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误开飞机安全门事件带来的警醒
2015年03月26日 14:58
【事件介绍】
乘客误开飞机门,被拘10日
2015年3月14日17点50分左右,民航新疆机场公安局接到乌鲁木齐机场现场指挥中心指令,有旅客在UQ2505航班上打开应急安全门。接报后民航新疆机场公安局民警立即前往15号廊桥,到达UQ2505航班后经对UQ2505航班机组人员及相关旅客调查询问确认是15排E座的旅客打开应急安全门,遂将该旅客带回公安局审查。
经审查,该旅客姓名,熊某,年龄42岁,同行妻子李某,其刚上飞机坐在座位上(15E),还没坐稳,为进一步坐好,就顺势拉了旁边窗户上的把手,以为那是像公共汽车里的扶手,没想到把应急安全门打开了,当时并不知道那个把手是打开应急安全门的把手,同时熊树超还说自己以前也坐过飞机,并没有坐过应急安全门的座位。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民航新疆机场公安局对其予以行政拘留十日处罚。
误开飞机门事件屡见不鲜
无独有偶,乘客误开逃生门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2015年1月12日西部航空PN6272航班抵达重庆落地滑行完毕,一名男性旅客擅自打开应急出口,导致应急滑梯被释放。该名旅客随后被公安部门带走调查,并将追求其经济责任。据初步调查可能是乘客“手误”。2015年1月11日,由于当天昆明普降雨雪,导致包括东航MU2036航班在内的多架飞机延误,因无法按时起飞,一名男子擅自打开两道应急舱门,被警方行政拘留15日。2014年12月15日,厦航MF8453航班在杭州萧山机场准备起飞,一名男子突然打开了安全逃生门,称自己只是想开窗透透气。2014年12月8日,由西安飞往三亚的东航MU2331航班降落到三亚凤凰机场没多久,一名男乘客拉下飞机安全门上的把手,导致飞机右侧应急逃生门滑梯被放出,造成约10万元经济损失。该名乘客随后被机场公安带走调查。
本次“飞机安全门”事件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就在于乘客自称的“无意为之”。到底是无意还是故意,这自然需要厘清,但这并不影响其违法的恶劣性质。因而,对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情形,民航新疆机场公安局对其予以行政拘留十日处罚,完全是交警从严执法的职务行为,我们理应给予理解并支持。
无论真相如何,误开飞机安全门事件,暴露出机场方面管理上的漏洞。这次事件不同于以往国内多地出现的乘客随意打开飞机安全门事件,那些事件都带有明确目的的,是为了开门而“开门”。这就很难判断这些旅客是不是受到过空乘人员的提示。而乘客不慎打开飞机安全门就完全不同了,说明其根本不了解飞机安全门的相关注意事项。对这个座位的相关要求,机场方面不能作为对乘客认知能力的默认。
律师表示,旅客行使相应权利要有边界,权利不能滥用,更不能漠视他人的权利。擅动飞机紧急出口性质非常严重,不仅影响同航班的其他旅客出行,也很容易造成机场秩序混乱,乃至影响到航空安全。
详解飞机安全门
经常乘坐飞机的旅客一般都会留意座位后口袋里的一张《紧急出口座位须知》。这张座位须知详细说明了乘客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和如何履行一些职责。
在起飞前,空乘人员会告知“禁止拉动紧急出口的手柄”等等。但是,乘客还是有必要看一下紧急出口舱门打开分解图的。因为坐在紧急出口旁边,要先弄明白怎样打开紧急出口。
坐在紧急出口附近的乘客不能将自己的行李放在紧急出口处。另外,紧急出口舱门非常沉,乘客要有足够的力气才能打开它。所以要确保自己有能力操作,否则就将座位让给更有能力的人。
作为其他乘客,不管你的座位在哪里,都要清楚离你最近的紧急出口的位置。定好方向,数数你和出口之间有多少排座位,这样你就能在浓烟之中到达出口。如果有孩子,也应该告诉他们在紧急情况下怎么做。
如果坐在紧急出口旁,乘客要遵守以下规定:不能放置任何行李。任何行李小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逃生时的障碍物,即使你抱在身上也不允许。万一紧急情况下你慌了,把行李扔在地上是会影响其他旅客撤离的。那是紧急情况下的救命通道救命门,绝对不允许有一点儿安全隐患。
擅开安全门的处罚规定
一些乘客由于理性和法制思维的缺失,擅自打开飞机紧急出口,不仅影响同航班的其他旅客出行,也很容易造成机场秩序混乱,影响到航空安全。机场工作人员表示,乘客非法打开飞机的安全门,属于极端事件,大家开门前请三思而后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盗窃、损坏、擅自移动使用中的航空设施,或者强行进入航空器驾驶舱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此外,擅自开启安全门不但影响同航班其他旅客出行,也易造成机场秩序混乱影响航空安全,不仅是违法行为,也需赔偿巨额经济损失。
防微杜渐,机场警方温馨提示
机场警方提醒乘坐航班的乘客,由于飞机本身的高精密型,又是运行在空中的缘故,安全,就显得尤其重要。飞机上的很多东西都不能随便碰,在乘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行为:
1、安全门不可乱开
飞机的安全门是在飞机发生意外情况下供机上旅客逃生使用的。安全门下方还有充气滑梯。紧急逃生时,需要先拉下把手,充气滑梯弹出,接着打开安全门,机上乘客坐充气滑梯逃生。因此,在登机安排座位时,也往往年轻力壮的男性乘客会被安排在安全门边上。万一出现意外迫降,坐在安全门边上的男乘客可协助乘务员打开安全门。飞机的安全门是飞机上最薄弱的环节,就像人身体的死穴和命门,不能乱碰的,这会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甚至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2、红色按钮与把手不可乱按
飞机上红色的按钮其实不少,安全门也是其中之一。这些按键虽然都在乘客不容易触碰到的地方,但是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即便像餐车上的红色扶手,也不可随意乱动。因为这是餐车的刹车,若趁空乘人员不注意解开刹车,餐车可能在机舱内移动,撞伤乘客。飞机座椅后背里放置的安全须知上,也用显眼字样标明,警示“除紧急情况外,不得触动机内任何带有红色标志的应急设备”。
3、不要带走救生衣
“飞机上的救生衣,被乘客带走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机场警方说,飞机上配备的专用救生衣,是预备飞机发生紧急情况于水上迫降时,提供给乘客保命用的。并且,飞机场的救生衣是专用救生衣,属于一次性使用设备,一旦取出打开即无法再次安装使用。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私自拿取飞机专用救生设备,也是违反《中国民用航空法》的行为。
飞机安全门真的如此“扶不起”?
近来,旅客打开飞机应急安全门事件时有发生。但这起旅客打开飞机应急安全门案件,其中的情节却令人难以置信。据报道,该旅客刚上飞机坐在座位上,还没坐稳,为进一步坐好,就顺势拉了旁边窗户上的把手,以为那是像公共汽车里的扶手,没想到把应急安全门打开了,当时并不知道那个把手是打开应急安全门的把手。如果真是这样,足以让没有坐过飞机而比较谨慎的人,从此不敢坐飞机,也可能会让坐过飞机而不知道飞机还有这个“薄弱环节”的人,多了一个顾虑。
那么,飞机应急安全门真的如此“扶不起”?笔者应业务需要,以前经常坐飞机。觉得引以为傲的是,取登机牌时总会给我安全门的位置。次数多了我才知道,这个位置对旅客是有一定要求的。而空乘人员也必定会在我入座后过来提出一些相关的要求,对照之下我感到很欣慰,至少说明我看上去体格健康,而且面相也不错吧。仔细阅读飞机安全门上的相关要求后,我认为这扇门是不会被随意打得开的。
如果按照这起“案件”中的情节,这道安全门本身可能也存在问题——顺手一拉,飞机的安全门就被打开了,起码我是不信的。因为,我虽然几乎每次都坐在这个位置,但根据“开门”的要求,我还常常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在关键时刻打开这扇门。如果顺手一拉就能打开,按照我的行事方式,我是不敢坐这位置的,说不定坐久了会有什么下意识的动作。
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所谓的“顺手一拉”是旅客在说谎,还是设备有问题?如果旅客没有说谎,那么就是说飞机的安全门被一个不经意动作就能打开?这就可能让诸多的安检环节变得徒劳,因为,一个安全的隐患就在飞机身上,对于别有用心的人来说几乎唾手可得;如果是设备存在问题,那就不该让旅客负责任。否则,这道安全门就成了相关旅客身边的一个危险物品了。
然而,无论真相如何,误开飞机安全门事件,暴露出机场方面管理上的漏洞。这次事件不同于以往国内多地出现的乘客随意打开飞机安全门事件,那些事件都带有明确目的的,是为了开门而“开门”。这就很难判断这些旅客是不是受到过空乘人员的提示。而乘客不慎打开飞机安全门就完全不同了,说明其根本不了解飞机安全门的相关注意事项。对这个座位的相关要求,机场方面不能作为对乘客认知能力的默认。再说,在对旅客乘坐飞机的资格认定上,也没有对文化知识、阅读能力的要求,光凭安全门上的标识和说明,怎么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启示与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乘坐飞机的人会越来越多,旅客的个人素质也会越来越复杂。事实上,擅自打开飞机安全门事件等,也是近年来开始频发的。因此,这就需要机场方面在安全门位置的旅客人选和及时指导上跟上实际需要,不能让严格的安检程序功亏一篑。飞机虽然是相对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也是最经不起意外的。
众所周知,任何在飞机上的不文明不安全行为,都会给飞行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从飞行的安全角度考虑,如果逃生门在飞机高速滑行或飞行时被擅自打开,会令氧气突然流失,轻则机内物品被吸出舱外,重则舱门边的旅客被强大气流扯出机外,甚至飞机当场解体。所以,乘客随意打开安全门,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有意还是故意,其对乘客生命的潜在危害,都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对这类违法行为,哪怕存在客观因素,也应该秉持一个观点,就是不能只看他如何违法,而应该看他有没有违法。只要违法,就必须“零容忍”,而不是先细分到底是谁的责任,甚至讨价还价。这是不容置疑的底线。从这个角度说,这也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普法课,对今后的乘客,必然会起到警醒作用。
但这并非是说我们不需要真相。相反,更应将真相及时呈现。这不仅是为了回应公众质疑,在客观上,也是查找原因,杜绝后患。毕竟,“无心之过”的概率的确存在,不能逼迫乘客黑锅白锅一起背。而争议本身也有助于廓清人们的模糊认知,有利于乘客养成不乱动、不懂就问的良好乘机习惯,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接受教育的过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6/8073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