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短视频 习近平系列讲话
吴仕民:民族视角下“四个全面”中党的领导与中华复兴
2015年03月28日 13:04
吴仕民 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大家好,今天就党的领导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处理好民族问题谈一谈“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的复兴从提出到现在100多年的进程都是与处理好中国民族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一下就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扛在自己的肩膀上,并且一开始就重视多民族的国情,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所以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处理好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华复兴的起源与民族问题;第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华复兴中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第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多民族团结和中华复兴。
第一,中华复兴的源起与民族问题
中华民族复兴是怎么提出来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是什么?与民族问题又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大家知道1894年发生了甲午海战,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开始了谈判,1895年4月17号签订了《马关条约》,到现在恰好是两个甲子,而正是甲午海战的彻底战败,使中国堕入了亡国灭种、遭受侵略和蹂躏的深渊,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批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复兴。甲午海战结束后不久,在1894年11月份孙中山组成了他的政治组织成立了兴中会,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华复兴,当然他当时使用的词是中华振兴,其实中华振兴和中华复兴这个词意义相近,他当时提出的基本口号就和民族问题连在一起了。
当时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他还提出过两句口号叫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什么意思?首先着眼的是要解决国内的民族矛盾,因为当时管理中国的是以满族为代表的清政府,所以他主张要把清政府彻底推翻,要把满族也就是少数民族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赶下去,甚至是要驱逐。这显然是一个有偏见的民族主义的口号,但是后来他发现对少数民族的政权,对少数民族不能简单驱逐,所以后来的口号就慢慢改成“五族共和”,各个民族要共同的联合起来创建新的国家,同时立足在世界的民族舞台上找到属于中华民族的位置。所以一开始中华复兴的口号就是一个面对国外矛盾,要处理好国内矛盾的一个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和民族革命的一个口号。
而对外而言,当时想到的就是要通过各民族的联合,对抗西方对抗要企图中国灭亡并加以支解的西方侵略者,当时对着的特别是日本。简单的回顾就可以看出,中华复兴一开始就是和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一开始就是要解决国内的民族矛盾和在国际的视野中解决与其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讲到这里,我们接着看一看当时国内的复杂环境,提出这个口号,为什么一下就深得人心?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现在看看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当时的描述,康有为在“中华复兴”的口号提出四年的时候,讲了这么一段话,在1898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养,听人驱使,任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畸变”,他这里用形象的比喻深刻真实地剖析了当时中国人的悲惨命运,描述了当时中华民族是如何处在深深的灾难之中。
1911年辛亥革命打响不久,外蒙古就提出了独立,经过几十年之后成立了外蒙古共和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主张新疆独立的反突厥主义和反伊斯兰主义,在国内进一步得到传播。又比如在1913年到1914年之间,当时的英国政府操纵着在印度举行的一次会议,叫西姆拉会议,策动了所谓的西藏独立。所以说中华复兴一开始就是和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民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在外国人操纵下的一些人进行独立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这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加了许多困难,也使中华民族面临的任务不仅仅是经济上、文化上,还有政治上的,特别是各民族团结等方面,这些方面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很好的处理。
在这个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又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现在先看看党的十六大上面有这么一段话,这一段话可以准确而又全面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这90多年期间,是如何一直把中华复兴的旗帜扛在肩上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的。十六大有这么一段话,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华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华复兴的强大生机。如果再加上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华复兴的理论和思想,加上这么一段话,也就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离中华复兴这个目标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近了。
简单概括一下历史,在于说明中华复兴从民族学考察是带有民族问题含义的重要的社会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一直在领导着的全力以赴的进行的伟大社会变革。这个伟大的变革使我们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我们现在进行的还是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华复兴,就是中国梦,而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以及历史的经验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华复兴中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
既然民族问题和中华复兴的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接下来第二个题目我就要讲一讲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如何做着艰辛的探索,并且成功的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经过考证甚至说比五千年的历史还要长,这个伟大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成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时候,就很快地发现了中国民族构成这个最基本的事实,所以一直把处理民族问题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华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早在1922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党的二大的时候,当时的中共中央就已经提出了中国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提纲和最基本的纲领,尽管当时处于右翼时代,也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提出的纲领并不那么适合中国的实际,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族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论,开始在思考,也开始在实践。有了这个基本的纲领之后,这个纲领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才不断的深化,才不断的完善。到了1931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由毛泽东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一个文告上,即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里面已经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案。决议案里是这样说的,“蒙、回、藏、苗、黎、高丽人等,凡是居住中国地域内的,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联邦,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区”,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在这里共产党给出来两种选择,各个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可以在苏维埃联邦里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并且从这个时候开始已经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个主张,这个主张后来一直贯彻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之中,所以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对民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到延安之后,在六届六中全会之上,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思路,就是要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政治方式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在当时的延安已经有了这种实践。
延安时代的政府提出什么?提出要让当时居住在延安地区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比如1941年陕甘宁边区的施政纲领已经规定“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蒙古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这个最基本的意思说民族平等大家在统一的国家里,有少数民族他居住的地方实行民主区域自治,并且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已经建立了回族和蒙古族的自治地方,当然那个时候的自治地方很小,只相当一个乡那么大小,但是这已经在实践着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张,并且有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最开始的雏形,这为后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确实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在那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既要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和后来还要面对国民党的进攻。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多民族的国情,始终没有忘记在思考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不断有理论而且有实践。这个实践到后来越来越发挥了它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这就到了1945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成熟,就已经明确今后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选择就是民族区域自治,所以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之后,在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如何处理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坚定确认,从此之后不要再提别的什么主张,而是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当时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独立自决的口号。区域自治已经成了正确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其他的口号其他的所谓的思路和主张,都不在考虑之内,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是通过实践所带来的经验,并且从此产生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最有特点的制度,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派乌兰夫同志去了,中国确认了在内蒙古地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了既维护国家统一又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完美的统一。所以内蒙古1947年就成为了自治区,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多么的重视,又是多么的远见卓识。当时要处理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当时有很多主张,有人主张要搞独立,甚至还主张是不采取其他什么的方式,但是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最有特点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也成了当今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应该说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的贡献。
这里我们要回忆一下,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制度?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做这种正确的选择?最重要地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结合,充分考虑了中国历史文化以及近代以来各民族团结奋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现实,这一制度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中国的这一政治制度在今天仍然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必须坚持和完善。从这一段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探索,通过理论的思考和实践模式的建立,最后找到了这么一条道路。这和整个国家一样,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要找到这么一条道路绝对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历史可以指引未来,现在我们接着就要讲一讲,今天如何解决民族问题?首先,经过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探索,我们不但有了政治制度这种形式,有一整套的思想理论,而且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正确道路,这个道路在具体的内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八个坚持: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经验;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第四,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六,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第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第八,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这八个坚持构成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道路最基本的内容,这个内容涵盖了党的领导、道路、方向、制度、理论、民族工作的主题和社会交往的要求,是一个内容全面,适合中国特色而又经过历史检验的宝贵的经验总结,它不但总结了过去,而且为我们开辟未来,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第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多民族团结和中华复兴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在未来处理民族问题的工作中,我们如何更好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几个方面,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第一,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有明确的表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就是思想路线的领导,也就是说在具体工作认真的贯彻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如果要简单的概括一下,可以包括大致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提倡各民族的一律平等,第二促进和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第三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是坚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第五要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第六要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是民族政策最基本的框架或者是最重要的原则,当然在这个原则下还有很多具体的明确规定,这些政策经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比如说关于民族平等这可以说是处理好民族问题的一个政治前提和理论基础。
尽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会说各民族平等,包括宪法上几乎都有类似的内容,但是中国的民族政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写在纸上,而且是通过各种措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落实,不仅是一般法律意义上的平等,而且还包括对少数民族的适当的照顾,所以这里就谈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如何理解这个民族平等,我认为理解民族平等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就是各民族在各个社会生活中,在各个领域里一律平等,不能对任何民族实行歧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第二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要给予适当的照顾。前提是什么?前提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地理的、观念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基于此,如果不能给他以加快发展,就不可能享受政治上、法律上规定的权利。另外,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各个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复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强调全面实行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各个民族都必须同时实现小康,当然这个同时也考虑有某种差别,但是到2020年一定要建成小康社会,缺一个民族都不算。如果让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要实现小康,那么贫困落后怎么办,当然国家要适当的帮助,这也是为了少数民族的利益,也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第三个解释就是各民族一律平等,没有任何民族拥有特权,这好像是和第二个问题有所矛盾,其实不是,我们说的民族平等是法律面前的平等,也就说只要是法律规定的权利,法律确定了的义务都得遵守也就说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并且任何人都不能享用法律以外的特权,也就说我们照顾少数民族,都是依照政策法律来确定的,任何人不可能离开政策法律的规定,再有另外的权利,所以说这些综合构成了民族平等最基本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今天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把全面贯彻党的民主政策作为一项基本的内容。
说到这里我就想说一些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相关的一些存在着的偏颇甚至错误的认识。大家可能知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政策在宣传和贯彻的时候,有些人对民族政策还有所质疑,甚至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有人主张民族要那么多干嘛,不需要那么多民族,甚至主张身份证、户口薄把民族的标志和民族成分一栏抹掉,有的人还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国家会有好处吗?还有人说了外国的政策可以用吗?这里说明一下,这些认识有的可能是对中国的国情不了解,有的可能是本身就存在着不正确的观念,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民族为什么要标明民族政策,为什么在身份证薄上要标明少数民族,要知道民族的产生民族的形成不是短时间的,很多民族几百年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它的名称就可能存在,那么到了今天我们怎么可以采取那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说这个民族可以不叫民族,标志上可以不注明它?这显然是一种忽视现实,不讲究实际的做法。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真正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肯定是很消极的,所以总书记对这个问题还专门说过,企图用这种方法解决民族问题行不通,我们绝不能把少数民族当外人,绝不能把民族多了当包袱,把民族问题当麻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既然民族的存在是个客观的存在,那么我们只能是依据这个客观的情况,依据民族发展的规律妥善的处理好民族问题,我们一个基本最后的政策的出发点就是共同繁荣,说各个民族都得到发展都得到进步,这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有的人说外国的民族政策如何如何,这必须有个基本判断,外国的国情跟中国的国情有极大的不同。比如说美国只有印第安人是土著民族,印第安人甚至认为自己有两个国籍,既是印第安人又是美国人,因为其他的都是移民,美国的民族有人统计一下可能有两千种以上,因为它是移民国家,后来的人都是移民,所以他的民族政策主要体现的是对印第安人给予的照顾,而对其他民族依具体情况保护好发展文化,当然就没有另外一个成体系的民族政策,因为大家都是外来人,跟中国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些民族从来就是中国土地上的主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现在中国版图的形成,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所以说过去一直他成为某个民族,过去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能够和美国一样采取相应的政策吗?这显然是很不符合实际的。
我在这里再强调,中国的民族政策应当坚持,这是我们新的时期处理好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做的一件的重要事情。
第二个方面就是说今后处理民族问题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实现各民族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各个民族的共同心愿,所以在实现过程中要兼顾各个民族,在目标实现之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为什么提的这么重要?除了基于民族团结和整个中华复兴的考虑之外,还有一个客观现实不能回避,那就是少数民族相对的贫困。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有些少数民族还处在奴隶制、农奴制,甚至原始社会末期,我70年代到云南的时候还能找到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那种原始社会状态的痕迹,我记得西双版纳地区有个房子号称大房子,那个大房子就相当于是个二层楼,是用茅草盖的,就很像一个大仓库,而里面只要一个火塘,就是一个人家,但里面有三四十个火塘,一个房子里面住着三四十户人,其实这是一个大的公社性质而集中在这么一个里面居住,获得基本的就是原始社会的那种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所以有一个名称叫直过民族,直过是什么意思?就是从原始社会或者奴隶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你想想一下跨越几千年,这样对这个民族的发展,如国不采取适当的照顾措施,在新的时代它当然会不适应,就可能掉队,这当然就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也不符合人道的最基本的原则。还有像扶贫问题,现在中国的贫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扶贫的时候搞了一个板凳工程,给所有的彝族同胞每人发一个板凳,当时发了一百多万个板凳,就是那些人家里,没有板凳坐,可以说贫困的程度很深很深,所以现在很重要的就是要扶贫,要让各民族加快的发展起来。
比方说去年也是在云南怒江州有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当时挖通了一条路,因为通了路,习近平总书记还给他们发贺信,一个说明党中央对这个地方关心,第二说明这些地区确实由于种种原因落后,连修通一条路都是一件很大很大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更应当去努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这符合我们党的纲领,也符合我们党的政策的要求,也就是说通过努力加快改革开放,当然这对少数民族地区也十分重要,通过各种有力的手段,包括对口职业,以及少数民族自己的艰苦奋斗,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的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应该用法律调整民族关系方面,促进民族大团结方面要做得更好,我们国家正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这就是“四个全面”里面的一个内容之一,就是全面依法治国,这一点处理好民族关系也是十分重要,从理论上讲民族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思想内涵等等方面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本身就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所以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毫无疑问应当通过法律来加以调整,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确立这么一种信念,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如何用法律去调整民族关系,具体来说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说要对民族自治地区加强法治建设,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既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法律所确定的义务。
另外,在民族交往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冲突,其中包括一些违法事件,首先考虑的是依法办事,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解决,而不是只要看见涉及到一方是少数民族人员而就忽视法律的要求,把他看成是民族问题,特别是现在流动人口很多,到北京来的流动人口有千万之众,并且里面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进城是好事,城市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他们来,并且要努力让少数民族适应城市,甚至留在城市,这对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合作和关系的和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事务,对种种事件,也必须依照法律的精神,依照法律的规定加以处理,任何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必须受中国法律的约束,当然还包括地方法规的约束,就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不允许在法律之外,在另外附加什么条件,去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因为现在关于民族关系方面的法律、政策,既有中央层面也有地方层面的,已经有所遵循,当然在处理这个事件中,应该讲究策略,使事情处理的更好,这倒是我们应当追求的。
还有在反对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斗争中,也必须应用法律武器,当然三个主义三股势力,从本质讲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但是从客观上讲,它又会对民族关系,对宗教关系造成消极影响,甚至破坏性的影响,历史表明任何分裂分子要制造国家和民族的分裂,必然会在民族关系上做文章。也就说通过他的行为包括思想的、行动的等等方面的行为,来诋毁党的民族政策,来破坏民族关系,所以我们坚定的依法打击三股势力,不仅对捍卫国家的统一意义重大,而且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中的民族关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我们是法治国家,对付这些分裂势力,必须坚持用法律的手段,任何人只要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就必须依法处置,依法办事。
同时这里又有一个相应的关系,民族分裂势力为了达到它的目的,会破坏民族团结。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实现民族团结就可以反过来更好的反对分裂势力,更加有助于我们应用法律的武器去制裁犯罪,去实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以及社会的安定,所以他们之间确实是一种性质不同但是又是关系密切的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过程中,我觉得在民族领域里,在民族工作中,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如何依法办事,贯彻依法治国的战略,我觉得意义非常的重大。
第四个方面,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理好民族问题,应当妥善应对国际敌对势力和国际民族问题,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地球越来越小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国际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一个很突出的倾向,除了使用暴力以外,还有个就是国际化。不是着眼于一个宗教,一个地方,而且往往是活动具有国际性,比如说现在在IS国,里面就有很多国家的所谓的极端分子、圣战分子,甚至包括中国的恐怖分子在那里参与行动。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如何对应国际暴力恐怖活动对我们的影响,这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搞好国内的民族团结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我们还不能忘的一个事是西方确实是有一个战略,叫利用中国的民族问题来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这是一个不用否认的事实,西方对中国的崛起,对中华的复兴也不会那么高兴。
我这里想引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说,当时拿破仑曾经说过让,中国沉睡吧,当它醒来的时候,它将震惊整个世界。现在有人依然认为中国是一个狮子,一旦醒来它就可能会伸出利牙和利爪,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所以抹黑中国,声称中国的威胁论,后来又什么崩溃论,要对中国加以约束论等等,不时出现在国际舆论之中,这些都说明我们在中华复兴和民族团结问题上,面临着一个需要好好应对的国际环境。这方面我现在就仅仅举日本的例子,因为日本离我们很近,并且在历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上,如果我们稍微梳理一下就发现它做的小动作很多很多,简单说几点。
大家知道日本人一直对台湾垂涎欲滴,当年进攻台湾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台湾那里的少数民族曾经和现在的冲绳岛的居民发生过冲突,作为对冲绳拥有主权的国家要对台湾进攻,其实当时冲绳还没有成为日本的,而是和中国共管的,也就是说可以发现日本人很早就想利用民族问题干预中国,甚至是侵略中国,我们在说一些很具体的事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参谋本部就对中国就有一个纲领,具体的名字叫做《支那之我见》,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辛亥革命结束之后军阀混战,中国处在一种动乱之中,日本参谋本部就提出要使满汉两族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把满族和汉族分开,变成两个国家,然后要在北方树立满人的小朝廷,南方树立汉人的小朝廷。接着在1927年出笼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因为当时日本首相叫田中义一,他认为,要征服中国就要先征服满蒙,满蒙就是现在东三省,包括现在内蒙古东边的那一部分;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样就把东北满族,把内蒙古族居住的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和他征服中国、征服世界的策略联系一起了,而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怎么才能实现这个战略?就是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又选了一个满人的小朝廷,又选了一个汉人的小朝廷,就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全面控制了东北之后,开始把他的计划实施了,也就是说在1931年在关东军的扶持下,出现了一个满洲国,1931年成立了满洲国之后,第二年日本人一举承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人当时为什么要搞这个满洲国?意在把东北永久的分裂出去,这从他的一些策略就可以看到,比如说当时溥仪开始可能还以为他继承列祖列宗的基业要当大中国的皇帝,后来要登基的时候,他想穿老皇帝们穿过的龙袍,但是日本人告诉他,你不能穿龙袍,而让他穿什么?穿满洲国海陆空大元帅的服装,意思很明显,我要你做的不是大中国的皇帝,而是要让你当小满洲国的皇帝,要通过他长期占领中国的东北,把东北变成日本的一个海外省。就是说日本要利用民族问题支解中国,这是日本当时演出这一丑剧的一个重要的手法,甚至已经做好了要长期占领东北的安排,比如说日本专门搞了一个皇位继承条例,规定什么呢?如果满洲的皇帝死后,如果他自己没有孩子,可以让他的弟弟继承皇位,溥仪的弟弟就是溥杰。这就等于说设定了让溥杰将来当皇帝,为什么要让溥杰当皇帝?因为溥杰当时娶的妻子就是日本人,叫嵯峨浩,也就意味着未来如果溥杰当皇帝的话,他和嵯峨浩生下的无论是皇子还是公主,都具有日本血统,再到溥杰以下的第二代那就一定是有日本血统,在满洲国当皇帝,这个用意是非常明显。当然机关算尽,他不可能实现它的企图,满洲国十几年以后就土崩瓦解,这就看出日本人如何利用民族问题,其实直到今天日本还在利用民族问题制造麻烦。
比如说现在有一些从事分裂活动的人居住在东京,有时候他还会搞一些活动,日本人就说这是一个很好可以利用的机会,如果把他纳入某种战略将来可以对日本有利,将来可以作为制约中国的一张牌。所以我们现在从这几年来看还可以看到一些日本人的小动作,比如说前年日本开始购岛,购买钓鱼岛,然后购完岛那一年5月正闹得热热闹闹的时候,谁去了?就是从事新疆分裂活动现在正在美国的所谓的维吾尔协会主席热比娅去了,大家大致知道热比娅,她是一个从事分裂活动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受到美国的支持,小布什在奥运会前夕还接见过这个人。
这个人到了日本,为日本人购岛造势,参拜靖国神社,甚至还拿出10万日元捐给日本,说购买钓鱼岛,我也表达一点心意,甚至对日本人这样说,我希望能够像购买钓鱼岛一样购买新疆。但凡有一点爱国情怀的人绝对不会说这样无耻的话,要日本人购买中国的新疆,这些话日本人当然是很高兴的。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问,这个脚本,这个舞台是谁提供的?当然是日本人,还有当时国外的一些报道就说热比娅是日本闹剧幕后的导演,很清楚日本人,日本的右倾势力,不但提供了舞台,提供了剧本,还提供了导演,而热比娅这个分裂分子,不过是一个像小丑一样的角色,在前面表演而已。这就再一次说明日本人是如何竭尽全力,利用各种机会,利用民族分裂势力来实现日本人的利益,而来遏制中国。
最后为什么要说这段,这就和我前面开讲的时候,讲的《马关条约》有关,从甲午海战到现在的两个甲子的时光,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许多坎坷,我们面临了很多困难,其中包括战争、侵略、牺牲、苦难。但,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战争,而是因为历史对今天、对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再回顾中华复兴的这条道路,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就是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中华复兴之梦就一定能够实现。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责任编辑:姜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8/8073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