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浅谈培根的经验主义思想

2015年03月21日 11:07

 

徐瑾

徐瑾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321/806684.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0321/806685.shtml

近代文艺复兴之后,宗教改革以来,西方文明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从中世纪天主教一统天下的时期,逐渐走向了现代的科技文明,在现代科技下产生了一个影响非常巨大的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

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区别

在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播中,理性主义的鼻祖是笛卡尔,他讲“我思故我在”。弗朗西斯·培根是经验主义的鼻祖,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主义的“我思故我在”,认为我的思索是内在的,因为我的思索,所以我能够知道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而经验主义的“知识就是力量”,认为“知识”是一种外在的知识,它不是我们头脑里面想象出来的那些东西,知识必须通过对外界的探索得来。对“我思故我在”和“知识就是力量”的比较发现,理性主义是向内的,经验主义是向外的,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维度。

理性主义用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是演绎法。由一个大的前提和一个小的前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比如说,每个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必然会死,这就是一种演绎法。但其前提是有一个公认的原理,是不证自明的。所以,在笛卡尔看来,一切真理都应当是清楚、明白的。假设我们看到的一个规律或道理也是清楚明白的,那这个就是真理的。

但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演绎的推理方法是不一样的。经验主义需要对外界的每一个经验中的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进行归纳,由归纳最后得出一个普遍的道理,这个叫归纳法。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只瓢虫有六条腿,看起来只有一对翅膀,但是另一对翅膀变成了外面的壳子,我们还是可以说它是两对翅膀、六条腿。我们看非常典型的蜻蜓有六条腿,两对翅膀。我们再看蝴蝶,典型的六条腿,两对翅膀。我们就发现一个规律,怎么这么多动物都是六条腿、两对翅膀?我们觉得这个可以归为一类,虽然有的外形不一样,但是总体上来说,它们有着比较相似的属性,他们都是属于同一类,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昆虫,只要是六条腿,两对翅膀的都叫昆虫。这个就是归纳法,从个别的、特殊的事情当中,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当然,这个普遍性的结论是很有用的,由这个结论就可以再回过头看这些经验中的事物。比如说,蚂蚁看起来也是六条腿,但是它没有翅膀,所以说它不是昆虫;蜘蛛跟甲壳虫看起来有点像,但是它没有翅膀,它是八条褪,所以它也不是昆虫。因此,归纳法或是经验主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现实中间找出很多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或是规律,这就叫经验法。

经验主义所采用的归纳法是科学的前提。科学不是在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科学,其最主要的是对自然界的认识。头脑中间想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理性主义的,它只在头脑中间想象,没有太关注到自然现实。而经验主义或者归纳法,唯一的对象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这样一个感觉的世界,这也是弗朗西斯·培根所提倡的。

 

二、培根的科学主义思想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他生于1561年,死于1626年,活了65岁,他可以说是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的开创者。

在中世纪之后,科学研究是被禁止的,就是你可以做一些科学研究,但是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干什么?就是要研究圣经或者神学。搞科学,做实验,有很多认为是接近一种巫术,因为人们不认识、不了解。觉得你天天搞一些仪器,你这个人是不是就是一个异端?是不是就在搞一些邪恶的东西?所以,科学在整个中世纪是被压制的,在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才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弗朗西斯·培根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人。

弗朗西斯·培根认为人类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自然,并且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为什么要有认识论?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样的?认识是为了干什么?培根讲就是为了控制自然,并且能够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在他看来,人类要想征服自然,唯一的力量或者力量的源泉就是科学知识。所以他才有这样的一句话,他说,“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现在的人类社会,我们的科学研究,要想发展的好,就必须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要想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就必须依靠科学,只有科学知识才能够帮助我们去认识自然和了解自然,并且征服自然。

很明显,培根的指向和中世纪是完全不一样的。中世纪讲,我们要研究的是神学,研究的是上帝,我们要信仰的是上帝,上帝是不可以被怀疑的,我们在城市中应过一种克勤克俭的、卑微的生活。我们活着为了干什么?为了通过我们的教会获得上帝的救赎,最终在来世到达天堂。而文艺复兴的兴起,打破了这个,它认为现实是非常重要的。弗朗西斯·培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们怎么样让这个世界过的更好呢?很明显,就是我们要去认识自然,要征服自然,其中力量的源泉就是科学知识。这也就说明了弗朗西斯·培根为什么是近代哲学也是近代科学真正的开创者。

我们讲过近代理性主义的开创者是笛卡尔,他的思想主要是纯粹思辨式的,他的思想很深邃、很深奥,但是对于科学的发展,没有像弗朗西斯·培根有如此大的推动作用。直到现在,我们小学教室的墙壁上面,还挂着很多名人名言,其中“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培根讲的这句话,我小的时候见到过,直到现在还见过。所以,他确实对整个西方文明,对整个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培根首先认为,要认识自然并征服自然,仅仅靠笛卡尔以及亚里士多德那种演绎法是不够的,因为演绎法是从一个前提加上一个小前提得到结论,但是没有增加新的知识。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这种演绎的,在旧有知识框架下知识的继承,而是我们要增加更多的知识,并且是迫切需要了解对自然的知识。所以,那时候培根认为,知识和观念完全起源于感性世界。从而他肯定了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而整个认识的过程,就是从感官知觉上升到理智知觉的过程。

理性主义认为人内在的心灵上的思辨是认识的源泉,比如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这个东西在经验世界中是没有的,在现实世界中也是没有的,但是在人的头脑里面有。比如说,我们看到有白狗、黑狗、狮子狗、贵夫人、哈士奇、萨摩耶等等这么多狗,但是狗最本质的定义,狗的理念不是从这里面能够得出来的。这个理念从哪里来的呢?柏拉图认为来自于人的纯粹的理性的思辨里面,而且这个理念是前世就有的,所以就是“回忆说”。

柏拉图决定了理念的重要性高于下面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为什么说高于每个个体的重要性呢?他认为,我们所说的白狗、黑狗、黄狗、萨摩耶等都不是本质,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理念。而理念是高于下面这些东西的,因为理念是最重要的,也是分层次的。比如说,现在有一个狗的理念,比狗的理念更高的理念是什么呢?是存在的理念。比存在的理念更高的理念的什么呢?是理性的理念。比理性的理念更高的理念是善良的理念。假设是这样分类的话,在整个理念的层级中间就有一个最高的理念,而这个理念就是“善”。所以柏拉图说万世万物都是对“善”这个理念的分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论证的方式,是一种纯粹头脑里面的、思维里面的方式,而不是弗朗西斯·培根所讲的,我们要在经验世界中间,找到不同的个体,然后通过这些个体得出一个规律,同时用这个规律再结合经验世界,去认识更多的个体,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说,理性主义有的时候确实是有用,但是在认识经验世界上面,在科学发展的程度上面,还是不如经验主义的。

培根:一切知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针对这一点,培根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就是说,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是我们的知识的源泉,而不是我们头脑中间首先就有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头脑里面有一个叫理念的东西,但是在感官的世界里面并没有。而同样,在客观世界里面,我们想找到一个理念,但是我们找不到,我们能够找到的是每个个体。比如说,要找关于“人”所存在的本质理念,我们在这个客观的世界中是找不到的,我们所能找到的是什么?是单个的人,张三、李四、赵五、王二麻子等。我们只能找到一个单个的人,但是找不到“人”的理念在哪里。而理念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一种感官的知觉上升到理智的知觉之后,我们把它总结出来的。但是,前提就是培根所反复强调的,一切知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比如说,达尔文跟随着航海的舰队到处去游历,经过了一二十年,他在某个地方看到有一种鸟,后来发觉在英国、法国等其它的地方,也看见过这种鸟,虽然是同一种鸟,但是在形体上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最后他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和经验的总结,得出来进化论。进化论本身来说,不是从头脑中想出来的,它是对客观的感性知觉的总结。所以说,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这句话意思是什么?就是说知识不是头脑当中想象出来的,不是说先有一个我们在灵魂中间回忆起来的理念,然后我们才能够总结出来一些关于理念、关于规律的认识。经验主义认为不是这样的,理念本来就不是先前就有的,灵魂里本来也没有理念,我们现在只是去认识经验的世界,认识到了,我们就能够知道哪些东西是值得总结的普遍的规律。

所以,理性主义更多起源于对头脑中间自身的一些思索,而经验主义更多起源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感觉。就是一个是起源于理性(理性主义),一个是起源于感觉(经验主义)。比如说我们要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得见,耳朵能听得见,鼻子能嗅的见,舌头能够尝得见,我们的手和身体可以触摸的到。通过这些感觉,首先就获得了知识,或者说获得了知识的材料,然后通过对感官的知觉上升为一种理智的知觉,这就是对所有的材料进行一种抽象的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这是典型的科学研究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弗朗西斯·培根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关于知识的起源培根是这样谈的,“既然全部解释自然的工作从感官开端,是从感官的认知,经由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和防护好的途径以达于理解力的认知,也即达到正确的概念和原理。”他加了这么多的定语,径直的、有规则的和防护好的途径,以达到一个理解力的认知,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而不是从理性主义所讲的知识是从理性本身开始的。我们对经验世界个体的掌握、归纳的方式,是具有严格的规则的,是一种科学的东西。

比如说,正如我们刚才讲到达尔文,是通过对无数的或者是大量材料的分析,再从中间找出因果规律,然后通过一个很严格的归纳,最后达到他的结论。这也就是说,由感官上升到一个理解力的认知,从而达到概念和规律。是不是感官的表象愈丰富和精确,一切世界就能愈容易或愈顺利地进行?所以在这个里面培根特别强调了感官的表象越丰富和精确,越要收集越来越丰富和越来越精确的材料去得出结论。

同样的道理,达尔文也是这样,他通过大量的资料来证明进化论的合理性。这不是理性主义所说的头脑里面直接的推理,是需要资料来证明的,这个跟理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在笛卡尔对上帝的证明里面,笛卡尔说,我是不完善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那个完美的存在者,但是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完美的理念,这个理念叫什么?叫上帝。那我怎么可能有这种完美的理念呢?一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确实存在的东西,把这个理念放在了我的心里。所以笛卡尔认为上帝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因为他的完善性,所以他必然在外面也存在着,也就是说确实有上帝。因为有上帝的存在,所以他能够保证我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达到一种融合。所以,笛卡尔的推理方式,是一种纯粹理性演绎的方式。

 

但是在培根这里就很简单,如果说上帝是存在的,那么你就给我证明出来,让我能够感觉到,而且这个感觉应该是普遍化的,每个人都应当感觉到上帝的存在,你证明给我看就行了,这叫经验法。比如我们说天鹅都是白色的,在欧洲确实几个世纪以来天鹅都是白色的,找不到一只黑天鹅,你要证明我错了很简单,找一只黑天鹅出来证明一下就可以。当然,后来别人在澳洲发现了黑天鹅,这就是经验法。澳洲的黑天鹅一出来,就说明之前说的“凡是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结论,是一个错误的、有待完善的结论。应该说“在欧洲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对全球来说,澳洲还有黑天鹅,所以天鹅不一定都是白色的。”这种证明方式,就是用直接的材料来证明。

同样的道理,我们讲过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证明。别人问他上帝存不存在,他说上帝存在,你自己想想,上帝怎么会不存在呢?他说上帝是最高的等级,他就设定了这样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然后又到植物,到动物,到人的等级。但到人就结束了吗?不是的,还有一个比人更高的等级叫上帝,这就是一种演绎法,一种理性的演绎法。

但是,经验法、归纳法都是这样,假设你说上帝存在,你就证明给我看,在现实中间让我们看到,那我们就相信了。所以“一切知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弗朗西斯·培根这句话说的是很好的。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演绎法就是不对的,它是有待于完善的。所以说,培根反复强调,感官的材料越丰富、越精确,那么,得到的结论就越准确。

正如我们现在反复谈到的转基因食品一样,要对转基因食品的每一个品种做出精确的分析,而且这个分析还不是一两个月或者一两年就可以搞定的,可能要经过五年或十年的、持续的研究,最后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这个转基因食品有害还是没有害。因为现在关于转基因的说法真的很多,有的人说有害,有的人说没有害。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它是有害还是没有害的。但是如果从最原始的科学的经验主义归纳法来说,转基因食品有害还是没有害,只需要证明给我们看,不需要从科学知识、观念上、理论上面推理出来说只要是转基因都没有害或者都有害。但是需要用数据来支撑,就是我们对所有转基因的品种做五到十年的跟踪调查,最后有害还是没有害就知道了,而不是我们现在这种争论,争论是没有资料、没有数据支撑的。

在这种情况下,培根特别强调实验。培根写了一本书叫《新工具》,因为他既是思想家也是科学家,他认为我们要对感官世界的材料得到更大的丰富与精确化,我们必须要用实验的方式,只有用实验的方式才能够确定这个是否是精确的。比如他说“一切比较真实的对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这第一几句话就表明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是通过头脑里面的推理,一定是首先基于例证和实验。

“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实的本身”。这句话表明,感觉通过实验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大量的例证,最后得出一个规律。所以,培根把实验看的很重,他认为实验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是真的,你就用实验证明给我看,而不需要你的推理。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是现代科学的一种态度。所以,在理性和实验的能力之间,培根认为实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是知识的源泉,再适当地通过理性能力的分析和综合,最终达到对客观自然的认识。

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经验主义并不是跟理性主义完全敌对,不是说要感觉就不要理性,他所强调的是,知识或感觉是来源于实验的。通过实验还需要有一种理性的综合能力,这种理性的综合能力就是真正归纳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新工具”。我们现在的理性推理和演绎,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所讲的思辨的东西,而是基于对实验材料的归纳和总结,所以叫“新工具”。

《新工具》里面把整个归纳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拒绝和排斥的方法分析自然,搜集足够的材料。培根认为,一部充足的、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是一切的基础。在推断和归纳法里面,材料是最重要的。第二步,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列出三表,这是培根自己说的“三表法”。首先是把所有要研究的某种性质的例证列入“具有表”,比如我们刚才讲的昆虫,要把蝴蝶、瓢虫、蜻蜓等各种各样的例证放在这里面。二是把最相似的、而又不具有所要研究的某种性质的例证,列入“接近中的缺乏表”。比如说蚂蚁、蜘蛛等等,这些小的虫子跟六足四翼的昆虫是不一样的,也把它列出来,这叫“接近中的缺乏表”。三是把所有研究的与某种性质以及不同程度的例证列入“程度表”,就是对于得出的结论的不同程度还要做一个统计和分析。第三步是真正而恰当的归纳,它的首要工作,就是拒绝和排斥偶然相关的性质,把这些性质排斥之后,最后遗留下来一个肯定的、坚固的、真实的和定义明确的显示。这种归纳法,要把相似的、不相似的,通过一个严格的区分的排斥和拒绝,最终剩下一个能够归纳的出来的确定无疑的结论,这就是培根的归纳法。这正如我们刚才归纳昆虫的特征一样,看起来蚂蚁、蜘蛛也像昆虫,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昆虫是六足四翼的。

培根的真正的归纳法,在科学研究里面形成一个巨大的影响,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所谈到的不管是牛顿、爱因斯坦还是当代霍金的理论,都是从这里面进化过来的。首先得有材料的分析,然后才可以得到结论,不能够说是像理性主义那样,本身是从思想到思想,然后才有可能达到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认识。

 

三、培根的人类社会思想

当然,培根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主义的思想家,同时他还关注人类社会。他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对自然界和客观世界的感官知觉是知识的源泉。他也谈到了在人类中间应当通过实践的方式达到一种好的秩序。培根在人类社会思想里面也比较反对理性主义。

比如说,培根首先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进行批判,他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迷信的团体,它只关注精神生活,看起来是脱离世俗,其实是未来想谋得个人的荣耀和尊严。毕达哥拉斯是具有神秘主义特性的团体,它主张灵魂不朽,主张灵魂可以转世,而在培根看来,这太脱离现实,而且有点迷信,因为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得到证明。

同时,培根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对人类社会毫无益处,而且十分有害,“理念论”老追求那些空洞的、抽象的概念,要知道比空洞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同时,培根对智者派、苏格拉底学派,包括后期的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等也都进行了批判。培根说这些学派更多谈到的是个人的私利,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比如说要追求个人的精神高尚,要追求个人财富的获得等等。他说这都仅仅是一些个人的追求而已,要知道在人类社会中,不仅有个人的利益,而且还有社会的利益。所以,培根对这些都进行了批判。

当然,培根也对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所一味宣扬的“我们的幸福是在来世的天堂”进行了反驳。培根认为这样一味地宣扬天国幸福的理论,只不过是在活的东西里面寻求死的东西,是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也是对人性严重的扼杀。所以培根认为,这些思想都要彻底抛弃,然后通过他的“新工具”,即通过实验的方式达到真理。

这是培根的人类社会思想,他认为人类社会要想过的好,首先是要有道德,和他对科学的影响一样,他对于人类道德的分析对后期学界道德学说也有重大的影响。比如说,他认为以前的道德学说,总是只注重研究德行本身,而忽视了从现实的根源揭示道德的特性。不管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认为道德就是遵循理性的法则。但是培根作为一个经验主义的思想家他很反对这样,他认为道德从哪里来的?道德是从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特性与交往中间获得的。就是说,我们考察的道德是不可以从一些很空洞的东西里推导出来的,只能从现实的每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系里面才能得出来道德的规律。

第二,培根认为,以前的关于幸福和道德的学说,都是注重个人的幸福,比如说注重我们自己怎么样,我们要达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要尊崇一个“道”,我们要达到个人幸福的实现等等,讲了很多都是个人,但是很少谈到公共。所以,他认为以前的学说是有问题的,既然我们要讲伦理道德,既要讲个人的幸福,同时也要讲公共的幸福。这当然也是培根经验法的一个体现,他认为人就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中间,必然会遇到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这个时候的道德,不仅仅就是个人的幸福,而且要包括公共的幸福。当然,与以前的伦理学说不同的是,培根反复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强调了知识在伦理道德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是以前的思想家所没有提出来的。

还有一点,培根认为,以前很多人谈道德的问题,更多的是从理性方面出发看他是有道德还是没有道德。比如说,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讲理念,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理性式的东西。而亚里士多德讲,第一好的幸福是沉思的幸福,这是纯理性的。同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情感都是持一种虽然不是说反对但至少是一个贬低的态度,他们认为情感应该服从于理性,一个人的本质中理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弗朗西斯·培根认为,这恰恰是以前伦理道德学说的缺乏,我们不仅要注重理性,还要注重情感。他认为情感是人有道德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不仅仅是理性,我们更多地要研究情感问题。

所以,培根对以前的学说不满意,无论是科学还是我们的伦理道德的规律。以前的学说从哪里来的?以前的学说都是从演绎的一般公式原理中间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像培根反复讲的,我们所得到的真理,不是我们头脑中间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从各种特殊的事例中间归纳出来的。所以,培根的学说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

 

四、培根的“全体福利说”

另外,培根有一个思想叫“全体福利说”。什么叫全体福利说?当他研究完自然认识的“新工具”方法之后,他认为对于人类社会中间来说,我们每个人更重要的不是考虑自己的私利,而是全体福利。就是私人的利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提倡的全体的福利,只有为全体福利去想的人,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当然,人怎么样会知道道德呢?培根认为,知识是一切道德的来源和基础。比如说人的理性在知识的领导下,使人能够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弃恶从善,并且获得幸福和快乐。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培根讲的“知识就是力量”或者说“知识是一切道德的来源和基础”,和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是很相似的。苏格拉底也讲了,关于美德的知识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是否有美德,就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到什么是美德的知识。当然,培根讲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规律的知识的认识,不是像苏格拉底讲的主要是对善恶关系的认识。

在道德修养上面,培根主要谈到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要依靠知识来确立人生的目标,最终成为比较高尚的人。培根谈到,我们要尊重知识,我们要了解知识,而且通过知识,我们得以确立人生的目标。我们有了足够的知识,就可以明辨是非,就能够认识社会与自然,进而确立我们自身的目标。

确立自身的目标的时候,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去向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怎么样达到这一点呢?培根认为主要通过教育和习惯。首先教育是很必要的,我们必须通过教育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当明白了正确的知识,明白了应当干什么的时候,通过自我不断地努力,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那就是养成一种习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谈到过,你有没有德行,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知识,而是取决于你虽然知道了知识,你还要不断地把它实践下去,养成德行的习惯,你才可以说自己有道德,即德行与否是由习惯稳定的品质来决定的。培根也是这样讲,必须养成习惯,如果没有习惯的话,有知识也是不行的。

什么叫“全体福利说”?就是把人做了一个区分,把人分为两类,培根认为“每一种事物都具有双重善性,即事物作为整体的善和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有两种善,一种是作为我自身的这个整体的善,我为我自己奋斗,我为我自己谋利益,这是一种善,因为为自己谋利益,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本身就是很应当的。还有一种就是作为更高的整体的组成部分的善,比如说,一个人是属于一个公司的,他这个公司里面,当然是希望这个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所以就不能单单地考虑他自己,还要考虑公司的利益,把公司做的更大一点。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要力所能及地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社会是比我们更大的整体。而社会由谁构成的?由整个人。所以人最高的追求就是全体福利。在这个里面,培根用了一个物理学的解释,把整个宇宙万物理解为统一的整体,每个事物相对较大的事物来说,其本身向心力形成部分的善,同时又由于离心力而趋向于整体,这就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善。

当然,这种论证方式也是很科学的,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到,既然我们更重要的是趋向于整体的善,那么比自我利益更高的是什么?更高的就是一种全体的福利。在这样一种全体的福利里面人不仅仅是自爱的,同时还有一种利他的本性。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全体福利最高、最提倡,那么你要在人性中间找到根源。怎么样在人性的根源中间,找到利他的基础呢?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说人天生都是自私的,自私就是考虑自我的善。而培根现在考虑的是社会整体的善,全体的福利。为什么呢?从人性来说,他认为人、包括一切的自然物,都是自爱的,自爱会产生三种欲望,“一种是保持和维持其本质的欲望,第二种是促进和完善本质的欲望,第三是繁殖自己的本质并把它扩展于他物之上的欲望”。而这样的三种欲望之间,保存自己的欲望当然是一种消极的善,为自己的生存而去奋斗,而去谋福利,这个是正当的,但是这种需求是比较低级的,比这个更高的是什么?就是促进和扩张自己的欲望,这是个人积极的善,是值得提倡的。

提倡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促进、完善和扩张自己的本质呢?让自己不仅在物质上过的好,而且要在整个社会得到别人的承认、尊重和爱戴,这就把自我的本质扩张出去了。比如说,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非常好,把最高的荣誉都给他,那他就把自我的本质就拓展出去了,这种人才拥有一种更高的快乐,才拥有更高的善。

培根认为,利己和利人,自爱和爱人本身不是矛盾的,利人和爱人在人性中间本身就有这种倾向。所以,他说“人性之中有一种隐秘地爱他人的倾向和趋势”。他认为人性当中有一种爱,每个人不仅仅是自爱,更多的要考虑到社会的利益,这就叫做全体福利。

培根强调人对人的义务,特别是个人对职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职责,同时反对利己主义道德的自爱论。从客观上说,根据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很有可能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是自爱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但是弗朗西斯·培根没有得出来,他恰恰特别反对这种经验归纳法得出来的结论,他认为这种结论是人性低层次的实现,要有一种高层次的实现。比如说你现在从事某个行业,不仅仅能够为自身带来物质上的利益,而且也要让别人甚至所有人认可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培根的说法,我们应当提倡的恰恰不是利己主义,而是要提倡利他主义,所以他强调“利人为善,仁者爱人”。

自爱只有与利人、利公相联系,才可以称的上是小善或者特殊的善。自私自利的心,还不能和利人和利他产生一个巨大的矛盾,否则这也不能够叫善。比如培根在《论自私》中,用形象的比喻讽刺了那些利己主义者。他说,“蚂蚁这种小动物替自己打算是很精明的,但是对于一座花园,它却是一种很有害的生物。自私的人也如同蚂蚁,不过他们所危害的则是社会。”

培根比喻的很好,蚂蚁为自己打算的很精明,造了一个窝,这个很好,但对于整个花园来说则是危害,搞得到处是洞。中国有句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意思。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也是这样,他有很多小聪明,为自己做了很多的打算,但是他危害的则是整个社会。

所以培根说“自私者的那种小聪明,应该说是一种卑劣的聪明,这是那种打洞钻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即将倒塌之前及时迁居的老鼠式的聪明。这是那种欺骗熊来为它挖洞,洞一挖成就把熊赶走的狐狸式的聪明。这是那种即将吞噬落入口中的猎物,却假装悲哀流泪的鳄鱼式的聪明。”所以,他认为,自私自利的行为损害了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会自食其果。

培根这样的思想,其实敏锐地觉察到了文艺复兴以来,整个西欧社会中自私自利、贪婪腐朽的作风日益泛滥。在天主教统治的中世纪,教会阶层确实是很腐败的,但普通的民众还是有道德的。为什么呢?因为民众本身思想很单纯,天主教对他们的思想进行的是一种压制,所以民众更多地就想怎么样为教会做事,怎么样去信仰上帝,虽然天主教统治下很黑暗,但是人们还是有伦理道德的。但是文艺复兴是一种进步,打破了天主教统治的锁链,空前激发了人们的欲望,人们这个时候突然觉得,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来世能不能上天堂我也不关心了,我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我这一辈子能不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

所以,整个社会道德风气急剧下滑,包括马基雅弗利认为强权即道德,他说没有什么道德,所谓的道德就是我比你强,我强迫你干事,这就是我的道德。几个世纪以后,尼采也这么说,有一种道德叫主人的道德和奴隶的道德,主人的道德就是负责统治那些卑劣的人民,奴隶的道德就是老老实实地甘心地被统治,这赤裸裸是一种强权政治。

所以,在各种道德观念日益滑坡的情况下,培根提出来全体福利说,力图解释唯心、唯物、经验、唯理、推理,力图解决利己与利他,利己与利公,自爱与仁爱之间的关系。最终指向的是什么呢?仁爱是最高的。我们要指向的是全体的福利,为了社会整体的福利,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培根说“利己”和“仁爱”是最高、最伟大的善,这是德行的命令。

培根在《论善德和善性》中说,“共同的利益应当赐予一切人;而特殊的利益,则有选择。留心不要在画肖像时打破模型,因为上帝把自爱当模型,而对邻人之爱则是肖像。”

在这个里面,他强调“全体福利说”并没有完全否定自爱。毕竟,对每个人来说自爱是生存的基础,但我们要想达到一个更高自己的实现,我们还要“他爱”,或者去“利人”。所以培根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要像别人爱你那样去爱别人。这就和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不一样了,“爱人如己”是说爱别人要如同爱自己一样。但是培根说要像别人爱我那样去爱别人,这个是有条件的。“爱人如己”是没有条件的,要像别人爱你自己那样去爱别人却是有条件的,就是别人对我怎么好,我就对别人怎么好,别人多么爱我,我就多么爱别人,但是反过来如果他对我不好,我就没有完全的义务一定要对他好。

培根在“全体福利说”中并没有完全取消掉自爱,而这是一种明智的利己主义,这当然就比一般的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更高一些。这个思想对整个现代西方的伦理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培根不仅在科学研究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好,这次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1/8066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