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 学习动态

深入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2015年03月17日 09:43

 

运用系统思维 建设美丽中国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陈蒙蒙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既是思想论、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实践论,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应当运用系统思维,把总书记的要求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把生态文明建设一步一步推向深入。

第一,系统管控源头。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源头控制污染,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总开关。为此,应当“五限”并举,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的治本作用。一是空间限域。巩固生态红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地位,规范空间开发活动。二是资源限量。能源消费以及水资源、土地开发利用等,一定要有上限,设置“天花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此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三是产业限类。特别是对一些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只有切断退路,才能找到创新升级的出路,只有伤筋动骨,才能脱胎换骨。四是排放限额。深化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强化排污总量限额管理,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五是质量限值。加快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转型,明确质量限值,规定达标期限,真正围绕这根主轴来设置考核目标、调整减排策略、部署治理工程、下移监管重心。

第二,系统治理修复。继“大气十条”后,国务院还将出台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同时打响三大攻坚战。环境治理已经告别相对单一的时期,跨入多种介质、多项因子、多个领域协同并治的阶段,有的是升级版,有的是新战役。无论是控霾,还是治水、净土,都要协同推进能源、工业、农业、交通、建筑和城乡生活等多个领域的治理,切实提高科学性和系统性。某个行业的治理、局部领域的控制、城乡区域的割裂,都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这是下一阶段污染防治的新特征、大趋势。同时,还要继续实施增绿工程,加强山体、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活力和抗病能力。

第三,系统提升手段。以法治思维和改革精神,提高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社会手段的综合运用水平。用好法律手段,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严厉而精准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这是环保部门的主业,也是最大的责任和担当。用好行政手段,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考评体系,加快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办法,扩大党政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试点。用好经济手段,深化资源环境价格、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用活价格杠杆,起到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效果。用好科技手段,集中资源加强环保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环保装备业和环境服务业两翼齐飞,为环保产业发展不断蓄水、添力。用好社会手段,制定完善环保公众参与办法,规范和扩大环境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参与环境公众事务管理,切实把社会力量发动起来,打一场治污减排的人民战争。

第四,系统落实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厘清5方面的责任,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强大合力。一是企业直接责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原则,强化生产者的环境保护责任。二是党委政府负主体责任,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负总责。三是部门负管理责任,工业、农业、交通、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各领域的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责任,必须一一细化落实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真正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便于操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是环保监督责任,依法强化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责任,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抓监督上。五是司法制裁责任,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应依法制裁环境犯罪分子,落实刑事追究的司法责任,维护法律尊严。

第五,系统增强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愈加繁重的任务,环保部门始终要有本领危机和知识恐慌,大规模、系统性地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高度重视基层环保机构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关心和爱护基层环保同志。更大力度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在治理环境污染上坚硬如铁,在抵制精神污染上坚如磐石,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环保队伍。

 

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创新生态文明实践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朱京海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精神对于做好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环保部门要深入领会讲话精神,另一方面,要结合工作实际,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变为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的具体实践。

第一,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众所望、民众所盼,更是施政所向。辽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同时,不断强化环境治理,从2008年开始,辽宁举全省之力推动辽河治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辽河实现“摘帽”,率先从全国“三河三湖”重度污染名单中退出。从臭水沟到水清岸绿,辽河短短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实打实的改变,自然得到群众的认可。

当前,还有一些污染问题是民之所患、民之所痛,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雾霾、土壤污染、饮水安全等很多环境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需要我们拿出攻坚的决心和毅力,下大力气推动碧水、蓝天、净土等重点工程,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还给人民群众。

第二,要把生态环境作为再振兴的发展驱动。习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东北振兴经历了“黄金十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受益于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上,辽宁按照习总书记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理念,抓规划决策,抓战略布局,抓区域协同发展,抓能源替代,从沈阳市铁西区工业企业集中搬迁,到大连市生态科技创新城的建立;从抚顺市环境优化经济发展5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到本溪市绿色钢都的构建,辽宁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寻找切入点,围绕省委、省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实施以环境优化发展。

2014年,辽宁省经济指标不尽如人意。经济增速下滑,归根结底是产业结构问题。在新一轮的振兴过程中,辽宁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驱动和促进因素。在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上,继续推动落实战略环评,确保沿海经济带建成生态经济带和循环经济带。在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上,继续推动经济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从整体上通盘考虑沈阳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方面,推动中部城市群联手治污,另一方面,做好沈抚、沈本、沈铁生态同城的统筹规划。在辽西北发展战略上,大力推动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目前,辽宁风电已取代水电成为第二大能源。通过实施能源替代,进一步控制煤炭增量,解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能源依赖问题。

第三,要把生态环境作为新探索的改革阵地。辽宁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创新。在辽河治理上,辽宁在全国河道治理与保护方面开了先河,在辽河以及大、小凌河干流上建立了省级保护区,并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为解决污水处理厂建管分家的问题,辽宁省将污水处理厂监管职能由建设部门划归环保部门,成立了污水处理管理中心,统筹全省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实现了对污水处理厂建设、监管一体化。在强化环境执法上,辽宁省组建了交叉任职的省公安环境安全保卫总队,环保与公安部门建立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实现了环保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与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建立环境违法供电限制工作机制,有效切断环境违法企业的生产链条,促进企业改正环境违法行为。此外,还与中国银监会辽宁监管局联合推进绿色信贷工作,将违法排污企业列入黑名单,暂停贷款切断资金链。在项目监管上,辽宁省作为环境保护部第一个试点省,探索实施了环境监理制度。目前,建成了全国最早、最大的环境监理公司,实施西气东输、中缅管线、四川广东大炼油等一批全国重点工程。在科技创新上,全面实施了重大水专项,几年来,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环保部门的环境应急、指挥与决策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当前,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因素很多,有些是体制机制层面上的,需要打破藩篱、破除利益、深化改革,环保系统应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突破口。下一步,要全面深化环评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经济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推动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当前,环保部门面临加快推动改革的难得机遇,要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推动环保系统改革实践。

 

以“四个全面”推进环保事业发展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陈国鹰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当前,环保领域要以“四个全面”为指引,全力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改革与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改善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环境问题。环保部门必须始终坚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下最大决心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深化环保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

当前,环保领域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急需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主要体现在3方面:一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新增压力很大,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尖锐。二是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的快速增长降低了环境满意程度,日益增长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与滞后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三是当前环境监管任务日益繁重,但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紧缺、人力不足、素质不高、经费紧张、装备滞后等突出问题,环境监管新形势、新任务与自身能力建设相对薄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解决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改革上找出路,在创新上想办法,着力从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定位入手,努力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8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环境保护由过去服从经济发展向引领和优化经济发展转变;二是治理重点由过去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单项、常规控制向区域协同控制、整体推进转变;三是污染排放由过去以浓度控制为主向浓度和总量联合控制转变;四是环境管理由过去粗放型管理向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转变;五是监管重心由过去重末端治理、防治设施建设向全程严管、建管并重转变;六是考核方式由过去重过程考核向质量、过程双考核转变;七是工作方法由过去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向协同相关部门及地方政

府合力推动转变;八是管理手段由过去重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转变。

运用新环保法,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环境执法监管是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河北省环境保护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印发了《关于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活动的通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打击环境犯罪联合执法工作的意见》,建立和完善了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机制,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河北在全国率先组建省、市、县3级的环保警察队伍,还建立了省、市、县、乡、村5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

要突出抓好基层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切实解决人员编制少、业务素质低、执法装备差、经费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以适应当前日益繁重的环境监管任务需要。围绕督促地方政府将环保责任落到实处,继续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切实将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下移。同时,建立重点区域环境督查制度,对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进行专项督查。

坚持从严治党,树立环保部门新形象。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针对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必须把反腐倡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党风、促政风、带行风,切实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为推进环保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准确把握环保工作反腐倡廉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职能转变,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简化规范审批流程,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公布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廉政风险点的监督检查,把管钱、管物、管人、管审批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作为监督的重点,加强对重要部门和岗位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对重要部门和岗位的领导干部实行定期交流轮岗。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相关配套制度,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和部门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是严格执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坚决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坚持做到“严”字当头,从严要求,严守自律红线,以零容忍的态度,自觉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确保不出问题。

三是切实推动环保队伍作风转变。要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出实招、求实效。针对环境违法违纪案件,挖根源、抓整改,促进环保系统作风大转变、大提高,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7/806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