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教育经费”不应存在“钱多花不完”
2015年03月23日 15:20
【事件介绍】
教育部回应2014年教育经费剩1千多亿没花完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政协会议教育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回应关于教育经费没有花完问题时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2.4万亿元,实际支出是2.29万亿元,确实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预算执行数与预算编制数有些地方有差别;二是有些地方没有按预算足额安排支出,想着留一点、慢慢用,甚至不太了解当前有关财政预算支出的基本要求;三是有些项目虽然安排了预算,但由于实施方案确定的晚,或者资金拨付的晚,所以延迟了。
王定华解释,没有花完的1千多亿不仅指中央财政,而是指全国各级财政。下一步,教育部将采取三点措施,一是增加预算的科学性,二是严格按预算足额安排资金,三是加强项目的研究论证,加快项目的实施进度。
教育经费要花到位
加大教育投入是共识,预算内教育经费没花完的现实,令人不解。近年来,教育经费占GDP4%一直是社会舆论强烈企盼、同时也是政府孜孜以求的教育投入目标。针对教育经费支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好不容易经过努力而争取到的宝贵财政性教育经费,竟然有1000多亿元没有花完,怎能不让人倍感惊讶和遗憾?
毫无疑问,尽管近年来占GDP4%的教育投入目标已经实现、教育经费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无论是从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的重要地位,还是从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我国教育显然都绝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钱多到花不完或花不出去的情况。在现实需要面前,占GDP4%的教育经费实际上并不算多,而仅仅只是一个相当初步甚至底线性质的目标。有学者指出,4%只不过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中等平均水平,还应逐步提高到5%。目前在我国教育等领域,事实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进一步增加投入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比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特殊教育的投入短板;教师工资、校车、贫困地区学生营养午餐等薄弱环节;再如,目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仍不是完全免费义务,同时,九年义务教育也有进一步延伸的必要。
当然,教育经费不能省着用,也不是说可以大手大脚花。应该是严格按照预算,科学合理安排资金,力图使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
用好每一分教育投入
我国的教育拨款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行政主导、政府说了算,学校只是向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讨钱花。这种拨款制度,确定预算、拨款和经费使用都比较“任性”,会产生一些问题。
一边是有的学校缺钱花,一边是教育经费花不出去、没用完,王司长将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方面:一是预算执行数与预算编制数有些地方有差别;二是有些地方没有按预算足额安排支出,想着留一点、慢慢用,甚至不太了解当前有关财政预算支出的基本要求;三是有些项目虽然安排了预算,但由于实施方案确定的晚,或者资金拨付的晚,所以延迟了。这三方面原因暴露出我国教育经费预算、拨付中存在的漏洞,堵住漏洞,需要各级政府增强用好每一分钱办教育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教育拨款体系。
我国的教育拨款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行政主导、政府说了算,学校只是向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讨钱花。这种拨款制度,确定预算、拨款和经费使用都比较“任性”,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一,政府部门可能不保障教育投入,这种情况在2012年之前长期存在,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2012年才达到GDP的4%,导致教育欠债、缺钱花。其二,政府部门在确定教育投入项目时有一些随意,在立项批准预算、把钱拿到手之后,却不知道这些钱该怎么用,以至于资金被闲置、挪用、侵占,这在科研项目中也普遍存在。其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不高,有的经费被用于形象、政绩工程,真正迫切需要雪中送炭的得不到关注。比如,在学校建设中,就存在重硬件、轻软件——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概而言之,就是一边缺钱,一边钱花不出,一边乱用钱。
要防止这些问题,有必要改革由政府主导的拨款体系,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这一拨款委员会的责任,是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各校的办学任务,确定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检查拨款使用的效率。建立必要的拨款体系,首先,约束行政部门的权力,确保政府部门能按预算拨款,而不是“任性”地想拨就拨,不想拨就不拨。
其次,在制定拨款预算时,要更重视民众的意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比如,过去多年来,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时,一直要求政府部门能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重视均衡投入,可是不少地方政府还是爱做锦上添花的事,还是以锦标主义思维拨款,如果由拨款委员会确定预算,就可能把义务教育均衡作为重点,重视对薄弱学校的拨款。
再次,避免政府部门用拨款权干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是与行政评审、评价连在一起的立项式拨款,这一特点特别鲜明,而如果学校没有财政独立性,也就难获得自主办学空间。由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预算,当然也会根据学校的办学成绩进行拨款调整,但依据的不是政府行政评价,而是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
教育预算怎么花?
2014年的教育经费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这件事给人的感觉非常吊诡,也让人无法理解。一方面,政府各部门都有万能的“突击花钱”,这教育部门难道没有学会这一招吗?另一方面,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而且许多教育局和学校的大楼上都挂着这样可歌可泣的标语,可是到了现实层面,各级教育部门怎么就穿越成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穷部门了呢?
说到教育投资,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例和水平,着实不敢让人恭维。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可是,关于教育投资的硬指标,直到2013年初,财政部部长才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这是财政部负责人首次明确表示,“4%目标”达成。也就是说,教育投资达到正常要求的比例,至少迟到了13年。可是,这个4%的目标刚刚宣布达到,教育部门就自己给自己省了一个1100亿元,这如何不让人愤怒?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小学生9360.5万,初中学生4440万,高中生2435.9万,大学生2468.1万。在校总人数大约为1.9亿。如果把没有花完的1100亿平均到每一位学生的头上,则每位学生都至少能得到578元的教育拨款。这578元,对于许多城市孩子而言,可能仅是半个月的生活费,可是,要明白的是,这578元对于一些乡村小学的学生而言,可能是几个月的生活费,或者是,他们能够搬进宽敞、明亮而安全的大教室。更或者,如你我所见,我们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校车,在农村更是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校车,这些钱如果能够花掉,真就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坐二手的面包车,而是黄色的大鼻子校车了……笔者粗算,如果以30万的价格能够买一辆校车,则1100亿能够买37万辆校车。
在年底“突击花钱”时,许多政府部门都有许多理由啊。比如,因为如果有关部门花不掉本年度的预算资金,就有可能会被上级财政收回,到了第二年,还要做预算,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到年底都要狠狠地花预算。对此,我们的教育部门,作为这个国家最应该学会花钱的一个部门,在这个时候就不能过于的蹑手蹑脚。要知道,教育资金花不出去,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执行能力的欠缺,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征兆,同时,更是对我国1.9亿大中小学生的不负责任。
可以肯定的是,在“教育剩千亿预算”的现实与“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之间,一直有一个很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那段距离,这个距离也正是政府大楼越建越豪华、公车改革步伐缓慢以及乡村小学校舍及桌椅很寒碜及校车难以普及之间的距离。
【启示与思考】
仅仅因为“预算执行数与预算编制数有差别”、“有些地方没有按预算足额安排支出”等原因,便导致财政预算内的大量教育经费“没有花完”,这无疑是一种明显违背相关政府预算法规的行为。如依据新修订的《预算法》,“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在这种背景下,好不容易“经过努力”而争取到的宝贵财政性教育经费,竟然出现“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的情况,无疑不能不让人备感惊讶和遗憾。一方面,如此教育经费明明有钱却“没花完”、“花不出去”的情况,势必会无形中令“占GDP的4%”的教育投入目标打折扣。另一方面,如果任由这种教育经费“没花完”情况的发生,势必更会损害“花好每一分钱”承诺的兑现落实,进而妨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教育理想的实现。
毫无疑问,尽管近年来“占GDP4%”的教育投入目标已经实现、教育经费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无论是从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的重要地位,还是从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我国教育显然都绝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钱多花不完”或“花不出去”的情况。一方面,“占GDP4%”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多么充裕的教育投入目标,而仅仅只是一个相当初步甚至“底线”性质的目标,这诚如有学者指出的,“4%只不过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中等平均水平,还应逐步提高到5%”。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国的各个教育领域、环节、方面,事实上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进一步增加投入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因此,无论是从严格政府预算管理、执行预算法的角度,还是从保障教育投入、“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的角度,对于这种“教育经费没花完”情况及其危险性,都不能小视低估、姑息纵容,在相应的整改基础上,还需进一步问责追责,追究相关人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3/806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