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5年度
“九合一”选举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影响
2015年02月01日 13:17
2014年11月29日,台湾举行了一次叫“九合一”的地方选举,这是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的一次关键性的地方选举,这次选举国民党遭到了空前惨败,民进党大胜。这一震撼性结果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绝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次地方性的选举,一次战役上的失败,它对未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乃至更长一个阶段的两岸关系发展,都会带来一些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选举可以提前给我们揭示出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对台工作所面临的一些新的形势。我今天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这次选举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二,造成这次选举结果的原因;第三,这次选举所释放出来的信号;第四,这次选举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
“九合一”选举的基本情况
所谓的“九合一”选举,就是台湾第一次将直辖市的市长、直辖市议员、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以及山地原住民区长、山地原住民区民代表,这九类地方公职的选举合并到一起举行。所以,这次选举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方选举,选举涵盖了台湾的22个县市,大约有1800多万合格选民参与了这次选举。这次选举关注的主要焦点是占总人口近70%的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桃园市、台南市和高雄市这六个直辖市(所谓六都)的选举,其中尤其受关注的是台北市、台中市,因为这两个市的输赢对于国民党的整个选举有非常大的影响。
这次选举因为离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非常近,所以被外界赋予了很多的含义,有重要的指标意义和象征意义。
第一,这次选举被视为是对马英九在余下的一年多任期的信任投票,攸关马英九在未来一年多任期里的执政权威。通俗一点讲,就是他还能干什么事?他的执政地位稳固不稳固、执政能力强不强,都可以从这次选举看出来。
第二,这次选举攸关国民两党的地方执政“版图”。此前的选举结果是,在22个县市里,国民党占15席,民进党只占6席,其他无党籍人士占1席。通过这次选举,国民两党的地方执政版图到底会有多大变化?是不是会形成外界关心的所谓“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选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这次选举对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影响非常重大。这是第一次全岛22个县市同步投票,其实就是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一个预演。所以,如果在“九合一”选举中获得了大胜,那就可以大大提振信心和斗志。具体来说,民进党在“九合一”选举中大赢,会极大地提振民进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信心和斗志,在岛内社会就容易形成一种“变天”的氛围,或者说容易形成一种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第四,这次选举的结果对国民两党党内谁能代表本党在2016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国民党内被看好的接班人选朱立伦,如果他高票连任新北市长的话,自然就很容易代表国民党参加2016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如果蔡英文在这次选举中赢得非常漂亮,那么她就会成为岛内绿营的共主,且自然而然地代表民进党角逐2016的地区领导人选举。而如果蔡英文该赢的没有赢,那可能就会有其他人挑战她在岛内的地位。对于此次选举的结果,用马英九的话说,就是本党遭遇了极大的挫败,也就是国民党从194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挫败。而民进党获得了建党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用蔡英文的话讲,就是拉开了下一次历史变革的序幕。
据台湾当局选举事务部门统计,在22个县市长中,国民党籍参选人获得6席,民进党籍参选人获得13席,另有3席为无党籍人士当选。具体来看,在六都的部分,国民党只保住了新北市,朱立伦惊险连任,比对手游锡堃只多了2万多张票,这太出乎意料了,不是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高票当选。在台北,以无党籍身份参选实际上是绿营支持的柯文哲战胜了国民党籍候选人连胜文。在台中,民进党林佳龙战胜了胡志强。桃园市国民党也意外丢失,被民进党郑文灿拿下。在传统的民进党绿大于蓝的选区里,台南的市长赖清德、高雄的市长陈菊都高票连任。在其他的16个县市里国民党只保住了5个县,就是新竹县、苗栗县、南投县、台东县、连江县。民进党总共拿下13席,是桃源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以及基隆市、宜兰县、新竹市、彰化县、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屏东县和澎湖县。
这次选举在基层的部分,也就是在县市议员、村里长、乡镇市长的部分,国民党的表现都不很好。在直辖市议员部分,国民党得票率大概是36%,民进党得票率是41%;在县市议员部分,国民党得票率是37.62%,民进党得票率大概是27%;在乡镇市长部分,国民党的总席次大概占39.2%,民进党占26%;在村里长部分,国民党是1794席,占了总席次的22%,民进党是390席。
这就给大家一个感觉,无论是在县市长部分,还是地方基层选举部分,国民党都比以前要差,大大超出了外界的预料,可以说这次国民党是惨败。这次选举前,大家都料到国民党会败,但是没想到败得这么惨,可以说岛内几乎所有的民调机构都失灵。我们事先预估的也就是台北市和台中市可能要丢,国民党会大败,但是没想到这次国民党把桃园和新竹也丢了,从北到南全线溃败。
“九合一”选举结果的成因
这次选举确实值得各方特别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很好地去总结。现在各方评论看法比较一致的是,这次国民党败在马英九身上,败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由于民进党表现的多么优秀、民进党的政策获得了民众的认同。
我认为,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惨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马英九当局的施政以及国民党的一些作为,同已经变化了的台湾社情民意相脱节、相背离。在选举之前一年多,实际上是从马英九连任以来,岛内社会就弥漫着日益浓厚的不相信马英九、对国民党很不满意的民怨。各种各样的民调都反映出,对马英九及其施政的民意支持度和满足度非常低,始终在20%上下浮动,低迷不振,最低的时候跌到10%以下。通俗地讲,岛内社会一股要教训马英九、惩罚国民党的社会民怨,通过这次选举得到了集中释放和宣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岛内的选举大环境非常不利于国民党的竞选。
造成这种大环境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马英九当局施政的失败,得不到民众的拥护,甚至得罪了他的一些铁票。比如说马英九的决策比较粗糙,推出的一些重大改革举措与民意脱节,事先没有经过很好地调查研究,事后也没有做到很好地宣导。马英九自己认为一个政策从长期来看对台湾社会好,那就按照政策改,所以他施政的一些改革措施过于理想化,脱离了民众,遭到民众的反对。比如说油电双涨实际上是得罪了中下阶层的老百姓,证所税案得罪了富人阶层,取消军公教年终奖得罪了他深蓝的支持者,十二年国教改革措施得罪了女性选民。岛内国民党执政的县市绩效不好,弊案频传。
台湾选举政治的复杂性也不利于国民党的竞选。国民党有一个强有力的反对党即民进党以及一些台独势力,他们是逢中必反,逢马必反,这就使马英九施政的失误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片面地扩大了。在台湾现有的这种状况下,任何人来干,都很难干好,因为在台湾的历次选举中,蓝绿阵营屡屡陷入不分是非的恶斗。岛内媒体有一个词叫溺水式沉沦,也就是说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掉到水里,你抓我头发,我抓你腿,要死一块死。
二是国民党本身党的机器老旧,包袱深重,国民党这个品牌已经被岛内社会很多民众看衰。国民党给老百姓的感觉是一个老旧的只为大财团服务的政党,不只是品牌不好,事实上国民党执政的一些县市的有些表现的确不是很好,而且国民党在选举、组织、动员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于时代。怎么擦亮这个百年老店的招牌,怎么扭转日益恶化的政党形象,这对国民党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是台湾社会老百姓对当下生活现状的不满。这既有外在的全球经济发展复苏困难的原因,也有当局执政不力的原因,也有民进党煽动的原因等。也就是说,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在流失,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加大,这些都使民众很不满意,而这种情绪刚好在“九合一”选举中找到了宣泄的渠道。
第二个方面,在此次选举中国民两党的候选人特质。
国民党党内的内讧内斗也比较复杂,马英九除了跟国民党的一些元老派之间一直有矛盾外,马英九同台湾立法机构的负责人王金平之间也有一个“马王之争”,而且心结难解。我觉得,国民党从高层到中层、下层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团结一致对外的整体。深蓝的很多群众不满马英九的一些改革,比如说军公教的年终金没有发,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很多人没有出来投票,有的投废票,还有的投反对票。从这次选举的结果来看,在蓝大于绿的一些选区里,很多投票率都不如预期,很多票都没有开出来。这种大环境就预示着国民党败是必然的,那至于大败还是小败还跟其他因素有关,比如说候选人的个人特质。
具体来看,连战的儿子连胜文这次参选台北市长,他的对手就是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柯文哲,他是台湾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外科大夫。在这次选举中他刮起了一阵旋风,他采用的“超越蓝绿反权贵”的策略,他把他台北市的选举界定为“贫民对权贵的一场宣战”。他宣称要摆脱所谓意识形态的对立,要推倒蓝绿对立的高墙,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中坚力量即白色力量的代表,得到了绿营民进党乃至中间选民的支持。这次民进党的选举策略里面就有一个比较高明的部分,民进党在台北市提不出人选,所以在2014年6月转而支持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柯文哲。而连胜文被对手贴上了“亲中权贵”的标签,指责他们从两岸关系发展中获利,现在还想通过竞选继续获取更大利益。对手通过污名化、妖魔化把连胜文完全抹黑。
这次选举中,国民党台中市的候选人叫胡志强,他在台中连续执政了十几年。他的对手林佳龙也很强劲,在台中苦心经营了十年。由于胡志强年龄比较大,在台中执政时间太长,身体又不好,所以在台中市老百姓中间有一种换人做做看、换党换换看的氛围,这个极大地影响了选举的结果。
第三个方面,在此次选举中国民两党的竞选策略。
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跟民进党的竞选策略是不太一样的。民进党在台北提不出候选人,就全力支持在台北的无党籍人士柯文哲。民进党把重兵都集中在台中,决战中台湾,最后在台中是大赢。民进党还非常注重文宣,在宣传中特别注重通过网络去动员老百姓。我们从这次的选举来看,台湾的青年一代,大部分都是挺绿,他们参与动员的愿望比较强烈,最终很多选票都投给了民进党。而国民党还是使用传统的组织战,用的是一种陆军的战法,通过基层组织、地方派系去动员。在网络通讯这么发达的今天,在年轻人自主意识这么强烈的今天,这种组织战现在看来效果不是很好。
“九合一”选举结果释放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岛内的社情民意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具体来说有哪些变化呢?
一是岛内社会的阶级对立在上升。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中普遍存在一种追求小确幸的心态。“小确幸”是网络的流行语言,就是只追求那种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的两极化很严重,中下阶层的危机感在加深,所以整个社会的仇富仇官氛围比较浓。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一代受创最大,可以说是相对的剥夺感最强烈,他们也喜欢发泄不满。台湾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一些阶级、阶层利益诉求的矛盾冲突,引发了岛内既有的矛盾,比如统独对立、蓝绿对抗、世代交替、南北差异等,此次选举中国民党的惨败正是上述这些矛盾叠加共振的结果。
二是台湾主体意识有所膨胀。随着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香港“占中”运动的刺激,以及对西方对华遏制战略的呼应,台湾社会里打着所谓本土化、民主化和公民运动的旗号,利用所谓中华民国招牌“借壳上市”的一种新兴的台独运动在发展。2014年3月,台湾爆发的反服贸运动其实就是强调台湾主体性恶性膨胀的一个结果。在这次选举中,民进党打出“票投民进党,惩罚国民党;票投国民党,台湾变香港”的口号,以及连胜文被对手污名化,国民党在选举最后时刻频打蓝绿对决牌、两岸经贸牌却效果不大,这些都说明了台湾主体意识在膨胀。
过去的历史造成了台湾民众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认识,随着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他们的担心疑虑有增加和上升,都在这次选举里面体现出来,虽然这次选举没有直接讨论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但是在民众的投票行为里面可以看出民众的思想倾向。
第二个信号,岛内的政治力量对比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局部的变化,而是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变化。
一是岛内赞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力量受挫。国民党不管怎么样还是赞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现在溃不成军,所以岛内台独的声音有所上升。
因为国民党在此次选举中的惨败,岛内很多人要求马英九下台负责,所以马英九被迫辞去了党主席,现在由惊险连任的新北市长朱立伦参选国民党主席,也只有他一人参选。国民党主席补选于2015年1月17日投、开票,新北市长朱立伦等额竞选,几乎笃定当选,顺利选出新主席后,预计19日举行新任主席就职典礼。
现在在国民党内部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有已经“跛脚”的马英九,他还握有行政的力量;有即将就任国民党主席的朱立伦;因为朱立伦明确表态不参加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所以外界都认为现在台湾地区的副领导人吴敦义有可能代表国民党角逐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有台湾立法机构的负责人王金平。怎样使这些力量得到平衡,并且能够扭成一股绳,痛定思痛去总结经验,是国民党当前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是现在的政治力量对比是“朝小野大”。所谓的朝小就是民进党已经在地方执政权中占绝对优势,也就是说国民党的施政要想推行,非常困难。国民党的实力以及影响力在这次选举中急剧下滑,而民进党已实质上成为岛内的第一大党。
这次选举对国民党2016年的地区领导人选举会带来非常重大的消极的影响,从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2016年前国民党要想重拾民众的信心和信任,我觉得难度非常大。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国民党“九合一”选举的惨败一定会带来国民党在2016年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惨败,不能这么简单地划等号。国民党能不能绝处逢生,我觉得就看从现在到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前这十三个月国民党的表现,国民党的表现能不能让民众信赖,未来这十三个月国民党的施政能不能在朱立伦的带领下,贴近民众的需要,符合民众的期待,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
“九合一”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第一,这次选举结果会直接影响国民两党未来的两岸政策的调整方向。
对国民党来说,在未来这十三个月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意志继续去推行既定的和平、合作、开放、双赢这样一个大陆政策,我觉得需要观察。我相信从现在朱立伦跟马英九当局的表态来看,他们是要继续推行这个路线的,但是毕竟国民党的执政能力受限,即使想做也很难做。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他们受到此次选举结果的冲击,在两岸政策上更加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也有这种可能。
对于民进党来说,此次选举结果将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我们都知道民进党是一个主张台湾独立的政党,其台独党纲现在还在。那么这样一个政党要去执政,岛内民众是不放心的。因为在台湾社会,国民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政党,民进党是一个让人不放心的政党。民进党在2012年地区领导人选举时,就是因为其台独主张让老百姓不放心,最终选举失败。蔡英文如果代表民进党参选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话,她同样面临民众的检验,因为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要求参选人必须向选民交代如何跟大陆打交道。
民进党此次选举的胜利可能会使其产生一种幻想,就是不需要调整两岸政策也可以拿到政权,而这种幻想是非常可怕的。现在大陆的力量与日俱增,岛内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正视大陆的存在,正确处理两岸关系,因为大陆因素对岛内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二,这次选举结果所透露出的岛内主体意识的强化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三,这次选举结果对国民党2016年能不能继续执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旦主张台湾独立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将会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很大的变数,使两岸关系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未来我们如何同民进党打交道。从现在来看,这次国民党的惨败大大强化了民进党夺权的势头,也为民进党重新执政奠定了一个基础。民进党有过八年执政和八年下野的经验教训,他们也在总结经验,可以预见的是民进党如果再次执政,不会或者说很难再走陈水扁那种激进台独的老路,当然他们也很难放弃台独。而大陆在对待台独的问题上,一直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就是民进党不放弃台独党纲,大陆不可能同这样一个主张分裂国土的政党打交道。民进党为了争取选民、欺骗舆论,会用更多的所谓民主、本土、主体性去包装台独。对大陆来说,怎样同这样一个实际上不放弃台独、表面上又不讲台独、暗地里还在搞台独的民进党打交道呢?大陆在对待反对台独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的态度,是没有回旋空间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怎样不让岛内力量对比过于失衡。现在来看,岛内社会的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国民党自身的原因,一个反对台独的政党在走下坡路,而且国民党内的团结问题还非常难解决。如果国民党乃至岛内反台独的力量过于分散,让民进党一党做大,这就会使台独势力的野心和幻想进一步增大。这对两岸关系发展、对岛内政治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个挑战就是怎样扭转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在民族、国家认同方面存在的一些严重偏差。从这次选举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来看,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在台湾前途问题、在发展两岸关系问题等方面的政治认同上,都有不少严重的偏差。青年一代“首投族”挺绿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有历史的原因,李登辉、陈水扁二十多年的去中国化台独教育,灌输培养了一代年轻人。要改变扭转他们的认识,有很长路的要走。
第四个挑战就是怎样防范台湾政治右倾,避免外部势力插手干预。民进党一直以来的政策取向就是亲美亲日,主动去配合美国、日本的对华战略等,想借机去自抬身价。这实际上是给外部势力插手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一种机会和空间,所以这一点是需要警惕的。
虽然面临这么多挑战,但是我认为两岸关系的前景还是光明的。我们要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去看问题,因为大的环境、格局、条件、趋势都没有发生改变,如果把两岸关系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背景下去看,那么“九合一”选举这些小的变化,就只是一个小波折小浪花而已。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在于两岸的实力对比,大陆强、台湾弱这种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大陆台湾的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还在强化,这是我们对两岸关系未来前景有信心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从实力来讲,虽然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战略格局没有发生质变,但是有利于统一的因素的增长远远超出消极因素的增长。大陆的实力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可靠保障,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所以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大陆和台湾实力的差距,使我们有信心去应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各种风浪。
现在大陆对台的政策是务实可行、卓有成效的。要使我们的政策发挥更大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让这个政策去发酵。我们不能够指望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大发展、大交流、大合作,就能够完全改变60多年来两岸关系的对立、对抗、隔阂所带来的分歧、矛盾和冲突。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不能奢望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帆风顺,统一大业一蹴而就。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这一系列新的论述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是:“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1949年以来的60多年都没有过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这六年多的发展,得到了两岸人民的充分肯定,因为两岸人民都享受到了两岸和平的红利。这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内部驱动力,这种巨大的惯性是我对两岸关系前景光明有信心的一个重要支撑。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一帆)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201/8082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