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点赞邹碧华 甘当“燃灯者”
2015年03月18日 16:26
【事件介绍】
习近平点赞邹碧华: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生前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投身司法事业26年。2014年12月,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终年47岁。邹碧华去世后,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其“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邹碧华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邹碧华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刘云山在会见时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高度评价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邹碧华提出明确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燃灯者”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越温暖如春,我们的国家就越充满光明。做“燃灯者”,就要点亮理想之光,彰显信仰力量,始终忠诚党、忠诚人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要发扬奉献精神,为社会传递温暖,欢乐百姓的欢乐、忧虑百姓的忧虑,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百姓;就要敢于担当、勤政敬业,树立问题意识,弘扬改革精神,勇于直面和解决困难矛盾,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担子。刘云山指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走在前列,需要大力弘扬邹碧华精神。各级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镜,深学、细照、笃行。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好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时代楷模立传、为榜样人物点赞,更好汇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为邹碧华点赞 甘当“燃灯者”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高度评价了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邹碧华提出明确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燃灯者”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越温暖如春,我们的国家就越充满光明。
甘当“燃灯者”,就是要点亮理想之光,彰显信仰力量。“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大学毕业后,邹碧华的同学中,有的当了律师,有的在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收入远比他这个法官高。在邹碧华的心里,每审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处理得很得体、很公平,双方当事人都会很满意,这就是他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这种自我价值满足感和幸福感,成为邹碧华心中的“长明灯”,也成为他行动的光源。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怀法治信仰,尊重司法规律,不断增强法官对身份与职责的认知,细心呵护法官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甘当“燃灯者”,就是要点亮希望之光,彰显为民情怀。希望的种子,只有撒在奋斗的土地上时才可发芽。邹碧华是一位“有良知的法官”,一生追求公平正义。他顶着酷暑到当事人家中化解信访积案,亲笔给70多岁的当事人写感谢信,得知83岁的阿婆因火灾死亡后落泪。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坚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
甘当“燃灯者”,就是要点亮奉献之光,彰显担当意识。“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改革从来多艰难。面对改革的“硬骨头”,邹碧华迎难而上,不计毁誉,敢于担当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操盘手”。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党员干部要有无私奉献的情怀、敢于担当的勇气,树立问题意识,弘扬改革精神,勇于直面和解决困难矛盾,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担子,向邹碧华那样把敢担当作为一种追求,把敢负责作为一种习惯。
邹碧华虽离我们而去,但“燃灯者”的精神将永存于我们心间,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邹碧华作为学习的标兵和楷模,坚持“好干部”标准,贯彻“三严三实”要求,甘当“燃灯者”。
传递邹碧华手中的“火炬”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直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邹碧华是这样做的,在他47年的生命里,他以饱满的热情、执着的追求、不倦的努力潜心向学,忘我工作,锐意改革,守护正义,将自己手中的火炬燃烧得无比光明,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极力驱散寒冷和黑暗。
而今,邹碧华走了,留给亲人朋友无限哀思,也留给世人诸多思考:邹碧华走了,我们能做些什么?接过邹碧华手中的“火炬”,传承他的精神,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无疑才是对他最好的祭奠。
传递邹碧华手中的“火炬”,心要诚。邹碧华精神源于他崇高的理想之光,源于他高尚的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他对法治精神的坚守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正是这些信念,他才能不知疲倦,不计毁誉,不辞辛苦也不要回报,为推进司法改革,为追求公平正义,为群众排忧解难,把一个司法干部,一名共产党员的品质擦得如此闪亮。
传递传递邹碧华手中的“火炬”,肩要实。邹碧华手中的火炬,分量并不轻,接过它,要有敢于担当的肩膀。“哪儿有把船划到江心就弃桨投江的道理,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只有不畏难、不怕险,敢啃“硬骨头”,敢当“急先锋”才能挑起改革的重担,将邹碧华手中的火炬燃得更旺。
传递传递邹碧华手中的“火炬”,胸怀要宽广。邹碧华精神的内核在于奉献,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祖国、事业和他爱的人。他欢乐百姓的欢乐、忧虑百姓的忧虑,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百姓,他愿意还每个人一份公道。只有如此宽广的胸怀,无私地奉献,才能让他的火炬明亮却不耀眼,温暖却不炙热,使靠近他的人都能汲取他需要的温度。
传递邹碧华手中的“火炬”,凝聚正能量;沿着“燃灯者”的足迹,走在春天里。
甘当“燃灯者”才能碧血奏华章
大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去世后,无数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学者自发地悼念他,近万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超过10万人参与留言讨论,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这个“仇官仇富仇司法”的浮躁社会,在这个流行“公检法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式顺口溜的年代,邹碧华以自己的学识品格、专业精神以及对法律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推动,赢得了上海人民乃至整个中国的尊敬,他终将活在人民心中。
业精于勤,成绩来自他对法律的热爱。在26年的法院工作中,邹碧华始终以“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的理念要求自己,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始终践行从优秀到卓越的工作理念。为了更好地做好手头工作,他在工作之后又读了研究生,拿了硕士、博士学位,还去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做了访问学者。因为学习努力,工作认真,业绩突出,邹碧华获得了“上海市十大杰青年”和中青年法学家等诸多荣誉。
尊重律师,努力打造法律职业共同体。在很多人眼里,法官和律师要么是针锋相对的仇人,要么是狼狈为奸的密友,很难有人想象法官与律师既可以保持“物理距离”,不勾肩搭背,又可以充分尊重、充分信任,甚至为了维护正义相互协作。但是邹碧华通过开创性的推行《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就把上海的法官和律师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迈向公平正义的巨大合力。
维护正义,挥动法律之利剑保护弱者。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民法官的天职。在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期间,针对群众反映的打官司难问题,邹碧华率先在全市搭建诉讼服务平台,挂牌成立了全市首家“诉调对接中心”,并设立了便民电话,方便群众诉讼,打官司方便了,投诉处理简便了,这些改革举措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敢啃骨头,勇做全面深化改革先行者。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全是“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迎难而上、不计毁誉的担当精神。针对执行投诉多,他变“一人一案管到底”传统运行模式为接待、查控、研判、强制4个环节,避免了司法腐败的可能;主持上海法院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期间,他亲自统领各项工作方案的研究和设计,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
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所作所为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甘当“燃灯者”应成为一种习惯
邹碧华生前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投身司法事业26年,二十年如一日。2014年12月,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终年仅仅只有47岁。邹碧华去世后,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其“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大家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共鸣,笔者也深受感染和启发:甘当“燃灯者”应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做一名思想纯洁、信念坚定的“燃灯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点亮理想之光、彰显信仰力量,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以一名中共党员的标准和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勤劳、朴实、肯干、清廉本色,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一个给身边人带来阳光、带来温暖的人。
习惯做一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燃灯者”。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是中华儿女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更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基本品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发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事事为社会传递温暖,想群众之所想、思群众之所思、喜群众之所喜、忧群众之所忧,在工作中、生活上,真正像对待亲人一样善待群众,把老百姓的急事当做自己的急事,把老百姓的难事当作自己的难事,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拿出“老黄牛”式的勤奋劲头和无私奉献精神干好本职工作、当好人民公仆。
习惯做一名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燃灯者”。勇于挑战、敢于担当,就是遇到矛盾不怕事,碰到问题不回避,敢于直面矛盾,跳进矛盾漩涡中去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面对深层次问题多,需要啃的硬骨头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知难而进,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特别是在面对具体矛盾时,要勇于担责、敢于负责,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敢于担当、勤政敬业,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的具体办法。
【启示与思考】
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我们的精神文明还处于短板状态,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中曾提到:中国人不缺财富,却缺少信仰。一度质疑过,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腐败问题层层出现,高官落马接二连三,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正确的精神信仰支撑,有的只是不良欲望的作祟,精神世界的荒芜,这种状态下,出现问题是相当容易的。
我们面临的是来自缺少正确精神信仰的威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我们需要党性教育,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忠诚党、忠诚人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于我们社会大众来说,我们个人的精神信仰应与社会相连,把每个人的精神信仰汇成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我们的精神文明才是团结的、完整的,国家发展也才会更进一步。
肉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精神之花将永久长存。我们为失去这样的好干部而悲痛惋惜,但我们相信,将会出现更多邹碧华式的好干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匍匐前进,鞠躬尽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8/806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