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历史

从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2015年04月01日 14:29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历史学领域成绩显著,思想活跃,研究深入,成果丰硕。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上,出现不同声音,其中之一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渊源、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历史演变、主要观点、具体表现、实质危害与克服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系统、全面的论述,但还需进一步“有理有据”地深入分析。所谓“有理”就是深化对相关概念在学理上的分析;所谓“有据”就是强化对客观历史的分析,避免仅仅从概念到概念的批评与批判。 

坚持科学的历史观

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史学研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但在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把唯物史观教条化。历史研究中的教条化或教条主义曾给史学研究造成严重危害,这方面的教训应吸取。目前,反对将唯物史观教条化,强调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积极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学术的进步观点,已成为学者的共识。

我们对学术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不论是历史的叙述还是解释,都须遵守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规则,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与抵制也是如此。学术规则主要体现在:其一,遵从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规范。其二,以史学界普遍确证的史实为根据,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其三,回归具体的世界历史或中国历史的客观本体,及其相关具体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以论代史”,避免空洞的“理论”、“概念”争论,而是阐明人物、事件等具体的历史事实及其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片面、静止地看问题,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历史研究是多样性、多方位、全息、立体的,因而认识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也必然是多样性的统一。这就需要我们善于针对不同的对象,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问题,彻底打破片面性、单一性的认识方法。跨学科研究反映了历史自身的多面性和当代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为深入认识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借鉴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成为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从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更能深刻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也更有利于从学理上抵制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从历史“真实”的不同层面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忽视历史的真实性,否定历史事实,这就使其研究历史的“基础”或“根基”不稳,甚至其前提本身就存在问题。

历史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类经历过的客观过程,即客观历史;一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史料和历史观念、历史思想,对客观历史的记述与阐释。对前者而言,历史的客观过程改变不了、歪曲不了。对后者而言,则具有很大的“变动”性,记述、研究的主体不同,依据的史料不同,历史观与历史思想不同,从而对客观历史的叙述、理解与解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此要在历史的不同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与抵制。

第一,客观层面。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但它留下星星点点的遗迹、遗物,及其构成历史的点、线、面仍可被人们看到或认识。如被确证的人和实物;被确证的历史事件;被确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事件之间、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叙述层面。相当一部分客观历史以文本叙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层面上,历史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可信资料基础上的历史过程的真实再现。由于客观历史的庞杂性、记录的有限性、记述的主观性,历史真实的“再现”不可能“全景再现”,但是所选择的人物、事件、时间等须真实,所选用的史料须可信。语言是特定时代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其本身不是完全客观的,也并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这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现历史“真实”。语言的内容与历史“真实”密切联系在一起,有着不以语言内部结构所决定的客观内容。史学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艺术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历史的叙述方面。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与人的心理感受,没有艺术化的叙述不可想象。但这并非杜撰,艺术化的叙述也受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制约,并非毫无根据的浮想联翩。

第三,解释层面。在历史解释层面,“真实”要求历史学家所作的解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洗磨,也能经得起新出的更多证据的支持。其一,将所要考察的对象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脉络之中加以说明和评估,直至追寻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其二,挖掘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意义。这对历史解释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并不是要史学家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而是要将其论点谨慎地限制在证据能够支撑的范围之内。

由上述可知,在历史的各个层面都有一个底线,那就是历史的“真实”。“真实”既规定了历史记录、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底线,又限定它们可以大体发挥的空间。

总之,从史观的科学性、研究过程的规范性、思维的多元性、史料的可靠性、历史的真实性等综合方面,系统、整体推进,或许更能起到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与克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1/8081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