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超龄”健身器材屡屡伤人,谁来管?

2015年04月01日 09:57

 

【事件介绍】

全民健身器材有钱建没钱修

健身器材又伤人了。近日,广西南宁一位老人在小区健身时,不慎从损坏的健身器材上摔下,导致右脚踝骨折。近年来,健身器材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全民健身虽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大批健身器材“有人安装,无人管理”的问题依然突出。若不重视健身设施的后期管理,恐怕器材伤人事件还会继续上演。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体育产业迎来曙光,群众健身不再“难为无米之炊”、不再“望馆兴叹”。可是问题来了,大批的基础设施建好后,谁来管理维护?在城市一些社区,健身器材“超期服役”,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在一些农村的健身场地,篮球场变成了晒谷场、停车场,篮球架变成了晾衣架。

投入时大手笔,年久失修后无人理。体育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群众的健身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然而只重量不重质却让全民健身初衷打了折扣。群众需要的是安全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健身环境。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不少小区的便民健身器材属于公益性质的设施,一般为政府采购或体彩等公益机构捐赠,这些部门往往只负责采购或捐赠,很少有后续的维护管理。而物业与居委会因不是直接责任方,很少主动参与到便民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之中。

南宁市明秀路一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居民缴纳的物业管理费并不包括健身器材的维护费。无物业小区的健身设施维修就落到了居委会头上,但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社区没有维修经费,偶尔一两次维修花费几百元尚可以承担,但是久而久之难以维系。

本是造福于民的健身利器,到头来竟成了“烫手山芋”,陷入了政府部门、居委会、小区物业“三不管”的盲区。设施无人维护管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更难以追究责任,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也就在意料之中。

莫让便民健身器材成管理盲区

小区里的各类便民健身器材,使用者多为老人与小孩,他们自身抵御风险伤害的能力低,这就必须得对健身器材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才能减少老人小孩们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可绝大多数的小区便民健身器材属于公益性质的设施,一般为政府采购或体彩福彩等公益机构捐赠,这些部门往往只负责采购或捐赠,很少会有后续的维护管理。而物业与居委会因不是直接责任方,也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极少主动参与到便民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之中。于是原本便民的健身器材成了政府部门、居委会、小区物业“三不管”的管理盲区,进而演变成了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威胁居民的安全。

 

要消除便民健身器材“三不管”的管理盲区,就必须得明确各方权责,形成硬性管理制度规范。有了制度规范,就能督促各方落实自己的维护管理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也便于追究相关责任方的责任和受害者明晰索赔责任主体。也就不至于出现本案中,各方踢皮球、推卸责任的尴尬现象。

政府与体彩福彩等公益机构,作为健身器材的采购、捐赠者,不能只提供设施却不提供后续的维护管理。但考虑到政府部门与此类公益机构服务的范围广、提供的设施数量多,要他们做好每一处的维护管理显然不太现实。建议设施提供方在安装健身器材之后,每年拨出一笔维修管理基金,交由健身器材所属的社区居委会,由居委会利用基金,聘请专业机构予以维护管理。

社区居委会也应担当起桥梁的作用,联系好设施提供方与小区物业。对接设施提供方,严格规范利用好下拨的基金,维护管理好便民健身器材。同时加强与小区物业的联动,敦促小区物业在日常管理中,巡查健身器材的运行状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

而小区物业作为健身器材维护管理的最前线,要提高责任意识,从维护业主安全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作为,投身到健身器材的维护管理之中。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居委会反馈,同时要做好警示标识,避免维修期间,居民误使用造成伤害。

只有明确了设施提供方、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的维护管理责任,形成三方联动的共管体系,再加上居民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便民的健身器材才不会变成“伤民”的“不定时炸弹”。

健身器材伤人,祸起政绩工程

居民小区健身器材“过劳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少了横杆的单杠、零件松动的跷跷板、没有了转盘的太极揉推器……健身器材成“弃材”在众多小区比比皆是,即使零件完整的器材,也因日晒雨淋出现斑斑锈迹。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健身神器,年久失修后成了害人利器,酿成伤人事故,让全民健身的初衷打了折扣,也再次昭示出政绩工程之弊。

通常情况下,居民体育健身器材的安装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体育行政部门利用体彩公益金投资在公共场所建设安装;另一种是旧城改造时由城管部门出资建设安装;第三种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安装。活动的健身器材使用期限为4年,固定的器材使用期限是6年,这些器材应由受赠单位作为固定资产来进行管理、维护、修缮。但是,受赠的物业公司、社区却由于经费紧张等因素,而疏于对健身器材的及时管理和维修,致使其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导致伤人,并为责任归属问题纠缠不清,引起群众不满,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

居民使用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图的是健身强体,益气提神。因此,如何为居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科学、可持续的健身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确保安全是首要前提。诚然,健身器材“毛病”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不及时所致,有的是因常年累月风吹雨淋造成“老化”,有的是因居民公共道德水准低下而故意破坏,也有的是由于居民不注意使用规范导致“过劳损”严重,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的责任不落实、不到位。

健身器材为什么有人安装,却无人管理呢?其中的答案并不复杂,只缘于便民工程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安装时声势浩大,生怕居民群众不知道。维保时装聋作哑,无影无踪。就像一些地方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一样,轰轰烈烈地把树栽下去了,领导参加植树的新闻发表了,就了事了,至于由谁来浇水、剪枝、施肥、保活,便无人问津,统统没了下文。一些城市的许多便民设施建设,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命运。“管种不管收”,正是政绩工程指导下的政府管理的盲区和误区,其后患无穷。

让便民工程真正造福于民,要基于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拥有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居民小区安装的健身器材摸清底数,建立档案,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检查维修更换。健身器材在招标过程中,要留出后续保养费用,谁中标,谁保养维护,避免“有钱建、没钱管”的问题,真正把这一有利于居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实事做好做实。如厦门市就将80%作为健身器材采购的费用,20%作为后续维护保养的费用。规定中标单位在器材使用年限内,要保证器材安全使用,造成损坏及时修复,使用期满后强制报废再进行招标更新。

 

当然,小区健身器材的直接受益者是小区居民,日常维护保养也有赖于居民群众。大家应该共同珍惜,争当热心人,积极参加健身器材管理志愿者队伍,发现健身器材出现小毛病,应主动维修或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社区、物业应该对健身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定期维护,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大家的设施,大家来维护”的自觉意识,都自觉爱护器材,规范使用,莫让健身器材成“弃材”,更不能成为伤人利器。

岂能让社区健身器材成“无娘的孩子”

在市民健身问题上,近年来可谓矛盾频发。最典型的莫过于广场舞扰民问题,要说根源,公共健身空间不足自然首当其冲。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万人的运动场地数量只有65.8个,而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在200个以上,目前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2平方米。而在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强烈的当下,与公共设施的现实短板对撞必将愈加凸显。

解决这个矛盾,主流的看法,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尤其在资金和规划上,要优先保证“身边的文体馆”建设,能让市民找到一个离家近、设施全、开放时间长的公共空间。但大量社区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或“闲着没事干”,也让我们看到了缓解这一矛盾的另一种可能。然而这种“可能”很多时候却被人为地变成了“不可能”。投入时“大手笔”,年久失修后无人理,惊人的公帑浪费让人心疼。

正如有关方面的解释,公共社区的健身器材确实遵循“谁建设谁负责”原则。但现实之中,大量的无物管小区,老旧小区,早已与开发商不再存在经济瓜葛,因而,这个“原则”,其实早就被架空。对这个娘胎里带出来的病,需要我们正视和补救,而不是死抱住不放。何况,即便要开发商出资维修,牵头敦促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社区健身器材并非“无娘的孩子”。将分内事无原则地推给业主,这就不是简单的缺乏资金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理念欠缺问题,投射出的是政府管理的盲区和误区。

在一个节约型社会里,一切浪费都是可耻的。面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现实短板,再建是一方面,如何盘活现有的公共资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公共社会的责任。当校园操场的大门“呯呯”地向社会公众打开的时候,我们却任由身边大量公共健身设施白白被闲置浪费,乃至“另辟蹊径”,不惜花费大资金建设体育公园、豪华体育馆等,这是值得反思的。

所以,要杜绝社区健身器材的浪费,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有必要出台一个具体的实施补救方案,明确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和小区各方责任,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约束各方。比如人手问题,可由街道招募志愿者协助管理;比如经费问题,则由物业维修基金或者由各级财政落实到位。一切民生问题,都需要主动作为的态度。如果能多些积极的主意,少些抱怨叫屈,或许就能皆大欢喜。

【启示与思考】

居民使用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图的是健身强体,益气提神。因此,如何为居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科学、可持续的健身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确保安全是首要前提。诚然,健身器材“毛病”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不及时所致,有的是因常年累月风吹雨淋造成“老化”,有的是因居民公共道德水准低下而故意破坏,也有的是由于居民不注意使用规范导致“过劳损”严重,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的责任不落实、不到位。

健身器材为什么有人安装,却无人管理呢?其中的答案并不复杂,只缘于便民工程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安装时声势浩大,生怕居民群众不知道。维保时装聋作哑,无影无踪。就像一些地方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一样,轰轰烈烈地把树栽下去了,领导参加植树的新闻发表了,就了事了,至于由谁来浇水、剪枝、施肥、保活,便无人问津,统统没了下文。一些城市的许多便民设施建设,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命运。“管种不管收”,正是政绩工程指导下的政府管理的盲区和误区,其后患无穷。

让便民工程真正造福于民,要基于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拥有一心为民的炽热情怀。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居民小区安装的健身器材摸清底数,建立档案,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检查维修更换。健身器材在招标过程中,要留出后续保养费用,谁中标,谁保养维护,避免“有钱建、没钱管”的问题,真正把这一有利于居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实事做好做实。如厦门市就将80%作为健身器材采购的费用,20%作为后续维护保养的费用。规定中标单位在器材使用年限内,要保证器材安全使用,造成损坏及时修复,使用期满后强制报废再进行招标更新。

本是健身神器,年久失修后却成为伤人利器,只重量不重质,让全民健身的初衷打了折扣。群众需要的是安全、科学、可持续的健身环境,而安全是重中之重。有钱建,没钱修,说明还是把便民工程当成了政绩工程,投射出政府管理的盲区和误区——我们也提醒那些“管种不管收”的有关部门,可别忘了,您种下的是欢心,收获的却是民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1/8080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