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医检结果互认难,需要医疗制度给力

2015年04月09日 10:19

 

【事件介绍】

医检互认遭软抵制 女子换医院被要求重拍CT

这是许多患者尴尬乃至“窝火”的经历:看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各家医院CT、B超、血项等检查结果互不相认,不断重复检查,单据攒了一堆,付出无数的精力和花费,检查结果也是一样……

面对较为强烈的患者质疑,我国卫生部门要求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但迄今为止,重复检查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一些医院反复强调医检结果互认“很困难”,表示重复检查是“为了患者的健康”。

换一家医院照一次CT 重复检查何时休?

哈尔滨市民李慧是一位80后妈妈,生完孩子后一直咳嗽、气短,并伴有低烧。2014年2月初,李慧在黑龙江省医院做了肺部CT检查,被诊断为间质性肺炎。随后,李慧又拿着片子到哈尔滨医大一院,希望得到专家进一步确诊,却被告知,检查结果“不认可”,需要再拍一次肺部CT。

李慧想,哈医大一院是黑龙江省内闻名的医院,医生提出质疑也许是因为省医院的检查结果有误,便又做了一遍检查。两个医院的检查结果完全相同,都诊断是间质性肺炎。“同一种病,为啥让我一周内做两次CT?”

和李慧的经历类似,来自安徽的老人付加德去年3月腰部扭伤,他去北京医科大学大兴人民医院拍了一次X光片,之后去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医生又要求拍一次X光片,两次医检结果完全一样。

北京市民傅先生对记者说,像李慧、付加德这样重复检查的经历许多人都遇到过,无论在同一个城市还是在不同的城市,只要去医院看病,都会遇到检查重复、结果互不认可的问题。

针对社会质疑,原卫生部2010年发文要求,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一些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也发文要求,互认范围及内容包括一级医院对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等。例如,卫生部门要求医院对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等抽血化验,以及X光、CT、心脏彩超等项目检查结果互认。

但是,具体到很多医院和一例例的患者身上,医检结果互认却依旧相当远。

互认要求遭遇软抵制 到底为了啥?

广东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医检结果互认有利于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降低病人就医费用,简化就医环节,改善医疗服务。但是,医检费用占医院收入比重较大,因而推进医检互认容易受到医生的“软抵制”。

“说到底,还是与院方经济利益有很大关系。”某三甲医院医生表示,按照医保相关规定,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例,三级医疗机构控制在45%以下,而门诊患者药费比例不超过20%,其他的费用构成,就是处置费、检查费等。

“这就要求我们控制药费和检查费的比例,假如一个病人,相关检查在别的医院做了,而转到我们医院不重新检查的话,他的费用大部分是药费。”按照规定,药费超出比例的部分要由医生支付。为此,医生需要以重复检查来平衡药费的比例。

“另外,医院的仪器都是自己花钱购置的,一台100万元的仪器,当然得尽可能把成本赚回来。超出的,就是医生的绩效工资。”一些医生表示无奈,“减少医院的药价收入,就只好从医检中增加收入。”

黑龙江省一家三甲医院院长表示,部分省市在贯彻落实卫生部“医检互认”规定时,通知各医院是否需要重复检查“由接诊的临床医生确定”,而院方认为检查结果互认风险很大,容易造成“误读”,影响对患者的诊治。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卫生部门要求推进医检互认,减少重复检查;但是一些省市卫生部门的通知又赋予临床医生以“最后决定权”,这样一来,国家政策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容易变形走样,因而重复检查难以避免。

让患者少花冤枉钱 还有很多事可做

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焦军东表示,自从医检结果互认的政策推行以来,下级医院认同上级医院的检查结果执行比较好,而作为上级医院,对于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确有担心。

“比如超声检查,患者拿来了地市级医院的超声结果,我的医生就得想一想,如果做得不行,就要重复检查,这也是对患者负责。”焦军东说。

当然,对重复检查的质疑也不乏“误会”的成分。“有时候,患者认为的重复检查,其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难以从一张医学检查申请单上了解检查的不同,产生误解。”黑龙江省结核病防治院医生金龙说。

金龙解释说,如果一名患者在甲医院做CT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然后选择到乙医院治疗,那么乙医院的接诊医生在问诊、读片之后,极有可能让患者再做一次CT检查;这名患者入院做手术前,有可能还要接受一次CT检查。第二次检查是增强CT或高分辨薄层检查,第三次检查是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如何做到既不影响疗效,又让患者少花冤枉钱?黑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赵昱辉表示,一是构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医院资源共享;二是将医生的收入与检查收入分离,从根本上改变检查提成的收入办法;三是患者多了解自己的病情,多咨询专业医生,以减少被重复检查的几率。

“此外,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对于重复检查项目征求患者意见,并给予合理解释,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疑虑,增强患者就医的满意度。”焦军东说。  

 

化解医检互认难题需厘清责任归属

医检结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一环,也是医生行医的重要依据。从实际的角度而言,并非所有的医检结果都可以互认,但至少应该做到的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百度一下,的确会发现不少类似新闻中所提到的患者经历,本来只是有点不舒服,上医院一查,做这项检测做那项检测。回头换一家医院,前面的检测又不认,还得重新来过。譬如这类行为,无疑增加了人们的医疗负担,也浪费了医疗资源,加剧了看病难。因此,抓好医检互认,绝不是一件小事,它关涉民众的医疗福利保障。

当然,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医院会公开抵制医检互认,更多的是一种软抵制。但这也正是问题的难题所在。按照医学常理,一家医院做了CT检测,其结果完全可以通用。但要求重做CT的医院比较多,这一方面有经济利益的因素,比如重新做一次,可以给所在医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却也的确有“为了患者健康”的考虑,医院之间彼此信任度不高,一家医院的检测结果,难以让其他医院采信。

检测需不需要重做涉及专业判断,但从知情权的角度而言,对患者进行检测显然也要取得对方同意。医检互认遭软抵制正说明部分患者的自主权难以获得保障,毕竟患者的医疗知识和医生不对等,医院提出诸如不做检测不治病等理由,患者也只能认账。如果说通过加强医疗监督,落实盲目重做检测的责任,并形成规则,提高违规成本,多少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而以检测自身的信任度而言,则需从两个方面厘清责任归属。一是考虑实行相关免检患者签字制,避免因一家医院CT失信而产生的关联医疗纠纷,让其他医院有信心采信其他医院的CT检测,而不必害怕卷入纠葛。二是对医疗检测结果实行终身负责制,负责检测的医院与相关医务人员对检测结果负责,如果产生医检失信,就倒查原因,追究责任。

一言以蔽之,对医检互认难题唯有实行多向归因,找准对策,厘清各方责任,让医院的责任归医院、患者的责任归患者,并努力积极推动医疗环境建设,医检互认才能获得靠谱的落地空间,真正保障患者权益。

 

医检结果互认难,确实需要个好裁判

一种集体性的“窝心”,一种普遍和强烈的质疑,它长年不退烧,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当天的同一种检查结果,医院不认,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如果是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的确会存在着“不一样”的解读,因为医疗技术不对等。所以医院要求检查重做,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同一级别的医院,意味着很多时候,这种技术的等级门槛可以忽略不计,医院还要求病人重做,那就有点令人生疑。

重复检查是“为了患者的健康”?在很多时候,的确如此。一些特别的疾病尤其是急诊,需要24小时不停的反复监测病情发展,表现出来的就是“重复”抽血检查。此外,一些片子的部位没拍清楚,医生要求补拍就是患者眼里的重拍,但它的确是“为了患者的健康”。

但换过来说,如果某些医院为了利润,故意要求病人重做不需要的检查,那又应该怎么办?麻烦即在于此,因为就医者无法判断,所有的诠释权都在医院这边。但这不代表就医者彻底失去了逻辑是非的判断力,难免表现出“认识打架”的局面。另一个事实也时常会让医院失去一些公信力。就像近日钟南山院士吐槽的那样,“现在的医院院长之间聊天,都是问做了多少亿的营业额,而不是治好了多少的危重病人。”这句话可以翻译成,现在的公立医院太追逐经济利润,这很可悲也很可怕,医院有可能会为了发展经济,而鼓励过度检查及药物治疗,比如过度医疗。

人们不应该把医院想象成“坏人”,一是可能产生误伤,二是可能增加就医成本,无条件的信任。但也不应该把医院认定为“好人”,无原则无条件的信任。尤其在一个道德普遍滑坡,发展不讲道理和走粗放式路线的社会,医疗也会沾染上这种发展的习气,保持警惕几乎是一种本能。生命只有一次,医疗不能再来一次,容不得试验。表面是对“钱”的不放心,其实深处是对“医”的不放心。生命所系,如果“医”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把生命健康交给你,如何心安?

当很多问题缠绕在一起,先要找线头,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这是理清一团乱线的必要环节。这个关键就在于设立裁判,建立一个讲道理的规则。规则不会自动发生,尽管它经常就写在纸面上。职能部门不是屡次要求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吗?

医疗行业需要一个好的裁判,“好”的意思就是专业客观,不偏不倚,这是产生公信力的灵魂。但在医疗领域,这一切并没有发生,这个社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裁判。因为管办不分离,公立医院和卫计委职能机构的关系是母子的关系,今天的院长可能是明天的局长,谁来做医院院长?那是由职能部门决定的。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百缕的利益关系,怎么可能把这个哨子吹得好?

“医检结果互认难”说明了管办分离的必要性。当人们觉得这个行业很乱很不令人放心的时候,不能说“不”也懂“不”的时候,那意味着裁判是不够专业的,没有控制好这种失控的局面。换一个角度说,职能部门从“管办分离”改革中托身而退,也是给自己减负之举。要知道,“乱”是事故的频发之地,是矛盾冲突激化的极端不安全状态,裁判的哨子是吹得越早越好,公共利益好,对自己也好。

【启示与思考】

医生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是人们健康的保护神。我们尊敬医生,就是尊敬我们自己。由医生这个职业群体提供的服务是众多社会服务中的一项,既然是一种服务,用户(患者)的亲身感受度是衡量这种服务的重要参考。但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看,如果提供的产品服务频频遭到用户的“吐槽”,那么服务的提供者就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身的定位。

从频见报端的“医闹”分子到为抢救生命而疲劳过度的前线医生,从救死扶伤到医疗创收,医疗及医生群体潜在环节的变迁凸显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借助这个视角,我们看到了医患之间的恩恩怨怨,一切试图解构双方矛盾的努力,都撇不开“医疗”服务背后附加的经济价值。具体而言,不管是医生多开药还是不同医院互不认可的医疗检查,最终指向的都是经济利益,而当置身其中的医生作为参与者为自己发声,这种发声能力的力度及可信度往往会大打折扣。

取消不合理的重复检查,应该建立一种规范复检的台账,哪些检查项目多久之后需要重新检查,让患者可以查询。这样就可能挤压医疗机构无视民意、各行其是施行不合理重复检查的生存空间。

当然,长远之策还是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等,早些减少医院通过重复检查、开大处方等过度医疗行为来谋利的冲动,才能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9/8089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