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要从“8万字读书笔记”读出学校的良苦用心
2015年04月08日 10:25
【事件介绍】
陕师大要求学生毕业前交8万字读书笔记
“眼看着就要毕业了,现在学校让交好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我们都在忙着实习和找工作,哪有时间写这个?”3月24日,自称是陕师大的学生在网络发帖求助,称学校在毕业前需要交10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网络咨询,如果找人代写,需要花费好几千元的费用。
3月25日上午,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内,多名学生证实,陕师大目前对本科生执行《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少于2本,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没有完成读书任务或毕业前考察成绩为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一名学生算了一笔账:“本科四年一共是8个学期,每学期2篇,算下来实际上是8万字。”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吴哲(化名)表示,自己刚刚交了4篇读书笔记,共计2万字。而其他的笔记已经在几个学期就交过。“最近两三天,基本上同学都在宿舍里抄笔记,连吃饭都是轮流去食堂带饭,好在最后都过关了。”吴哲说,“如果每篇读书笔记的字数能够在500到1000字左右,我感觉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话,大家有感而发,没准还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但是5000字有点太多了。”
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贾路(化名)称,由于现在已经在外实习,自己的读书笔记是舍友帮忙写的,为此他还请舍友吃了一顿饭。“我感觉在大四安排写读书笔记不太合理,因为大四的主要精力在实习、找工作上面。之前的几个学期倒没有问题。”
25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一名工作人员证实,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抽查和毕业前考察两种方式。“按照规定,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完成1万字的读书笔记,对于大学生来说,算不上是一种负担。可能是有些学生把任务都攒到了毕业前,突击完成任务,这种方法不可取。”
工作人员介绍,《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提供了143种参考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大部分。文学部分包含了《诗经》、《史记》、《唐诗三百首》等古典名著,也有《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小说。在哲学部分中,书目包含了《周易》、《庄子》等中国哲学名著,还有《哲学原理》、《纯粹理性批判》等西方哲学著作。在历史学、艺术类、教师教育类的书目中,包含了《全球通史》、《美学史》、《颜氏家训》、《教育论》等等。
写8万字的读书笔记怎么就这么难
此前看过一则来自北京的新闻,说某高校新生进校,竟在师哥师姐住过的寝室捡到四年没用过一次的借书证。不读书,也能读大学?有一则新闻,说有位研究明清小说的大学生,居然没有读完《红楼梦》,他以为看过电视剧就行了。不读书的大学生,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最常见的风景是:男生玩游戏,女生看韩剧。摆一个红烛的示爱场面,动辄就会有几百人参与,上千人围观。2002年北京有个叫“蓝极速”的网吧发生火灾,烧死了25个通宵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随后,有不少大学加强了管理,不准大学生周末通宵上网吧,复旦就有学生受不了,埋怨“周末不上网吧,还能干什么”?后来,大学生都能带着电脑上学了,寝室就成了校园网吧,睡觉睡到自然醒,游戏玩到手抽筋。翘课也就成家常便饭,于是,刷指纹、对脸谱、用蓝牙……各种创新的点名方式纷纷登场。去年南开大学法学院的期末考试,第一题竟然是四张教师的照片,让学生选出教了一学期课的任课老师是哪位,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一学期都没去上过一节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陕师大的要求难怪让学生叫苦不迭。从党代会的报告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可见其针对性非常明确。若大学成了可以不上课的大学,大学生成了可以不读书的大学生,还能有什么教学质量呢?曾见过一个新闻专业毕业的实习生,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讯,字如狗爬,文句稚嫩;也见过一个本科数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应聘教师上模拟课,竟然不知道减少不能用倍数。
大学扩招了,升学率上去了,但有些毕业生的实际水平恐怕还不如半个世纪前的初中毕业生。若真如此,办这样的大学,有意义吗?送孩子读这样的大学,有价值吗?都说今年是教育改革年,赶紧想想办法,让大学都能认真地开课,让大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
“读书笔记”卡在哪了
据了解,陕师大《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本科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少于2本,每读完一种书,要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没有完成读书任务或毕业前考察成绩为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
从上述报道内容看,不少学生属于临时抱佛脚,平时欠用功;而每篇五千字的规定,也太僵硬、机械了一点。但是,这些都不是要害。要害问题是:硬性规定能保证阅读质量吗?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什么不高?这反映了大学教育的什么问题?
报道说,《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提供了143种参考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大部分。文学部分包含了《诗经》、《史记》、《唐诗三百首》等古典名著,也有现代文学小说。在哲学部分中,书目包含了《周易》、《庄子》等中国哲学名著,还有《哲学原理》、《纯粹理性批判》等西方哲学著作。在历史学、艺术类、教师教育类的书目中,包含了《全球通史》、《美学史》、《颜氏家训》、《教育论》等等。这些书目表明,《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手段,其性质属于“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即超越学科专业、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这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是比较欠缺的,陕师大的这一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推行的手段,又是欠考虑的,甚至是与通识教育的精神相冲突的。
《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提供了143种参考阅读书目,这些书目,与中文系的教学内容重复、重叠了;中文系学生完全可以拿现成的作业来交差。那么中文系的学生是否就不必在通识教育中再读文学作品了?通识教育中的文学阅读,其方法和目的与中文系课程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唐诗三百首》是比较“通俗”的作品了,但一个读计算机的学生,读了《唐诗三百首》,要写出5000字的读书笔记,都赶上一篇小论文了,没有一定的写作训练估计会很困难。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写作能力差,是高校教育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只抓阅读,不管写作,“通识教育”肯定是跛脚的。
这些具体的教育问题,不是一纸规定就能解决的。教育本身的问题,要用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迷信“规定”,依赖“规定”,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去解决教育问题,本身就是不懂教育特点和本质。学生要在毕业突击完成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可见平时对这项作业就疏于检查督促,至于细致的批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阅读心得的交流,估计就更谈不到了。这是行政命令式的教育行为必然结果。
【启示与思考】
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写读书笔记,好处多多:一是有助于加强记忆。著名作家姚雪垠为了写《李自成》,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从各种书刊上摘录了大量的文章,又做了五十万张卡片;二是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三是有助于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四是有助于激发创造性阅读;五是有助于积累资料;六是有助于扩大知识面。一言以蔽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何乐不为?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写读书笔记。钱钟书是著名学者、作家,被誉为“文化昆仑”。他一生著述很多,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他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是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本书,都会写读书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著书的时候,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为何不见贤思齐,迎头赶上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陕师大要求学生读书、写读书笔记,这是完全正确的做法,这是非常负责的举措,不容置疑,无可非议。如今,大学生根本不理解学校和老师的良苦用心,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地抱怨,等到你们走向了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受益匪浅的时候,你们就会感激学校和老师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8/808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