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刷漆式绿化无异于“画饼充饥”

2015年03月23日 15:20

 

【事件介绍】

浙江绍兴为复绿考核 给山上墓群刷绿漆

329国道旁的绍兴越城区斗门镇杨望村,远远望去,这一带山上一片绿色。但走近一看,杨望山北有百余座坟墓。这些墓的墓碑和墙体上,都刷了墨绿的漆。这些坟墓层层叠叠布满了山头,导致这一片几乎没有绿树。

记者采访得知,这是因为去年下半年,越城斗门镇要求对6个村沿路等区域裸露墓群复绿,可采用的办法有迁移坟墓、深埋和绿化。但杨望村觉得这三个都有难度,于是就想到了刷绿油漆。

3月11日,绍兴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答复:刷绿漆不算复绿,2014年考核中,该村已被扣分。

村主任:市里要求整治裸坟,但迁坟、深埋、种树都有难度

家住上海的沈先生,前阵子回到绍兴越城区斗门镇杨望村祭祖,发现村里杨望山上大半墓群被人为漆成了绿色,四处打听后才了解到,原来当地镇政府有复绿的要求,于是村里就给坟墓刷起了绿漆。

沈先生把这事发到了微博上。

对此,杨望村村主任黄建明解释,绍兴市政府曾出台文件,要求对路边山地等区片裸露坟墓进行整治。整治办法有三个:迁坟、深埋或绿化。可村里坟墓多,而且很多坟年代久远,迁移或者深埋,村民们不会同意的。

那么,为何不用绿化的办法呢?

黄建明说,首先,这山的表层就浅浅一层泥土,不太好种树。其次,时间太急,给镇上的考核任务是去年下半年才有具体规定,但要求去年底就完成这个绿化,只有三四个月时间,种树根本来不及。这才想到了刷漆。

黄建明说,坟墓刷绿的办法,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村班子会议讨论的,还进行公告,老百姓都认可了。

事情被当地媒体曝光后,黄建明说,已开始种灌木上去——灌木比较适合在较小的地方种植。11日已种了三四十丛灌木。

镇政府:这座山陡峭,土少石多,很难种树。以后不刷了,会多种爬山虎

10日,斗门镇政府民政办主任金女士回复绍兴当地媒体称,绍兴市政府2012年下发的《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对沿铁路、沿公路(包括县乡各级公路)、沿通航河道两侧等地裸露坟墓进行复绿治理。杨望村将山上的墓群漆成绿色,也是根据该村实际情况采取的办法——杨望山山势陡峭,土少石多,种树复绿有难度。

金女士说,镇里有6个村需要完成裸露坟墓复绿治理,只有杨望村的墓群漆成绿色。

11日,金女士告诉记者,以后会在山上多种爬山虎等绿色植物,不会再刷漆。

市民政局:刷漆当然不算复绿,验收时已扣分

金女士还向媒体提到,今年1月和去年12月,绍兴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曾去现场。

而绍兴市民政局事务处处长伍处长公开回应称,根据整改通知和考核细则,要求采用整体迁坟或深埋的办法来复绿治理。如果这两者都做不了,那就是要绿化掩盖,而且要种植常绿树木。刷绿油漆不算是复绿,当时这一项考核当中“他们是扣分的”。

“我们做这项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今年还会继续。完成不了就是扣分,也没有硬性要求一定要怎么样,但是这个完成不好是会影响政府政绩考核。”伍处长说。

坟墓“刷漆绿化”,如此“面子”工程为哪般

以刷漆来充当环境优良的“青山绿水”,此举虽是无奈,但也是自欺欺人,瞒不过大众的眼睛,最后还是得扣分整改。可见这“掩耳盗铃”的坟群刷漆举措不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简单,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为何杨望村感觉迁移坟墓、深埋和绿化三种方式都有难度?

首先,不得不说说农村的土葬问题了,对很多地方的年轻人来说,土葬也许已是“过去时”,单很多老人还认为死人要入土为安,不愿活化放到公墓里面,更愿意下葬到老家的山上,这样的思想造成了杨望村的尴尬境遇。如何改变这种“入土为安”观念,笔者认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这种观念的变更,很多传统的移风易俗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去潜移默化的改变。

其次,针对墓地的整治问题,无论是墓地搬迁、改造还是栽种树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金从何而来,上级政府是否有相应的补偿,报道中并没有提及。同时,我们可以想想,谁不想自己的家乡绿树成林,谁又想用刷绿漆来自欺欺人,杨望山山势陡峭,土少石多,种树绿化有难度,如果上级政府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给予相应的绿化补偿,我相信杨望村的村民也会积极的配合绿化工作,而不是采取刷绿漆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

通过坟墓刷漆绿化这一件事,不难发现,一些上级部门在下达一些命令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到下级部门的情况,只是要求“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这种只求结果的态度,才造成下级部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不是从心里真的去改善绿化环境。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上级部门心中真正装着群众,只有心里有群众,才不会做出一些拍脑袋决策,才会减少出现像坟墓刷漆这样的面子工程。

刷绿漆“装树”应付不了人心

给墓群刷绿漆,想想真是“醉了”,俗话说:“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墓碑刷绿漆“装树”还是头一回。有关人士声称这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无奈之举,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最佳诠释,但是应付得了检查,却应付不了人心。

远看山色青青,近看绿漆莹莹,用刷绿漆的手法来复绿固然拙劣并污染环境,但这种方法最“快捷”——种树绿化是个长期过程,最“经济”——仅需几桶绿油漆和刷子就可搞定,如此面子工程,真的不知是哪位领导的“创意”。杨望村将墓群全部“染”成绿色,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做个上面看的,只要过了“上面”这一关,行为再不合理,群众再不满,也可以不了了之了。

可笑的是,这样的简单可笑的把戏,在斗门镇年终考核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仅仅对杨望村刷绿漆扣了分。试问,考核是远观走过场还是实际现场看?如此低级的弄虚作假行为,并不难发现,为什么发现了并没有任何整改补救措施?群众看在眼里,也会记入心里。如果某些干部工作作风扎实一点,深入群众多一些,这样的骗术就会败露;如果地方的发展情况、官员的政绩考核,更多由当地群众说了算,而不是只是年终考核“一锤子定音”,地方就不会只想着瞒哄上级;同时,如果能揪出这类“面子工程”的始作俑者、严肃处理拍板决策者,也能有效阻止这类不良“上面检查,下面作假”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复绿,真正的不失民心。

坟墓刷漆,绿化了谁的眼睛?

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给坟墓刷漆当绿化,还真是件新鲜事儿。

事就这么个事,理还是那么个理,但无论公婆,事实摆在那儿,“刷漆绿化”的后果,不难判断。诸如劳民伤财、产生污染、损害政府公信力等,是一目了然的。

“刷漆绿化”坟墓的出现,只能说明我们的某些制度还有偏颇之处,导向存在问题。在对地方政府或村镇的政绩考核当中,最应发挥作用的民意却往往无足轻重。“刷漆绿化”当然不是刷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刷给那些具有考核权力和政策制定者们看的,尤其是那些只看表面不看实际效果的领导们看的。

相信当地制定绿化墓地的初衷是好的,毕竟青山绿水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招商引资,更有利于民众生存环境的改善,而对墓地绿化指标的强化,更是当地政府认真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的措施,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基层走样的墓地绿化工程,偏离政策初衷的行为,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是否该反思些什么呢?

赤裸的墓地固然不好看,但光靠行政手段的强制干预是不行的,应该以正确的工作方法去消除这种现象,比如,认真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引导村民正确对待生死,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埋葬方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坟墓,因地制宜采取栽培绿色植物的方式进行掩映。而不能搞一刀切式地不顾时间、地形等客观因素,强推绿化指标,如此才会造成给坟墓刷漆绿化的荒唐工作方式。

再者,如果民意足以决定政绩或官员前途,那么刷漆绿化坟墓的荒唐闹剧还会上演吗?为人民服务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显得犹为重要,政府部门只有把身子真正沉下去,把心思用在造福百姓上,才能避免政策的不科学、不合理,才不至于逼得基层干部忙着给坟墓“刷漆”。

 

刷漆式绿化背后是谁作为残缺?

绍兴市政府2012年下发的《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对沿铁路、沿公路(包括县乡各级公路)、沿通航河道两侧等地裸露坟墓进行复绿治理。政府的这项要求,应该说出发点是积极的,至少可以视为美化环境的有益举措。

但是有好的出发点,不一定达到好的落脚点。杨望村的“刷漆绿化”,就是一个例证。但此举并非杨望村首创,2010年就有煤体报道,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境内,一些公路两边山上的白色坟墓,或被上绿漆,或被罩上绿色或黑色的伪装网,成了此地一道别致的“风景”。其原因是当地市、县政府要求对“三沿五区”坟山墓地进行整治,通过广植林木,用绿色将山上的白色坟墓遮挡住。这一善政到了基层就变为画饼充饥式的速成“绿化”。

此类弄虚作假很值得反思。埋怨、批评基层干部作风不实,欺上瞒下,是应该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思考的?

政府要求墓群复绿采用的办法有迁移坟墓、深埋和绿化,试想,无论采用那种办法,恐怕都需要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这笔钱从哪里出,政府的红头文件未必有交代。

据杨望村村主任介绍,村里坟墓多,而且很多坟年代久远,迁移或者深埋,村民们不会同意。所以,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村班子会议讨论,就采取了坟墓刷绿的办法,并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刷漆的办法是走过民主决策程序的,老百姓为什么会认可,难道老百姓不知道这样做是自欺欺人?杨望山山势陡峭,土少石多,种树复绿有难度,恐怕只是表层原因,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可能是真正原因。

政府发号施令是职责所在,但与红头文件如影随形的,应该是足额的配套资金。权责相符,谁让干事谁出钱,是基本的现代行政理念。光让干事不出钱,事肯定办不好办不顺。即便实实在在的办了,也会衍生诸多后遗症。比如,前些年让县乡两级政府搞“义务教育达标”却不给相应的项目资金,导致一些地方基层财政债台高筑,至今入不敷出,举步维艰。还有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工程,虽给些许项目款,却远不够用,村委会拿不出配套资金,只好借债垫资,由于村里无力偿还,导致赖账死账,诱发经济纠纷,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往往因上级政府部门一句话,基层在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剑走偏锋,怪招奇出,不是欺上瞒下,就是弄虚作假。出现墓群刷漆之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刷漆式绿化是社会治理方式方法陈旧衍生的荒唐现象,其背后凸显的是,地方行政者未跟上改革开放新变化新形势,仍旧徘徊停滞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思维惯性中。毫无疑问,这种行政管理方式,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

政府部门只有把权与责真正统一起来,少一点强制命令,摒弃“让你干,你就得干”的霸王理政思维,多一点体恤下情,转变方式,用服务代替行政命令,国家治理才能实现现代化。

 

【启示与思考】

青山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真正的环保来不得矫揉造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一方面,对当地政府没有留有操作时间,要求效果达不到的做法,应该批评;另一方面,对杨望村的做法应该深思,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美化环境也不该“强人所难”。当前,一些地方开展工作还是以政绩为先,办事情总是“拍脑袋”做决定,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为避免墓地刷绿漆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不仅需要领导干部沉下心去,多听听群众的呼声,还要转变政绩观念,因为只为政绩观的工作不符合政府工作要义。

我们常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就是要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中找寻平衡点。”环境保护确实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民生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法律的框架下发展经济,以更优化的环境满足群众的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3/806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