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感恩母校是否要靠“被自愿”的收费来表达?

2015年04月09日 14:03

 

【事件介绍】

辽宁盘锦一高中收取‘感恩母校钱’ 学生称:被自愿

3月14日周六,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境内的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三年组32个班2000余名学生被收取580元费用,要求在15日周日上午必须交清。所有费用都不开收据等手续,而且要求学生在所缴纳的钱上写上学号,15日学生缴纳。

据现场图片显示收费明细为:东三校2套卷和3套冲刺卷为24元;大小三十多次考试费260元;全仿真加2次模拟46元;题纸150元;感恩母校钱100元,共计580元。明天必须交,每张钱上要写上自己的学号。

学生质疑大小三十多次考试费260元(实为监考费等杂费)和感恩母校钱100元不合理,并且题纸150元也明显过高,一些学生以及家长找到学校提出质疑后,16日下午该校内部广播通知如果需要退费必须让家长到学校会同班主任确认到财务领钱。

而这里很多家长担忧自己孩子在上学,谁冒风险敢向学校要钱,学校这样做法显然有强迫的嫌疑,学生被自愿。更多学生表示反感,质疑感恩母校钱100元花到什么地方,更有学生吐槽学校是奇葩,2000多个学生那20多万元用在何处?学校是不是真缺少钱,想从毕业生身上捞取?

于是有部分家长投诉到盘锦市教育局、市长热线、物价局以及纪检纠风部门,除物价局正式立案积极督办外,其他主管部门均未及时回复。

盘锦市高级中学高三年组称:感恩母校钱确实收100元,个别学生特殊情况提出退款可以,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学校,让班主任列名单,到财务领钱,感恩母校钱是在毕业典礼上给各科老师和母校买纪念品,是学校提议的,遗留下来的传统,每年都有,过年节可以再去看老师,这钱只有个别没缴纳,对于大小三十多次考试费260元解释为模拟考试,需要老师出题、监堂和批卷钱。以前也收过类似费,但是没有这次多。

 

盘锦市高级中学办公室则解释称学校对于收费情况不知情

实际上,根据在相关部门查询感恩母校钱和大小三十多次考试费260元在物价部门并没有审批,既然没有审批为什么收取?又为什么要求学生在钱币上写学号?

学生质疑这笔几十万元钱并没有花在学生身上,而是成为老师和学校的小金库,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学校不给收费凭证和在钱币上写学号的问题。

而家长对于向相关部门投诉能否得到公平处理结果并没有太大把握,他们认为以前也投诉过,但是结果都是没有查到或者主管部门找学校开会教育了事。

根据家长提供的在辽宁省民心网投诉记录可以看到对于该校涉及到的乱收费、在职教师补课等问题处理结果都是没有查到,只是教育局勉励训诫而已。他们担忧,尽管掌握大量的证据,但是能否得到有效处理确实很未知。

家长表示他们将继续保留诉诸法律和向上一级行政部门投诉权力,‘合法权益被侵害,有证据就不怕无人管’。

而就在此前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治理中小学教育“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查实存在有偿补课和接受学生及家长财物行为的教师,要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等处分。

 

 “感恩母校钱”不该成为学生隐痛

一般来说,学生对母校都怀着强烈感恩之情。但辽宁盘锦高级中学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似乎更加强烈,他们甚至“自发”启动了每人上交100元“感恩母校钱”的行动,尽管目前学校已经督促班主任和班长把“感恩母校钱”退还给了学生,但他给学生感情造成的冲击却不容易“一退了之”。

而对学校这种涉嫌巧立名目收取费用的勾当,单靠事后曝光、事后退款似乎不是正道,它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尽职尽责,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才行。其实,很多学校的“过来人”对这种毕业班学生自愿上交类似“感恩母校钱”的现象,都是心知肚明的。首先它是多数学生“伪自愿”的产物,基本都是被教师或少数学生强烈暗示而形成的“假自愿”。其次它是个别教师“捞一笔”的外快,在一些学校的毕业班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潜规则”。如此的“感恩母校钱”,学生感的是什么“恩”,拿着从父母手中要来的钱去报母校的“恩”有又有何意?

辽宁盘高毕业班学生创造的“感恩母校钱”与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掺杂着学生自愿与被自愿的矛盾思想。单纯从师生感情来说,笔者不否认会有相当多的学生愿意用金钱来表达自己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激之情,但问题是学生不具备经济收入能力,他们的钱必须来自父母,所以,学生拿着父母的钱去报学校或老师的“恩”,这就不合道理了。更何况这其中还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或思想相对成熟的学生,他们并不愿意拿父母的钱干自己的事,他们更愿意长大后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报答母校的“恩”。所以,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我们不难看出辽宁盘高出现的“感恩母校钱”,的确刺痛了一些学生,给他们造成“交也不是,不交也不是”的精神折磨。

当然,学生临近毕业要表达对母校和老师感恩之情是非常难得,也非常宝贵的。只是关键在于,学生的感恩之情能是只用金钱来表达吗?学校和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其它方式表达,或者在恰当时间召开师生联欢会,或者引领学生撰写赞美母校与老师的散文,亦或收集学生对母校或老师的感恩语句等,都可以充分表达学生对母校的感情。

可见,辽宁盘高出现的“感恩母校钱”及其它收费问题并不是学校解释得那么简单。它对学生的伤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才会被人有图有真相地呈现到网络上,无疑,只有相关管理部门深度介入,惩治学校的乱收费行为,才能彻底治愈给学生造成的收费之痛。

 

感恩母校用情不用钱

学校也好、老师也罢,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包括感恩母校、感恩老师等,不但无可厚非,也是教育应有之义。但用钱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显然偏离了感恩的轨道。

小草之所以感恩阳光、感恩雨露、感恩大地,皆因为阳光的哺育、雨露的滋润、大地的支撑。人也是如此。是否懂得感恩是人的基本素质的体现,但这种感恩首先是因为别人给予的恩惠深深地感动了自己。不久前,莫振高校长辞世后花圈卖断货,就连远在上海的学生都赶回去送他最后一程。莫校长之所以深受学生爱戴,是因为他资助上万名贫困娃上了大学。因此,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历练、更多的空间。这是学生感恩母校、感恩师长的基础。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即便学生们真的交了100元感恩钱,嘴上不说,心里也会老大不痛快,进而对母校产生反感。

感恩一词是否舶来品另当别论,对于他人的帮助表示感激、给予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样,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也是一种美德。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学校,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对他人感恩,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帮人不计回报。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不宜在学生中直接倡导感恩母校、感恩师长。即便学生们想自发表达感恩之情,校方也应积极引导,使其转化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之情,转化为更加努力学习、实践的实际行动。

说到底,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感恩是不可以量化的,更不可能用钱来衡量。对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而言,用钱来表达更是不合适的。作为学校,不但不能以任何名义号召和接受学生的捐款,还应该引导他们勤俭从事,力避借毕业之机请客送礼、铺张浪费。

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来寄托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呢?我以为有几点特别重要。第一是自发性。不管是何种方式、哪种方法,一定是学生的自觉、自愿、自主的选择,不能有任何强迫。二是多样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他们的条件各异、想法不一、兴趣不同。所以不能搞一刀切,追求轰动效应,更不能扯上政绩工程。三是永久性。要尽量让学生把对母校的情感延续下去,使其瞬间的感动变为成长的永久动力。

其实,只要认识到位、思路对头,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在校园里种棵树,让感恩之情和小树一起成长;给教学、管理提点意见和建议,使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学校、老师、同学创作一首歌,写几句诗,留下段视频……这样既表达了学生的情感,也没有花太多的钱,对学校的发展也有利。还想补充的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感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毕业的时间越久,感情也会更深。学校不能把学生送走了事,而要重视做好校友的工作。校友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

 

【启示与思考】

学生在毕业之际凑钱为母校购买纪念品的传统早已有之。在很多校园,都不难发现诸如“正冠镜”或是小型雕塑等纪念品,上面写着“XX届毕业生留念“的字样。但此次事件中,真正刺眼的是图片中“感恩母校钱”的赤裸名目和“100元”的收取费用。

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学校不能乱收费,必须按照规定收费,但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学校以各种名义向学生乱收费。这个只向高三毕业生收取的所谓的“感恩母校钱”,不管这笔钱用于何处,是给毕业生购买毕业纪念品,还是给毕业班的任课教师买纪念礼物,都改变不了乱收费的性质。甚至教条一点,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向高三毕业生收取的试卷费、考试费,纵然得到了部分家长的同意,仍然属于乱收费行为,除非全体家长和学生都是自愿的。

关于此次事件,不论是学生自发,还是学校引导,都应该引起深思。首先,学校应该弄清到底谁是毕业之际感恩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校三年苦读,老师和校方付出良多,学生临走收取费用为母校购买纪念品本也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收多少钱、谁来收、如何花费并不应是学校解决的问题,而属于感恩的主体方——学生。消息被报道之后,校方表示已经退钱。这说明在此次事件中,钱最终还是到了学校手里。往深了说,一些办学者认为学校对学生有恩,理应得到回报,不自觉地扮演了施恩者的角色。可是,感恩之心如非自觉自愿,只能变得空具形式而毫无实质。再有,学校应该明白,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教育者应多鼓励学生用情感方式送给老师、母校祝福,真正让学生实现个人情感的升华,进一步融洽毕业生和母校的关系。

其次,学校应该弄清此次事件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给予回报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恩之情源自人内心善良的部分,需要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身体力行、潜移默化,让学生切身体会感恩这一正面能量,从而树立这一高尚品质。如果等到临近毕业,用一种收费的简单方式来感恩,已经为时过晚,不仅不可能唤醒学生的感恩自觉,反而会使本来美好的一件事情变成一场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情感亵渎。形式化的道德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

最后,感恩教育应该排斥金钱介入。收费一直是教育发展中的敏感话题,更何况是所谓“感恩母校钱”。将母校的恩情冰冷地与100元钱画等号的时候,本应温暖的感恩行为被庸俗化了,“收钱强迫感恩”会给学生以明确的信息——金钱是感情回报的最好方式。同时,教育者也应主动拒绝一些金钱化的感恩礼物,即便是学生主动购买,也不应该接受,原因很简单——高尚的师生感情倘若能够用金钱衡量,其他莫不如此。

教育是温暖的,同时又是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应该主动将教育从名利之中拉回,保持教育从业者的尊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9/8090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