

接着司马迁也没有避讳项羽的失败,他说项羽是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异地,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来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人不觉我,也不自责,实在是太大的错误了。而他最总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在这段里面,司马迁正面地评价了项羽之后,又对他的错误一一指出,说到他放弃关中的有利地形,后来东归彭城,又放逐异地,自立为王,结果又用武力来征伐天下,大失民心。在临死的时候,他高呼是上天要灭亡我,而不是用兵的过错。

司马迁认为像项羽这个人,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正是因为他屡立战功,他自信武力,刚愎自用。用武力夺得天下,也希望用武力来坐天下,可是正因为如此,最终落得一个自刎乌江的结果。

在《项羽本纪》里面,作者就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叱咤风云,英勇彪悍,但是又因为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落得个英雄末路,自刎乌江的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他的悲剧,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探究,但是作为他的个性来说,他的坦荡,他的不愿意用权术,这一点都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3/8057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