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关报道

产业合理分工是京津冀一体化保证

2015年04月14日 10:02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产业在区域间合理分工,京津冀三地形成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才能实现经济一体化,也才能为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奠定基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并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提出要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上升到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已有一年多,围绕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一体化发展,已有许多研究,内容广泛、视角多样,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帮助。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京津冀一体化,包括经济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方面。在所有一体化的类别中,经济一体化最关键,是其他方面一体化的基础。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体现和手段是产业合理分工与有效转移,只有产业在区域间合理分工,京津冀三地形成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才能实现经济一体化,也才能为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等奠定基础。因此,产业合理分工与有效转移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城市等级与权力成正相关的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配置资源的能力越强的体制,导致京津冀区域京津两个超大城市布局了大量的优质资源。由于国家首都在北京的这一现实,北京分布的资源又较天津为多。因此,京津冀地区优质资源拥有量就形成了按照京、津、冀这一顺序排列的从多到少的现实。加上环北京周边除天津外,分布的都是河北省等级较低的县级城市,北京与这些小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形成“断崖式分割”。北京和天津之间有较好的交通通道连接起来,而与河北省内城市联系不足,区域内难以形成互动、互补、互促的关系,形成了就像夜晚蓝色的天幕上有两颗明亮的月亮,而周围只有小星星闪烁的景象。

区域内联系不紧密,再加上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经济发展相互竞争剧烈,且很容易产生局部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会影响、制约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极不利于三地间互利共荣。

京津冀三地产业趋同主要表现在,医药制造业为三个地区共同拥有的优势产业。北京和天津所具有的相同的优势产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北京和河北省所具有的相同优势产业是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天津和河北省所具有的相同的优势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的特点,不仅导致区域内各地竞争激烈,而且导致人口分布不均衡,在大城市过度聚集,在小城市聚集度不够,同时也由于排出相同类型的污染物叠加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产业合理分工,有效转移。

第一,应根据京津冀各自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功能定位,政府有目的地引导产业发展。城市与区域发展定位是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城市与区域是实现发展定位的载体,产业是实现发展定位的支撑因素,不同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定位需要不同类型的产业支撑。在产业发展中,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类型与条件,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相一致。尤其是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对新增加的产业类型更应该谨慎引入。

 

第二,京津冀之间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要实现关联配套、有机对接,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并进而建构优化的产业网络。京津两地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这些产业相关配套环节都应布局在京津周边地区,在空间上实现就近配套和对接。对于这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上游产业如零部件的制造和供应,河北省可以与其相匹配,并在空间布局上提供区位便利。

在服务业对接方面,京津两地可以发挥其外辐射功能。毋庸置疑,北京在研发、文化、金融、商务服务等方面占优势,因此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而天津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提高港口物流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京津两城市的服务业如果能够向河北省等腹地辐射,不仅有利于强化河北产业发展能力和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协作体系,消除目前的产业断裂现象,形成错落有致的产业综合体。

第三,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目前,京津冀区域内除了北京到各地比较通畅外,河北各城市与城市之间交通很不方便,为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例如,从京津去往河北沧州、衡水等地的交通就很不方便。另外,在港口的共建与共享方面,现在区域内的天津、京唐、秦皇岛、黄骅四大港口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导致资源浪费。因此,解决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

要加快区际之间的高速路、快速路、城际铁路建设,优化统筹区域内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建设与布局,尽快形成现代化区域交通体系。

第四,京津冀三地政府应该致力于塑造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与有效转移,最关键的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的角色是制定游戏规则,引导市场发挥其决定性功能。一旦市场体制得到完善,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及有效转移就找到了通畅的渠道,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就奠定起来了。届时,人口有序流动及合理分布的力量也将得到引燃,反过来会促进产业转移。

当然,由于京津冀区域长期实施以计划体制占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培育市场的力量绝非能够一蹴而就,因此,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与产业有效转移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间还需要政府对市场作用空间的让步,急躁冒进都是要不得的,要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14/8095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