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美好乡村建设的“黄山路径“分析

2015年03月19日 09:14

 

规划引领 量体裁“建”

黄山市徽州区坤沙村就坐落在这两个潜口民宅和唐模两个4A级旅游景区间。坤沙村建设美好乡村选择的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徽州农舍”这一全新的乡村农家乐旅游经营模式。坤沙的“徽州农舍”,采取“公司+企业+协会+农户”模式,按照“五统一”标准对原有农民新村进行装修改造提升,打造集住宿餐饮、文化生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区。

美好乡村,不能“千村一面”。建设美好乡村,科学规划是龙头。黄山市发改委主任汪义生介绍,黄山市政府把科学规划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在规划过程中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立足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不同条件,对首批106个中心村分为六种类型进行分类打造。

@G59TMXCS38Y[IUF9HXP~9B

(图片:雪后安徽黄山风景区。)

“优质生态型“中心村,重点抓好环境保护和绿色质量提升;“古村保护型”中心村,重点抓好古民居古街巷等历史遗存和古水系古树名木等自然风貌的保护和徽州特色文化的传承;对“扶贫示范型”中心村,重点推进扶贫开发高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扶贫力度,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发展,群众稳步脱贫;对“产业带动型”中心村,重点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一村一品产业村特色村;对“异地安置型”中心村,重点抓好新村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对“综合提升型“中心村,重点抓好环境质量提升经济基础提升村民素质提升和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等。

黄山市美好乡村规划的总体要求是,要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在建设模式上以旧村改造为主,坚决防止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村庄合并,搞大拆大建。

兴业富民 筑牢产业

盐铺村是千年徽菊之乡,通过引进庆元堂徽菊有限公司,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种植和推广有机菊花,完成近2000亩徽菊改造提升,建成示范基地200亩。 2013年,该村菊花销售收入达2700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00元。

2K}5V49O}4L8%QWJLGOBX6X

(图片:黄山市潜口镇第五届“腊八”旅游文化节。)

 

记者在黄山市采访了解到,以盐铺、卖花渔村为代表的种植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经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为主的旅游经济,以秀里、呈坎为代表的写生、摄影创作为主的文创经济,还有“花果经济”、“苗木经济”等等,这些格局特色的富民产业,不但丰富了农村的新型业态,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美好乡村建设,村美是基础,民富是关键。黄山市副市长吴文达介绍,他们将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作为有效抓手,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一方面,依托中心村物产资源优势,发展茶叶、苗木、菊花、油茶、中药材以及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挖掘中心村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民俗景点、农家乐、文化客栈、乡村养生、乡村体验等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特色专业村。

有产业就有发展、有产业才有生机。只有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美好乡村建设才能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据黄山市农委统计,近两年来,全市106个中心村新增茶叶、花卉苗木、果蔬、茧丝绸等特色产业基地1.64万亩,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余个,创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0个。全市近200个村从事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接待量占黄山全市游客总接待量一半以上。

传承传统文化 提升特色文明

黄山市是古徽州核心区,秦初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粉墙黛瓦的皖南古村落,勾画成安徽南部壮美的山水画卷。徽州文化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7%M0(95~([2G8BC5NO1NG~E

(图片:安徽歙县石潭村。)

歙县许村村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170余处,2014年入选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和国家首批50个传统村落名录。

近两年来,许村村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组织对许村重点区域内的文保单位和重要古建筑进行维修,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影响古村落整体风貌的新建建筑进行改徽或拆除。村两委还引进省内文化旅游企业投资许村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护利用,挖掘整理出大刀舞、板凳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观察第、大邦伯祠、云溪堂等古建筑开辟许村村史、名人、名俗博物馆等。

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黄山市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保留乡村风貌、传承徽州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具有徽文化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赋予美好乡村以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

MTT9`T81YEIR](V4O`(MEM7

(图片:安徽歙县昌溪村的老屋厅堂。)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延续徽州古建筑文化传承,重点抓古民居、古街巷、古桥古道等历史遗存和古水系、古树名木等自然风貌的保护,修复和新建了一批如宏村水口、唐模水口和呈坎水口等独具徽州特色的水口景观园林。在此基础上,对近百个村庄的4000多幢与传统建筑风格、文化特色不协调的现代民居,“一户一档”进行“改徽“整治,添加马头墙、坡屋顶以及黑灰白色彩等典型的徽派建筑元素,使新房从外面看起来与当地文脉一致。

二是坚持合理利用,拓展徽州古建筑使用功能,在抓好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让徽州古建筑的利用模式由旅游观光、农家乐向多功能转变、多业态发展,发展摄影、写生、演艺、影视、收藏等衍生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2013年来,黄山市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处、中国传统村落25处,累计分别计17处、68处,均居全省第一。108个古村落入选安徽省首批传统村落,数量占全省的47.37%。(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19/8063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