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高中生可考公务员” 也是一种进步!
2015年03月27日 15:40
【事件介绍】
高中生中专生可报考公务员
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人难”“留人难”,致使基层公务员队伍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日前,广西公务员主管部门下发通知,通过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限制、调整职位年龄条件、降低开考比例等举措,着力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招人难”问题。
根据通知,凡属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乡的机关(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和自治区、市派驻上述县乡的机关),在考试录用公务员时可单独或综合采取多项措施适当倾斜照顾、降低进入门槛。
这些措施包括:乡镇机关招考职位的学历条件可放宽到高中、中专;原则上,乡镇机关职位以及县级机关的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职位不限专业;乡镇机关招考职位的年龄条件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县级以下机关职位应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每年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录用计划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艰苦边远地区的县乡机关职位,笔试、面试分别按照报名缴费的实有人数和进入面试的实有人数开考;单独划定笔试、面试合格分数线;拿出适当比例的录用计划进行定向招考;艰苦边远地区在报名和笔试阶段空缺的职位,可重新发布组织二次报名。
3月14日,2015年广西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选调生)公告正式发布,计划安排7700多个职位。记者查阅《职位计划表》发现,“倾斜照顾”的精神已明显体现。据统计,广西此次“公考”县级以下机关计划招录人数为7300多名,占录用计划总数的78%。全区不限专业的招考职位2600多个,占招考职位总数的34%,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为“高中生可考公务员”点个赞
现如今,用人单位招聘硕士当保安,高学历人才应聘当环卫工,这些恐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看到,当下在人才招聘中,一些用人单位往往存在名校情节,招聘者看学历不看实力的情况普遍存在。或许这部分人的思维逻辑是,名校毕业的、学历高的人才一定能力强。但是,总觉得这种观念有点以偏盖全,看看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才,有的并非也都是出身于名牌大学或者拥有高学历。
看看当下我国各地公务员招聘,基本都对报考者的学历做了限制,最低的也是本科,有的单位虽然也招大专生,但也总会在后面备注诸多条件,比如要求报考者有两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等等。面对这些招聘岗位,那些低学历者只能“望洋兴叹”了。即使你能力再强,如果连门槛都迈不过去啥也白搭。该篇报道中,广西各级机关允许高中生、中专生报考基层公务员,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这无疑给了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等低学历者上进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与高学历者同台竞技。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地方政府放开公务员的报考条件,也避免了优秀人才的流失。
其实在公务员招聘的众多岗位中,一些基层的岗位招聘低学历者也是好事。这些岗位的工作并不需要特别专业的知识,做起来也相对容易。况且基层工作既辛苦又繁杂,对高学历者来说往往会产生大材小用的思想意识,这也不利于他们安心干好本职工作。因此,广西放开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学历要求,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现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公平就业,不搞就业歧视,用人单位是到了打破学历崇拜观念的时候了,让用人、选人重回重能力、招人才的轨道上来。
“高中生可考公务员” 别异化为陪太子读书
在一些地方公务员招考非本(本科生)、非硕(硕士生)不取的现实语境中,高中生也可报考公务员无疑卓然不群,它的进步价值在于,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对学历的崇拜与迷信,也更利于实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传统理想,同时也为那些有相当学力却无学历的高中生提供了一次展示才学的机会。
然而,与之大异其趣的是,网民表达了讥诮与否决之意。比如不乏有网民意味深长地说,哪位大人的公子连大学文凭都没混到?甚至有网民认为这种扩大招考面的做法实际上是敛财。除却成见和偏见,我们应该笃定地认为,在没有确凿证据坐实这些臆测的前提下,这些论断颇为武断,疑似“诛心之论”。
因为报道提供了一些证据,比如,高中生可以报考不等于所有的高中生都可以报考,实际上还是预设了一定门槛,即如规定所称,需“符合条件”。此外,还有一处细节值得提及,即允许高中生报考的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有此前提,网民猜测便可冰释,因为从近年来公务员报考情况来看,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一些含金量低的冷部门往往无人报考。如果放开报考面,无疑可以有效避免穷地区、冷部门无人问津的尴尬。再说,举凡一些发达国家,高中生可直接做市长,我们又何必对高中生可以考公务员充满敌意和排斥呢?
那么,公众是否就不该质疑高中生可考公务员?当然该!从两方面忖度,公众产生一连串的腐败想象并非偶然。一方面,公务员考试的确存在腐败事实,一些地方招考公务员,某一职位预设的招考条件极为宽松,比如专科生皆可报名,引来传言四起,事后,通过窥测进入最后名单的人员最终发现,原来这一职位的确为某官员家属量身定做,其他报考者原来是“陪太子读书”。另据报道,去年上半年,一份“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直属监狱单位招录人民警察笔试、面试总成绩排名”的名单在网上热传。名单中不仅有考生成绩,还附有哪些考生是谁的亲友,有谁打过招呼等信息。在146名考生的名单中竟然就有61名考生有“备注”!由此足以证验公民的腐败想象其来有自,绝非凭空生成。
另一方面,公务员考试有“国考”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考”,受关注度高,牵扯面广,而且公务员考试是捍卫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基点,而公务员作为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其一举一动代表着政府公信力,也直接影响着公民的权利。所有这些都必然要求公务员考试必须公开公正公平,否则必将贻人口实。而公民产生腐败想象尽管有些“不近人情”,但这种腐败想象既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一种方式,也是督促相关部门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巨大推动力。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些职能部门不能眼见公众说三道四、“胡乱”怀疑,就大呼不公,甚至愤愤不平,更不能恼羞之余废止高中生报考。心底无鬼的政府部门是不怕公民说三道四的,懂得权力谦抑的部门会主动接受公民的监督的。因此,面对“高中生可考公务员”的腐败想象,相关部门应该予以正视,积极加以回应,最后的做法就是把这些腐败想象当作公民对政府部门的鞭策和监督,从而切实保证公务员考试公开公正公平,让这些腐败想象永远停留在想象的层面,否则只会坐实公众的猜测,透支政府公信力。
高中生报考公务员, 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
公务员考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为了确保应聘者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难免要在学历、年龄、身体条件等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然而,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公务员考录也需融入“异质思维”;只有因地制宜,公务员招录才能更有准头。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在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均衡的情形下,社会中各个角落的资源都迅速地向有限的大中城市积聚,发展的机会也就越来越集中在这些地方。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格局下,大中城市公务员职位成为人见人爱的“香饽饽”,边远地区基层职位却乏人问津,显然需要公共部门在考录政策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与革新。
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边远地区的基层岗位对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边厢,高学历者不愿意“放下身段”;那边厢,一些农村精英却由于受到学历门槛的限制,难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降低学历门槛,给予农村精英一条“争上游”的渠道,给予他们更多人生突破的可能性,何尝不是一种“双赢”之举。
“高中生报考公务员”一方面扩大了公众参与,有助于缓解边远地区基层岗位“招人难”;另一方面甚至能实现对农村精英的网络吸纳:在现有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一些“能人”、“强人”因学历门槛的限制,面临着“上升无望”的无奈和艰辛;在公务员考录中给他们一个通道,在本质上就是给了一个阶层或者说一个群体“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边远地区乡村的空心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才的流失。当青壮年劳动力在乡村看不到希望和未来的时候,难免会成为“漂泊的候鸟”。给予这些游走在城乡夹缝地带的边缘群体更多的制度护佑,他们的人生,才会多一些光亮和温暖。
一个好的公共政策,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生报考公务员”的适应范围能不能更广阔一些、使用价值能不能更高一些?这一切,既需要社会治理视野的转变,也离不开人才观念的重塑和更新。
【启示与思考】
实际上,对于很多基层公务员而言,他们的岗位工作要求和性质,决定了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条件,高中生、中专生就可以胜任。同时,由于基层条件比较艰苦,很多本科生、研究生并不愿意去基层工作。这不仅导致基层公务员岗位考试的竞争力下滑,甚至往往招不到人,不得不取消岗位,还阻挡了很多有志当基层公务员的高中生、中专生。
允许高中生、中专生报考基层公务员的做法,直接扩大了招考面,能够让更多的人报考基层公务员,从而真正优中选优,招录到有能力、有水平、有奉献精神的人当基层公务员。另一方面,高中生、中专生可以像本科生、研究生一样报考公务员,表面上给他们提供了考公务员的机会,实质上就是让高中生、中专生与本科生、研究生之间进行公平的竞争,靠成绩和能力比拼,而不是靠学历比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社会上对学历崇拜和迷信的歪风,让用人、选人重回重能力、招人才的轨道上来。换句话说,高中生可以报考公务员,纵然只是可以报考基层公务员,但实质上是“唯学历是举”向唯才是举的转变。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公务员招聘学历一旦放低,也可能会给某些有关系的低学历者“走后门”创造条件。其实对此不必过于担心,条件放低并不代表不用参加考试,只要公务员招聘公开、透明,能够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相信这种问题可以避免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27/8075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