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护士不热心” 需对症下药

2015年03月26日 09:58

 

【事件介绍】

卫计委要求杜绝护士不热情、没耐心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要求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该通知发出后,引起了公众的热议。大家吐槽确实遇见过护士不热情的情况,又表示,护士工作强度太大,仅靠一纸通知,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三级医院的各个病房都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知要求创新服务形式。责任护士应当按照要求为患者提供入、出院护理服务,不得交由进修护士和实习护生代替完成。有条件的医院,应当明确专(兼)职人员为出院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服务,保证护理服务连续性,满足患者需求。通知要求对患者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注重用药、检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疾病相关知识等指导,并能体现专科特色。最为引人关注的是,通知还要求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明确要求接待患者时“主动热情、态度和蔼、认真耐心”。

文件是这样要求护士的——

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网站甚至发起了“你遇到过护士没耐心的情况吗?”的调查。

总共已经有一万多人参加调查。认为遇到过护士没耐心的为83.0%,认为没有遇到过的占17.0%。

对于护士没耐心的原因,认为是医疗体系问题、医护工作量大强度高等原因的,占到了56.4%。

认为是护士自身原因的为37.4%,还有6.2%的人认为是患者态度问题。

有69.6%的公众认为,仅靠一纸通知,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护士态度冷淡的现象的。

网友的看法是这样的——

靠通知是不能解决护士态度问题的

卫生部1978年规定的床位护士配置标准为1:0.4。即使这一30多年前的标准,目前在大城市的很多三甲医院,也不能完全达到。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护士人数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护士配置缺口超过100万。

江苏省卫计委曾经在《江苏省护理事业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底,江苏三级综合医院的总患护比要达到1:0.8,其他三级医院总患护比达到1:0.7。

不过,若想完成这一目标,任务也非常艰巨。在江苏大医院的无陪护病区,护士的配额都远超过普通病房,即使这样,有的科室,最高的床护比也只有1:0.75。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都是实行无陪护病房,病床和护士比为1:2甚至1:3,护士与病人可以开展一对一服务,根本不用家属操心。在国内不少医院,一名护士白天需要护理20个左右的病人,而到晚上,这一数字还得翻番。

由于劳动强度比较大,更因为长期上夜班,多为女性的护士,流失率非常高。有的大医院,一年往往有二三十名护士辞职。

 

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护士配置缺口超过100万,岗位压力很大

听听护士们的感受:

那么护士的工作状态到底怎么样?记者采访了两位一线工作的护士。

7年“三班倒”工作,每天精神高度紧张

小徐是南京某三甲医院肿瘤科的一名护士,已经工作了7年,用她的话说,终于适应了白班、小夜班、大夜班“三班倒”的工作状态。

“白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小夜班从下午5点到凌晨1点,大夜班是从凌晨1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小徐告诉记者,每周她都要上一个大夜班一个小夜班,加上三个白班。“刚来一两年还没啥,上夜班的时间久了,日夜颠倒,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点失眠。”不但是平时护理的各种情况,就连病人的各种生活细节,都会第一时间呼叫护士。“病房地上有水,病人喊我们,我们再去喊师傅来拖地,水龙头坏了,我们要喊人来修。”小徐告诉记者,每天上班,都要保持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呼叫铃每分钟都要响起N次,几秒钟不响我们都会觉得不正常。”

4个护士要负责50多个病人

目前,小徐所在的科室共有15个护士,除去护士长、办公班组的成员,每轮班实际只有4个护士。“床位46张,但经常会加床,最多的时候有56、57个。”也就是说,每天每轮的班组,4个护士需要在8小时内负责50多个病人的大小事务。

就拿白班来说,虽然上班时间是8点,但4个人中,必须有两人7点就赶到医院,在8点前清理所有床铺,随后开始病人的晨间护理。

夜班期间,想要睡觉更是不可能。“不少白天没挂到水的病人,晚上要继续输液,整理病历报表、上监护……”有时候病人晚上临时发烧,或者疼痛难忍,护士都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处理。

由于是在肿瘤科,不少病人都需要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看护。“一级看护每小时就要过去查看病人的情况,更高级别的,不到一小时就得去看一次。”

对于卫计委发文要求“杜绝护士没耐心的现象”,小徐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像我们肿瘤科的,不少病人都花了大价钱,病人家属的压力非常大,遇到各种问题都会来反复向我们询问,我们也尽力去沟通。但有时候不是特别紧要的问题,或者特别忙的时候,会过一会儿再给他们回复。”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病人家属难免会脾气暴躁。“病人或者家属暴躁是正常的,我们不能跟着暴躁啊,经历多了,脾气也淡定多了。”

有时一夜下来,连喝口水都是奢侈的

杜宁娜是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外科的护士长。她告诉记者,神经外科是护士工作量最大的科室。一些刚进医院的年轻护士经常说:“护士长,夜里面我恨不得穿溜冰鞋才能飞快地赶到病人床前。护士前台的呼叫铃声几乎一夜没有停过。”

“测血压、量体温、看心电监护仪这些都是我们科室护士的常规工作,在神经外科,除了基础工作之外,护士每个小时都要查看病人的瞳孔,可别小看了这项工作,很多颅内出血的病人都是因为护士观察瞳孔异常,及时发现挽救了生命。”

杜宁娜说,在神经外科,有20多个病人卧床不能动,每两个小时,护士就要协助家属翻身一次,算下来,每个小时就要为10多个病人翻身。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给病人吸痰、鼻饲,参与到危重病人的抢救。一夜下来,别说吃东西了,连喝口水都十分奢侈。“我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前辈就告诉我,别想在夜班吃到东西,一定要在上班前吃饱,也别想手洗干净喝到水,干脆就带矿泉水,直接拧开喝。”杜宁娜说。

常常一边受委屈,一边超负荷工作

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外科一共有18名护士护理着44个病人。白天护士人多一些,有七八名护士。到了晚上,大小夜班加起来也就4名护士。杜宁娜也按照国家标准的护士配比计算过,她的科室需要24~26名护士才能说是达到护理要求。当病人急躁的时候,护士总是成为他们指责的对象。

杜宁娜说,身为护士长,常常有护士会倾诉和吐糟自己受的委屈。杜宁娜只能劝她们说:“当病人急躁的时候,要控制情绪,病人发火的时候,我们不要讲话,低头做事。绝不允许将自己的情绪暴露在病人和家属面前。”

久而久之,不少家属也将心比心,深深感觉到护士们的辛苦,常常有住院时间久的家属来道歉,表示当时太心急了,不应该冲着护士发无名火。“我们需要正能量。”杜宁娜说,“护士在满负荷的工作情况下,心里受着委屈,还要忙得跟陀螺一样,这种状态让很多人受不了。这几年护士的辞职率和流失率都非常高。”

 

要护士“用心”,需制度“走心”

护士没耐心,很多患者没少遇到过。为此,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要求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通知出来后,有网站为此发起了“你遇到过护士没耐心的情况吗?”的调查,当天总共有一万多人参加,其中认为遇到过护士没耐心的为83.0%,认为没有遇到过的则只占17.0%。

压力大不是护理服务没耐心的理由。身份标识为“医务工作者”的罗志华在《北京青年报》慷慨陈词,近年来,一些护士服务态度问题已成患者投诉的“高发区”。经常有些微博、网帖和新闻曝出,有护士上班玩手机、虐待新生婴儿之类的现象,这也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也容易成为医疗纠纷中的导火索。或许有人说,护士没耐心,是因她们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地位低、待遇差、角色边缘化。的确,护士的现实处境跟没耐心之间或许有因果关联,但二者并无绝对化联系。更不能说,因为过得压力大、不如意,就连基本义务都不履行吧!就职业伦理层面看,敬业该是起码的从业素养。

不过,高蹈的职业伦理与从业素质之论,似乎并不是舆论的主流。对于更多的评论者来说,他们尤其要探讨的问题是,“护士不热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那么又能“靠什么唤醒护士们的热情耐心”?事实上,这正是《中国青年报》与《京华时报》两则相关评论的标题。

“护士去哪了?”这是病房里病人经常问及的。病房和走廊里,护士匆匆忙忙的身影,也会定格在许多患者的印象中。惠铭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写道,1978年卫生部规定,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护士条例》再次将这一标准确立下来。但这一“床护比”,即便在三级医院,也是一个难以落实的“参考标准”。而欧美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数高达6~10名。当护士们疲惫不堪应付不断增加的患者时,哪有什么心情做到态度热情、解释耐心?与此同时,“同工不同酬”让不少护士沦为医院里的“二等公民”,她们对医院当然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进而在具体工作上滋生抵触情绪,消极怠工。

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提高一个人的“热情”“耐心”,单靠出台一个规定、通知,显然远远不够。《京华时报》的这篇社评断言,为这一天,我们显然还需要努力上很多天,而不是一两年;靠的是持续的制度建设、文化改造,而不是一两场运动。作者认为,对于医护服务,我们其实并不缺少明确规范,问题在于,通知的文件存了档,制度规定上了墙,没有认真照做,也很少有严肃的监督追责。

一纸通知显然并不只是触动了一些评论者,它更直接对通知所约束的对象形成冲击。而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医护工作者与评论家们也难得站成了“统一战线”。《现代快报》允许一些医护人员来“吐槽”:一位护士表示,从业7年都是“三班倒”工作,每天精神高度紧张;某家医院4个护士要负责50多个病人;有位护士表示,有时一夜下来,连喝口水都是奢侈的;另一位则表示,常常一边受委屈,一边超负荷工作。据悉,仅南京市护士配置缺口超过100万,岗位压力很大,而且这几年护士的辞职率和流失率都非常高。一位护士表示,“我们需要正能量。”

正能量何在?一方面,医护人员普遍缺乏热情的问题的确存在,而另一方面,一纸通知既不能解决护士的热情问题,又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分析,更显出某种拍脑袋决策的刻薄,于此种情形之下,什么才是正能量?评论者毛建国自认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他在《海峡都市报》上表示,从问题出发,杜绝护士“没耐心”,既需要护士“用心”,更需要制度“走心”。如果在现实中,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投入大大增加,“看病难看病贵”不再存在,医患关系大大改进;护士的地位和权益得到尊重,护士的“耐心”还会成为稀缺品吗?

这也是惠铭生给出的“药方”:缓解医患矛盾,创新和改善护理服务水准,关键还在于,医院要回归公益。否则,恶劣的医患矛盾多会转嫁给护士们,让她们成为医疗改革不成功的受害者。杜绝护士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不能单独给护士“喂药”,而需多管齐下、综合“治疗”。如增加护士数量,让医院里的“床护比”达到法定标准;不搞身份歧视,实现护士的“同工同酬”;加快医疗改革进程,每一位医生应该洁身自好,不唯利是图,从而让患者不再看病难、看病贵。只有医患和谐,护士们的良好护理服务才会立竿见影,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启示与思考】

不能不说近些年的“医闹”问题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让护士们心有顾虑。屡屡出现护士被病人和家属殴打辱骂的情况,有些护士会不会因自保心理作祟而对一些服务对象“畏而远之”?网络舆论先入为主地攻击医护人员的现实,会不会让护士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会不会让她们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身策略?单方面地要求护士,恐怕只是治标之策,而非治本之法。

护士之所以从昔日百姓眼中的“白衣天使”变成了今日的 “冰山美人”,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解决这个“顽疾”,也要有“病去如抽丝”的心理准备,不能奢望一纸公文就解决所有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梳理清楚其发展至今的病根所在,对症下药。

一个大的原则就是,牢记“护士也是人”,责人先省己。不要被部分偏激的言论所“绑架”,片面强调护士的责任和义务,而忽略了她们应该享有的权益。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紧张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治,才能提升护士的护理质量,彻底改善医患关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6/8072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