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打字机何以成了“印钞机”
2015年04月01日 13:45
【事件介绍】
打字员受贿400万:“宰相家人七品官”
到底是什么让一台小小的打字机成了“印钞机”,让一只小小的蛀虫,啃噬了一大片森林呢?毫无疑问,所有的行贿都是冲着权力而去,巨腐打字员,打得首先是行政审批的脸。盖一套房子,要先盖一百个章,繁琐而又漫长的审批程序,让一些开发商不得不去走后门。从这一点来说,打字员是借了行政审批难,有时候甚至是“刁难”的妖风,坐收渔利。
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崔海容副局长用这个案例来谈行政审批之弊,这同时也暴露了更大、更长久的积弊。在如此惊世骇俗的腐败面前,与其说是行政审批不科学、法制不健全,倒不如说,我们一直都缺少法治的意识和基因。事实上,这则新闻中,打字员真的有谁先谁后的选择权吗?既然是排队等候,那就应遵循先来后到的公序良俗,为什么可以凭“钱”插队?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打字员受贿400余万元,固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折射的却是一个典型问题。虽然打字员并不掌握审批权,但由于她身处权力辐射范围,与权力沾上了边,因此拥有了间接话语权,得以从中获取额外的腐败“蛋糕”。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给权力寻租行为留下腐败空间。
如果说繁复的行政审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存在,那么疲软的公职人员约束框架,无疑会放大这种“不合理”。诸如打字员一类的一线办事人员可谓数不胜数,若他们无法得到有力监督,则意味着一种集体性沉沦的风险。其后,在公共雇员职业道德整体败坏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的制度成本势必陡增。营商者不得不支付高额的“买路钱”来打通关节,而这部分“开支”将折算成商品成本,最终由终端消费者埋单。
行政许可审批繁琐,不只会给办事者增加麻烦,只要审批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并且不受外部的有效监督,掌权者就必然会以权谋私,将权力变成个人获利的工具。
谁来管住贪400万的打字员?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进行审批制度改革,把权力还给市场,许可证越少当然寻租的空间越小,需要由官员拍板决定的事越少,自然权力延伸出来的腐败越少。可这也不是无限制的,政府终究还是要管事的,只要还在管事,还在运用权力,就免不了要生出打字员巨贪这样的悲剧。
皮在毛在,皮不在毛也就无所依附了。小打字员贪的本质还在于权力本身,权力是暗箱操作的,那么必然寻租空间就会滋生,权力运行公开化透明化,可监督可核查可问责了,那么自然,黑幕就无处遁形。
微言大义:
@请叫我小曹同志:行行出状元。
@45度剪刀手: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滋生腐败。
@老杜微评:终于明白每年打破脑袋都要去考公务猿。
@X酸辣土豆丝Y:制度不改革永远都会有人想贪。
@梦想也快乐:有一句古话:“宰相家人七品官!”
“巨贪打字员”再证简政放权之迫切
小小打字员,竟也能受贿数百万元。如此荒诞的桥段,不得不叫人拍案惊奇。现实再一次表明,封闭而繁杂的行政审批体系内,任何一点点权力,都可能衍生出一连串的设租、寻租事件。
任何形式的权力寻租,其大致逻辑都在于,“人为制造垄断,然后提供一种稀缺性资源。”以本案为例,房管部门指定了专门的“材料打印者”,但现有打字员明显人手不够用。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格局里,本应本着“先到先得”的自然排序原则分配资源,却因为有人暗地拿钱开路,使得整个过程异变成私相授受的“竞价游戏”……
如果说繁复的行政审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存在,那么疲软的公职人员约束框架,无疑会放大这种“不合理”。诸如打字员一类的一线办事人员可谓数不胜数,若他们无法得到有力监督,则意味着一种集体性沉沦的风险。其后,在公共雇员职业道德不乐观的背景下,公共管理的制度成本势必陡增。营商者不得不支付高额的“买路钱”来打通关节,而这部分“开支”将折算成商品成本,最终由终端消费者买单。
恰是有鉴于此,如今自上而下力推的简政放权,以及行政审批的取消、下放,自然而然获得了广泛支持。比照“小打字员受贿百万”的极端个例,这一类改革的意义似乎更加凸显。一方面,此类变革,旨在降低制度成本、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从而释放更多的市场活力和创富热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动营商道德、公职道德的正本清源,以制度的删繁就简抵御人性之恶。
过往经验一再证明,行政审批事项的设立,理应回溯到“非必要则不设”的最初标准;行政审批的运作环节,则应确保“服务的充分供应”以及“对执行者的充分管束”。毕竟,只有精简、高效和正派的行政许可审批,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为市场看守者与筛选者的功能。
打字员的“外围腐败”
一个小小的打字员,为何竟受贿多达400万,崔海容对此有进一步解释:“她非官也非吏,审批签章都轮不到她,为何受贿这么多钱?原因是需要到她那里打印材料的人太多,要排队等候。搞房地产的老板不差钱,早一天审批过关,就早一天回收银子。打字员就有了谁先谁后打印的选择权。”
听完之后,@老杜微评感叹:“终于明白每年那么多人打破脑袋都要去考公务员了”,@梦想也快乐也是恍然大悟:“有一句古话:‘宰相家人七品官!’”
再往下一想,新华网评又有疑问:“连小小的打字员都能受贿这么多,其他真正掌握权力的人呢?这个部门的打字员受贿这么多,其他权势部门的打字员呢?”
不过,@王博士的精神家园倒觉得不奇怪,他以亲身经历为例作说明:“天津市南开区民政局办离婚的部门原来一天放20个号,弄得很多人离婚还得找关系。”
由此,时评作者魏英杰下了个定义,“类似打字员受贿这种腐败行为,则可称作‘外围腐败’或‘寄生性腐败’”。
这篇《光明日报》之论举一反三,还列出常见的“外围腐败”现象:“例如,给车辆上牌,在一些城市的车管所附近,甚至在车管所内,就能看到专门给车辆安装号牌的维修店,而且收费不低。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小店,生意却十分红火。说来无非是选好车牌后需当场上号牌,才能拍照、领取证件。又如,到出入境中心、市民中心等窗口办事,经常需要到指定机构拍照、复印、办卡,还美其名曰便民服务,即便有的服务不再具有强制性,与权力的关联性却是显而易见的。”
感叹“颠覆了民众对于贪腐的不少惯常理解”之余,《南方都市报》昨日以来论形式继续条分缕析,细数被颠覆的常识:“我们对于权力的理解还是过于肤浅狭隘,并非只有印把子才意味着权力……艳阳高照之下,该部门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赋予了或明或暗的权力温度。”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对于权力变现形式的想象过于单薄苍白”:“谁能想到权力部门的打字员,只需明白了对于房产商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姿态,调整一下打印材料的顺序,便能将手中的这点权力‘卖出’400万元的天价。由此不难推测,那些更为关键的权力,那些十亿百亿的资金资产,在完成权钱交易的时候,更是会有多少充满创造力和欺骗性的花样与花招……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句总结:权钱之间一有机会一定会交易,没有机会也能创造机会交易。因此,也许我们对于治腐反贪的艰巨性也会认识不足。”
同理,也是在感叹“突破了我们的想象力”之后,《中国青年报》从颠覆中获得新启发。
杨涛在文中所重申的常识,读来依旧感觉鞭辟入里,“前些年,各地房价一骑绝尘,民众无奈。房价高有诸多原因……但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腐败成本:比如房地产项目,从征地到房子盖起来,要盖近百个章,每个章加盖过程中都可能存在寻租空间。除了这近百个章外,居然还要给打字员加上一份腐败成本。这些腐败成本要开发商承担,最终他们是要转嫁到房价上的,可想而知,房价会有多贵。”
那么,谁来管管这些贪400万的打字员呢?《钱江晚报》寄希望于“进行审批制度改革,把权力还给市场”:“一项审批远不止局长落笔签字那一刻这么简单。管住局长,只是问题的一个很小的方面,要想管住从局长到普通办事员甚至只是一个打字员、一个窗口服务人员的欲望,自上而下的监督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睁大眼睛盯着权力的每一步运行,办公信息化其实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方案公开化、流程公开化、办事人员审批人员信息公开化,办到哪一步、什么程度都适时公开有迹可循,比什么都管用。”
这也是然玉在《羊城晚报》所谈到的,“‘巨贪打字员’再证简政放权之迫切”:“行政审批事项的设立,理应回溯到‘非必要则不设’的最初标准;行政审批的运作环节,则应确保‘服务的充分供应’以及‘对执行者的充分管束’。毕竟,只有精简、高效和正派的行政许可审批,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作为市场看守者与筛选者的功能。”
好消息是,自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一直在不断强调简政放权,就在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按照《新民晚报》之理解,“权力清单,就是要明确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政府既是改革的推行者,也是改革的对象。”
所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呼吁“以‘权力清单’推进治理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力清单就是一张‘明确政府权力边界的纸’。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无先例可循,地方各级政府既是责无旁贷的推动者,更是‘自我革命’的重点对象,这无疑是对地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打字员受贿400万为反腐提新挑战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小小的打字员能够短时间内敛财400余万元呢?说到底还是“权力”二字作祟。没错,一个打字员既不是官又不是吏,审批签章之类根本轮不到她。可因为行政审批过程中,到她那里排队打印材料的人实在太多,早一天打印审批,就能早一天回收资金,小小打字员就拥有了让财大气粗的房地产商不得不送“好处费”的资格。
这个案例是不是让大家想起了历史剧中常见的那句“宰相家仆七品官”?没错,围绕着权力,只要它是任性的,就会留下数不清的腐败的空间。我们见惯了古装剧中,那些为了让门子给高官显贵通传一声而递上银子的情节。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的官员不能合理合法合规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那些官也好,吏也罢,甚至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都可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利用的空间。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局面呢?这恐怕需要从两个方面来下手。一方面自然要把权力锁进制度的笼子,“高官”们不敢不能滥用权力了,“家仆”们自然也就不能狐假虎威了。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像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所说的那样,推进政务公开,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让行政工作的环节减少,让政务更加公开,自然也就减少了各色蛀虫们利用自己大大小小的“权力”寻租的空间。否则办点小事都要几十甚至上百个章子的话,恐怕连看门的门卫都能从排队办事的人中间发现“商机”。
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涌现了出来。不要慌张,这恰恰说明此前的高压反腐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让更多曾经潜藏的病症浮现出来。就好似打字员的受贿问题,惊诧之余也给每个关心反腐的人好好提了个醒,今后不仅要关注权力掌控者自身,更要盯紧他身边“寄生”的各色人等。总的来说,让“暗礁”浮出水面终归是件好事。
【启示与思考】
前有北京动物园原副园长肖绍祥被控贪污、受贿1400余万元,河北科级干部马超群家中搜出上亿元现金、74斤黄金等一些骇人听闻的贪腐案例,塑造了“小官巨腐”这个词;现在又爆出一个小小打字员,非官非吏,却能够收受巨额贿赂,这已经不是令人大开眼界了,而是完全无语了。
非官非吏,一帮地产大佬被一个小小打字员收拾得服服帖帖,任人宰割,仿佛是超出常人想象,但其实都在意料之中。明朝的太监因为有了帮皇帝整理整理书房、替皇帝写写字的权力,最后掌握了批红,有了权倾朝野、生杀予夺的大权。小小打字员既没有秉笔的权力也没有掌印的权力,但权力实现的路径是一样的,因为需要到她那里打印材料的人太多,要排队等候。而搞房地产的老板不差钱,早一天审批过关,就早一天回收银子,所以打字员就有了谁先谁后打印的选择权。
看起来房产部门是躺着中枪了,相信房产部门也没想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还有这么一亩三分地。但要说该部门有多无辜,恐怕也不是,打字员能贪是因为有人在门口排队,那么你们为什么让人家在门口排队?外面能打字的人多得是,如果在外面文印店甚至自己办公室里就能400万足以掂量出这项审批的含金量,也掂出了避免被滥用的紧迫性,一项审批远远不止局长落笔签字那一刻这么简单。管住局长,只是问题的一个很小的方面,要想管住从局长到普通办事员甚至只是一个打字员、一个窗口服务人员的欲望,自上而下的监督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睁大眼睛盯着权力的每一步运行,办公信息化其实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方案公开化流程公开化办事人员审批人员信息公开化,办到哪一步什么程度都适时公开有迹可循,比什么都管用。搞定,谁又愿意花这么多钱养一个原本无足轻重的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艾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1/8080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