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莫让校园足球功利化!

2015年04月09日 10:37

 

【事件介绍】

广州副市长王东:足球踢好也不加分 提出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化

3月24日,“富力杯”第一届广州市中小学足球联赛市级决赛鸣哨开赛,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为比赛开球。校园足球发展,在政策上会有何支持?王东在校园足球体教结合工作现场会上透露,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足球踢得好不会加分,但各所学校可以考虑招收足球特长生。

“发展校园足球,要注重特色”

“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不能搞一刀切。”王东在现场会上,明确了对校园足球应有的态度。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开展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现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并不是单一搞足球,所有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都应该大力发展。“现在发展校园足球,只是表示过往由于场地等不足,足球运动开展得不够,所以现在才要加大力度。”王东表示,对于开展校园足球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摆对位置,站在民族复兴、体现教育本质的高度,认识青少年足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发展校园足球不仅要重数量,还要抓质量。要注重特色,小学阶段培养兴趣,中学阶段可以着眼于提高技能,把不同阶段,不同学校的特色都体现出来。

在谈及政策保障时,王东提到,并不赞成因为足球踢得好,就在中考、高考中加分的做法,但是,各所学校可以考虑招收足球特长生。王东表示,足球应该是青少年第一运动,发展校园足球既强壮体魄,又培养刚毅坚强的品质,同时也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他现场还为校园足球“卖广告”,呼吁媒体应该像对待“英超”一样,给予校园足球多一点的报道版面。

2016年将开设50所学校精英培训班

“如今,广州市共有54所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其中国家级有1所、省级有6所)。”市体育局副局长许建平称,足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足球进入校园的先行者,比普通学校具有更丰富的足球资源(师资、场地等)、经验和文化氛围。今后,精英培训班是广州市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突出尖子培训的新模式。由体育部门选派优秀足球教练员、指导员,到学校开展尖子培训。目前,已选拔了26名指导员,到26所学校开展培训、教学工作。到2016年要开设50所学校精英培训班。

许建平表示,下一步,各区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和精英培训班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加强片区交流,以传统校、精英班好的经验和做法,如传统校的班级、年级、校际足球联赛,以及精英班的足球教学课和课后业余训练等做法带动片区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

各区至少要建1个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此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目前,广州市有近10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中有20多所俱乐部开展了足球项目,参加足球培训学习的青少年学生达到2000多人。其中有多支队伍参加市长杯3人、5人、7人制足球比赛,都取得很好的成绩。

许建平还透露,下一步,市里将在大力推动校园足球开展的同时,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特别是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的建设,让更多有兴趣、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更多学习足球、提高足球水平的机会。根据《广州市足球试点城市工作计划(2014- 2016年)》,各区、县级市每年要创建1至2所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到2016年全市要达到50所开展足球项目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数据

广州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前,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主要是市属半专业队、各区、县、市体校足球运动员以及约100所网点学校和足球传统学校,参与足球活动人数约1万人。2014年,广州创建了304所足球学校,参与人数一下子就提高到3万。

 

加分培养不出中国的梅西

这样的主导思想好,足球联赛开赛时,市长就对足球的方向和目标及其大家关注的热点给出了答案,足球不能太功利,足球踢的好也不能加分,但可以考虑招收足球特长生。这才是真正的足球改革所体现的精神,也是将来足球发展的方向,更是让足球真正体现价值的地方之所在。

当然,家长们让孩子去踢足球,大多是报着足球能加分,或者说联赛获得名次,孩子既能得奖,而且也能获得学校的更多关注和社会的重视,这正是足球的功利之处,让足球承载了诸多的功利,也承载了诸多的压力和负担。

足球不能太功利,足球一旦功利,足球改革定会失败,足球也不会踢出个好成绩。可不,多年来,中国足球发展缓慢,尤其是中国足球踢不出亚洲,打不向世界,就是功利在作怪,无论是足球官员,还是足球先生,或者是球迷,都是抱着功利的目的管球、踢球、看球,这样的功利思想如何踢出亚洲呢?

而提倡足球加分的思想就是典型的功利思想,此观点的提出,也是把足球放在了功利的环境之中,让足球功利化,也让足球失败化,也不能培养出中国的贝利和梅西。

其实,足球踢的好的孩子,或者说是学生,只能说明其有足球天赋,而且更喜欢足球,在足球上发展更有前途,而且也能找到快乐,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样,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之所在,就一门心思去踢球,没有功利思想,也没有其他任何想法,这样才能有中国的贝利,而且有中国的贝克汉姆和梅西。

一旦孩子们将足球踢的好作为炫耀,或者作为加分的砝码,其只能说是用足球绑架了学习成绩,或者说是用学习成绩代替了足球。

按说学习成绩是学习成绩,足球是足球,各是各,互不影响才对,如果觉得踢足球影响了那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踢足球更要有时间,孩子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的话,不如对教育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让教育多元化,不要让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而应该让孩子全面发展,教育改革也是各个击破,通过招收足球特长生和足球学员等方式,让球踢的好的学生也能有上学的机会,才不至于大家为足球踢的好进行加分而争辩了,更能破除足球的功利化思想,更会有中国的梅西。

足球踢的好,如果要在中考中加分的确不好,如果不加分也能让那些足球踢的孩子有学上,才是真正的好,更能激励更多的孩子发挥特长,既在足球方面发展,也能在其他各个方面发展,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足球走向世界的途径。

别把校园体育简化为校园足球

王副市长的表态可以看作是一次及时的提醒。功利足球、政绩足球要不得,球事离不了求实,要一步一步来;同时,也要保证其他运动的生存空间,不能一刀切。

近日,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在校园足球体教结合工作现场会上称,“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不能搞一刀切”,“不赞成因为足球踢得好,就在中考、高考中加分的做法,但是各所学校可以考虑招收足球特长生”。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王东副市长“不能太功利、不赞成加分”的态度,在舆论场中备受肯定。其实,王东所言只是常识,发展校园足球不能太功利,发展校园篮球、乒乓球……同样不能太功利。急功近利,就可能违背规律,结果往往欲速而不达。

中国是世界上足球迷最多的国家,但整体足球水平较为落后。推动足球改革,即去行政化、促青少年、谋世界杯,无疑振奋人心。发展校园足球,让更多青少年热爱足球、享受足球,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对中国足球水平提高大有裨益。但前提必须是,遵循校园教学规律和足球发展规律。

校园足球重要,其他球类同样重要,校园体育包罗万象,如果将校园体育简化为校园足球,不仅是对足球改革的误解和误导,也将伤害其他运动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一些有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的学校,如果为了发展足球而放弃优势更是得不偿失。而对于那些不喜欢足球的孩子,强令他们踢球,更可能压制了他们原有的天赋。由此,发展校园足球的同时,也要给其他运动留下空间。

其实,即便在足球王国巴西,足球也并非是校园体育的绝对主宰。新华社曾报道,在巴西学校的体育课上,足球只是和篮球、游泳、排球等并列的项目,学校不会刻意让孩子选择足球。巴西女排、男篮就和足球一样,都是世界强队。无独有偶,阿根廷不仅足球厉害,男篮同样是世界劲旅。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也提出,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这段话传递出了两个信号:一是发展校园足球,绝不只是为了取得好名次,更是为了提高国民体质;二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同时,不可压制其他运动,否则何来体育强国梦?体育强国梦,一定是包括多种球类,包含田径,包括游泳、跳水等等诸多项目,否则只能称为足球梦。

王副市长的表态可以看作是一次及时的提醒。功利足球、政绩足球要不得,球事离不了求实,要一步一步来;同时,也要保证其他运动的生存空间,不能一刀切。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压制了其他运动发展,足球发展了也不足喜;如果各种运动都有美好前景,谁又敢说没实现体育强国梦?

 

“不加分”是对功利足球的及时提醒

国务院办公厅3月16日印发《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将足球产业发展提升至“国策”高度。规划目标预计,到2025年,将建成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在校生达5000万人。另据相关媒体日前报道,清华大学时隔5年恢复足球招生,拟录取12人;获得清华男子足球高水平运动员认定的考生,将可以在当地一本线下降20分录取。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也于日前正式成立。

面对炙手可热的校园足球,仁智各见。而从报道中可知,在谈及政策保障时,王东提到,并不赞成因为足球踢得好,就在中考、高考中加分的做法,但是,各所学校可以考虑招收足球特长生。以此而言,王东的说法更像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与建言:那就是,发展校园足球,不能是功利足球;可以有足球特色学校、足球特长班、足球特长生,但最好别和中高考加分等搅和在一起。

这一方面是校园足球发展“纯粹”起来的需要。原因很简单,社会各界都在用迅捷行动支持足球改革方案,固然是好事。成熟的足球发展是一项辐射带动效应巨大的产业,也是一项关系重大的事业。但足球改革制定的“三步走战略”表明,足球产业、足球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严格遵循必要的教育、市场以及循序渐进等规律。不以中高考加分的捆绑刺激,本身就是尊重校园足球发展规律的做法。而有了校园足球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兜底,足球产业、足球事业的发展自然会更加步履稳健。

另一方面也是对规范清理体育高考加分的促进。为最大限度地确保高考公平,近几年来各级各地在清理、规范高考加分的问题上,相关各方给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努力。比如在河北省,自2015年1月1日起,该省取消体育高考加分项目;对已经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采取过渡办法,加分项目暂时予以保留,加分分值降为5分,2018年起全部取消。在山东省,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也在缩水,由去年的10分改为5分……以此而言,若能尽早明确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以中高考加分为激励,力避由此可能产生的新一轮加分暗箱与猫腻,本身亦是为确保高考公平做出了贡献。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和王东一样,相关人士“不赞成足球中考、高考中加分”,更多还是个人观点。但这样的观点,不失为及时、善意的提醒与建言。这是给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管理者的提醒:足球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也必须尊重规律、因循规律,而不能揠苗助长。同时,这也是对中高考加分规则制定者的提醒:尊重足球教育、足球产业、足球事业的发展规律,最好的方式还是支持而不强行介入。就像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回应广场舞“国标”时所称的那样:我们是本着引导、扶持、规范的方针,推动广场健身操舞健康有序发展,绝没有用行政力量去强行干涉、管理广场健身操舞的想法。两相对比,道理类同。相关方面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启示与思考】

每当中国足球令人绝望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寄托未来、寄托孩子,“足球从娃娃抓起”重复了千百遍,似乎还要继续重复。教育部门从体育部门手中接过校园足球管理大权,扩展足球定点学校,建立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联赛,甚至考虑将足球纳入中考测试之中,种种变革的初衷是好的,但错就错在太功利化、太行政化。

学校体育是用来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健全人格的,校园足球不该是政治献礼和形象工程,不该负责培养专业足球运动员。教育部急功近利三年增设15000所定点学校,配套相关招生考试政策,就是想当然的“全面播种”,试图像办足校一样办学校,不切实际地期盼“源源不断输送优秀人才”。

诚然,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但各个体育项目都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中学就深爱短跑了,激励他的是“跑得快,姑娘爱”,而美国大学的橄榄球运动员都是抢手货,负责组织传球的四分卫是高智商的代名词,毕业后多半会在硅谷、华尔街谋到差事。教育部唯独大力推广足球,显然有违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学校是篮球名校,有的孩子是排球特长,偏要他们与足球扯上关系,也无益于校园足球的普及,得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足球才行。

足改方案推出后,校园足球很热,但这种热关键在于热到根本、热得持久。把校园足球变成“政绩工程”,恰恰最容易热在表面、热得浮躁、热得短暂,因而也最需要防范。从以往看,一些项目一旦变成地方和个别干部攫取政绩的手段,就容易变味,不是短期行为丛生,就是表面文章成堆,甚至不乏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结果该做的事情反而没有做,该推进的项目反而没有推。从这个意义上讲,防止校园足球“政绩化”,一开始就要端正目的,明确方向,严格作风,以扎扎实实的作风,咬住拖累校园足球发展的顶层设计、经费来源、场地建设、机制保障等根本问题持续用力,直到抓出成效。如此,校园足球就不但能够热得快,而且能够热得久,中国足球也将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后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9/8089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