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内热点调研

机器人“井喷”带来人才缺口亟待重视

2015年04月09日 14:27

 

记者近日在部分省市采访了解到,当前机器人生产及使用企业对机器人研发、操作人才需求明显,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而在高校,机器人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师资等投入明显不足。业内人士建议,应整合资源,加强机器人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储备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企业:各层次人才面临缺口

采访中各机器人生产使用企业均普遍反映,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且每年保持20%——30%的高速增长,而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却捉襟见肘,企业从操作维护的基础人才到高端应用的技术人才都存在缺口。

“使用机器人并不意味着机器人替代人,机器人的操作更需要人的配合和指挥。”广东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刘奕华说,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才制约,首先是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线低技能工人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其次,工业机器人涉及机械、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当前能做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的高级研发人才也非常缺乏。

1

(图片说明:沈阳生产的数控机床用机器人在第13届中国制博会上亮相)

对于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而言,高端研发人才成为企业最渴求的目标。“从事机器人产业五年,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佛山利迅达机器人公司董事长霍锦添说,目前公司170人左右的团队中,70%是研发人员,现在公司一年研究的个案大概有200宗,将来需求肯定会大幅提升,如果没有一支很好的人才队伍,公司发展将会遇到瓶颈。

国内最大机器人生产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也面临同样问题。人力资源部部长苏晓东说,公司裂变式发展带来大量人才需求,技术工人岗位公司还可以花费精力培养,但高端的,顶尖的人才引进一两个都非常困难。“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画机械图纸、电气图纸这种的,而是能做原始创新、做物流、工艺整体设计的人才,这种高端人才很多在国外,正常的网络招聘都招不到,只有通过猎头,或者挖掘信息,点对点去挖才能找到。”

 

2

(图片说明:新松机器人工作人员在测试机械手臂)

刘奕华说,工业机器人产业既需要技术人才,也需要专业性的管理、运营、产品人才。由于目前这一类专业人才短缺,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成型产品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造成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产业增速发展不明显。

高校:机器人教育基础弱整合难

相对于旺盛的行业人才需求,我国机器人教育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个学校的条件限制,机器人教育没有在大范围内开展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学科归属,下一步整合培养资源面临困难。

记者近日在位于东北大学采矿馆4楼的创新基地看到,约100余平米的场地分为两部分:电脑操作区,30名大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人头攒动;另一面的实物区,有机械臂、康复机器人、概念汽车、航模机器人等众多设计成果。

3

(图片说明:第十届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开赛)

为参加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而成立的东北大学机器人大学生创新基地迄今已走过12个年头。团队先后获得选拔赛亚军1次、季军3次;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国家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信息学院和机械学院的大二至大四本科学生,但队员基本维持在30人左右。

“我们每年新学期开学招新时,把机器人作品都摆出去,围观的学生很多,但报名的很少,学生都说太复杂了、太难了,估计学不会。”创新基地指导教师丛德宏副教授说,除创新团队成员外,目前学校大部分本科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机器人课程和相关知识,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场地、经费资源有限,此外,机器人知识涉及学院、专业较多,如果建立机器人学院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绝不是单靠一个学院、几名教师就能办起来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常务副主任王滨生介绍说,学院5年前就意识到机器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今年正式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方向开设相关课程,并由学校机器人研究所的多名硕、博士生导师为本科生上课;此外,学院多年来每年都要求大二学生分组开展机器人项目学习活动,设必修学分。今年全院359名大二学生参与了仿生机器人大赛,学生自由组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院提供场地和设备供学生们使用,取得不错效果。

4

(图片说明:合肥安居苑小学老师在机器人兴趣小组活动课上指导学生)

但他同时表示,要开展机器人相关教育,至少要有一名学科带头人,如院士、名师等,才能把握专业方向。“开办机器人相关专业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室、设备,工业机器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怎么能动,都需要向学生演示教学,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国内具备这种条件的高校并不多。”

丛德宏指出,尽管国内高校在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但当前我们和国外计算机教学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国外教学中仿真软件很先进,根本不用做实物,可以在电脑上先做出来,看功能能否实现,改进后再做实物,这样产品的研发速度快,还省成本,而我们只能边做边改。”

专家建议大力发展机器人教育促产业发展

专家建议,机器人领域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是最好的渠道之一,还能大量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面对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应加强人才储备、大力发展机器人教育等,促进产业发展。

5

(图片说明:第十一届中国(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一是创造环境,积极引进、培养高端成熟人才。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鼓励措施,通过“蓝洽会”、海外引才工作站等平台,发布机器人产业人才项目需求,对接海外人才、技术、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建设机器人领域科研人才专家库、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等,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培育能够承担机器人技术及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的高层次创新队伍,承接、孵化机器人领域高端创业项目。

 

二是从教育入手,制定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机器人长期人才储备计划。大学、机器人公司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建立联合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国际产业发展态势,面向市场培养人才;培养中各学校应找准自身的定位,进行分类侧重培养,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等方面培养面向机器人产业链各节点的专门人才。

6

(图片说明:杭州市一家化纤企业车间内,一台机器人正在运送成品)

三是探索企业办学、现有工人再培训等方式,加大机器人产业技术工人培养力度,促进就业转型升级。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说,未来5到10年,机器人将逐渐把工人从一些危险、脏乱的岗位上替代出来,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因为机器人效率更高、经济效应更好,也会对现有技术工人的就业造成冲击。“将来会有一些技术工人转型到机器人的操作、编程等岗位上,这就需要提前开展就业转型培训等工作,以应对机器人对就业的冲击和再就业的需要。” (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09/809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