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透析演艺圈“毒瘾”频发背后原因

2015年03月23日 14:50

 

【事件介绍】

明星吸毒前仆后继 自杀式撞枪口为啥?

2014年,贵圈上演真人秀“监狱风云”,前后已有十多人因吸毒嫖娼进班房。不少涉事明星羞愧和惭悔的眼泪还未抹完2015年3月11日又传出演员王学兵因在北京星河湾家中吸毒被抓的消息。该消息称,王学兵吸食的毒品种类是冰毒。因在他家中一同吸毒的还有另一个演员张博,所以王学兵也涉嫌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据圈内知情人透露王学兵吸毒长达15年以上,毒瘾非常大。前妻孙宁和他离婚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吸毒。11日,还有媒体获悉王学兵这次被抓是因为被好朋友出卖,将其点给了北京警方,而北京警方从2月份就开始苦苦蹲守以掌握其吸毒的证据。

震惊1

“不吸毒不能活”,为什么飞蛾扑火撞枪口

日前,贵圈整风形势严峻,打黑扫黄抓毒虫风声鹤唳,而伴随严打而来的还是“下岗令”,这意味着被抓明星无论多红,都将失去饭碗。而现在正是明星进入资本市场和高片酬带来高收益的黄金时期,所以很多明星为保地位保形象都在“收敛”自己的行为。所以王学兵此时还顶风作案,如此作死更是令人震惊。不过,当记者看到他毒龄15年多,毒瘾很大,又是在家中吸毒的报道时也就明白了个中原因:他也很谨慎,他也不想被抓。但是中毒太深,没有毒不能活,只有铤而走险,不见棺材不落泪。或许他自认为在家里吸毒可以侥幸逃过一劫,却没想天罗地网早已布下。

震惊2

好电影《勺子》上映在即,受牵连损失有多大

新电影《一个勺子》是内地实力派演员陈建斌导演处女作,且自编自演,其余三位重要的角色由自己的太太蒋勤勤、好友王学兵和青年演员金世佳担纲,是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动人故事。该电影获得第51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奖,并已经宣布5月1日公映。如果王学兵真的出事了,该片的放映也势必受影响。据悉,这部金马奖的大赢家原来预计票房1.5亿元。11日,《一个勺子》的片方表示,是否删戏或将影片延期上映,则需要与导演陈建斌商量之后再做决定。

此外,记者获悉,日前,受“王学兵吸毒被抓”事件影响的片子还有洪金宝、刘德华的《我的特工爷爷》、《印度奇游》和《明天我要嫁给你了》。

记者数了数,黄海波,房祖名,柯震东,张默,高虎,加上现在的王学兵,如果一线二线三线的演员都照这个节奏出事,那么贵圈的“小生”演员很快就会缺货告急了。

震惊3

妻子竟然感到“太奇怪了”,难道好男人标签是伪装

王学兵被抓的消息11日据说已经通过多个渠道被证实。但是唯一站出来回应并否定该消息的恰恰是他的妻子。按理,作为家人,王学兵又是在家里被抓的,最早知道消息的正应该是她。而她的回应竟然和记者一样震惊:“怎么可能啊,这太奇怪了,我没什么好回答的。”记者分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一,当时她不在家;二,他们有两个家,当时不在一个地方。三是虽然已给王学兵生了儿子,但作为一个圈外人,她依然“很傻很天真”。不知道贵圈有多乱,不知道老公是多年的瘾君子。

哎,不管王学兵的三婚最后的结局如何,记者一声叹息的是随着出事的明星越来越多,圈中所谓的好男人真的快要绝种了。

 

看王学兵吸毒的热闹,不如思考怎么挽救王学兵重要

毒品是毒,人人皆知。所以,除了极少数热衷于低级趣味的明星外,估计很少有明星会天生就喜欢、一直喜欢毒品带来的畸形快感。所以,很多明星涉毒应该是偶发因素所导致的,比如工作压力过大、因为好奇去尝试等,这部分人涉毒还是值得并且是可以挽救的,更重要的是怎么去挽救。

据媒体报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去年秋季曾出台一份被称为“劣迹令”的文件,要求“凡是有劣迹的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人员参与制作的电视剧,要慎重考虑”,其中,吸毒、嫖娼被明确纳入“劣迹”范围,后来羊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也表示,对于节目和演员,坚持不用有污点和道德瑕疵的演员。被主管部门点评批评,被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晚会拒绝,相信如此高的涉毒成本会震慑住很多明星。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类似的反对假恶丑的文件出台,让明星们涉毒之前三思再三思,尽量防患于未然。

当然,犯过错也不能一棒子全打死。我们小时候有一篇英文课文叫《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即一次是贼,永远是贼?曾经做过贼的人经过改正有可能成为正直的人,所以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要多给人一次机会。所以,对于涉毒明星来说,既不要有超国民待遇,也不要有亚国民待遇。既不能因为他们的名人光环和巨大能量而网开一面,也不能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而加重判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该罚款罚款,该收监收监。

那么,对于那些涉毒后屡教不改的明星,又该怎么办呢?其实这根本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明星的生存靠的是人气和曝光率,你如果一直劣迹斑斑,估计很快就会没有片约,也会失去粉丝,最终估计连跟拍偷拍你的狗仔也会消失。到那个时候,即便你拿着毒品对着狗仔的镜头去吸,相信也不会得到什么关注,因为你在娱乐圈的存在只是一个笑话,已经失去了被关注的价值。

灵魂堕落玷污文艺!

名人吸毒丑闻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社会与公众也从开始的大跌眼镜,逐渐变为唾弃却不再惊讶的审丑疲劳。名人频频与毒品“联姻”,一些名人被强制戒毒后又复吸,印证了“贵圈真乱”以及吸毒者对毒品的欲罢不能。

有圈内人还自爆,吸食毒品在娱乐圈中的某些人看来是“时尚”,吸毒甚至成为在圈子中“感情拉近”的重要手段。一些人面对毒品不仅不会拒绝,反而会为能够进入“瘾圈子”感到荣幸——自认为在“飘飘欲仙”的同时,还能被前辈提携、分享人脉关系等等,何乐而不为?至于毒品的危害,则被自欺欺人地无视。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柯震东最初在房祖名住处见到大麻时,虽“很意外,但碍于朋友情面,没有拒绝”。

某些艺人迷信于见不得光的“圈子文化”,沉迷于毒品的致命快感中,印证了他们的精神迷失与沉沦,表明他们缺乏公众人物应有的底线自律与责任担当,他们更不明白真正的文化与艺术应向社会传递怎样的信念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述纲领性方略阐明了文艺的重要意义,为文艺从业者指明了方向,也是对文艺圈中浮躁虚荣与消极丑陋现象的斥责和鞭策。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针对艺人吸毒谈到,“艺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个人品德问题,艺如其人,品格不高,艺德不可能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濮存昕认为“公众人物往往被青少年喜欢、崇拜、模仿,这就意味着身上承担的责任要远大于普通人,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守住底线,给周围的人树立榜样,一旦踩了红线就得吹哨。毒瘤需要手术,病毒需要猛药。”

纵观一些老艺术工作者,都是先学做人,进而认真做事。这种脚踏实地、克己敬业,为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稳步前进奠定了基础,由此积累的口碑与声誉也是当事人一生的宝贵财富。这样的“艺术人生”不仅于艺术工作者个人有益,而且一些经典文艺作品也激励感染了几代人。反过来看,当下某些年轻艺人失节操、没道德,形象毁了,做戏也没人看了。

对艺人而言,靠一己之力固然无法承载宏大叙事,但至少应坚守住自身的德行底线,做出公众人物应有的正面示范,而不是靠低俗与花边炒作赚取眼球,并且在空虚堕落与负面新闻中沦为负面典型。

有人说,应给问题明星改过自新的机会,吸毒者也是受害者。但这有两点前提:一是某些人是否真的痛改前非,二是有“前科”再演“主旋律”怕不合适。倘若未必真正悔过,更不能怪观众用脚投票。

艺人吸毒 “有钱身痕”

王学兵吸毒被抓了,吸毒据说是为了新戏快速瘦身。听起来,明星艺人镜头前风光,镜头后沧桑,要成就一个角色也像是念一本极难的经书,只好剑走偏锋。想想,无奈得让人心疼,谁不知道瘦身减肥之难啊……可好莱坞那么多为演戏暴瘦,裘德洛、布拉德皮特……谁不是认真节食疯狂运动?这不,大概一小时后王学兵就被曝出毒龄已经超过十五年了。看来,不是减肥的错。

早前宁财神涉毒被抓后,“热心”的网友翻出他以前的一条微博:“如果明天是2012,我会马上把每一种毒品尝试一遍”。明星吸毒范本接踵而至,前有张元、高峰、尹相杰,后有房祖名,柯震东,王学兵……老的少的都迷这玩意,是因为它能为你生活施上魔法?还是因为它的迷幻,能让人离开痛苦的桎梏?

广州有句俗话说得好——“有钱身痕”,这仿佛说出了艺人涉黄涉赌涉毒,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钱包厚到一定程度,房子车子这些刚需都早早就搞定,闲钱无处撒,于是开始找这些所谓不着边际、害人害己的“乐子”。但你看看,多少老一辈艺术家名成利就依然德艺双馨一生钻研表演,到老了依然有戏德有品德。秦怡、斯琴高娃、陈道明,谁不是克己自律?而且,很多国际巨星赚得盘满钵满最终还是回馈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收养好几个孩子,运作着多个基金会,甚至把不少电影片酬、照片版权都如数捐给慈善机构。所以,时代变复杂,有钱就变坏,并非铁律。三观正不正,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抉择,对身处大染缸的艺人们来说,这个道理尤其准确。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广电总局对“污点艺人”的封杀令。确实,家里的“公仔箱”、影院的大荧幕、媒体的传播,并不仅仅是艺人的舞台,还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这里出现、传播的人和事三观正不正,直接影响着无数青少年。所以,难道还有人希望在舞台上看到这些“黄赌毒”艺人们?

 

【启示与思考】

演艺圈里的“毒瘾”频发和“毒气”弥漫,看起来是某些明星的缺乏检点和不够自重,其实却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恶果累积。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则是特定范围、有些角落的艺人吸毒,似乎早已非但不显其丑,倒还成了催化灵感、助长创作的“时尚补品”。即使个别“毒星”一时不慎、东窗事发,事过境迁之后,往往还像“公开镀金”了一样,反而当成了帮助其继续“大把吸金”的耀眼背景。于是,有些明星周而复始的屡戒屡吸,并不会招致大小舞台的唾弃;甚至是在自己国度臭名远扬、难以立足的异国“毒星”,到了咱们这儿,照样可以极其抢手,轻轻松松赚个盆满钵满。

要让演艺圈尽快消除“毒气弥漫”的隐忧,就得一查到底,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以王学兵案为例,那些闻风而“避”的艺人,其实就是一封另类的“举报信”。有关部门就该顺藤摸瓜,以特别通告的方式,把涉嫌的艺人找来“约检”一下,就是不让其避过了可能吸毒后的查验残留期。

娱乐圈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娱人娱己自然是演艺明星的擅长之处,但是无论台上台下,应时刻记着自己乃公众人物,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应遵守必要的法律和道德底线,娱乐可以,切勿“娱乐至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3/8067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