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杨书兵:抓住“三双一平衡” 确保我国经济稳中有进
2015年04月15日 18:23
杨书兵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0415/810023.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0415/810021.shtml
PPT:http://www.71.cn/2015/0415/810030.shtml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去年工作,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地部署了今年工作,是一个纲领性文件。这个《报告》虽然只有1.8万字,但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容极为丰富,可谓博大精深。要了解今年乃至未来几年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可着重把握几点,我概况为“三双一平衡”。“三双”,即“双中高”、“双引擎”、“双创新”;“一平衡”,即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一、双中高: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这说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问题,《报告》称之为“双目标”。大家都知道,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简单地说就是“速度下来,质量上去”,即经济增长由高速变为中高速,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让中国经济在中高速增长中迈向中高端水平,最终实现质量与数量的完美结合。
1、保持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1979—2013年平均增速为9.8%,很长时间都是两位数,现在转为中高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谓“中高速”,应为7%左右或6—8%,从国际范围看,这仍属高速。任何新兴经济体都一样,增长速度不可能一直居高不降,这就像春天的草木,开始长得快,几个月后就会慢下来;亦如跑步,中学生跑得快,中年人就要慢一些。高速增长是有代价的,超潜力的高速增长代价更大,比如,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有资料说,2011—2013年我国水泥消费总量为64亿吨,而美国上个世纪才消费了44亿吨,我们三年的消耗量比美国100年都多,如此高速,不可能不出现污染等问题。但增速太低也不行,不仅会引发失业问题,一些风险也可能随之而来。据有关测算,我们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年均增速不能低于6.6%。
2、迈向中高端水平。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比如,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仅为美国的21%、日本的32%;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城市用地单位产出率,上海只相当于纽约的1╱29、香港的1╱14。许多人都到过西方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几乎看不见冒烟的工厂,发达的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搞金融、搞资本运营。大家都知道国内的银行赚钱,人家热衷的就是这些。经济界有种说法,一流企业搞标准,二流企业搞品牌,三流企业搞技术,四流企业搞产品。我们不能老挣辛苦钱、血汗钱,永远当世界的“农民工”,必须通过提质增效升级,去赚更容易赚的钱。
二、双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这说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经济发展犹如马车前行,要有好马拉才能行稳致远。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相对不足,马匹已老,拉力已衰,必须增补新的动力,最好有“汗血宝马”加盟。
1、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里主要讲创业问题。创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无需赘言,关键是如何让人们去创业,如何形成新的创业高潮。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创业精神的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过几次大的创业潮。比如最初那次,人们穷极无路,到了为生存而战的地步;同时,市场上什么都缺,赚钱机会很多。当时,人们有强烈的创业冲动,只要“开闸”就有“水涌”。现在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多数人不存在生存压力,一些年轻人还变成了“啃老族”,加之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很少,人们普遍缺乏投资热情。要想鼓励大家创业,至少应在三方面用力: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创业便利化;二是通过相关改革和支持措施,化解创业融资难题;三是放宽准入限制,降低准入门槛,让人们拥有更多的赚钱机会。总之,没有一个人不想创业赚钱、不想当老板,关键是要有条件、有机会,进而有奔头、有动力。
2、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常出国的人都知道,我们的一些基础设施并不逊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堪称世界一流,正所谓盛世一定有盛大工程。然而,那些老牌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看似有些破烂,但经过一二百年的推敲和发展,不仅十分完善,内在质量也很好,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方便。相对来说,我国的基础设施,一是不均衡,二是不完善,特别是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很落后,发展空间巨大。据有关资料,人均公共设施折合成资产,中国仅相当于日本的1/5,还低于韩国,当然也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至于公共服务方面,差距同样巨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稳增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投资。特别是,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与改善民生紧密相连,早晚需要发展,现在发展正当其时,既稳增长,又调结构,可谓“一箭双雕”。应当看到,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政府无疑应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唱“独角戏”,实际上也唱不了。目前,国家发改委控制的预算内投资不到5000亿元,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达到50万亿。因此,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关键是要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其中。
三、双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
这谈的是手段问题。体制创新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就是实施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能否达成双目标,能否打造出双引擎,关键看能否能实现双创新。如同“枪杆子,笔杆子,革命就靠两杆子”一样,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体制和技术的“两创新”。
1、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这里仅从转变需求模式的角度谈一些看法。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主要依靠的是,在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资源环境条件下,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现在,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出口拉动大为减弱,投资拉动也过了黄金时期,尤其是以政府性投资为主的做法越来越受到诟病。而要形成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为主拉动的增长模式——大国经济必须如此,虽然方法不一而足,但最基本的是提高居民收入。而要在不大幅减少国家或企业收入,进而不影响国家正常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条件下增加居民收入,前提是必须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让劳动者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从过去的10元,增加到20元、30元,甚至更多。而要实现这一点,最根本的依靠就是技术创新。实际上,一些国家之所以没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大多也是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可以说,如果迈不过技术创新这道坎儿,中国经济发展同样无望。这也正是《报告》中强调“万众创新”的意义所在。美国经济之所以仍被看好,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其仍有举世瞩目的创新活力。
推动技术创新,基础性项目和大的攻关活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要形成“万众创新”局面,则必须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让公平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去催生无数的创新主体。
2、必须依靠体制创新。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许许多多的弊端仍然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比如,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的国家不仅贫穷落后而且战乱频仍,但在一些领域特别是人文研究领域,仍出了不少大师级人物。今天的环境与那时相比,简直有霄壤之别,可谓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有物,却深深陷入“钱学森之问”的困惑之中。何以解忧?惟有改革!再如,现在我国总体上资金充裕,外汇内资都不缺。然而,“贷款难、贷款贵”却一直严重困扰着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一头是社会富裕资金花不出去,一头是企业资金紧张,中间却是银行赚得盆丰钵满。怪哉,何以解忧,惟有改革!诸如此类的事情可谓比比皆是,过去的发展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没有技术创新,中国发展无望;离开了体制创新,中国发展更无望,因为技术创新也要依靠体制创新。总之,与一些管理体制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拥有巨大的改革红利是我国发展的一大优势,只要能让其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国家就会蒸蒸日上、前程似锦。
当前,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强化中央权威,构建强大的推动力量。当然,既要加强顶层设计、集中领导和强力推动,也要充分调动各个层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管放有度,上下共力,促进形成新的改革热潮。
四、一平衡: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
这是当前最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稳增长和调结构都是发展,都很重要,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前者着眼速度、后者着眼效益,前者重视当前、后者重视长远,一个强调快发展,一个强调发展好。但二者又是对立统一关系,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比如,稳增长既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利条件,也可以减轻调结构的倒逼压力,前者是推力,后者变成阻力。调结构也如此,既能促进增长,特别是长期增长,也有影响当前增长的不利一面。总的说,从长期看,二者一致性较大;从短期看,二者矛盾性更强。
当前,无论是经济理论界,还是党政部门内部,在看待稳增长与调结构的轻重缓急上,确实存在争议。之所以有分歧:一是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各有不同。这犹如诊病治病,有的人喜欢手术疗法,先治病,后调理,大治大调;有的人喜欢中药治疗,调中治,治中调,寓治于调。二是客观上存在争议空间。在我国现有调控资源和发展条件下,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仍有一定的伸缩余地,从而给了我们较大的选择弹性。比如,倘若仍看轻调结构的意义或能继续容忍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再争取实现几年的高速增长也非不能;反之,倘若只要不出现大的失业和风险问题,就全力以赴调结构,将经济增速再压低一些也非不可。争论并非坏事,客观上也确实存在着对错优劣之分。但就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而言,嘴仗永无胜方,反而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大家的认识必须尽快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关键在于确定好速度指标,先定死一端,再统筹全盘。《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左右。有关分析表明,今年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比去年还要严峻。如此,稳增长无疑成了发展的当务之急。需要特别指出,在出口和消费难以迅速改观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最有效方法,必须将其关键作用发挥到位。同时,以此为前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既压又促,争取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推进。
五、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实现较长时期中高速增长。
1、中国经济需求潜力巨大。一般来说,一国经济发生危机或是出现长期停滞,往往是有效需求不足所致。通常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阶段性需求危机,如果长期需求不足,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从“二战”后的情况看,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等,高速发展也就是二三十年,终结因素虽然很多,但总的说是需求出了问题。以日本为例,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只有1亿多,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使山水河田也已治理得很好,生态环境清新优美,吃穿住行等居民消费更是进入富裕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内需增长潜力都已很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成熟发达的社会犹如一个成年人,再长个子是很困难的。内需趋于饱和,必须靠外需补充,倘若外需也上不去,经济增长必然陷于停滞。这就是日本经济过去十多年的基本写照。我国的情况却大为不同,不仅国大人多,而且区域和城乡发展差别巨大,广袤的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仍亟待发展,需求增长潜力无限,再有一二十年也难言饱和。单从这点看,如果说一些中小经济体实现高速或中高速增长的时限是二三十年,我国很可能有四五十年之多。
2、中国经济供给潜力巨大。分析研究一国经济前景,不能只看潜在需求,还要看供给潜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我国不仅具备了强大的供给能力,而且还具有巨大的供给增长潜力。首先,中国人勤奋能干、吃苦耐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发家致富精神,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有人说,看一国发展,首先看人,因为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就持这样的观点,且也确实已被“二战”后不同国家的发展命运所证实。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培养锻炼,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大为提高,造就了一大批会经营、有技艺的企业管理者和生产者,科技人员数量在世界名列前茅,现在每年仅高校毕业生就有六七百万,归国留学生也有三十多万。其次,我国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了完备的、较为先进的产业体系和科研体系,是名扬天下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许多基础设施、产业装备、生产工艺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今天的中国,已近“不差钱”,甚至有些“财大气粗”,不仅有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内资金也早已度过了短缺时代。第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运行已比较熟悉,并积累了丰富的调控和管理经验。特别是,我们还拥有既能高效应对各种风险,又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这尤其适合于“赶超经济”(有人干脆称之为“赶超体制”)。所有这些表明,我国不仅拥有强大的现实生产力,还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供给增长的强大势头。
应当看到,犹如疯长时期的青春少年,中国这个经济体的高度远远没有触顶,仍处在长身体的大发育时期。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盯“双中高”,打造好“双引擎”,努力推动“双创新”,就一定能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将供给潜力变为供给能力,推动中国经济以中高速度再发展几十年。
责任编辑:李丹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0415/810027.shtml