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渐进式延迟退休需凝聚社会共识
2015年03月30日 14:15
【事件介绍】
两会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
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希望今年能够把延迟退休方案制订出来,2016年在报经中央同意后向社会征求意见,2017年正式推出,推出后至少5年以后才会实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做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延迟退休的消息来了,这并非只是个传说。
渐进式延迟退休是指:假如退休年龄延长一岁需要经过两年时间,那么在政策实施之后的第一年只将退休年龄延长半岁,第二年再延长半岁,以此类推。此外,在将来有关延迟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还将设定几年的“缓冲期”,即经过几年的准备才会正式实施。
延迟退休影响哪些人群?
调查中发现,支持延退的基本都是政府机关公务人员,他们对社会养老体系的满意程度也普遍高于其他人群,因为公职人员退休后,固定的福利待遇和一些先进单位奖金化为泡影,更不用说在职的一些权力和灰色收入。
统计显示,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万至700万人,延迟退休年龄必然使得600万至700万适龄就业人员面临失业。经济下滑加上延迟退休可能吃掉目前的全部就业岗位。
已经退休的人群以及还要过几十年才面临退休的人,基本不受延迟退休的影响。处于这两个人群中间的人群,尤其是未来10年左右退休的人受到的影响最大。
延迟退休增加青年就业?
老年人与青年人“抢饭碗”是反对延迟退休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有观点认为,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万-700万人,一旦实施延迟退休会导致600万-700万适龄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这种判断虽然失之偏颇,但却表达了民众的担忧。
从两年前开始,中央财经大学学者张川川就和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辉耀一起,对延迟退休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之前,中国学术界对延迟退休和就业的量化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项研究预估,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老年人就业的增加不仅不会对年轻人就业产生负面冲击,还会促进年轻人就业。
在近日清华大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张川川介绍,课题组通过控制变量法,采用回归分析,使用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特征,估算了55-64岁男性和50-59岁女性这些高年龄段人口就业对中、青年人(20-24岁)就业的影响。
结论显示,高年龄段人口就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中、青年人就业增加0.59-0.82个百分点。
“没有证据支持挤出假说,相反,老年人就业率的增加导致了青年人就业率的上升。”张川川说。
张川川表示,“老年人就业会挤出年轻人就业”主要基于两个假设,第一是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可以替代;第二是一个经济体的工作岗位是固定的,一类劳动力群体(如老年人)就业数增加,必然引起另一个群体(如年轻人)就业的减少。
张川川的课题组经实证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技能、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两种类型的劳动力并不存在替代关系,反而很可能是互补关系。同时,一个经济体的就业岗位也并非完全固定的,一类劳动力增加不会必然引起另一类劳动力的减少。
他认为,延长退休不会挤出青年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人口和非退休人口在消费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退休年龄调整将影响社会总需求。
具体来说,退休后个人和家庭消费会显著下降,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支出,如交通、着装和餐饮支出等。研究发现,城镇职工退休后与工作相关的消费减少了超过30%,其他消费减少了15%。
“退休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会减少对劳动力的引致需求,从而抑制就业。反之则能够增加总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就业。”张川川说。
【启示与思考】
延迟退休是各国现代社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的一项社会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一般采取渐进式方式进行调整。我国职工退休年龄比较低,而我国城镇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 岁以上。较低的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的情况不相适应,甚至出现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超过缴费年限的现象。因此,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这项政策复杂性、敏感性很强。
渐进式延迟退休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的方式,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带来的影响。这是许多国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通行的做法,也符合我国的实际。
退休年龄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如果追求一步到位,比如说采取一下子就将退休年龄提高三到五年的“激进式”延退是不现实的,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激进步骤,“千树万树”也是不会如期开花的。
相比之下,“渐进式”强调的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即事先告知人们延迟退休这条路是必须要走的,给大家一个思想准备,待条件成熟了就开始分步走,区别对待不同群体、不同情况等,重点就是要迈小步地“走”到预期目标,避免造成大的影响和波动。可以说,这是经实践证明的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最有效、最科学、最合理的改革方式,这里的每一小步渐进,都是延迟退休年龄的一大步前进。
改革必然要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延迟退休,在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固化的利益,可以说有人欢喜有人忧,社会上对此反响也非常强烈。
反对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延迟退休年龄会导致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变长,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相对减少,这一增一减影响到人们退休后的利益;二是延长退休年龄会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造成冲击;三是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为了弥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根据网上的说法,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 亿元,减支160 亿元,能减缓基金缺口200 亿元。
“渐进式延迟退休”,其实也有“一刀切”的嫌疑。它并没有允许所有的工作者,存有一丁点“自愿退休”的梦想。虽然看似渐进,实际上仍然是在玩心跳——到了哪年哪月,那些要退休的人员都会发现,面对退休,他们无从选择,人社部门已经提前规划好了他们工作和养老的界线。《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就曾发起过“你赞成延迟退休吗”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6.9%的人反对延迟退休,47.3%的人认为延迟退休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27.3%的人认为职工的健康状况会下降。既然这些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那么保证自愿基础上的弹性退休,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满意。
弹性退休制之下,是60岁退休,还是65岁退休,还是如美国人那样可以最晚到67岁退休、如欧洲一些国家那样最晚到69岁退休,这都可以实行。如果一个人,不想在65岁之后,拿所谓的较高的退休金,那么,他完全可以选择在60岁时自主选择退休。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都不在话下,少领几年的退休金也不在话下,那么,也完全能够得到尊重。
弹性退休制,是对广大劳动者基本意愿的尊重,而尊重是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的最重要理念之一。另外,对于公职人员,则一定要规定“达到某一年龄一定要退休”的条条框框,防止“恋权”现象的发生。而涉及公共利益的东西,最好不要一刀切,只有涉及公平问题和公务问题的时候,才最好要严格卡一些死板制度。因此,有人提出实行更有人情味的弹性退休,能够照顾到更多人的想法和利益,能够满足更多的人不同诉求,能够体现我们社会的进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330/8077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