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极速建楼,何以消解公众之“忧”

2015年03月30日 13:55

 

【事件介绍】

长沙19天建成57层高楼引关注 专家:类似搭积木

近日,湖南一家公司以一天3层的速度,在长沙建起一栋57层的高楼。有人就算了一下,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盖起这栋200多米高的楼只要19天。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样高速背后的建筑质量是否有保障?

大楼:一天三层网络走红

这几天,一段名为“一天三层,中国新常态”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视频中,一栋57层建筑的建设过程被浓缩在4分钟之内呈现,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这栋高楼如何拔地而起。这栋名为“小天城”的高楼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在当地很有名气。

“小天城”项目由湖南远大科技集团旗下的远大可建公司负责施工建设,已经于2月17日封顶,下一步将进行内部规划设计。据远大集团新闻发言人朱女士介绍,“小天城”有57层,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里面有3.6公里的步行街,有19个10米高的大厅,可容纳4000人的工作场所以及800户住宅。它类似于一个城市,里面什么都有,幼儿园、养老院、月子中心、6个运动馆等。

施工方:中间停工了一年

对于“57层高楼19天内建成”的说法,朱女士解释说,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计算方法,实际上光停工就有一年的时间。

朱女士说:“我们一天建3层!这个19天说的是有效天数,去除了那种大风大雨的天气。因为这个项目之前原本是97层,但是这个项目建设到20层的时候,因为9.5公里外的一个机场要求限高,所以中间就停工了一年。就从97层降回了57层。”

至于如何实现“一天建3层”的建设速度,朱女士说,这和项目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方式有关,“因为它是工厂预制建筑,现场只要安装。地板、所有的管道都已经在车间做好了。因为是工厂化的建筑,所以快。”

前年,远大集团就想用这种方式建造一座比迪拜塔还要高10米的世界最高建筑,但最终因报批受阻没了下文。不过,朱女士说,公司将来还会建设“天空之城”。

 

专家观点

不会成住宅建筑主流

这次建设“小天城”虽然也因限高出现了停工,但朱女士表示,相关手续都是符合要求的。朱女士透露,按照计划,“小天城”项目将在8月份开始对外销售,售价要比周边的楼盘高出不少。售价精装修1.2万起。

实际上,“小天城”并不是远大集团用这一惊人速度建造的第一个项目。有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6月,远大集团就在长沙建造了一个15层高,名为“新方舟”的酒店,花了不到6天的时间。同一年,在上海世博会上,远大也只用24小时,就建完了远大企业馆。在2011年,远大集团在岳阳湘阴,建成了一幢高30层,名为“T30”的酒店,也仅仅用了15天。

与此同时,这一速度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不少人担心,用这么快的速度建楼,这建设速度是上去了,但建筑质量能有保证吗?如果这样的楼房建设方便又节能环保,会不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呢?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张君认为,这种预制装配式可建技术,比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设技术要快一些。张君介绍说,这种建筑主体为模块化钢结构,虽然建设过程好似“搭积木”,在安全性上是没有问题的,主要运用在超高层建筑上。

不过,张君也指出,虽然钢结构建筑在场地建造时间上有一定优势,但其自身也有一些弊端和隐患。从过去的经验看,这种装配式建筑最大的问题是,时间长了,相比钢筋混凝土建筑,可能出现渗水、保温隔热不好、生锈的概率多一些。

此外,针对远大集团“钢结构建筑使用的水泥等建筑材料会少很多,也不会产生建筑垃圾,非常节能环保”的说法,张君认为“仍有待商榷”。从整个建筑来说,从原材料生产开始,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消耗的能源还不知道谁高谁低。

在张君看来,尽管这种钢结构建筑在向住宅发展延伸,但如果就宣传它一定会替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成为主流,作为住宅来说肯定是不会的,住宅的主流结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热议:19天建成的“楼快快”你怎么看?

赞同:19天建成的“楼快快”,其实是建筑工业化的先行者

这两天,网上一则长沙57层高楼19天建成的消息有点火,火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美国网友都不停在网上发来“贺电”:这只有在中国才可能!只有中国人才能办到!溢美之词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2012》中,中国制造了肩负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方舟,片中的项目负责人也如是赞美:只有中国才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建造这么庞大的项目。

为什么快?这和项目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方式有关。因为它是工厂化的建筑,构件几乎都是工厂预制建筑,现场只要安装。地板、所有的管道都已经在车间做好了。

但国内网站上对此事质疑的声音却很多。习惯了遍布脚手架、水泥当场搅拌、灰尘漫天的传统现场砌筑方式,不少习惯去国外买马桶盖的人看到造得这么快的高楼忍不住“愤愤不平了”,发出了对中国制造惯有的质疑声:“楼快快,谁敢进去住?”对这大楼的安全性提出疑问,称自己“绝不会在风大的时候到这栋楼上去。”

用制造汽车的方法建造房子的方式,学名叫装配集合式建筑。它其实也不是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这种装配式建筑在国外三四十年前就有了,而远大也不是第一次,早在2010年6月,它就用6天完成了位于长沙占地面积达610.83平方米、高50米共15层的“新方舟宾馆”。在建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也大量使用了这种“搭积木”一样的建筑工业化技术。由于工业制造精度极高,误差从厘米级降到毫米级,工人在现场就像“搭积木”一样进行高效率安装。

这些建筑工业化下的“楼快快”至今未听闻发生过“楼倒倒”事件。资料显示,建筑工业化首先带来了质量的大幅提高,外墙饰面材料抗拔强度是传统工艺的9倍,建筑零渗漏,面砖不脱落等,节能节材效益更为明显,现场施工灰尘污染、噪音干扰等大幅降低。 据统计分析,如果实现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的节能带来的效益非常可观:整个工程无需搭设脚手架,大量节地节材;基本不用传统木模板、木方,节约木材90%;节约用水65%左右;节约钢材5%~8%;节约混凝土10%左右;减少现场施工垃圾90%;施工阶段,现场基本无粉尘污染;减少现场施工场地50%左右;减少现场作业人员50%以上;减少现场生活垃圾50%以上。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的一负责人曾说过,“推进建筑工业化是国内建筑领域反浪费核心,未来建筑用装配集合式逐步替代现场砌筑式,带来的节约空间巨大。”

因长期受到廉价劳动力和低价竞争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一直发展滞后,一直是水泥黄沙满天飞的模式。随着国内劳动力水平普遍升高、建筑技术日益成熟、环境制约加大、资源瓶颈突出,建筑工业化已迫在眉睫。正如长沙市房地产开发协会副秘书长欧阳学海表示,现在日本、德国都已经不用水泥、沙子这种传统的建筑方式来造房子了,建筑工业化已吹响中国制造的号角,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用搭建方式造出来的高质量房子。因为好房子的质量关键不是速度,是建筑方式。

质疑:极速建楼不能放松质量

官方介绍说,大楼采用可持续建筑模块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工厂内完成,大楼外墙还采用了多种特有技术。原来,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新技术变化快。

不过,虽然大楼采用了新技术,我们还是发现媒体报道中有“工人昼夜施工”的细节。不管采用了什么新技术,盖楼还是离不开工人。这就难免令人心生疑虑:昼夜施工、加班加点,质量能保证吗?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有人就此产生谁敢进去住的担心,看来并非没有道理。

毋庸讳言,很多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都跟赶工期有关。虽然大部分人对工程施工是外行,但凭常识也能知道,工程施工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并不是越快越好。现实当中,施工拼速度已经成了一些地方和领导的常态,因为赶工期而牺牲质量的现象也频频发生,以至于某些“献礼工程”和“民生工程”最终竟沦为了豆腐渣工程。工程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质量和安全性才是首位的,切不可一味追求施工速度。

长沙19天建成的这座57层高楼,虽然不是桥梁等重大工程,也关系到很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施工质量绝不能掉以轻心。盖楼像堆积木,靠谱吗?相关部门在验收时,还需慎重论证。我们不拒绝新技术,也不反对创造新纪录的雄心壮志,但在建筑质量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启示与思考】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湖南长沙一栋57层高楼19天建成,平均1天盖3层的迅雷之速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一位加拿大网民惊呼,“第一次看此新闻还以为是假的”,更有人唏嘘,“照此发展,罗马一日建成指日可待。”

据建造方称,这栋楼高200余米,可容纳4000人的工作场所及800户住宅。大楼采用可持续建筑模块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车间内完成,所谓的“19天建成”,用“搭建”来描述更为准确。难怪有媒体以“堆积木”形容此楼的建造过程,原来不怪工人赶工期,也不怪网民不理解,是这技术变化快。

在常人的印象里,房子就是一砖一瓦辛辛苦苦码起来的,高楼大厦更是耗费时日,没有一两年工夫是盖不起来的。其实,建筑行业的技术革命一直在进行中,盖房子的流程也被重新塑造,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建筑模块,工人现场拼装的模式,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远大在积极推进这种模式,行业大佬万科也早就在探索了,做相关技术研发和试验,并在推动建立国家标准,以便未来向全国推广。

我们身处信息科技时代,各行各业都深受科技影响,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被科技渗透和改造。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而部分颠覆性的技术,则突破了常人的思维,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乃至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些尚处于实验室里的科技,对于很多人来讲太过陌生,也感觉很遥远,但是技术进步具有飞跃性的特征,一旦迈过临界点,就会突飞猛进。

就公众对此事的反应来看,人们的安全意识、质量观明显提升,对知情权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公众之“忧”与科技之“优”之间,少了精准科普、理性宣传与科学沟通的步骤。公众没有得到及时的科普,“标题党”“夺眼球”的舆论氛围再添“忧”愁,尚存疑虑的消费者怎能对“拔地而起”的“速成”高楼产生信任?

如何处理好“敢建”和“愿住”的关系,与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同样重要。你的建筑倘若固若金汤,你的施工信息也应公开敞亮;你提前征求施工意见、充分沟通,满足了大家的知情权,公众也便不再疑虑重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30/8077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