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有偿带孙”只关亲情无关金钱
2015年04月01日 10:26
【事件介绍】
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吗 对老人带孙怎么看
近日,网络热帖《父母有义务带孙子吗》,引发市民热议。截至16日下午,该帖的点击量超过15000次,评论近200条。
围绕这一话题,重庆晨报公众调查中心联合“智点调查”,对916位年轻市民展开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年轻市民(65%)认为父母没义务带孙子,但是近七成年轻人(68%)仍将孩子托付给父母带。
对老人带孙怎么看?
多数人觉得不能一味推给老人
今年54岁的孙芳(化名)是一名中学教师,为了帮儿子带小孩,无奈选择提前退休。孙芳发现,如今“隔代帮带”似乎已成社会共识,如果父母不帮忙,甚至会遭到邻里的舆论指责,觉得“这个婆婆不称职”。
本次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觉得子女抚养问题“不能一味推给老人”,要么协商一起带(35%),要么就该年轻父母自己带(31%)。
不过,也有近两成人(18%)认为“隔代帮带”是义务,不过应该给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补偿。
专家点评:爷爷奶奶没有带孙的义务
重庆华之岳律师事务所律师唐宏波:从法律角度来说,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但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并无相应责任。只有在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无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才有抚养义务。
老人带孙你给钱了吗?
七成年轻人没给父母帮带费
在重庆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王成,去年有小孩后由丈母娘帮带。几个月后,丈母娘提出希望王成支付“带孙费”。这让王成感到特别生分,“毕竟孩子也是她的亲外孙啊!”
调查显示,在有孩子的年轻人中,高达75%的受访父母坦承没给“帮带费”。其中,有46%的人只是支付了孩子花销的部分;29%的人直言“分文未给”。
专家点评:不给帮带费是变相啃老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不给父母“帮带费”,是一种变相“啃老”。虽说亲情无价,但父母带孙子也是一种付出,子女应在情感上、物质上进行感恩。即使不给“帮带费”,子女也该在合适时机主动提及和说明,而不应保持默认。
隔代帮带是利是弊?
年轻父母担心老人过于溺爱
调查发现,其实众多父母对“帮带孙子”富有极大热情——45%的家庭是父母主动要求带孙子。在父母帮带家庭中,36%的家庭主要由爷爷奶奶带,20%的主要由外公外婆带;另有32%的家庭主要由年轻父母带孩子,而老人会帮忙。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年轻人认为,父母帮带孙子其实也有很多好处,包括“替子女减轻负担”(46%)、“可以享受天伦之乐”(44%)、“经验丰富,照顾更周到”(39%)、“时间太充裕,可以给父母找点事做”(37%)等。
近来,家住南岸区回龙湾小区的黄开国很心酸。因为以前都是他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但现在孩子父母宁愿迟到、早退和请假,也不愿他再接手。黄开国的儿子告诉重庆晨报记者,老人帮带也有很多不利之处:“我们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没几天就让父亲打破了。父亲太溺爱孙子了,每次接孩子放学,都要带他到街边买零食;孩子都7岁了,还在帮他穿衣服穿鞋子。”
调查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老人帮带”利大于弊。不过,也有52%的人觉得“各有利弊”,甚至有18%的人相信“弊大于利”。
具体而言,52%的人最担心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依赖性太强;38%的人担心由于观念不同,容易产生家庭矛盾;34%的担心老人的知识、生活跟不上时代发展,小孩接受了不好。
有偿带孙是将亲情物化?
在经济社会,父母帮子女带孩子,子女给父母一定的物质或金钱补偿,似乎更合乎现代以权利和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念。
现代年轻夫妇尤其是农村务工人员,大多将孩子留在农村给父母养,自己在城市里打拼。对他们来说,父母帮带孩子,帮他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给父母一定的“带孙费”是对老人的一种奖励。
从老人的角度来说,养育一个孩子很现实的考量就是经济问题,如果说,子女不给父母任何金钱,那么,对于无什么收入的农村老人来说,养孙子将是一个很大的困难。把孩子扔给父母不管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啃老。给老人一定的金钱物质也是应当的。从这一角度来说,给父母一定的金钱不仅是物质补偿而且也是精神慰藉。此外,从法律上来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即使父母不帮着带孩子,给老人一定的金钱物质也是做子女应尽的义务。
但是因为该不该给“带孙费”、应该给多少,引起家庭之间的纷争,则是现代消费社会对家庭传统伦理的挑战。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为子女分解忧愁既是一种情感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含饴弄孙,这是我们在谈论隔代关系时最美好的描述。俗话说隔辈亲,老人们对待自己子女的孩子,那自然是更亲的。对老人来说,帮子女带孩子也是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许多老人退休后,很乐意帮子女带孩子,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老人更是把孩子视为手心的宝。
而“带孙费”无疑是对传统亲情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经济化。并且,如果因为金钱、物质而伤害了家庭亲情之间的和谐关系,甚至闹到法庭上,这种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庭伦理相悖的事情,着实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工作的忙碌、生活的压力,让人们部分失去了表达情感的能力,对亲人的关心更多的通过物质、商品来表达。但是将亲情物化,在许多人看来是不能接受的,并且也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其实,透过对“到底该不该给老人带孙费”的争论,可以更加清楚看到争论背后中国社会现在潜藏着的养老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加上农民工人口流动以及二元的城乡结构,“留守儿童”问题也越发突出。因此,有专家建议,解决“有偿带孙”问题,根本在于通过社会推动,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制度和儿童教育体系,真正做到少有所依、老有所养。
有偿带孙不是市场交易 而是亲情互动
现在,“老人带孙子”面临着观念分歧和价值冲突。这边厢,是以情感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趋向;那边厢,是以权利和利益为核心的现代法理主张。如果说“无偿带孙”是一种间接“啃老”的话,“有偿带孙”则是对“托幼成本”的回应与正视。
尽管带孙子不是法定义务, “老人带孙子”却成为一种常态。年轻人忙于工作也好,月嫂、家政费用过高也罢,“父母带孙子”既有主观上的亲情互动需要,也有客观的现实障碍。“父母带孙子”一方面满足了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诉求,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子女的压力和负担。但看似“双赢”的格局,为何会引发摩擦?
这种摩擦源于“市场交易”与“社会交换”的冲突。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家庭关系可以分为情感型、工具型和混合型三种。“父母带孙子”不仅是一种情感关系,也是一种利益关系。作为伦理关系经济化的产物,“有偿带孙”是一种混合型的社会互动。但人们通常对“有偿带孙”抱有成见和偏见,而不能及时地适应和接纳这一社会新现象。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为子女分忧解愁既是一种情感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责任。父母与子女的社会互动,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总是会想方设法地避免直接言利的庸俗与乏味。可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有偿带孙”作为一种利益诉求,逐渐从特殊性需要向普遍性需要转变。
“老人带孙子”的爱与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家庭功能的分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价值观念的重塑和更新。许多时候,父母并不是想从子女手中获取多少报酬,而是想得到子女足够的爱与关心——当“老人带孙子”的辛劳与付出得到了足够的内在性激励,父母又怎么会和子女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呢?
有偿带孙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令人心痛
含饴弄孙,这本是很多退休下来的老年人向往的生活,可是如今在很多大城市里,给孩子带孩子,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倒不是享受了,变成“忍受”了。原因很简单,在现代这样一种人口倒挂的家庭结构里,很多家庭逐渐形成了“两小养四老”的格局,年纪轻轻的小两口,势单力薄,却要靠微薄工资养活老人孩子还有自己,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再加上当前的巨大的通胀所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生活的艰辛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老人提出女婿三个月没给生活费,还需要不需要继续给他带儿子的问题,如果单单从小两口的角度来考量这个疑问,未免我们会觉得老人太“狠心”,和自己的女儿女婿还算得这么清楚,未免让这些在大城市拼命工作打拼的儿女们有点寒心。但如果我们从老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似乎又觉得老人要钱也要得合情合理。老人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育成人了,按照常理,有了孙子外孙,老人们只有逢年过节疼爱有加、尽享天伦的幸福,却没有法律上规定的必须给孩子照看孩子的义务。因此,给儿女带孩子完全取决于老人的意愿,带不带工资给儿女看孩子,更要取决于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
在这里,我们暂且把中国人的情理之争放一边,而要重点注意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父母选择让自己年迈的父母给自己带孩子?为什么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中介保姆机构却不能够让他们信任?这种缺乏家政服务精细和放心服务的现状让多少年轻人无奈选择了从家乡把自己年迈的父母“征召”到城市,成为“家庭保姆”大军中的一员,而老人们又有多少是心甘情愿的来到城市,忍受和自己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分居两地的苦楚,这中间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相关家政培训以及政府部门是否关注过?
老人们之所以在选择是否要儿女支付报酬上又犹豫和争议,还是在于传统的人情事理和自己养老之虞之间的左右为难,如果我们在城市居民养老和新农保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大国家补贴力度,让老人们在看病和养老方面高枕无忧,那么给儿女要工资的现象也会少很多,这样让人心酸的疑问也就会少很多。
一个小小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的是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机构不健全所带来的困扰。未来二十年,中国将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如何去应对这些养老和育小的困惑,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
【启示与思考】
老人对儿子儿媳的“斤斤计较”,不是不讲亲情的做法,实则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很多年轻人成家生子后却不知道养家持家,往往以工作忙为由,将抚养孩子的责任与义务推给老人。实际上,“有偿带孙”并不可简单地看成是将亲情与金钱挂钩,而要被视为这位湖北婆婆所表达的一种权力主张。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对于“啃老族”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老人不是无偿的劳动力,儿女应尽可能不给父母增添负担。
“父母带孙子”的爱与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家庭功能的分化,不可避免会带来价值观念的重塑和更新。许多时候,父母并不是想从子女手中获取多少外在性报酬,而是想得到子女足够的爱与关心—当“父母带孙子”的辛劳与付出得到了足够的内在性激励,父母又怎么会和子女斤斤计较、讨价还价?
“有偿带孙”主张的提出,是被那些逃避义务、不体谅父母的子女们逼出来的一种“啃老补贴”。倘若不从根本上去除“啃老”思维,老人们的晚年幸福就要打折,而“有偿带孙”既是对儿女们善意的提醒,更是对老人们自身权益的保障,社会和家庭应给予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1/8080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