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殡葬服务缘何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2015年04月07日 13:35

 

【事件介绍】

 报告显示墓穴只够用10年 每年死亡人数将超千万

民政部3月28日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并还在随老龄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长趋势;按2010年死亡人口数量推算,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现有的墓穴只够使用6年,大部分省市的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

而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快速推进,墓地涨价的步伐仍在继续,并且有一部分国人开始“囤墓”。

与活人争土地

传统丧葬观念造成窘况

这份报告指出,“入土为安”是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念,而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情况,开始限售墓位,很多骨灰难以安葬。

以北京为例,2010年,全市遗体处理数为85705具,安葬数26642人,仅有约31.3%的死亡人口安葬在合法墓地。同期,上海的墓地安葬比例为38.4%,而广东仅为5.9%。

对此,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王琦介绍,墓地紧张的状况确实存在。目前,北京全市火化量每年约8.7万,但墓地安葬仅仅是一种方式,多数骨灰寄存骨灰堂,或采用海撒等生态葬方式进行安置,还有一部分骨灰流向逝者家乡。

针对墓地紧张现状,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表示,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城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规划在全国城市建设一批公益性公墓,主要提供立体安葬(壁葬)、骨灰深埋、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服务。通过节地安葬的方式,缓解“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

鼓励生态安葬

制定各种减免奖补措施

按照民政部的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公益性公墓将满足公民逝后的基本安葬需求。民政部还在积极推动出台修订后的《殡葬管理条例》,采取减免费用或奖励补贴方式,鼓励公众选择生态安葬。

此外,李波指出,虽然现有墓园紧张,但各地政府会不断调整公墓建设规划,增加新的墓位数量;同时,根据国际经验,墓地经过三代人循环后,部分墓位会荒废,可以得到重新的循环使用。因此,现实中不会出现墓穴“用完”的情况。

就北京而言,目前海撒、树葬、壁葬、花葬等生态葬的数量,不足整体安葬方式的10%。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王琦表示,今年北京市将制定各种减免或奖补方式,鼓励市民对逝去的亲人采取生态葬的方式,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力争到2015年生态葬的比例能够达到30%甚至更高。

老年人口剧增

墓地涨价趋势还将持续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由于老年人口剧增,每年死亡人口也将快速增加,对墓地的需求自然也持续增长。

1950-1973是中国人口的两大出生高峰期,如果按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计算,未来10年殡葬行业将出现高速增长。因为除了少数几年外,出生高峰期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或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但自然规律是有生自然就有死,等到19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到了老年,可以预见每年的死亡人口将快速增长。

此外,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未来殡葬行业也将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2011年全国死亡人数约960万人,未来每年死亡人数将超过1000万,殡葬业存在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利润,这使得外资和民营企业将产生强烈的投资意愿,墓地涨价的步伐未来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关注>

墓价跟着房价涨

部分国人囤墓忙

因为缺乏销售价格的硬性规定,近年来墓地价跟着房价走,已成了升值最快的商品之一。青岛许多墓地最低价格甚至已超过了3万元。甚至连20余万元的豪华墓也丝毫不愁卖。涨价的步伐还在继续,并且有一部分市民开始“囤墓”。

一处公墓销售人员坦言,墓地划拨面积有限,要想有更多利润,只能不断涨价。他同时表示,如今包括人工费、材料费、运费等的价格都在涨,尤其是同样占用土地资源的房价连年爬高,墓地涨价也在情理之中。业内人士王先生说,除了墓穴价格销售不透明,管理费的征收仍是商家自行决定外,一些销售人员的宣传,甚至部分“炒墓者”的推波助澜,让墓地资源更加紧张,市民看到后也都赶紧“下手”。

 

“现有墓穴10年内用完”呼唤生态殡葬

“现有墓穴将在10年内用完”的消息,让不少网友急切切地发问:“10年后怎么办?”也有网友自我解嘲地说:“给自己先屯一个吧,以备不时之需”。是的,10年后怎么办?2013年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曾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还在随老龄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长趋势。10年后,我们恐会普遍陷入无墓穴可用的危机。 

无墓穴可用,又起因于无墓地可用。仅拿上海来说,据《人民日报》去年4月4日报道,上海可用墓地资源目前剩2000亩,殡葬年用地100—120亩,现在上海每年的死亡人口已达12万,如果每位逝者都选择1平方米左右规格的墓穴安葬,按既有规划,上海现有公墓将无法一直提供足够的土地满足需求,部分公墓陷入无地危机。 

而这,并非上海独自面对的境况。这种境况,将以少占地、不占地、生态环保为前提的新型殡葬方式,前所未有、十分紧迫地摆在公众面前,比如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推行节地殡葬、生态殡葬,自然需要每个老百姓移风易俗,积极配合。但各级政府也要消除老百姓践行节地殡葬、生态殡葬的最大“拦路虎”——殡葬行业的暴利。 

说起殡葬行业暴利,很多人会用“挟尸要价”“火化成生意”“阴间房地产热”等说法直观表述。确实,近年来,逝者一旦被推进太平间或殡仪馆,就如同推上了大赚死人钱的流水线,一系列不该买的殡葬商品就成了“必需品”,一些明码标价的项目收费也高于定价,一个成本仅百元的骨灰盒可能被卖几千上万元,更甭说“天价墓穴”了。 

为规避殡葬行业的暴利,也为逝去的亲人“死得起”,还因为火葬区一些群众无墓穴可用而面临“治丧难”,一些老百姓发生了抵制火化、骨灰装棺再葬等行为,致使火葬区遗体火化率下滑、丧葬陋俗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活跃。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世峰透露,我国火化率已经由前几年的51%下降到现在的40%多。这恐怕就是明证。 

故各级政府要对殡葬暴利真正动刀,如遏止殡仪馆将火化做成生意,打破殡葬服务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对经营性公墓实行价格干预等等。最关键还在于,政府应将殡葬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类别,加大对殡葬事业的投资,给群众提供负担得起的服务,而不是将之一味交给市场。老百姓的“身后事”也是大事。

 

规范殡葬定价化解“死不起”尴尬

尽管政府积极推动殡葬服务均等化,对基本殡葬服务进行了限制,一些地方还推出了基本殡葬免费服务。但是殡葬行业垄断暴利的问题一直广为公众所诟病。不少百姓纷纷感叹“死不起”。从绿皮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居高不下的公墓等非基本殡葬服务收费,成为民众的不能承受之重。尽管北京市民政部门否认“死不起”,但是入土为安是公民基本的殡葬诉求,并非奢侈消费。法拉利可以不想,墓地还是要买的。官员以坐法拉利比喻买墓地,显然经不起推敲。

当下,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原公共服务产品公益属性,正在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打破殡葬行业暴利惯性,回归公益本质,势在必行。在笔者看来,不仅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费用应该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公墓、骨灰盒、花圈、灵堂等殡葬服务价格也应该受到制约。不能让天价公墓、骨灰盒任性地掏民众的腰包。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殡葬服务费标准既涉及到公众利益,也属于依附于行政垄断下的自然垄断行业,制定殡葬服务价格除了考虑殡葬行业的经济利益外,更要考虑到公众的承受能力。政府除了补贴基本殡葬服务以外,也不能放任灵堂、花圈、骨灰盒、墓地等殡葬服务价格。事实上,这些未被列入基本殡葬服务范围的项目暴利泡沫最多。北京公墓消费占殡葬消费的87.5%,公墓价格动辄数万元就是佐证。

曾极力否定殡葬暴利的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计生也承认,骨灰盒、墓地等殡葬产品确实存在利润空间,王计生认为,这些殡葬产品由市场调节,公众应该转变观念,理性消费。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观点,市场化的产品应该成本透明,具有竞争性。由消费者在市场框架内与经营者充分博弈,然后形成价格。但是,殡葬产品不是普通商品,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产品成本也极不透明,完全由经营者自说自话。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曾坦言,殡葬行业具有公益服务的特点,不具有充分市场化的特征。公益性的殡葬产品由经营者自主定价,难言公平。再者,刚刚经历丧亲之痛的丧户既没有价格博弈能力,也不具备消费理性。有的殡仪馆还谢绝丧户自带骨灰盒,公众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其自然垄断属性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在如此语境下,政府推出基本殡葬免费服务,自然是好事。但是,换个角度看,非基本殡葬服务项目之外的灵堂、骨灰盒、墓地价格才是殡葬暴利的大头。从这个意义上,政府除了提供基本殡葬免费服务以外,要对非基本殡葬服务切实尽到监管责任,增强殡葬产品成本的透明性,完善殡葬服务价格监督措施,形成合理的殡葬服务定价机制。斩断殡葬行业的暴利链条,还原殡葬产品的公益本质。

 

搁置“死不起”争议 直面殡葬业痼疾

殡葬绿皮书所引发的“死不起”争议,源自这样一组数据:北京地区的殡葬消费平均约达42837元,而市区居民达8万元。李红兵直言这一数字是如何得来的,他们不得而知。对公众而言,当然更无从知晓。但抛却具体的殡葬花销数字,近年关于殡葬费用水涨船高的抱怨日盛,民众对“殡葬贵”的具体感受,怕不容否定。

与其各执一端,争议“死不起”是否存在,不如正视一下当前殡葬业的行业生态与体制问题。目前多数地方的殡葬服务都是以市场提供的面貌出现,它确实提升了殡葬业的服务质量,但其背后所对应的实质是亦政亦商的半市场化格局,譬如市场主体多是民政部门的下属企事业单位。在这样一种殡葬体制之下,殡葬业所应该体现的公共属性往往被消解,福利性质也常被不透明的“市场化操作”而扭曲,殡葬服务当然会有更多的“涨价动力”。

人为制造的“物以稀为贵”,同样成为殡葬业价格上涨的推手。以北京为例,近10年来,全市没有增加一分土地作为公墓用地。李称经营性墓地通过价格手段调节供需关系,政府不便过多干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公墓用地近10年来不增加一分?既不增加带有福利性质的公共墓地,又称不方便干预价格,那岂不是在故意制造一种稀缺资源,让民众为此承受“厚葬”代价?

上述困境,不只北京独有。公共墓地的短缺,不乏老龄社会的加剧,需求快速提升的原因,甚至也不乏倒逼民众移风易俗,而不愿意增加墓地的考量。但无论如何,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个健全的城市功能中,应该不能缺乏对于死后之事的安排。这应该是殡葬业公共属性的最基本要求。若一方面不增加墓地规划,一方面任由“市场手段调节供需”,岂不是在人为制造“死不起”的民生之困?至于倒逼移风易俗,如果是以牺牲公共责任的方式去实现,则更是有推卸责任之嫌。

 

【启示与思考】

尽管政府积极推动殡葬服务均等化,对基本殡葬服务进行了限制,一些地方还推出了基本殡葬免费服务。但是殡葬行业垄断暴利的问题一直广为公众所诟病。不少百姓纷纷感叹“死不起”。从绿皮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居高不下的公墓等非基本殡葬服务收费,成为民众的不能承受之重。

当下,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原公共服务产品公益属性,正在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打破殡葬行业暴利惯性,回归公益本质,势在必行。在我看来,不仅遗体接运、存放、火化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费用应该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公墓、骨灰盒、花圈、灵堂等殡葬服务价格也应该受到制约。不能让天价公墓、骨灰盒张开血盆大口任性地掏民众的腰包。

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其自然垄断属性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在如此语境下,政府推出基本殡葬免费服务,自然是好事。但是,换个角度看,非基本殡葬服务项目之外的灵堂、骨灰盒、墓地价格才是殡葬暴利的大头。从这个意义上,政府除了提供基本殡葬免费服务以外,要对非基本殡葬服务切实尽到监管责任,增强殡葬产品成本的透明性,完善殡葬服务价格监督措施,形成合理的殡葬服务定价机制。斩断殡葬行业的暴利链条,还原殡葬产品的公益本质。

要改变丧葬费居高不下的局面,首先需要每一个人都树立“厚养薄葬”的绿色殡葬观念,除此之外,殡葬业也应该回归其公益属性,殡葬行业涉及的民政、工商、物价等各部门的权责也应该进一步明晰,不斩断垄断的殡葬利益链,也许“死不起”的呼声就不会断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7/8086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