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经济
展望“十三五” “十三五”复兴蓝图
2015年03月24日 15:14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入全球、包容和谐、绿色低碳、制度保障,这是“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路
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将会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思路和考量。时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编制一部高质量的“十三五”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三五’规划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我国第二个35年发展开启航程的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对本刊表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关节点,能不能准确研判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能不能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对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正因为如此,受访专家认为,“十三五”规划需要瞄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破解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的发展制约,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
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指导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将其概括为24个字: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融入全球、包容和谐、绿色低碳、制度保障。在决策部门的视野里,就是要通过“十三五”的努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十三五”需直面十大问题
结合“十三五”时期需要完成的艰巨任务,杨伟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提醒,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潜在风险,应对各类挑战。为此需要直面十大问题,并作出针对性政策部署。
一是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面临实现两个翻番、工业化基本实现等巨大挑战。因此,杨伟民认为,“十三五”规划应明确传递出两方面信息: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是什么,实现路径又是什么,即哪些重大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毫不动摇。“这样才能稳定社会预期,同时要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以增强信心,动员社会力量去完成。”
二是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完成GDP十年翻一番的底线已确定。新常态下,从总供给、总需求、劳动力、储蓄率的增长基础来看,实现GDP翻番的潜在增长率是有的,但把潜在增长率变为现实经济增长,需以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为支撑。
三是如何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十年翻一番是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之一。“十二五”前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普遍快于经济增长,这一势头能否成为趋势性变化?杨伟民认为,主要取决于“十三五”分配政策的调整力度。需把握的政策取向是,实现居民收入中高速增长快于GDP中高速增长更重要,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更重要。
四是如何改革传统发展方式。杨伟民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目标的前提。“要改革发展方式,‘十三五’规划就需细化十八大确定的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和路径,以明确改革对象。”
五是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在杨伟民看来,“十三五”规划应更加重视挖掘需求潜力,把潜在需求变成拉动增长的现实需求。因此,注重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和扩大有效投资意义重大。
六是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如果去杠杆、去泡沫、去债务等不能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发展质量,甚至会带来风险。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化解以高杠杆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的任务,将延续到“十三五”期间。“十三五”规划既要重视扩大增量,也要重视调整存量。
七是如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在城市有稳定就业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但目前落实进度并不明显,特别是对跨省流动的7000多万农民工还缺乏政策安排。杨伟民指出,如果这一问题无法解决,一方面,我国城镇化率可能大大放缓,进而造成房地产市场的刚需难以释放。另一方面,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将严重影响劳动力供给,带来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最终会削弱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八是如何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考虑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均衡,三者的失衡将可能带来收入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的问题。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调整空间结构理应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九是如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应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一个拐点,因此,要从过去重视生态建设、污染物治理转向有效约束人的开发行为,“避免一只手在修复,一只手在破坏。”
十是如何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经济规模虽已居世界第二,但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企业管理技术、能耗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在思想上、政策上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注重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杨伟民说。
明确发展五大导向
编制“十三五”规划,尤需置于国内外环境下考量。国际方面,徐林表示,多边博弈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在再平衡过程中艰难复苏,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新的突破,围绕国际治理体系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能源结构和版图的变化可能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地缘政治导致我国周边环境更加复杂化。
国内方面,经过“十二五”的发展,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的累积效应正不断发挥。再加上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潜力和空间仍然广阔。与此同时,风险和挑战也更加突显,包括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周期性因素导致的潜在风险在加大等。
总体上看,中国仍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需要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处理好在大国崛起过程中复杂的战略关系,维护好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徐林说。
基于上述判断,受访专家认为,“十三五”规划要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引领新常态的发展导向,同时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要以深化改革来不断释放发展的活力,以创新驱动来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全面开放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以包容发展来增进社会的凝聚力,以绿色低碳来提高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着上述发展导向,徐林表示,需从七个方面强化政策和措施,包括: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310328,基金吧);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构建“十三五”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深入融入全球经济,培育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促进集约均衡发展,塑造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的新风尚;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包容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家园。
“‘十三五’既然是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为核心,制度的保障至关重要,我们强调要在产权制度、要素市场体系、财税制度、金融体系、投融资体制、价格、社会治理、法治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改革进度,要形成能够给大家信心,能够对未来有稳定预期的制度保证。”徐林说。
向高效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
在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两位数的高增长已成为历史,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总量扩张型向公平可持续型转变。迟福林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指出,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下,经济增长正在向着追求高效益和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过渡,“十三五”正是这个过渡的历史新起点。
适应新阶段的发展特征,合理设定“十三五”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这是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徐林表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潜在增长率大致在6%到8%之间,有两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最可能集中在6%到7%这个区间里。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今年的增长实现7%,那么到2020年实现翻番的年均经济增长要达到6.56%,6.5%左右是底线。
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能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则取决于战略约束条件、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等构成的影响。“要实现比较好的发展,关键还是取决于在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方面,特别是增长的动力机制转换方面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徐林说。
对于这一阶段的增长,作为“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迟福林尤其强调要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力。他认为,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以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科技革命。这场科技革命及其引起的产业变革,重要的时间节点是2020年。也就是说,“十三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的重大机遇,把创新驱动提升为国家核心战略。
迟福林认为,还要以转型升级引领经济新常态,这事关“十三五”经济增速的换挡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事关能否抓住发展大势、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也是能否步入以公平可持续为主要标志的经济新常态时代的关键。这是国人共同期盼的大目标。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4/8070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