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法治是剔除“圈子文化”和“山头主义”的利器

2015年03月17日 08:58

 

【事件介绍】

74.2%受访者表示身边就有“山头”“圈子”

近来,官场中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附庸思维——不论实际情况如何,总想着去跟对人,甚至认为这比工作成绩、个人表现都重要。当下,附庸思维已经跨出官场,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社会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18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47.2%的受访者认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

受访者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占8.3%,事业单位员工占21.5%,国有企业员工占20.8%,民营企业员工占32.4%,外企员工占7.9%。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不仅是官场病,更是社会病

对于“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80后公务员小张不但深有感触,而且深受其害。工作5年来,小张因为工作换过两个单位,都遇到过“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问题。有时,就算实际上根本没进入哪个“圈子”,也会因工作上的关系或者校友、老乡等关系,被别人当做某个“圈子”的成员。而“圈子”又与工作机会等实际利益密切挂钩。他坦言,在刚入职的那段时间,这方面的问题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

在某科研机构工作的刘东(化名)也遇到过这类问题。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机构有3个不同的“圈子”。这几年来,不同“圈子”的人争来斗去,搞得单位内部乌烟瘴气。一旦某个“圈子”的人占据了优势,就会重用“自己人”,其他的人不管能力如何,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压制。这种环境下,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被扭曲,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根本无心科研,为了自身考虑,也只能被动地加入“圈子”。

在北京某酒店工作的赵兵(化名)认为,像他们这种既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地方,“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问题也很严重。在他们酒店,从经理到主管、领班再到普通服务员,都在拉帮结派。“圈子”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地域和同乡关系。如果有人不喜欢这种文化,大家会认为他不合群,经常会被分到脏活累活。

小张、刘东、赵兵等人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时下,“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

年轻人如何才能抵制“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

公众如何看待“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调查中,39.7%的受访者认为是“理性选择,无可厚非”,45.8%的受访者认为是“畸形思维,贻害无穷”,14.5%的受访者没有明确表态。

调查还显示,对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跟对人比个人努力更重要”的观点,47.2%的受访者表示认同,远高于不认同的受访者比例(22.7%)。30.1%的受访者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迷茫,选择“不好说”。

至于“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流行的原因,68.9%的受访者认为在于拉帮结派思想根深蒂固,55.2%的受访者归因于“官本位”的文化土壤,48.2%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个别干部喜欢搞人身依附,46.8%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许多人将进入“圈子”视为成功捷径,30.2%的受访者将板子打在从众心理上。

附庸思维在社会蔓延将产生什么危害?受访者首选“潜规则盛行”(67.4%),接下来是“系统内部帮派林立”与“很难就事论事”(54.6%)。其他还有:“组织内部分化”(53.8%)、“滋生腐败问题”(48.3%)、“扭曲评价标准”(38.6%)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艾君看来,所谓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并不是当前社会独有,在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比如历史上的门阀、朋党等。只是在当前,这一文化顽疾又与新的社会现实相融合,带来了新问题。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郭世佑表示,跟对人比什么都重要这种观念,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直观描述,也是对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的经验概括。在当前体制下,对于干部任命,“一把手”权力过大,很多时候就是领导一句话的事儿。这就导致,如果跟对了人,就会使获得提拔重用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许多人会把进入某些“圈子”视为成功捷径。

郭世佑说,从被提拔者的角度来看,凡是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都希望遇到伯乐,被赏识和重用,这是人之常情。但关键问题是,当有人主动提拔你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他在拉“山头”、搞“圈子”,更不了解他实际上有没有贪腐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会导致不但捷径没有走成,反而带来很大的风险。

艾君认为,当前的反腐工作提出要打击“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非常及时。从这样的举动也能看出,反腐不仅仅是抓几个官员,更是对深层官场文化甚至是社会观念的触动和改变。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反省身上有没有这种观念,如果有,就应该坚决改正。

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如何才能抵制“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郭世佑忠告:年轻人应尽量凭真本事吃饭,提升自律能力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当诱惑很大时,要明确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现实中,如果发现领导不正派,就不要跟着他冒违法的风险。一旦有侥幸心理,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此外,为人处事要正直,还要有智慧。比如应该学会善意地提醒领导,做领导的诤友,而非一味迎合奉承,甚至同流合污。

 

 破除“山头”“圈子”仍需在“权与利”上做文章

热衷于这种“山头”“圈子”“跟对人”思维,无疑是对“权与利”的追逐。

对权力有不良企图,是一些人追逐权力游戏的初衷。一把手专权,领导的一言堂,让一些试图提出异议的人们,吃尽苦头,因为领导的权力不容置疑,有些人看重的就是这些,对领导阿谀奉承,成为领导个人的马前卒,企图获取到领导权力的荫蔽。这些“山头”“圈子”都是围绕一个或是少数有权势的人而形成的,因为这些人手握重权,可以左右乃至影响到人们的前途或是命运。跟着这些人,存在这个圈子里,也就离拥有权力更近了一步。古语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形成山头主义、圈子文化的重要因素,就在于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将动摇这种错误潮流引导的根基。“擒住”少数有权势的人,也将给“山头”“圈子”以致命一击。

重“权”的背后,图“利”是根本。“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利的获取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但有着取之“有道”与“无道”之分。“山头主义”“圈子文化”“跟对人”的思维是个人私利的作祟,是“无道”之举,为求捷径,铤而走险,拜“山头”、入“圈子”,就如同“卖身”一样,“卖身”求权图私利,往往步入的是一条不归之路罢了。利也是这种思维存在的重要因素,抑制住自己的不良欲望,才能回归正途,如果自控能力不够,党纪国法必须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旦私利不能得逞,“山头主义”“圈子文化”等就将不复存在。

追随者为个人私利“卖自己”,掌权者广纳“追随者”为己所用,权力与利益的勾连,就容易引发腐败问题,造出更多的“老虎”“苍蝇”,在反腐力度不断增强的形势下,破除“山头主义”“圈子文化”“跟对人”思维就必须铲除其生存的土壤—“权与利”,也唯有如此,才能维护住官场良好的政治生态,维护好社会和谐思想,维护好人们的合法权利。

破“圈子文化”还必须制度给力

拉帮结伙、勾肩搭背,“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往往搞的是“小集体”主义,是几个人的局部利益,不仅破坏了社会风气,也带坏了一批人。尤其是当某些要职或是机制环节上的一些人蛇鼠一窝、坑壑一气,达成攻守同盟,形成利益链条时,往往还容易出现大的问题,侵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说集体腐败。因此必须予以控制制止、甚至应直接打散。

当然,人在社会上生存活动不是独立的个体,避免不了会在不同的环境内结交各类人,进而也就形成了特定的活动范围圈子。这里面有些是约定俗成的,也有些是后天建立培养的。同学、战友、老乡,甚至可以包括微信“朋友圈”,都可以称之为一种圈子,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有些人为达某种目的,带有特殊想法,大搞特稿“圈子”交往时,就会令本来真挚的感情蒙上灰,正常的交往也就变了味道,同时也搞乱了、带坏了“朋友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中国固有的人情社会背景之下,无论是在选人用人上、还是部门办事上,人们难免有先用或是先帮自己人也就是“圈内人”的想法,也有一些人,为了防止自身受到排挤不得不坠入一些“圈子”。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脱离制度本身的“圈子”是靠不住的,不仅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出了问题后,往往是“树倒猢狲散”,各人顾各人,再也不见往日那般“你好我好哥俩好,称兄道弟一家亲”的模样,如此也未免太显荒唐与讽刺。

所以,人无论在哪,要想立得住脚跟,走的更踏实稳健,还得有些真本事、硬实力,能够衬得起自己的岗位,接得住发生的问题才行。而要想破除“圈子文化”还必须制度层面设计的给力,要赋予人们能够同“圈子”作斗争,免受其排挤的能力才行。就像“推铁环”游戏一样,对于个人得能拥有控制铁环的能力与技巧,能找得准的方向、看得清路,才能走的更远;对于制度则是推铁环的“钩子”,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圈子”也不能脱离“钩子”的控制,一旦脱离他们就只能是翻身倒地、应声下马。

 

给圈子文化开一扇法治“天窗”

在中国,同学讲同学圈子,朋友讲朋友圈子,战友讲战友圈子,官场讲官场圈子,无处不在的“圈子文化”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病。

从分析的数据来看,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更有47.3%的受访者表示正因“山头”、“圈子”或附庸问题而苦恼。可见,一个个独特的“圈子”,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让人仿佛看到一个个纵横交错、五颜六色的或圆或扁或方或说不上形状的“怪胎文化”在恣意地舞动。

其实,观察官场中圈子文化,各种腐败窝案是最理想的样本。从2011年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落马以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南昌铁路局原局长、原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昆明铁路局原局长等人先后落马,纪检部门从刘志军的“朋友圈”挖出的副局级以上官员已达15人之多。表面上看是一把手“领衔”买官卖官,深层次则是官商同盟圈、官场利益同盟圈代替了正常的基层政治生态圈,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劣币驱逐良币”的潜规则代替了正常的干部选拔规则,基层政治生态被污染的严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指出,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其实,不管社会还是官场,圈内人都会结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同盟,对圈外人极力打压、排挤,造成官场倾轧,互相拆台,正常交往已经被金钱和利益完全取代,形成了畸形的官商勾兑同盟圈和官场利益同盟圈。

不得不说,诸如此类“圈子”,早已变味走样,逐步异化为腐败的变种,不仅侵蚀党员干部的肌体健康,也破坏公权力的公平运行,更是破坏了基层政治生态,使清廉之风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铲除圈子文化要开一扇法治的“天窗”,用法律的重锤敲碎圈子文化的利益链条。反腐不仅仅是抓几个贪官,更是对深层官场文化甚至是社会观念的触动和改变,“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官场腐败,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首先,腐败止于正气,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人情观,远离圈子,不专权、不越权、不以权谋私,要坚守正道、做好表率,对法律心存敬畏,自觉按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依法履职,对不正之风疾恶如仇、敢于亮剑,对各地各部门发生的“塌方式腐败”、带病提拔和选人用人中的腐败问题进行严厉查处,达到把圈中人一网打尽的效果,对喜欢营造圈子,削尖脑袋钻圈子的人起到教育震慑作用,逐步增强人们对“法治”的信心。

其次,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人才招引和使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让人才工作有规矩、守规矩,确保科学引才、合理用才。组织人事部门要完善选人用人的法律规章制度,从党和人民事业需要出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不搞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线,不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扰,做到选人用人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再者,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一把手”教育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公开、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全方位构建“一把手”权力监督机制,加大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形成激浊扬清的政治生态。

 

 【启示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工作力度的全面加强,很多官员因“拜山头”、“拉圈子”而被沦为阶下囚,也有很多地方因为“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导致官场地震。鉴于此,我国官场中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倍受社会和舆论关注,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反腐时痛指我国官场存在的这一弊病,指出搞“山头主义”、“小圈子”必出事,并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远离“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不仅是官场病,更是社会病。“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附庸思维,认为“跟对人”比工作实绩、个人表现都重要。不仅是机关单位,此种“跟对人”最重要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企业的年轻人也被“圈子文化”所困扰,这俨然成为一种社会病。

“跟对人”绝非成功的“阶梯”。只有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踏上成功的彼岸。面对“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一要加大反腐力度,转变深层官场文化甚至社会观念;二要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自觉反省自身有没有“圈子文化”这种观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习近平曾指出,搞“山头主义”“小圈子”必出事。不只是官场,社会中“圈子文化”也值得警惕。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努力才是正道,所谓“跟对人”的捷径背离了社会正常发展轨道,必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人民的厌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7/8059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